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厘清寸口脉分部的发展演变,分析不同分部方式与脉诊的内在关系,深挖寸口脉长度说法混乱的根源,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解读。寸口脉分部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从最初的整体寸口脉过渡到“尺寸两部脉”,最终定型为“寸关尺三部脉”,不同的分部方式构建了相应的脉诊体系。由于寸口脉的分部,导致了寸口脉的长度说法出现了一定的混乱,混乱的根源在于误将“尺寸两部脉法”与“寸关尺三部脉法”混为一谈,故而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正确厘清两套脉诊体系的关系,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
寸口疗法虽鲜为人知,但在《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等书籍中却不乏在寸口部位以针刺、敷药等法治疗多种疾病的记载。当代全息生物学把寸口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元,故可利用其与整体及各个信息元之间的全息相关性治疗相应的全身性疾患,二者存在全息相关基础上的局部与整体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藏象学说,是组成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部份,而三焦问题又是藏象学说的中心问题。祖国医学对人体的生理概念,“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因素,庄子知北遊篇:“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难经:“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焉。”张景岳总论气理:“……血无气不行,血非气不化,故经曰,血者神气也,然则血之与气诚异名而同类,而实惟气为之主。”均说明了“气”的重要意义。三焦便是作用于“气”的物质运动的一个器官,所以难经有“三焦主持诸气。”“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的记载。据此,它在机  相似文献   

4.
<正> 路振平研究人体致病原因的学说,谓之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内容丰富多采,而且源远流长。目前,探讨中医病因学说并不乏其人,但系统地考订源流的文章却尚付阙如。笔者通过对中医病因学说初步研究,认为从奠基到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奠基时期从春秋时期病因学说萌芽,到战国末期《内经》成书,为中医病因学说的奠基时期,其间经历了大约五百年漫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独取寸口是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诊断手段。其通过医者的三个手指头在患者挠动脉寸、关、尺三部感受其脉象变化 ,再经大脑综合分析而达到诊断参考目的 ,有一定的实用性 ,也有局限性 ,有进步意义 ,也有落后意识。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 ,合理地运用 ,客观地评价。1 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独取寸口的提出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内经》记述较多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解剖学角度说明寸口与人体各脏器的关系 ,《灵枢·经脉篇》说 :“肺手太阳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隔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  相似文献   

6.
浅论寸口诊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是四诊之一,儿千年来从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并经历代医家不断研究而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有三部九候诊法、三部诊法和独取寸口诊法等等。在祖国医学的诊断方法及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独取寸口诊法的原理,由来以及寸关尺三部分候脏腑等问题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寸口脉求真     
罗化云 《陕西中医》2009,30(6):764-765
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脉诊,自从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问世以来,该书被奉为脉学圣典,一直沿用至今。但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来讲,传统的诊脉法有一定的误差,主要表现在关于寸脉的诊断方面。  相似文献   

8.
黄元御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是指脏腑之气以脾胃为中枢,形成圆运动周流循环,并且脏腑之间相互作用以维持阴阳平衡。而寸口脉象上现倒“8”字如环无端的脉气流转,是一气周流理论在寸口脉法中运用的重要发现。通过诊脉判断气的状态,诊断病机,依此进行调整,恢复六脉的平和,使得一气周流能正常运行,从而治疗疾病,在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上,都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寸口敷药疗法浅谈山东中医学院92级博士(250014)姜永平,王燕关键词:寸口/药物治疗,理论寸口敷药疗法,指对寸口部位施以药物外敷的治疗方法,《本草纲目》即有“马齿苋,捣,扎手寸口,男左女右”以治“男女疟疾”[1]的记载。但由于本疗法部位比较特殊,...  相似文献   

10.
寸口人迎脉诊法在针灸临床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寸口人迎脉诊法在针灸临床中的作用初探朱文宏,马文珠,邬继红,唐绍华,赵阳(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100029)主题词针灸疗法,脉诊,脉诊部位,经络辨证脉诊是中医"切诊"法之一,在中医临床辨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寸口、人迎脉诊法为古代脉诊的一部分,早...  相似文献   

11.
1 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 《金匮要略》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体脏腑是一个辩证的有机整体。 1.1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第二条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尤在泾对此解释曰:“人禀阴阳五行之常,而其生其长,而实由风与气,盖非八风,则无以动荡而协和,非六气,则无以变易而长养,然有正气,即有客气,有和风,即有邪风,其生物害物,并出一机,如浮舟覆舟,总为一水。故得其和则为正气,失其和则为客气。得其正则为和风,失其正则为邪风。其生物有力,其害物亦有力。”也就是说,正常的气候,是世上万物生存、生长的外在的  相似文献   

12.
水肿阴水血瘀热郁证寸口脉多普勒血流图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8例水肿阴水血瘀热郁证患者的寸口脉超声多普勒血流图观测,发现其血流速度与脾阳虚衰、肾阳衰微组比较,各指标均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提示该指标可作为此3证的鉴别诊断方法之一,因此,将血瘀热郁证作为水肿阴水的一个基本证型存在其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大蒜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HPLC-FP),为大蒜的鉴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柱温:35℃;流动相:甲醇-水(40∶60);流速:0.5mL/min;检测波长:214nm。结果:不同产地的大蒜酶解产物的相似度在0.9。结论:该色谱图可作为大蒜的指纹图谱,用于评价大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的中医药防治发展脉络初探(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探讨先秦到宋金元时期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主要学术思想发展脉络:汉代治法以通络化瘀、消瘕散结为主;唐代大量应用虫类药通络祛瘀、搜络剔毒;宋金元时期则更多地从痰、从瘀论治大肠癌。最终为当代大肠癌的防治找出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三焦初探(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初步探讨现在,针对三焦的名义,部位与形态,生理与病理等问题来探讨。1.名义的问题:应该承认,古人对藏府的命名,决不是出于凭空造说,他从“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复杂的生理与病理现象的观察,结合粗略的解剖知识,作为命名的指征和依据,逐步做到了“无巨无名,无细无目。”三焦的名词,就意味着它的解剖位置与生理现象,“三”是概括上、中、下焦三部而言,“焦”即具有温热的意思。三焦为什么要分部,分部何不迳分上下两  相似文献   

16.
寸口脉诊发展至今,因其模糊性,强烈的主观性而在中医界中面临着信任危机,故而需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正确的看待寸口脉诊,提高信任度.  相似文献   

17.
再谈脉诊为何独取寸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脉诊病早在《周礼》上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而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切脉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记载的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肤诊法等。同时,《素问·五脏别论》[1]中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也就是说,《内经》为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提出做了铺垫。其后的《难经》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脉学理论,如《难经》第一难中指出:“…  相似文献   

18.
李晗  滕晶 《中医杂志》2012,53(7):619-620
\"切而知之谓之巧\",脉诊作为中医文化的一大特色一直是不断探索的对象。探讨了寸口诊脉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正>寸口脉诊始于《内经》,得《难经》之充则体系终成,又经千年锤炼,实为中医特色诊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古人云:"不知常,何以达变?"寸口脉诊固然神验,临证仍需知其常,乃可衡其变。因此,笔者将《内经》《难经》中寸口平脉理论互参,整理成文,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1诊脉"独取寸口"原委通读《内经》,其脉诊法不单寸口脉诊而已,尚有  相似文献   

20.
<正> 古人留下多样的祛病养生方法,而气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内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明、清医籍多有记载.遗憾的是古书文字费解,又因为封建统治阶级不加以提倡推广,所以使它几乎寂寞无闻地度过了若干岁月.解放后在党大力号召发扬祖国文化遗产以来,气功疗法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相信今后在卫生保健上它会起着积极作用.本文由于编写时间仓卒,又限于知识水平,难免漏洞百出,希同道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