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毛雪兰  邓宝成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4):2979-298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出血热病毒,患者感染后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2010年-2016年10月全国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平均病死率为5.3%,其中危重症患者病死率高达2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关键在于及早诊断,早期识别重症患者并对症支持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本文就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展开综述,以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o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方法检测SFTS患者血液、排泄物中的SFTSV RNA。【结果】共43例患者,均为农民,其中男20例,女23例。大多数病例没有蜱叮咬史,但发病前2周均有树木、草丛等野外活动史或田间劳动史。主要临床症状多为发热、全身不适、肌肉酸痛、乏力、纳差、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咽痛、腹痛、腹泻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是WBC、PLT降低,ALT、AST、CK、LDH升高,蛋白尿、血尿。39例患者血液标本SFTSV RNA检测阳性(90.70%)。所有病例的尿液、粪便、咽拭子标本未检测到SFTSV RNA。【结论】SFTS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患者血液中有SFTSV RNA存在;排泄物中虽未检测出SFTSV RNA,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自2007年开始,我国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陆续报道多例不明原因以发热、肝肾功能损害、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为表现的聚集性病例,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直至2010年3月,李德新、于学杰专家组在流行区送检的标本中分离到20株同种病毒,通过序列非依赖核酸扩增技术解析了其中11株病毒全基因组信息,确定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并将这一新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收治SFTS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特征。结果 40例患者中60~69岁最多(35.00%),男性多于女性(23∶17)。患者多于8~9月发病。有明确蜱虫叮咬史15例(37.50%),有明确田间或野外作业史者30例(75.00%)。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主要体征为淋巴结肿大,皮肤瘀点瘀斑,部分出现神经系统异常。主要实验室检查异常为WBC、PLT减低,肝功能ALT、AST升高,心肌酶谱CK、CK-MB、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升高。胰腺受累以血脂肪酶升高为主。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钾血症及低钠血症。铁蛋白增高36例(90.00%),降钙素原均轻度升高。经治疗后恢复正常35例(87.5%),昏迷状态自动出院5例(12.5%)。结论有蜱虫叮咬史及野外作业史人群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易感人群,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多脏器功能受损。早期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六安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报告的现住址为六安市的发热伴血小板综合病例的三间分布、聚集性疫情、死亡病例、暴露史和就诊情况特征.结果 5年间累计报告病例186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4.8%,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发病主要集中在50~70岁年龄组,5-9月为高发季节.< 50岁人群报告发病率(0.80/10万)低于≥50岁人群(10.18/10万),两组人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金寨县和霍山县是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3.3/10万和2.2/10万.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敏感性低,病例多次就诊现象普遍.死亡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中位数为67岁(范围48~77岁).57例个案中,明确有蜱虫叮咬的占12.3%(7/57),首次在村卫生室就诊的占40.4%(23/57).结论 六安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逐年增加,可能自然疫源地已形成,50岁以上农民为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确诊的17例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资料,归纳其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及可能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 17例SFTS患者的发病主要集中在5~9月份,高峰在6~8月份;危重型9例,普通型8例。死亡6例(均为危重型),病死率为35.29%。SFT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及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死亡患者主要为高龄合并有基础病、高热、血小板下降明显者,病程早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 SFT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对于高龄、血小板迅速下降、存在基础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重型患者提示病情危重,预后差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25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疗经过及转归等资料.结果 253例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多在5~10月发病,部分有蜱叮咬史,高度可疑可有人传人形式传播;主要症状是发热、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感染中毒症状,主要体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实验室检查主要是WBC、PLT降低,蛋白尿、血尿,ALT、AST、CK、LDH升高.抗生素的选择以多西环素为基础,加强对症、支持治疗.215例治愈,死亡36例,2例未能取得联系;年龄偏大、既往有基础疾病、发病后未及时诊治和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病情多较重,病死率较高.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新发现的感染病,易被误诊,二者在临床上难以鉴别,提高该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隔离和防护措施,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重灾区”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描述性分析的方法, 对比研究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灾区”--河南省信阳市境内近10年发生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病历资料。结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主要发生在信阳市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或水库周边地区,发病人群以50岁以上中老年为主(97.63%)、女性多于男性,6 - 7月为发病高峰(63.82%)。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最低37.6℃,最高40.7℃,平均39.3℃,且发热为主要首发症状,大部分病例有乏力(97.36%)、食欲减退(92.32%)、畏寒(90.82%)等非特异性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可持续到发病后14 - 15 d,但后者持续时间更长;未发现人传人现象。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灾区”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其病变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测及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方法对1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7月5日,大连市首次实验室确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该病种属大连市新发感染性疾病,至2011年12月底共报告32例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12例,11例为本地病例,1例为输入性病例,8例治愈,4例死亡,病死率33.3%。患者以丘陵地带或山区村民为主,发病时间在6~10月,患者年龄均>51岁,男女性别比为1∶2,有蜱叮咬史10例,其中首例病例腋窝处皮肤上附着一蜱虫,经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畏寒、纳差、恶心、腹泻、乏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胃肠道症状及感染中毒症状,血常规检测WBC、PLT降低。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我市新发现的感染性疾病,有明显的流行季节和蜱接触史,易被误诊,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控制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spotted fever (SF) and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Method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SF and 113 patients with SFTS who were laboratory-confirmed in the second-level and above hospitals in Lu'an City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22 were selected. The basic data, epidemiological history, clinical data and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of the two dise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or comparison.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male in SF group was 32.56% (28/86), and the proportion of male in SFTS group was 53.98% (61/11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9.067, P<0.01). The proportions of abdominal pain and diarrhea in the SF group were (3.49%, 3/83) and (21.24%, 24/113),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rresponding (6.98%, 6/86) and (46.90%, 53/113) in the SFTS group (χ2=13.121, 37.322, P<0.01). The incidences of rash and eschar in SF group were 95.35% (82/86) and 20.93% (18/86),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rresponding 1.77% (2/113) and 0.88% (1/113) in SFTS group (χ2=175.311, 22.721, P<0.01). The levels of leukocytes, platelets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SF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FTS group, and the levels of transaminase, lactate dehydrogenase and D-dimer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SFTS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5). Conclusions The rash and inflammatory reaction are more obvious in SF patients, while the liver function, myocardial function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are significantly impaired in SFTS patients. © 2023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病的适宜环境因素,预测其高风险区域,为山东省SFTS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山东省2016—2019年SFTS报告病例和环境因子训练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分析SFTS发病的影响因素,并预测山东省2017—2020年SFTS发病高风险区域。 结果 对2016—2020年山东省报告的2 548例SFTS病例及环境因子的建模分析显示,14个环境因子不同程度影响山东省SFTS的发生,其中坡度贡献最大;日照时数、年累计降水量、年相对湿度、年平均风速为SFTS发生主要影响因子。ROC曲线显示,MaxEnt模型预测效果较优,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862、0.842、0.830、0.832、0.814。模型预测的高风险区范围相对集中,围绕胶东半岛及鲁中地区集群。 结论 山东省SFTS高风险区域较为稳定,易发生在缓坡周围的平坡所在区域,且受到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应针对高发地区采取综合措施防控SF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综合分析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应急处置情况,为制定该病的应急处置措施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在病例居住和工作场所及可疑暴露地开展寄生蜱和游离蜱等媒介密度监测,并对采集到的蜱虫开展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检测.对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易被误诊的原因。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中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荧光RT-PCR检测新布尼亚病毒RNA及S、M、L3个特异性基因鉴定,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测序及比对分析。结果2例误诊患者的血清中IgG抗体效价恢复期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3例患者的急性期血清中均能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3个特异性基因,S基因序列比对均为新布尼亚病毒,重症患者与轻症患者的基因序列有一定的差异。结论通过病毒特异性基因鉴定、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双份血清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效价检测,3例临床误诊的患者均为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威海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方法 对威海市2011~2015年SFTS发病情况和气象因素进行统计描述,将有SFTS病例的月定义为病例月,无SFTS病例的月定义为非病例月;对比分析病例月和非病例月的气象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建立决策树对气象因素变量进行二元分离后纳入负二项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诊断,拟合最优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SFTS的影响。 结果 威海市SFTS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趋势,每年5~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月与非病例月的气象因素除月平均日照时数外,气温、风速等其他气象因素均有差异;月平均气温高于14 ℃时,SFTS的发病率升高(RR=3.41, 95%CI: 1.12~10.89);月平均风速高于5.8 m/s时,SFTS的发病率降低(RR=0.62, 95%CI: 0.39~0.96)。 结论 月平均气温高于14 ℃可能是SFTS的危险因素,月平均风速高于5.8 m/s可能是疾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