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替格瑞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择期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52)和B组(n=53)。两组术前、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A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替格瑞洛(术前负荷量180mg/次,1次/d;术后标准量90mg/次,2次/d);B组加用氯吡格雷(术前负荷量300mg/次,1次/d;术后标准量75mg/d,1次/d),疗程6个月。结果 术前两组血小板P2Y12反应单位(PRU)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A组PRU低于B组(P<0.05)。随访6个月,A组脑血管意外1例;B组心肌梗死1例,心力衰竭1例,脑血管意外4例;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2,P<0.05)。两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A组主要出血1例,小出血2例,轻微出血3例;B组主要出血1例,小出血3例,轻微出血4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7,P>0.05)。A组重度呼吸困难1例,中度1例,轻度2例;B组未见呼吸困难者。两组术后24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4h肌酐(Cr)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 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具有更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肝肾损伤风险低,对择期行PCI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差异。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0)行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观察组(n=52)行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疗效率较对照组的高(96.15%vs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8,P<0.05)。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少,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短,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发作次数更少、持续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高龄非瓣膜性房颤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达比加群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用药前,两组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比黏度(高切与低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比黏度(高切与低切)水平均低于用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两组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D-二聚体、TT、APTT、INR、PT水平均高于用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栓塞事件、再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例展开治疗观察,抽签分成两组后给予常规组50例病例实施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给予治疗组50例病例实施替格瑞洛+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总胆固醇水平、三酰甘油水平、高敏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例实施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安全性较高,促进患者症状的缓解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40例确诊为不稳定心绞痛并成功完成PCI的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20例,替格瑞洛治疗组20例,检测冠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24小时的CK-MB、cTnI及术后1周内再发心绞痛发生例数。结果:⑴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术前CK-MB水平、cTnI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⑵替格瑞洛组术后24小时CK-MB水平、cTnI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⑶替格瑞洛组术后未发生再发心绞痛,而氯比格雷组发生1例再发心绞痛。结论:替格瑞洛可以改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应用于接受 PCI 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5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给予替格瑞洛治疗。观察治疗随访至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h、7d、1个月的 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髓过氧物酶(MPO)的变化,术后半年时进行 CAG 及 IVUS 检查,了解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效、有效及无效比例分别是35、6、4例,好于对照组比例(24、6、10例)。观察患者的 CRP、IL-6、MPO 低于对照组,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出血、呼吸困难未表现出明显的区别。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具有更好的抑制炎症的效果,ISR 的发生率也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2例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尾数的单双数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31例.替格瑞洛组给予替格瑞洛治疗,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血...  相似文献   

8.
冯旭霞 《海南医学》2013,24(14):2046-2049
目的 评价半剂量的替罗非班治疗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42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7例)、半剂量组(47例)和常规剂量组(48例),半剂量组在常规治疗组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先给予负荷量(0.2 μg·kg-1·min-1),0.5h后再以0.05μg·kg-1·min-1维持量维持48h;常规剂量组在常规治疗组标准化治疗的基础给予负荷量(0.4μg·kg-1·min-1)替罗非班0.5h后以0.1 μgkg-1·min-1维持量维持48 h.观察治疗时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18导联静息心电图变化以及出血事件.结果 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半剂量组91.49%、常规剂量组95.83%、常规治疗组76.60%,常规剂量组和半剂量组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06,P=0.049).但常规剂量组和半剂量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4).心电图疗效:经过治疗后三组患者心电图下移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变(p<0.01).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半剂量组4.26%、常规剂量组18.75%、常规治疗组2.13%,常规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半剂量组和常规治疗组显著增加(P=).027,P=0.021).半剂量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半剂量的替罗非班治疗治疗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和改善心电图,其不良反应较常规剂量组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RFCA的房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均行RFCA,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性别、平均年龄、房颤类型、存在外周血管动脉粥样斑块比例、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房颤患者卒中发生评分系统(CHA2DS2-Vasc)得分、合并症、既往有卒中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3个月时,两组均无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两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房颤患者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不低于华法林,可作为安全、稳定的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0例老年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口服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至术后8周,观察患者有无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并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凝血象等指标。结果:达比加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与华法林组相当,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发生,两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相当。达比加群组少量出血并发症少于华法林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华法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达比加群酯在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可以减少少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其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华法林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4例采用华法林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观察组84例采用达比加群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于治疗前后行凝血功能、血脂指标检测,记录两组患者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TT、D-二聚体、FDP、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达比加群/华法林联合益气活血中药均可用于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达比加群联合益气活血中药疗效更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脂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药物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确诊为不稳定心绞痛的老年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心电图改变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心慌、乏力、头昏、面红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物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时,应首选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应用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华法林抗凝,初始计量为3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率维持于2.0~3.0调整剂量,维持1周。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200 mg/d,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例发生出血,对照组4例发生出血,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1/36)比8.3%(3/36)、2.8%(1/36)比8.3%(3/36)、5.6%(2/36)比16.7%(6/3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1%(4/36)比30.6%(11/36),P<0.05]。结论华法林应用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效果较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张隆铿 《河北医学》2006,12(6):564-566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21例)和毛花甙C对照组(21例)。治疗组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未转复为窦性心律者,重复给予75~150mg,后改为静脉滴注150~450mg;对照组静脉注射毛花甙C0.4~0.8mg。结果:治疗组用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16例(76.2%),3h内转复者7例,3~8h转复者9例,平均复律时间为6.2h,治疗有效率90.5%;毛花甙C组用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9例(42.9%),3h内转复者3例,3~8h转复者6例,平均复律时间为5.5h。治疗有效率为76.2%。两组用药后心室率均比用药前明显下降,胺碘酮组平均起效时间为(15±8)m in,毛花甙C组平均起效时间为(30±5)m in,两组平均起效时间及心率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QT间期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讨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心房颤动的作用迅速、安全,其疗效高于毛花甙C。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心房颤动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5例高龄(≥75岁)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组(35例)和阿司匹林组(40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依INR目标值(2.0—2.5)调整剂量,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随访1年,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7%和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轻微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6%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控制INR(2.0~2.5)情况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3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及18 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结果:UAP组和SAP组均有很高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4.7% 及100% (P> 0.05)。2 例UAP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其中1例与冠状动脉内支架血栓形成有关,无死亡病例。所有手术成功的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平均随访11±6个月,有5 例在术后2~5个月再发心绞痛,其中UAP患者4 例及SAP患者1 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再狭窄,并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成功。结论:初步认为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对UAP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但仍应注意避免冠状动脉内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目前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比例普遍偏低,这类人群的抗凝实际情况与指南存在较大差距,抗凝方案的选择缺乏临床证据。目的 调查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情况。方法 从HIS系统筛选2016年9月-2018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诊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既往诊断但未进行抗凝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5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抗凝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不抗凝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房颤动类型(持续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永久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抗凝治疗时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出血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等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现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516例患者中接受抗凝治疗137例(26.6%),其中口服华法林21例(4.1%)、口服利伐沙班67例(13.0%)、口服达比加群酯49例(9.5%);不抗凝治疗患者379例(73.5%),其中应用单药抗血小板266例(51.6%)、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53例(10.3%)、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60例(11.6%)。4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COPD)、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eGFR、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出血(轻度、中度、严重)、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抗凝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抗凝治疗方案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抗凝治疗方案是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HAS-BLED评分是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比例较低。不抗凝治疗(包括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增加了患者死亡、缺血性卒中风险,而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同样安全有效,未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徐敏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0):1042-1043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将2002-2007年收治的21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脑卒中组40例、对照组(无脑卒中组)176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及合并疾病、用药情况。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中,其脑卒中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0岁、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左心房增大、未抗栓治疗是老年房颤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可减少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形成是心房颤动的常见并发症。长期以来华法林作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的首选药物,其不良反应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目前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问世,这一难题得到了解决,相关的大型临床试验也验证了其疗效,但是仍然缺乏新型口服抗凝药之间直接的比较。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治疗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搜集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截止时间为2018年7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 3.4.3和Stata 14软件对栓塞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胃肠道出血发生率等进行分析;采用曲线下面积(SUCAR)计算对干预措施进行排序。结果 共纳入28篇RCTs,227 919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华法林栓塞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150 mg、利伐沙班20 mg、阿哌沙班10 mg和依度沙班60 mg(P<0.05);使用华法林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110 mg、达比加群150 mg、利伐沙班20 mg、阿哌沙班10 mg、依度沙班30 mg、依度沙班60 mg(P<0.05);使用华法林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150 mg(P<0.05);除西美加群36 mg、利伐沙班15 mg外,使用华法林全因死亡率高于其他新型口服抗凝药(P<0.05);使用华法林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西美加群36 mg(P<0.05);使用华法林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利伐沙班20 mg(P<0.05)。SUCAR对干预措施的排序结果显示,在降低栓塞发生率、全因死亡率方面,达比加群150 mg效果最好;在降低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发生率方面,依度沙班30 mg效果最好;在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西美加群36 mg效果最好。结论 现有的证据表明阿哌沙班10 mg可能是应用前景较好的药物。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总体质量较高,结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纳入的国内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要在国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对本研究的结果给予验证。  相似文献   

20.
段园霞  潘志刚  顾杰  苏瑾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5):3114-3121
背景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高、易诱发脑卒中,而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策略。目前,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相关研究较为缺乏。 目的 探索上海市社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于2019年7—12月,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至上海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2018年度健康体检的老年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HA2DS2-VASc和ORBIT评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集其房颤患病与用药情况、疾病认知情况、共病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风险等信息。依据问卷调查结果排除既往无房颤相关就诊经历及瓣膜性房颤患者,分析NVAF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根据CHA2DS2-VASc评分量表的推荐意见: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应进行抗凝治疗。本研究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302例NVAF患者,其中89例(29.5%)正在服用抗凝药物,120例(39.7%)例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93例(30.8%)患者未服用上述两类药物中的任一类药物。CHA2DS2-VASc评分结果显示,302例NVAF患者中,合并脑卒中高风险者占92.4%(279/302)。其中正在服用抗凝药者占30.5%(85/279),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者占40.1%(112/279),未服用上述两类药物中的任一类药物者占29.4%(82/27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房颤类型、房颤症状发生情况、房颤病程、首次因房颤就诊时抗凝药开具情况、房颤危害知晓情况、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和出血风险为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房颤类型、首次因房颤就诊时抗凝药开具情况、房颤危害知晓情况为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社区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率仍不理想,需进一步规范该类人群的抗凝治疗,尤其是高龄和对房颤危害认知不足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