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血浆中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检测,初步探讨其外周血检测对乙型肝炎诊治的价值。方法将86例确诊为乙型肝炎患者根据病情分为3组,急性乙型肝炎(AHB1、慢性乙型肝炎(CHB)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ASC)组。采集外周血,分别检测ALT、AST、总胆红素(TBIL)、cccDNA、HBV—DNA。结果三组血浆cccDNA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个核细胞cccDNA7个标本阳性,血浆cccDNA与HBV—DNA、ALT、AST、TBIL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0.402、0.450、0.221。结论血浆cccDNA在乙型肝炎患者的各个病程有显著性差异,单个核细胞cccDNA储存池确实存在但浓度较低难以检测。血浆cccDNA.与HBV—DNA、ALT、AST相关,但与TBIL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与HBVDNA载量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测定血清样本中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标志物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载量,并同步检测肝功能。663例血清样本均来自传染科门诊及住院病人。结果HBsAg、HBeAg含量与HBVDNA载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7、0.686,P〈0.01,说明HBsAg,HBeAg含量与HBVDNA载量成正相关;HBeAb含量与HBVDNA载量的相关系数r=-0.583,P〈0.01说明HBeAb含量与HBVDNA载量成负相关;各乙肝病毒标志物含量之间比较,HBsAg含量与HBeAg含量成正相关(r=0.276,P〈0.01),HBsAg含量与HBeAb含量成负相关(r=-0.237,P〈0.01);HBVDNA与肝功能损害指标ALT、AST、GGT、TBIL、ALB无相关性,P值均〉0.01。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与HBVDNA载量之间及各病毒标志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不能以病毒载量的高低作为判断肝功能受损程度的指标;综合分析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与HBVDNA载量及肝功能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ccDNA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分别以分子信标PCR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8例急性乙型肝炎、87例慢性乙型肝炎、37例乙肝肝硬化和26例原发性肝癌的血清cccDNA与HBV—DNA,同时检测血清HBeAg和ALT。结果 cccDNA分别与血清HBeAg(χ^2=9.2,P〈0.05)、血清HBV-DNA升高(χ^2=31.88,P〈0.05)及血清ALT异常有关(χ^2=13.21,P〈0.05)。结论 血清cccDNA可能是乙肝病毒在患者体内大量复制并导致肝实质损伤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HBVcccDNA荧光定量PCR方法并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清中HBVcccDNA含量。初步探索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cccDNA的影响。方法:以5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清作为检测标本,对血清中总HBVDNA、HBVcccDN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用SAS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定量检测HBVcccDNA方法并证实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HBVcccDNA。在人工肝血浆置换前后总HBVDNA及HBVcccDNA含量明显降低(P〈0.05)。总HBVDNA与HBVcccDNA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忙0.78,P〈O.01)。总HBVDNA水平与PT(r=0.37,P〈O.01)、AIJT(r=0.29,P〈0.05)、AST(r=-0.39,P〈0.01)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HBVcccDNA水平与PT(r=0.34,P〈0.05)、ALT(r=0.34,P〈0.05)、AST(r=0.40,P〈0.01)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总HBVDNA及HBVcccDN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肝细胞坏死程度;血浆置换术后病毒含量明显降低,为进一步研究重型乙型肝炎治疗途径及发病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病毒(HEV)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状况、以及戊型肝炎病毒对乙肝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EV—IgM、及HBV血清标志物(HBVM),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含量,同时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比较分析HEV重叠HBV感染组(工组)、单独HEV感染组(Ⅱ组)及单独HBV感染组(Ⅲ组)患者血清ALT、TBIL水平、及HBVDNA含量。结果工组和Ⅱ组患者血清ALT为400-l000U/L,各占81.3%和36.7%,ALT〉l000U/L各占6.3%和60.O%,TBIL〉100tmaol/L各占56.3%和83.3%,两组AⅡ、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工组和Ⅲ组比较,AⅡ〉400U/L各为87.5%和27.5%,ALT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BIL及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独HEV感染的急性戊型肝炎比HEV重叠慢性HBV感染的戊型肝炎肝脏损害严重,HEV对HBV的复制无影响,但HEV感染会加重乙肝患者肝脏损害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汪映霞 《中外医疗》2011,30(29):84-84
目的了解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84d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5例患者在使用常规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方案的基础上,使用恩替卡韦口服,每日0.5mg。而对照组25例患者仅使用常规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方案。治疗期间每14天分别检测HBVDNA.TBIL.谷丙转氨酶(ALT),共观察84d。结果治疗组血清HBVDNA的下降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血清HBVDNA阴转率为80.78%(21/25),而对照组仅为8%(2/25)。治疗组ALT、TBIL下降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纵P〈0.01)。结论通过恩替卡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7.
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与乙肝病毒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燕 《医学新知杂志》2010,20(3):196-197,199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与乙肝病毒DNA(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500例乙肝患者按临床分型分为7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HBVDNA。结果HBVDNA与HbsAg、HBeAg呈正相关(r=0.5332,r=0.3809,P均〈0.01);与抗HBs、抗HBe呈负相关(r=-0.1636,P〈0.01;r=-0.1271,P〈0.05);慢性轻度肝炎HBsAg含量与急性肝炎、慢性重度、亚重肝、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或0.001);慢性轻度肝炎HBeAg含量与急性肝炎、慢性中度、慢性重度、亚重肝、慢性重肝,肝硬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01)。结论定量检测HBsAg、HBeAg能反映HBVDNA载量及复制情况,肝脏病变越重,HBsAg及HBeAg血清含量越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病毒学及血清生化学特点。方法以15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为对照,回顾性分析283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血清HBV-DN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与HBeAg阳性组比较,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患者年龄偏大(t=9.359,P〈0.01),病程偏长(t=6.784,P〈0.01),男性患者所占比率高;血清HBV-DNA呈低水平复制状态(t=-13.085,P〈0.01),ALT及AST水平低(t=6.053、6.656,P均〈0.01),而TBIL水平高(t=3.129,P〈0.01)。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表现较隐匿,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IL-18与HBV感染及拉米夫定治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IL-18在HB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50例HBV感染者(无症状携带者15例。慢性肝炎21例,重型肝炎14例)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IL-18水平,并动态监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血清IL-18水平的变化。结果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之间IL-18水平具差异有显著性(P〈0.01),病情愈重,水平愈高;CHB患者IL-18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662.P=0.001);不同HBVDNA含量的CHB患者IL-18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低病毒量组高于高病毒量组;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HBVDNA转阴组IL-18水平在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后12月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HBVDNA未转阴组IL-18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IL-18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肝脏炎性损伤和HBV免疫清除过程,拉米夫定治疗可能增强Th1型细胞应答。  相似文献   

10.
武伟  黄频  余飞龙 《当代医师》2013,(12):1711-1713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并发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d时间点,观察患者血浆内毒素,血清TNF-α含量及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浆内毒素、血清TNF—α、ALT、AST、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DBIL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能不同程度降低患者内毒素、TNF.d、ALT、AST、TBIL的含量.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DNMT1 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2019 年 12 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 例作为乙型肝炎组,选取同期12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 对照组。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对数乙肝病毒(Log HBV)、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DNMT1 水平。结果 乙型肝炎组血清AST、ALT、TBIL、TNF-α 及 DNMT1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乙型肝炎患者血清DNMT1 与AST、ALT、TBIL 及TNF-α 呈正 相关(r =0.524、0.573、0.559 和0.519,P <0.05)。乙型肝炎E 抗原(HBeAg)阳性组AST、ALT、TBIL、 TNF-α、Log HBV 及DNMT1 高于HBeAg 阴性组(P <0.05)。HBeAg 阳性患者血清DNMT1 与AST、 ALT、TBIL、TNF-α 及Log HBV 呈正相关(r =0.602、0.615、0.584、0.565 和0.631,P <0.05)。重度炎症 组血清DNMT1 水平高于轻度炎症组(P <0.05)。重度纤维化组血清DNMT1 水平高于轻度纤维化组(P <0.0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DNMT1 水平升高,其水平与肝功能、肝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40岁以上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师的指导用药,预测预后等方面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121例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其中HBeAg阳性组60例,HBeAg阴性组61例,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血清中HBVDNA定量,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M含量,用速率法检测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值。结果 HBeAg阴性组:HBVDNA定量(对数值)与ALB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03,P〈0.05),HBVDNA定量(对数值)与ALT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77,P〈0.01)。HBeAg阳性组:HBVDNA定量(对数值)与ALB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HBVDNA定量(对数值)与ALT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但ALT与ALB值存在负相关关系(r=-0.345,P〈0.01)。结论 40岁以上HBeAg阴性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水平与肝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而40岁以上HBeAg阳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炎症程度与肝脏合成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血清胆碱酯酶AST/ALT测定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ALT与AST比值,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150例慢性肝病患者(60例肝硬化,50例肝癌,40例慢性重症肝炎,各肝病组均为慢乙肝基础,其中HbeAb阳性90例,HbeAg阳性50例)进行血生化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与肝硬化组、肝癌组、慢重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碱酯酶活力与肝功能Child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461,P〈0.01),肝功能越差,胆碱酯酶下降越明显。AST/ALT在各肝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肝功能A级与C级间AST/ALT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血清胆碱酯酶AST/ALT不仅可作为肝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同时可对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病程监测及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cccDNA与现有血清学指标(AST、ALT、TBIL、HBeAg、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58例,采用Roche C6000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eAg;日立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TBI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HBVcccDNA载量。结果血清HBV cccDNA与HBV DNA有很好的相关性(r=0.880,P=0.000)。HBeAg阳性组HBV cccDNA阳性的比例为67.6%,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37.5%(χ2=5.170,P=0.023)。血清HBV cccDNA与肝组织炎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χ2=4.819,P=0.028)。结论血清HBV cccDNA定量检测是评价HBV复制情况和肝细胞损伤程度较为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9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78例随机分为拉米夫定+苦参素治疗(治疗组)92例,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86例,疗程48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ALT、AST、HBV-DNA水平,ALT、AST复常率,HBeAg及HBV-DNA24周、48周阴转率。结果:治疗后两组ALT、AST、HBV-DN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LT、AST、HBV-DNA下降更为明显(P〈0.05),ALT、AST复常率显著升高(P均〈0.05),HBeAg和HBV—DNA24周、48周阴转率也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8A曲阴性而伴有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者与其HBVDNA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结果HBsAg阴性不能排除乙型肝炎;肝功能异常组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CP〈0.01)。结论在HBsAg阴性但其他HBVM阳性者中仍可能存在低水平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尤其是在伴肝功能异常的慢性肝病患者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情转归。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及乙肝病毒E抗原系统,同时检测肝功能(ALT、TBIL、ALB)和凝血功能(PT),筛选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患者127例与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HBV重叠HEV感染(简称重叠组)127例(60.76%),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39.24%)。重叠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厨时间(PT)、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或P〈0.01)。结论与单纯HEV感染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者的肝脏损害更严重,死亡率更高,且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乳果糖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血清内毒素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予以常规保肝降酶退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常规保肝降酶退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口服20d,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乳果糖治疗组内毒素血症的复常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45.6%(X^2=10.94,P〈0.01)。治疗组血清内毒素水平、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有显著下降,血清白蛋白(A)升高,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乳果糖具有显著降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血清内毒素水平的作用,乳果糖可防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内毒索血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用阿德福韦酯疗效欠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拉米夫定后的疗效。方法44例使用阿德福韦酯疗效欠佳的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对照组未加用拉米夫定,开始治疗前及开始治疗后4、12、24、36、48周分别检测血清HBVDNA含量、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生化指标。结果两药联用24周后HBVDNA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ALT复常率随之升高(P〈0.01),e抗原阴转率至48周2组差异才有显著性(P〈0.01)。结论两药联用对单用阿德福韦酯疗效欠佳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降低血清HBVDNA含量,减轻肝炎复发,有利于e抗原阴转。  相似文献   

20.
新疆紫草提取物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研究新疆紫草提取物AEJ-Ⅰ、AEJ-Ⅱ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诱导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观察AEJ-Ⅰ、AEJ-Ⅱ对小鼠肝脏系数、脾脏系数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并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AEJ-Ⅰ高剂量组和AEJ-ⅡI高、低剂量组均可降低肝脏系数.并使肝组织MDA含量降低(P〈0.05或P〈0.01);AEJ-Ⅰ高剂量组可降低脾脏系数,并使肝组织SOD活性升高(P〈0.05);AEJ各剂量组均可使肝组织GSH-Px活性升高、NO含量降低(P〈0.05或P〈0.01);AEJ-Ⅰ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ALT、AST的活性(P〈0.01或P〈0.05);AEJ-Ⅱ高、低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ALT的活性(P〈0.05),AEJ-Ⅱ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AST的活性(P〈0.05)。AEJ-Ⅰ、AEJ-Ⅱ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肝脏病理组织性损伤。结论:AEJ-Ⅰ和AEJ-Ⅱ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