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住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新冠肺炎重型患者3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应用常规治疗的3例新冠肺炎重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缩短[(2.7±1.2)d vs(6.3±0.6)d,P<0.05]、氧合指数恢复(大于300 mm Hg,1 mmHg=0.133 kPa)快[(4.6±2.1)d vs(10.6±3.1)d,P<0.05]、肺部影像学好转的时间缩短[(4.3±1.5)d vs(7.6±1.2)d,P<0.05]。吸氧时间缩短[(12.1±0.8)d vs(21.7±5.7)d,P<0.05],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缩短[(2.3±0.5)d vs(7.3±0.6)d,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对新冠肺炎重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氧合改善、肺部病变吸收有促进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尝试早期小剂量短疗程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在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8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营养支持,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集束化干预,留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内容如下:构建肠内营养管理小组,加强对小组成员肠内营养输注集束化策略的培训并考核,完善肠内营养干预措施,实施持续质量管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合并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7.32% vs 26.83%,(21.04±5.23)d vs(25.22±6.56)d,P<0.05]。实施肠内营养20 d后,观察组白蛋白高于对照组[(38.69±2.46)g/L vs(33.16±3.07)g/L,P<0.05]。结论 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集束化干预措施,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降低肠内营养相关性合并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衰老心肌中热休克因子(heat shock factor 1,HSF1)的表达与线粒体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4月龄、24月龄的C57 BL/6小鼠作为年轻鼠和衰老鼠,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中线粒体形态学的改变。用ATP检测试剂盒检测衰老心肌及H9C2心肌细胞中ATP的含量,利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试剂盒分析衰老心肌及H9C2心肌细胞中ROS的变化,采用JC-1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膜电位的改变,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脏组织及心肌细胞中HSF1的表达。结果 与年轻小鼠相比,衰老小鼠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的形态异常;衰老小鼠心肌组织中ATP含量下降(1.253±0.059 vs 0.479±0.122,P=0.012),ROS的含量上升(10.853±0.096 vs 1.550±0.233,P=0.025);衰老小鼠心肌组织中HSF1的表达增高(0.980±0.112 vs 1.979±0.175,P=0.013);衰老心肌中HSF1的表达与ATP的浓度呈负相关(r=-0.977,P=0.005),与ROS的含量呈正相关(r=0.934,P=0.020);过氧化氢(H2O2)刺激后H9C2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ATP含量下降,ROS的含量上升,HSF1表达升高(P<0.05)。结论 衰老的心肌中损伤的线粒体功能与HSF1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一代双源CT结合Care kV技术在胸痛三联CT血管造影(triple rule out CT angiography,TRO-CTA)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至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胸痛中心就诊、拟行TRO-CTA检查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扫描方式分为A、B两组。A组CT扫描管电压由Care kV技术决定,B组采用固定管电压120 kV,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A组平均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显著低于B组[(20.42±9.60)mGy vs.(32.27±13.41)mGy,P<0.001)]。A组的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显著低于B组[(525.28±240.12)mGy×cm vs.(944.20±408.36)mGy×cm,P<0.001)]。因此,A组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显著低于B组[(7.35±3.36)mSv vs.(13.22±5.72)mSv,P<0.001)]。左前降支远段及左回旋支远段除外,A组中其余血管CT值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B组(15.79±3.81 vs. 11.37±3.40,P<0.001)。除左前降支远段以外两组血管节段信噪比(sign-to-noise ratio,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肺动脉、主动脉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冠脉CNR普遍高于B组。A、B两组图像肺动脉、主动脉及冠脉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新一代双源CT上采用Care kV技术进行TRO-CTA检查,在满足图像诊断质量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小鼠颈动脉血管壁僵硬度的方法。方法 选用6只正常8周龄C57B1 /6J雄性小鼠及6只60周龄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基因敲除小鼠(ApoE-/-),应用超高分辨率小动物专用超声影像系统及50 MHz探头,测定小鼠颈动脉内膜及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管平均面积、血管平均直径及面积变化率和直径变化率、血管扩张性等指标,同时测量血管壁整体径向应变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以此评价小鼠颈动脉血管壁僵硬度。结果 与正常小鼠相比,ApoE-/-小鼠IMT增加[(0.05±0.01)mm vs(0.02±0.01)mm],面积变化率[(49.64±5.69)% vs(34.33±5.92)%]和直径变化率[(25.21±3.04)% vs(17.33±3.14%)]下降;血管扩张性降低[(100.49±12.40)MPa-1 vs(59.87±21.22)MPa-1],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1.90±0.37)m/s vs(3.09±0.23)m/s];血管壁整体径向应变降低[(66.97±10.28)% vs(41.64±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6, P<0.05)。结论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小鼠颈动脉血管壁运动僵硬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为小动物血管僵硬度检测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结节病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次就诊的肺结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ia,PBE)者为PBE组,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为非PBE组。PBE组21例,非PBE组2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肺外脏器受累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肺功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细胞计数分类、胸部影像学特征,并对治疗方案及疾病转归进行随访。结果 PBE组中存在肺部结节影、团块及实变影的患者比例高于非PBE组(80.95% vs 50%,57.14% vs 25.00%;P<0.05)。PBE组与非PBE组分别有14例及17例患者应用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1周后复查,两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PBE组与非PBE组分别有16例、23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中位时间分别为23.5和21个月。与非PBE组相比,PBE组患者疾病更易复发(31.25% vs 4.35%,P<0.05)。PBE组复发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较激素治疗1周后显著增多(P<0.05)。结论 肺结节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肺部病变活动相关,该类患者疾病复发率高,需密切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和非CPB下行手术的主动脉缩窄患儿中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esterase-L1,UCH-L1)浓度变化,评价UCH-L1是否是一个主动脉弓部手术后CPB相关脑损伤的预测指标。方法 2012年1月和201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共39例主动脉缩窄患儿接受了主动脉成型手术;其中A组17例未行CPB,B组22例应用选择性脑灌注分别在6个时间点(麻醉诱导后,关胸,术后2、8、24、48 h)收集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UCH-L1、神经胶质蛋白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浓度。在术后8 h,拔除气管插管后6 h和出院前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分。结果 2组血清中UCH-L1浓度在术前基本相同[A组(0.184±0.066)μg/L vs B组(0.194±0.067)μg/L]。B组术后2 h后血清UCH-L1浓度较A组明显升高[A组(0.238±0.067)μg/L vs B组(0.327±0.151)μg/L,P<0.05],并于术后8 h达到高峰。在术后24 h,2组血清UCH-L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0.208±0.078)μg/L vs B组(0.201±0.081)μg/L,P>0.05]。B组血清UCH-L1的峰值浓度和CPB时间明显相关(r=0.575,P=0.005)。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持续存在的严重神经系统合并症。结论 与非CPB手术相比,应用选择性脑灌注的小儿主动脉弓部手术可引起血清UCH-L1浓度显著升高,并且与CPB时间密切相关。UCH-L1可以作为一个CPB相关脑损伤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颈2棘突半棘肌止点保留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观察手术疗效,探讨能否降低合并症。方法 重建改良组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5例,普通改良组39例,术后随诊18~24个月,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活动度、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ing System,JOA)评分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 两组颈椎活动度丢失(9.4°±4.1° vs 11.6°±7.8°)及JOA评分恢复率(57.7%vs 5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比较两组术后轴性症状,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改良组发生率更低。结论 保留颈2棘突半棘肌止点的同时,重建颈4-7棘突能够进一步减小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清宫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清宫术对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Ⅰ型的治疗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的52例,对照组为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后行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的26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成功率为98%,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均下降满意,但术后1、7、14 d的血HCG下降比例,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血HCG降至正常的时间分别为(24.38±9.23) d vs(19.12±4.23) d,术后出血时间分别为(12.19±7.54) d vs(8.58±3.0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月经恢复的天数分别为(33.54±5.98) d vs(32.69±5.13)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30.8%月经减少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5%。研究组36.5%术后第一次月经后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前壁下段有包块,显著高于对照组15.4%的比例,但是两组包块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PⅠ型应用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是有效而且安全的,但仍有出血风险,需要在有抢救设施的医疗机构进行,术前需全面评估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后需监测HCG至正常,如出现下降迟缓或停滞的情况,给与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浓度以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 mRNA的表达量的检测,分析NLRP3、MDA、SO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pred,FEV1% pred)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氧化应激介导NLRP3炎性小体活化对COPD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90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60名,AECOPD组患者根据肺功能分为重-极重组和轻-中组,每组30例,经治疗症状体征达到缓解期水平的COPD稳定期患者30名,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AECOPD组、COPD稳定期组、对照组血清中MDA、SOD浓度、NLRP3 mRNA表达量与COPD患者血清中MDA和SOD浓度、外周血淋巴细胞NLRP3 mRNA表达量、FEV1% pred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中MDA浓度AECOPD组高于COPD稳定期组、COPD稳定期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中SOD浓度AECOPD组低于COPD稳定期组、COPD稳定期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LRP3 mRNA表达量AECOPD组高于COPD稳定期组、COPD稳定期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ECOPD组血清中MDA浓度重-极重组高于轻-中组、轻-中组高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血清中SOD浓度重-极重组低于轻-中组、轻-中组低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外周血淋巴细胞NLRP3 mRNA表达量重-极重组高于轻-中组、轻-中组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中血清MDA浓度与NLRP3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r=0.64,P<0.05);COPD患者中血清SOD浓度与NLRP3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90,P<0.05);COPD患者FEV1% pred与NLRP3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78,P<0.05)。结论 氧化应激和NLRP3炎性反应小体参与COPD发病过程,氧化应激和NLRP3 mRNA表达量升高与COPD病情加重相关,氧化应激介导NLRP3炎性小体活化对COPD疾病进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格列本脲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8周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野百合碱组、野百合碱+格列本脲组。采用经颈静脉右心导管插管术检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HE染色观察肺血管重构,ELIS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and leucine-rich repeat PYD-containing protein 3 (NLRP3)表达水平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质量浓度。结果 用药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野百合碱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明显升高1.66倍 (P<0.001),右心室肥厚指数显著增加2.15倍(P<0.001),肺血管中膜厚度增加1.20倍(P<0.001),肺组织NLRP3的表达升高1.57倍(P<0.05),血浆中IL-1β质量浓度明显升高[(1 915.82±316.47)pg/mL vs (118.29±27.60)pg/mL, P<0.001]。与野百合碱组相比,野百合碱+格列本脲组用药4周后右心室收缩压明显下降(33.60±5.14)% (P<0.05),右心室肥厚指数降低(18.26±9.23)% (P<0.05),肺血管中膜厚度减少(21.86±8.64)% (P<0.001),肺组织NLRP3的表达降低(55.96±19.33)%(P<0.01),血中IL-1β质量浓度明显降低[(396.64±237.19)pg/mL vs (1 915.82±316.47)pg/mL, P<0.001]。结论 格列本脲可缓解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IL-1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并比较50和60 mg·kg-1MCT两种剂量诱导不同变化。方法: 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50 mg·kg-1MCT组(n=30)、60 mg·kg-1MCT组(n=30)。腹腔注射MCT(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2周及4周后检测右心室收缩压(RVSP)、RV/(LV+S)重量比值,肺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地衣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50 mg·kg-1组和60 mg·kg-1组各10只记录大鼠自然死亡天数。结果:大鼠经过MCT诱导后,50 mg·kg-1组2周和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RVSP增高[(36.6±5.1)mmHg,(39.1±7.0)mmHg 和 (26.1±3.8)mmHg,P<0.01];RV/(LV+VS)重量比增加[(0.289 4±0.021 7),(0.409 4±0.125 6)和(0.247 3±0.019 3),P<0.01]。60 mg·kg-1组2周和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RVSP升高[(33.8±5.5)mmHg,(46.6±12.6)mmHg和(26.1±3.8)mmHg,P<0.01];RV/(LV+VS)重量比增加[(0.308 2±0.058 4),(0.417 5±0.103 7)和(0.247 3±0.019 3),P<0.01],但两个剂量组之间在2周和4周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4周时50 mg·kg-1和60 mg·kg-1MCT组肺小动脉中膜增厚,厚度百分比分别为(21.3±1.9)%和(23.4±2.3)%,高于对照组的(11.3±1.2)%(P<0.01)。60 mg·kg-1MCT组大鼠47 d死亡50%,63 d全部死亡;而50 mg·kg-1诱导后47 d未见死亡,63 d死亡30%。结论: 50和60 mg·kg-1野百合碱均可诱导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病理变化未见明显不同,但前者较后者有较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川芎嗪(TMP)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AH)大鼠模型的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 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MP治疗组(TMP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TMP组在第1天给予腹腔注射MCT 50 mg/kg,建立PAH模型,28 d后TMP组给予川芎嗪8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4周。实验结束后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取右肺中叶行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计算管壁厚度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百分比(WA%);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结构;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Hippo信号通路相关蛋白YAP1、WWTR1、TEAD1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RVSP、RVHI升高(P<0.001,P<0.001),肺中小动脉管腔狭窄,胶原纤维增生,肺血管YAP1、WWTR1、TEAD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04,P<0.001,P=0.013)。与模型组相比,TMP组大鼠RVSP、RVHI降低(P=0.001,P<0.001),肺动脉重构及右室肥厚情况有所改善,纤维化程度减轻,肺组织YAP1、WWTR1、TEA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45,P=0.011,P=0.034)。相较于对照组,TMP组RVSP、RVHI升高(P=0.045,P=0.045),YAP1、WWTR1、TEAD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80,P=0.013,P=0.468),但仅有WWTR1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川芎嗪作用有限。 结论 TMP可对MCT诱导的PAH大鼠模型产生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ippo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水平与满意度。方法 对38例剑桥人格解体量表评分≥ 70分,且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V)中诊断标准的人格解体障碍患者,采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简明幸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问卷(Short-Form Versi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Enjoyment and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Q-LES-Q-SF)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ief Questionnaire,WHOQOL-BREF)问卷评估受试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结果 人格解体障碍患者在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的生活领域(physiology,PHYS)、心理领域(psychology,PSYCH)、社会关系领域(sociology,SOCIL)、环境领域(environment,ENVIR)和Q-LES-Q-SF总分及满意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人格解体障碍组GAF、PHYS、PSYCH、SOCIL、ENVIR得分及Q-LES-Q-SF总分分别为(61.21±5.99)、(11.17±1.87)、(10.67±1.78)、(10.53±2.90)、(12.00±2.61)、(39.26±7.93),对照组分别为(85.88±2.81)、(12.96±1.96)、(13.33±2.32)、(14.50±2.64)、(13.45±2.18)、(50.88±8.38),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剑桥人格解体量表总分与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总的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均有相关性(P<0.05)。伴有焦虑症状的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显著低于单纯人格解体患者[(57.67±5.69)vs(62.85±5.48),P<0.05]。结论 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较健康人差。它不仅表现在生理领域,更涉及患者的情感体验、社会功能及精神健康层面,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开放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 extraperitioneal hernoirrhaphy,TEP)和李金斯坦术式(Lichtenstein)两种术式治疗复发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行开放TEP(A组25例)和李金斯坦术式(B组23例)治疗复发腹股沟疝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的时间、住院时间和合并症(尿潴留、切口感染、切口感觉异常或疼痛、血清肿或阴囊水肿、再复发率等)。结果 A、B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8.2±2.3)mL]少于B组[(23.8±5.5)mL](P<0.05);A组总合并症发生率(8%)低于B组(39.1%)(P<0.05)。结论 开放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复发腹股沟疝效果优于李金斯坦术式,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研究新型无创通气方式——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与传统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2种呼吸治疗方式在心外术后低氧血症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2月1日至2016年7月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入住心外危重症中心,术后拔除气管插管之后24 h内发生低氧血症(hypoxima),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应用HFNC或NPPV进行呼吸治疗[患者年龄(52.9±7.8)岁vs(53.8±8.9)岁,P>0.05;男性性别比65%vs 70%,P>0.05;术后基础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9.4±2.2)分vs(9.3±2.2)分,P>0.05]。起始参数设置:HFNC:流量45 L/min,温度37℃,吸氧浓度(FiO2)60%~80%;NPPV:吸气压(inspiratory pressure,IPAP)10~12 cmH2O(1cmH2O=0.098 kPa),呼气压(expiratory pressure,EPAP)4~6 cmH2O,FiO2 60%~80%,吸呼比(radio of inspiration and expiration,I∶E)为1∶1.5~2.0,根据临床疗效和患者耐受程度等逐渐调节。对比研究2种方法治疗方法在不同时间点(治疗后2 h、8 h、24 h、结束时)的呼吸、循环等方面情况,以及并发症、再次插管率、气切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分别接受HFNC与NPPV 2种方法治疗,发现HFNC在改善氧合指数(PaO2/FiO2)、降低PaCO2均较NPPV组效果明显(P<0.05);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心率(heart rate,HR)在HFNC组均较NPPV组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HFNC组较NPPV组胃肠胀气(0 vs 20%,P<0.05)、不耐受(0 vs 25%,P<0.05)等主要合并症发生率为低;HFNC治疗时间明显较NPPV组为短(P<0.05);再次插管、气管切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NC耐受性良好、合并症少,在改善氧合、降低PaCO2方面最终都体现了很好的疗效,且降低呼吸功、对循环的改善也有良好作用;但是2组的再次气管插管率、气管切开率、ICU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