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厘清寸口脉分部的发展演变,分析不同分部方式与脉诊的内在关系,深挖寸口脉长度说法混乱的根源,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解读。寸口脉分部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从最初的整体寸口脉过渡到“尺寸两部脉”,最终定型为“寸关尺三部脉”,不同的分部方式构建了相应的脉诊体系。由于寸口脉的分部,导致了寸口脉的长度说法出现了一定的混乱,混乱的根源在于误将“尺寸两部脉法”与“寸关尺三部脉法”混为一谈,故而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正确厘清两套脉诊体系的关系,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
3.
4.
<正> 路振平研究人体致病原因的学说,谓之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内容丰富多采,而且源远流长。目前,探讨中医病因学说并不乏其人,但系统地考订源流的文章却尚付阙如。笔者通过对中医病因学说初步研究,认为从奠基到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奠基时期从春秋时期病因学说萌芽,到战国末期《内经》成书,为中医病因学说的奠基时期,其间经历了大约五百年漫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独取寸口是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诊断手段。其通过医者的三个手指头在患者挠动脉寸、关、尺三部感受其脉象变化 ,再经大脑综合分析而达到诊断参考目的 ,有一定的实用性 ,也有局限性 ,有进步意义 ,也有落后意识。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 ,合理地运用 ,客观地评价。1 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独取寸口的提出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内经》记述较多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解剖学角度说明寸口与人体各脏器的关系 ,《灵枢·经脉篇》说 :“肺手太阳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隔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寸口人迎脉诊法在针灸临床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寸口人迎脉诊法在针灸临床中的作用初探朱文宏,马文珠,邬继红,唐绍华,赵阳(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100029)主题词针灸疗法,脉诊,脉诊部位,经络辨证脉诊是中医"切诊"法之一,在中医临床辨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寸口、人迎脉诊法为古代脉诊的一部分,早... 相似文献
11.
1 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 《金匮要略》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体脏腑是一个辩证的有机整体。 1.1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第二条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尤在泾对此解释曰:“人禀阴阳五行之常,而其生其长,而实由风与气,盖非八风,则无以动荡而协和,非六气,则无以变易而长养,然有正气,即有客气,有和风,即有邪风,其生物害物,并出一机,如浮舟覆舟,总为一水。故得其和则为正气,失其和则为客气。得其正则为和风,失其正则为邪风。其生物有力,其害物亦有力。”也就是说,正常的气候,是世上万物生存、生长的外在的 相似文献
12.
水肿阴水血瘀热郁证寸口脉多普勒血流图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8例水肿阴水血瘀热郁证患者的寸口脉超声多普勒血流图观测,发现其血流速度与脾阳虚衰、肾阳衰微组比较,各指标均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提示该指标可作为此3证的鉴别诊断方法之一,因此,将血瘀热郁证作为水肿阴水的一个基本证型存在其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再谈脉诊为何独取寸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脉诊病早在《周礼》上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而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切脉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记载的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肤诊法等。同时,《素问·五脏别论》[1]中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也就是说,《内经》为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提出做了铺垫。其后的《难经》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脉学理论,如《难经》第一难中指出:“… 相似文献
19.
20.
<正> 古人留下多样的祛病养生方法,而气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内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明、清医籍多有记载.遗憾的是古书文字费解,又因为封建统治阶级不加以提倡推广,所以使它几乎寂寞无闻地度过了若干岁月.解放后在党大力号召发扬祖国文化遗产以来,气功疗法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相信今后在卫生保健上它会起着积极作用.本文由于编写时间仓卒,又限于知识水平,难免漏洞百出,希同道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