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目的:通过膳食调查,了解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并进行营养评价,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营养支持疗法,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存活率.方法:用称重记账法分别对4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和20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膳食调查,并进行膳食营养评价,用SPSS11.5统计处理并对照比较两组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再将40例终末期肝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0例在普通肝炎饮食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支链氨基酸型营养要素"加餐;另一组非干预组作为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炎饮食.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病人的临床治疗原则及措施均相同.结果:终末期肝病组膳食营养素摄入不足的人数为(36.23±1.92)人(占90.57%±3.15%),其中摄入严重不足的人数为(29.10±7.24)人(占72.76%±9.78%);而20例代偿期肝硬化对照组膳食营养素摄入不足和摄入严重不足的人数分别为(7.96±3.25)人(占39.82%±12.43%)和(1.62±3.68)人(占8.12%±16.87%),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测量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Ca的检测值显著高于非干预组,P<0.05;干预组前白蛋白(PA)和运铁蛋白(TRANS)检测值亦高于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各种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严重不足,特别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严重不足,消耗过度,以及VC、VB1、VK、矿物质(Ca、Fe)和微量元素硒摄入不足.采取在普通肝炎饮食基础上给予患者营养加餐,补充营养要素进行干预等措施,可提高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道在维持机体正常 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重症病人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时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损害,可导致毒素/细菌移位。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可改善肠粘膜功能。本文阐述了肠粘膜屏障损害的早期诊断方法及肠外/肠内营养中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3.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的近代概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肠道在维持机体正常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创伤,手术,放疗,化疗,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应激状态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的情况下,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可导致肠功能衰竭,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本文阐述了肠粘膜屏障在的概况、诊断方法及肠外/肠内营养中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4.
肠道在维持机体正常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创伤、手术、放疗、化疗、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应激状态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的情况下,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可导致肠功能衰竭(障碍),甚至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早期诊断肠屏障损害有重要临床意义。肠粘膜屏障损害病人常需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在当前肠外与肠内营养重要的改进趋势中,包括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的应用。本文阐述了肠粘膜屏障损害的概况、诊断方法及肠外/肠内营养中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5.
6.
7.
8.
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黏膜屏障和免疫屏障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普通肠内营养组、肠内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通过胃造瘘术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7d,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肠黏膜CD3 、CD4 、CD8 和IgA 细胞。结果肠内营养组、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的小肠黏膜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肠内免疫营养组与生态营养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的小肠CD3 、CD4 、CD8 和IgA 细胞数明显低于肠内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P<0.01,P<0.05)。结论肠内营养,尤其是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能较好地改善创伤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在保护肠屏障功能方面具有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营养状态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笔者医院共收治MV患者112例,随机将其分为EN组56例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后血清营养指标、炎性因子水平,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MV患者在入院临床资料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营养指标方面,EN组患者自第7天起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均显著性高于TPN组;至第14天EN组患者血清转铁蛋白显著性高于TPN组。在炎性因子方面,第7天起EN组血清CRP及TNF-α水平均显著性低于TPN组。在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方面,第7天起EN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及D-乳酸水平亦均显著性低于TPN组。在临床预后方面,EN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时间均明显低于TPN组,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EN可以有效地改善MV患者营养状态,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内毒素、炎症细胞因子和肠黏膜通透性等的影响.方法:符合条件的43例患者入院24~48 h后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22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21例),行营养支持.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 d和14 d的血清内毒素,炎症细胞因子,淀粉酶等生化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尿液乳果糖与甘露醇排泄率比值(L/M);观察其APACHE-Ⅱ评分、MODS和胰腺及胰周感染发生率.结果:EN组患者均能良好耐受早期EN治疗.两组营养支持治疗前血清内毒素、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PN组相比,EN组3 d、14 d后血清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营养支持治疗后3 d两组血清各细胞因子水平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14 d后EN组显著低于PN组(P<0.05).治疗前两组尿中(L/M)比值差异无显著性,14 d后EN组L/M比值较PN组显著降低(P<0.05).与PN组相比,EN组14 d后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P<0.05),MODS和胰腺及胰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EN可促进SA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缓和急性期炎症反应,降低MODS和胰腺及胰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对人工肝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终末期肝病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43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其进行MELD评分,并对治疗组进行人工肝后评分,观察3个月后的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中4例治疗前MELD评分大于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100%,17例治疗前评分30-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53%;对照组中6例MELD评分大于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100%,16例治疗前评分30~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87%,与治疗组相比P<0.05。结论MELD评分可以引入临床推广应用,人工肝治疗MELD评分在30-40分的终末期肝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提高晚期肝病患者并发原发性腹膜炎的诊治水平,取得更好疗效,改善预后.方法以肝硬化、重症肝炎伴发腹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患者的体温、腹部症状、体征以及血象、腹水中多核细胞数和腹水培养情况.在输注血浆、白蛋白等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药敏试验和临床经验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观察患者体温、腹部症状及体征的转归情况.结果同期收治的晚期肝病患者175例中确诊或疑诊为原发性腹膜炎患者106例(19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为确诊,87例腹水培养阴性但有临床症状体征,为临床诊断或疑诊),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腹部压痛和张力增高等症状体征,感染率约60.6%.体温大于37.4℃78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56例;中性粒细胞分类大于80% 77例;腹水中多核细胞计数大于250/ mm3 63例.腹水培养结果仅19例患者细菌培养阳性.腹膜炎治愈52例, 好转17例,无效、恶化18例.发生肝肾综合征死亡的1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7例.结论晚期肝病伴发腹膜炎的症状体征不够典型,腹水培养阳性率低,早期诊断使用合适的抗菌素,对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99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进行回顾性评估,随访1年。计算每例患者入院当天的MELD评分和Child-Pugh分级,以受试者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分析两种评分系统的相关性。结果随访3个月内有37例(18.6%)患者死亡,死亡组MELD与Child-Pugh评分(23.4±9.90),(10.8±2.29)与生存组(14.3±4.46),(8.68±2.2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随访第1年内有59例(29.7%)患者死亡,死亡组MELD与Child-Pugh评分(20.30±9.31)和(10.30±2.32),与生存组(14.3±4.46)和(8.68±2.2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MELD评分与Child-Pugh分级对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823,0.747(P<0.05),对1年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45,0.723(P>0.05);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呈显著相关(r=0.72,P<0.001)。结论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均可有效地预测肝硬化患者的短期和中期预后,MELD评分短期评估效率优于Child-Pugh分级,能更准确反映病情危急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肝移植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87例行肝移植治疗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计算治疗前MELD评分,并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和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7例肝移植患者中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0.7%,住院28 d和术后3月生存率分别为89.7%和88.5%;非并发症组和生存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14.6、12.9,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组和死亡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21.6、29.4,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MELD≤15组相比,16~24组和≥25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16~24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25组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前MELD评分值越高.肝移植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高分值MELD(≥25)可能是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与死亡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ESLD)行肝移植术患者术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ESLD行肝移植术后存活1年以上的患者术前与术后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入选患者中92%于术后至少出现1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72%的患者于术后进行高血压治疗,术后发生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为62%,而糖耐量减低(IGT)、糖尿病、超重及肥胖的发病率分别为3%、10%、42%和13%.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术明显引发高血压、高脂血症,对于易感人群可能引发糖尿病,故移植术前进行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选择不同人工肝方式,如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联合血清钠相关模型判断原发性肝癌(PHC)患者预后的能力,包括终末期肝病血清钠模型(MELD-Na)、终末期肝病血清钠腹水模型(MELD-AS)、终末期肝病血清钠年龄模型(iMELD)和终末期肝病血清钠值比模型(MESO)。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PHC患者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5种模型判断患者预后的能力;不同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方法的Log-rank检验进行计算。结果判断患者3、12个月的预后,MELD-AS的AUC最大(0.793和0.639),与其余各模型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ELD、MELD-Na、MELD-AS、iMELD、MESO的最佳截值点分别为5.0、5.0、6.0、21.0和0.4,以此截值点对患者进行分组,各模型高低分值组间患者的生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5种终末期肝病模型均可作为判断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以MELD-AS判断患者中短期预后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三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准确性。方法对19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MELD、MELD-Na(MELD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serum sodium)及MESO(MELD to sodium index)模型对患者进行评分,计算3个月内的病死率,并应用c-统计值评估预测准确性。结果 19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个月死亡率为73.6%(142/193)。三种模型值中位数(范围)在死亡组、生存组分别为30(15~61)、35.0(19.0~84.9)、2.3(1.2~5.2);23(16~34)、24.0(16.0~49.9)、1.6(1.2~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者中c-统计值最大是MESO(0.850),最小是MELD(0.830)。结论三种模型均可用于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短期(3个月)预后,且病死率随三者分值增加而上升,MESO临床价值优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营养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方法:56例NAFLD患者给予为期6个月的膳食营养干预,观察干预后营养素摄入量、生化指标及人体成分的变化。结果:干预后,患者每日能量摄入量及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蛋白质供能比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脂肪供能比无明显改变;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肪(BFM)及内脏脂肪面积(VFA)显著下降(均P<0.01),体蛋白(P)及骨骼肌(SMM)无明显改变;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下降(均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无明显改变。结论:合理的营养干预有助于NAFLD患者减低体质量及VFA,改善FBG及血脂谱,对NAFLD的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fMELD)与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蛋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PHC住院患者资料,应用Spearman’S等级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研究MELD与PHC患者血清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按MELD评分,将患者分为MELD评分〈10分、10-20分、〉20分3组,3组患者间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自蛋白和α2球蛋白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和d2球蛋白百分比与MELD评分的关系密切,二者的数值越低,MELD评分越高。结论MELD评分与PHC患者的血清蛋白存存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