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威  倪陈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6):762-764,767
目的:总结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例以反复出现消化道症状入院患儿,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肿瘤等疾病, 确诊为EG, 给予抗过敏药物、白三烯抑制剂及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及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EG有反复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甚至出现吞咽困难、肠梗阻、肠穿孔;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内镜检查:黏膜粗糙、充血水肿, 点片状红斑或糜烂;活组织病理检查:病变部位每高倍视野超过15~20个嗜酸性粒细胞。皮质激素等治疗后, 实验室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好转直至消失。结论:EG是一种胃肠道变态反应性良性疾病, 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女,56岁,主因呕吐、腹痛、便血1 d入院患者1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内容物,量约300 ml,内含咖啡样物。不久后出现上腹持续性、撕裂样疼痛,阵发性加重,与体位、活等无关,呕吐后腹痛不缓解。数小时后出现便血,5~100 ml/次,共计3~4次,暗红色或黑色,伴心悸头晕和乏力。我院急诊予以禁食、抑酸、补液和抗  相似文献   

3.
李又春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1):145-145
目的:复习嗜酸性胃肠炎(EG)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并发症。方法:对1例EG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对EG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治疗作一次全面的学习,积累临床经验。结论:胃肠道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EG确诊的关键,但需内镜下多点、深挖活检。寄生虫感染、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以胃肠道为主要表现时与EG难以鉴别,需长期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4.
<正>例1.女,44岁,因腹泻原因待查入院。入院前2周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天3~5次,呈稀水样,无黏液、脓血,否认发热,伴腹胀、进食后上腹不、适、食欲减退、胸闷、心悸、乏力。既往无过敏史,入院查体:T 36.5℃,BP 110/70 mm Hg。神清合  相似文献   

5.
6.
1临床资料 患儿,男,12岁,在入院10天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腹胀,呈进行性加重,偶有上腹部隐隐作痛及呕吐胃内容物。门诊体格检查发现“大量腹水”,以“腹水待查”收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喘、水肿、尿少等。病前饮食比较有规律,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史,预防接种按计划进行。体格检查:体温37℃,心率80次/min,血压16/10.7kPa,体重37kg,身高145cm;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胃肠炎(EG)是一种嗜酸粒细胞性胃肠功能失调性疾病,临床罕见,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黏膜为特征.临床表现多样,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部位相关,可与支气管哮喘同时发病.对激素效果良好但某些患者容易复发.本文报道1例以肠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并发支气管哮喘患者,激素治疗停药后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8.
9.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opathies,EG)是一种较少见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不明,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易出现误诊、漏诊.现总结1例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周黎黎  吴冰陈红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Z):32-33,F0003
目的总结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1月~2007年2月经内镜和手术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总结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结论提高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认识,掌握其特点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诊断,极易误诊。现将我院消化内科诊治的5例EG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蒋剑明  王向东  刘斌  梁浩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11):1067-1068,1076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8年来我院确诊的27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均有胃肠道症状,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22例(81.4%),临床表现腹痛24例(88.8%)、腹泻13例(48.1%)、恶心、呕吐11例(40.7%)、腹水4例(14.9%),黏膜型21例(77.7%)。结论外周血和腹水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总结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1月~2007年2月经内镜和手术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总结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结论提高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认识,掌握其特点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对EG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EG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资料显示,首诊误诊率高达92.3%,有既往过敏史占65.3%,过敏诱因者占26.9%;腹痛23例,占88.5%;6例患者腹水,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激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EG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影像无明显特异性,实验室及病理结果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作为诊断的关键,早期激素治疗有效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6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预后等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43.75%的患者与过敏有关。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87.5%)、腹泻(43.8%)、呕吐(43.8%)、腹水(31.3%)。77.8%的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内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理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16例患者均予以激素治疗,疗效良好。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腹水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内镜下黏膜活检和腹水嗜酸粒细胞增多是明确诊断的关键,CT、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王文件 《安徽医学》2010,31(2):187-188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疾病,Kaizser等在1937年首次报道EG病例,但伴血清CA125升高的EG病例罕有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伴血清CA125明显升高的混合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 ,3 5岁 ,因反复阵发性脐周隐痛伴腹胀 7年 ,近半月复发 ,于 2 0 0 0年 2月 1 6日入院。患者于 7年前在劳累后出现脐周阵发性隐痛 ,伴恶心感及腹泻 ,为黄色稀便 ,4~5次 / d,排便与腹痛无关 ,并有持续性下腹坠胀感 ,无发热 ,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腹水”,经治疗后 (具体不详 )腹水消失 ,腹痛缓解。 4年前曾再发 ,治疗后亦好转。半月前劳累后腹痛腹胀再发 ,大便 1~ 2次 / d,尚成形。当地 B超示“升结肠肠壁增厚 ,升结肠肠系膜多发淋巴结肿大 ,盲肠末端管状回声 (提示阑尾炎 ) ,少量腹水”,经抗感染治疗后未见好转 ,遂来…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随着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该病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100余例报道[1],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该病误诊率较高。本文报道我院2014年接诊的1例EG伴腹水的病例。1病例报告患者,女,25岁,主因"腹痛40余天,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