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斜视和弱视患儿立体视锐度的临床检测及评价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斜视及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对L型立体视觉检测板和国内其它常用立体视觉检测图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制的L型立体视觉检测板和Lang、Titmus立体视检测图对 2 0 4例斜视及弱视患儿立体视锐度进行检测。 结果  (1 )斜视组患儿立体视锐度最差 ,其中内斜视组立体视锐度低于外斜视组。弱视组患儿中双眼视力不平衡组立体视锐度低于平衡组。 (2 )三种方法检测斜视及弱视患儿立体视觉无明显差别。结论 斜视、弱视严重地妨碍立体视觉的形成。L型立体视觉检测板可以用于儿童立体视觉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傅涛  卢炜  苏庆  王京辉 《眼科》2012,21(6):398-400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融合功能的状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间歇性外斜视儿童48例。方法采用同视机检测48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三级视功能,采用颜少明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视近立体视锐度,并以正常相同年龄儿童20例做对照。主要指标同时视、融合范围及立体视锐度。结果48例患者中,8例无重合点,余40例中34例患者的重合点均落在外融合范围内。11例患者无Ⅱ级融合功能,余37例患者的内、外融合范围分别是(12.74±5.57)度和(4.97±2.11)度;正常对照组的内、外融合范围分别为(24.05±6.67)度和(3.52±0.96)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同视机检测,23例(47.92%)患者无立体视,而以颜氏随机点立体视觉图检测,仅2例(4.17%)近立体视丧失。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融合功能异常,外融合范围扩大、内融合范围缩小;远立体视觉的丧失早于近立体视觉的丧失。  相似文献   

3.
LASIK矫治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飞  周跃华  孙省利 《眼科》2010,19(4):270-274
目的观察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接受LASIK后立体视觉的恢复情况及其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设计前瞻性非随机自身对照观察。研究对象36例36眼行LASIK手术的6~12岁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方法患者在LASIK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检查视力、屈光度,采用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立体视觉。立体视锐度≤60”为有中央立体视;80"-800”为有周边立体视;〉800”为立体视盲。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为轻、中、重度弱视三组。主要指标立体视锐度。结果LASIK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参差程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均〈0.05)。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立体视盲分别占55.6%(20例)、33.3%(12例)和16.7%(6例)(P均〈0.05)。术后12个月轻度弱视组100%恢复了立体视,其中40.0%(8例)恢复了中央立体视;中度弱视组有10.0%(1例)恢复了中央立体视,70.0%(7例)恢复了周边立体视;而重度弱视组仅33.3%(2例)恢复了周边立体视(P均〈0.05)。术后12个月,年龄〈10岁者与≥10岁者分别有89.5%、76.5%恢复了立体视(P=0.351)。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立体视建立与弱视程度、弱视治疗时间有关。对于不能耐受戴镜矫正的严重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LASIK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可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儿童弱视兴立体视锐度的关系。方法 对346例正常及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采用颜少明近用定量随机点立体圆进行检查,比较弱视组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 346例中,168例正常儿童中获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122例(76.62%),178例弱视儿童中儿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8例(4.49%),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比较,其中形觉剥夺性弱视立体视锐度最差,其次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结论 弱视患儿立体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立体视,弱视程度越重,立体视越差。  相似文献   

5.
正常视力儿童双眼视觉测定及评价53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红 《眼科新进展》2007,27(9):691-692
目的对正常视力儿童的双眼视觉进行测定,并观察其对斜视、弱视的影响。方法对538例正常视力儿童进行双眼视觉分级测定。结果正常视力儿童随机占颜氏图查法达40”者占74.91%,达60”者占89.96%,达100”者占98.70%,达140”者占100%.性别与年龄的立体视锐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眼视觉测定对斜视、弱视预后估计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对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的损害情况。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初诊为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137例,按弱视类型分为A、B两组,A组为屈光不正性弱视81例(127只眼),B组为屈光参差性弱视56例(56只眼)。所有患儿经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采用同视机、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对两组弱视儿童严重程度、立体视、屈光状态的差异进行统计。结果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以中度弱视居多,占63.39%;与B组比较,A组重度弱视者比例较小,中度弱视者比例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7例屈光相关『生弱视患儿的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占69.95%;与B组相比,A组远视比例较大,散光者比例较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同时视及融合功能异常率较高,黄斑立体视存在率较高,无立体视者比例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立体视及周边立体视存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相关性弱视会损害患儿的立体视觉,屈光参差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比屈光不正性弱视更严重。远视是屈光相关性弱视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7.
儿童弱视与立体视锐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弱视与立体损锐度的关系。方法 对346例正常及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采用颜少明近用定量随机点立体图进行检查,比较弱视组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 346例中,168例正常见童中获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122例(72.62%),178例弱视儿童中获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8例(4.49%),各类型弱视立体锐度间比较,其中形觉剥夺性弱视立体视锐度最差,其次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结论 弱视患儿立体视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立体视,弱视程度越重,立体视越差。  相似文献   

8.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斜视与立体视锐度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海口市学龄前儿童斜视患病率及立体视发育情况,以便对斜视及立体视异常及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海口市3~6岁8326名儿童进行远视力、眼位、近立体视等检查,双眼视力低于1.0或眼位异常者行阿托品散瞳验光.结果斜视患病率2.0%,其中89.7%为本次普查中首次发现.内斜视患者中93.5%发生于远视眼,外斜视及垂直性斜视患者中远视眼及近视眼构成比无明显差别.立体视锐度≤60"者占72.5%,≥100"者占27.5%.双眼视力及眼位正常者立体视锐度正常率为75.5%.随着视力的下降,立体视锐度下降;随着年龄增,加视力正常儿童立体视锐度正常者也呈增加趋势.影响立体视的常见病因是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等,而以斜视性弱视影响最大.结论本次调查显示,海口市3~6岁儿童斜视患病率、立体视锐度正常率与国内他人报告一致,但漏诊漏治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9.
正常和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立体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Hu C  Huang X  Liu G  Li H  Yang X  Han B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52-456
目的 研究正常和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不同距离立体视的变化。方法 对4-12岁正常组儿童844例和患儿组因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行手术治疗的患儿35例,采用TNO立体视检查法和新立体视检查法(new stereo tests,NST)检测近距离立体视,采用自制的中,远距离立体视检查法检查1-5m立体视;比较不同年龄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不同距离平均立体视锐度的差异。结果 (1)正常组:4-8岁儿童约98%TNO检查近距离立体视锐度≤60“,立体视锐度与年龄的增长呈直线相关性;10-11岁时立体视锐度最小;4-8岁儿童与9-12岁儿童比较,立体视锐度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约97%儿童NST检查近距离立体视锐度≥40“,各年龄段平均立体视锐度为40“-42“。中,远距离立体视锐度4岁时最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小,9-10岁时最小;(2)患儿组;TNO和NST检查,手术前,后近距离立体视锐度接近,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术前中,远距离立体视锐度大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中距离立体视锐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并接近政党,远距离立体视锐度有轻微改善。结论 (1)正常组4岁儿童不同距离立体视开始发育,随年龄的增长继续发育,8岁后明显提高,9-11岁完善。(2)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前近距离立体视良好,中,远距离立体视不良,术后中距离立体视改善明显,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应以中距离立体视的恢复程度作为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肖信  刘伟民  王英 《眼科新进展》2014,(12):1157-1160
目的 应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pticalqualityanalysissystem,OQASⅡ)比较弱视儿童与正常儿童视觉质量和散射的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在广西视光中心弱视门诊就诊患儿中随机选取弱视儿童28例(53眼)和正常儿童28例(47眼)作为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儿童行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Visiometrics公司)检测、散瞳检影验光和标准对数视力表评估。比较两组屈光度、视力、MTF截止空间频率(MTF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ratio,SR)、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scatteringindex,OSI)值及对比度为100%、20%、9%时的OV值(OQASvalue,OV100%、OV20%和OV9%)。结果 弱视组矫正视力和等效球镜分别为0.26±0.17logMAR和(2.91±3.25)D,弱视组MTFcutoff、SR、OSI、OV100%、OV20%和OV9%分别为(30.91±15.24)c?d-1、0.20±0.11、1.15±1.42、(1.03±0. 51)c?d-1、(0.78±0.45)c?d-1、(0.52±0.38)c?d-1;正常对照组MTFcutoff、SR、OSI、OV100%、OV20%和OV9%分别为(37. 49±9.81)c?d-1、0.23±0. 07、0. 74±1.39、(1.25±0.33)c?d-1、(0.94±0.30)c?d-1、(0.61±0.21)c? d-1。两组儿童MTFcutoff、OV100%和OV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儿童的球镜和柱镜度数与MTFcutoff、SR、OSI、OV100%、OV20%和OV9%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弱视儿童的视觉质量较正常儿童差,且主要表现在中高频对比度部分下降,散射不是导致弱视儿童视觉质量下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童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的功能治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的113例共同性斜视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同视机及颜少明远用和近用随机点立体图对其进行双眼视功能和远、近距离立体视锐度的检测。结果①113例中术后有111例(98.23%)获得Ⅰ级以上的双眼视功能,49例(43.36%)获得≤60″近立体视锐度,54例(47.79%)获得≤60″远立体视锐度。②外斜视组84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46例(54.26%),远立体视锐度≤60″者49例(58.33%);内斜视组29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3例(10.34%),远立体视锐度≤60″者5例(17.24%)。两组比较(P<0.001)。③间歇性外斜视50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36例(72%);远立体视锐度≤60″者38例(76%)。两组比较(P< 0.001)。④内斜视组手术年龄与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秒角的相关关系:近立体视锐度r=0.472,P<0.01;远立体视锐度r=0.438,P<0.05。内斜视组病程与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秒角的相关关系:近立体视锐度:r=0.534,P<0.01;远立体视锐度:r=0.536,P<0.01。结论①儿童后天性共同性斜视患者在视力发育敏感期内得到正确的手术治疗,功能治愈率良好。②内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重建率低于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的功能治愈率高于恒定性外斜视。术前有一定的双眼单视功能有利于术后获得更敏锐的立体视觉。③手术时机应取决于斜视类型,并参考术前双眼单视功能检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立体视觉和视野缩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0例视野缩窄的青光眼或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及28例青光眼待排的视野正常者,用Titmus试验、E字随机点立体现试验(randomdotEstereotest,RDE)及颜氏图测量立体视锐度(stereoacuity,SA)。视野缩窄者的SA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双眼管状视野或一只眼管状而对侧眼正常组的SA均明显减退(>130''),与正常组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视野面积下降>30%时,其SA除Titmus试验外均>130''。SA与现野面积下降呈正相关。随着视野面积下降的增加,SA减退更为显著(P<0.01)。结果表明,视野缩窄可引起SA减退。  相似文献   

13.
曾仁攀  梁小琼  王国平 《眼科研究》2009,27(11):1027-1030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及不同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损害情况。方法对178例初诊的不同类型弱视儿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对弱视儿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斜视性弱视组3组之间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轻度弱视和中度弱视之间比较,近零视差及交叉视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且随弱视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屈光不正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斜视性弱视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Titmus立体视检查图和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图对学龄前儿童的适用性。设计 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北京市海淀区5所幼儿园3~6岁1021名儿童。方法 所有受试儿童进行视力、眼位、Titmus立体视和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能辨认立体盲图形或能明确说出立体盲图内无隐藏图形者认为检查成功。观察不同年龄儿童检查的成功率,比较不同年龄组儿童立体视锐度分布差异及两种立体视检查结果的差异。主要指标 立体视锐度。结果 3岁儿童Titmus检查成功率为91.2%,高于颜氏第三代检查的86.0%,随年龄增长两种检查方法的成功率逐步增高。在可以完成检查的正常儿童中,90%以上儿童能够达到的立体视锐度:Titmus检查3岁为100″,4岁为80″,5岁和6岁为60″;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各年龄组均为60″。立体视锐度达到60″的百分比:Titmus检查随年龄逐步增加,4岁组高于3岁组(χ2=55.578,P=0.000)、5岁组高于4岁组(χ2=7.989,P=0.005);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各年龄组均在90%以上,在相邻两年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立体视检查中心凹立体视比例的差异:3~6岁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χ2=68.284,P=0.000),随着年龄增加两种方法的差异减小,5岁组(P=0.070)和6岁组(P=0.146)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更适合于低龄儿童。学龄前儿童Titmus立体视检查图和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图检查的正常参考值不同,5岁以上儿童两种检查方法正常参考值趋于一致。(眼科, 2020, 29: 339-343)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及危害,为提高临床弱视治愈率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321例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不同类型弱视的儿童,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行远立体视觉检查,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行近立体视觉检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并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比较,患儿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患儿的立体视觉存在率最低,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最高,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较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低。

结论:不同类型的弱视均可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其中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对立体视觉影响最大,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较小,重视立体视觉的重建是巩固儿童弱视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随机点立体图刺激引起的立体视觉诱发电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自制电视静态随机点立体图(TV-staticrandomdotsstereogram,TV-SRDS)作视差刺激,记录了35例正常人用三棱镜破坏与不破坏立体视时,16.56'视差刺激的VEP和28例立体视盲者该视差刺激的VEP。结果:(1)33例正常人于刺激后恒定出现一负正复合波;(2)用三棱镜破坏立体视,VEP波形消失;(3)立体视盲组,除1例麻痹性斜视外,均未记录到电位变化。作者认为:本实验条件下TV-SRDS刺激产生的VEP是与视差刺激相关的特异性VEP,TV一SRDS是以电生理方法客观测定立体视的有效刺激,是探讨立体视觉的发生、发育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了解学龄前儿童视觉发育特点及视功能检查方法,及时发现患儿视功能障碍,掌握最佳治疗时机。视功能检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为心理物理方法,另一种为客观检查法。①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测分为定性和定量检查或电生理方法[如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等。②对立体视的检查方法有Titmus偏振光立体图、颜少明立体视脸查图及随机点立体图、计算机立体觉检测和视差诱发电位(disparity evoked potentials,DEP)检测法等。③分析综述国内外常见眼病如斜视、弱视的最新动向和研究现状。学龄前儿童视觉发育具有规律性和特殊性,采用适合于各年龄段视觉功能检测手段进行筛查和检查,才能真正落实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高儿童眼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及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举  付晶 《眼科》2008,17(1):59-62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及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状况.设计 回顾性对比临床分析.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89例屈光不正性弱视、4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及39例斜视性弱视儿童.方法 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和同视机三级功能检查,对三种弱视儿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主要指标 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结果 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中,轻度弱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均优于中度弱视(P均<0.05);斜视性弱视儿童中,中度弱视远立体视优于重度弱视(P<0.05);轻度、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远融合范围均无显著性差异,中度、重度斜视性弱视的远融合范围也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弱视影响儿童期立体视觉的发育,且随弱视程度加重而增加.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轻,斜视性弱视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介于二者之间.(眼科,2008,17:59-62)  相似文献   

19.
间歇性外斜视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与立体视觉关系。方法对132例间歇性外斜视有立体视觉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间歇性外斜视以近立体视保存,远立体视大部分丧失为特征。(2)保存的近立体视锐度低于正常人群。(3)立体视锐度与斜视度大小间无用关性.(4)间歇性外斜视有立体视的病人双眼视力大致正常。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检查立体视觉对手术时机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影响弱视患儿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多个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92例就诊于我院斜弱视专科门诊,坚持治疗且视力恢复正常的弱视患儿进行双眼视觉检查,并记录其性别、初诊时年龄、视力正常时年龄、治疗时间、弱视程度及弱视类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这些因素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关系,结果在192例临床治愈的弱视患儿中,初诊时具有立体视功能者7例(400”者1例,占0.52%;800”者6例,占3.13%;共计3.65%),融合功能者22例(11.46%),同时视功能者76例(39.58%),无功能者87例(45.31%)。视力正常时具有立体视功能者61例(≤60”者27例,占14.06%;100”~200”者21例,占10.94%:400”~800”者13例,占6.77%;共计31.77%),融合功能者104例(54.17%),同时视功能者16例(8.33%),无功能者11例(5.73%)。对同时视有影响的因素为弱视类型(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时间和弱视程度;对融合有影响的因素为治疗时间、初诊年龄、弱视类型(斜视性弱视)和弱视程度;对立体视有影响的因素为视力正常时年龄、初诊年龄、弱视类型(斜视性弱视)和弱视程度。结论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初诊年龄、视力正常时年龄和治疗时间是影响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有关因素,其中对同时视、融合和立体视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弱视类型、治疗时间和视力正常时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