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复提举致竖脊肌疲劳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信号分析评价重复提举活动对竖脊肌的致疲劳作用。方法模拟造型作业的提举参数,10名健康志愿者以8次/m in的频率,重复提举体积49 cm×39 cm×22 cm、负荷100N的重物100次,两次提举间隔7 500 m s,共耗时12.5m in。记录提举过程和提举前后竖脊肌最大随意收缩的表面肌电活动,进行振幅和频率变化分析。结果80%的受试对象中位频率截距明显下降,双侧竖脊肌分别平均下降11.60 Hz(14.58%)和9.52 Hz(12.65%);频谱分析显示中心频率左移。结论模拟造型作业提举参数下的重复提举活动可致竖脊肌疲劳,可能是造型工慢性腰背损伤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造型作业体力负荷接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姿势观察和表面肌电分析相结合,分析造型作业体力负荷暴露特征。方法以OWAS方法观察造型作业姿势5074人次,并分析5个造型作业周期4对躯干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周期间变异性、躯干肌活动协调性、双侧对称性和典型动作肌电活动。结果姿势观察表明背部非正中姿势占87.7%,其中14.7%为扭腰姿势;13.2%的时间承受10k以上的负荷;手工作业成分如铲、压、搬、推拉和放物合计55.2%。不同造型周期间平均肌电活动变异性很小,而双侧不对称性(约60%)很高;相对其他躯干肌,竖脊肌肌电活动最高,平均超过20%MVC,某些动作时高达50%MVC。结论躯干肌活动不协调、竖脊肌过劳和不对称用力是造型作业躯干肌活动的主要特征,造型作业工作腰背痛高发与其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描记术(SEMG)分析、评价不对称搬举的劳动负荷及有关因素.方法 13名男性志愿者以2种速度、4种躯干旋转角度,分别搬举重6和13kg的箱子,搬举箱子从地面至指节高度,共执行16项搬举任务.在搬举作业中测量T10和L3部位两侧竖脊肌的肌电信号.结果 搬举13kg重量时竖脊肌肌电平均幅度(43.30%MVE)明显比搬举6kg重量时(37.70%MVE)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快速搬举时的肌电平均幅度(41.80%MVE)明显比慢速搬举(39.19%MVE)时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躯干旋转角度的增加,竖脊肌肌电幅度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0部位右侧竖脊肌肌电幅度高于左侧(分别为50.31%MVE、25.88%MVE),而在L3部位则是左侧竖脊肌肌电幅度高于右侧(分别为45.60%MVE、40.22%MV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搬举重量对竖脊肌肌电平均幅度贡献最大,其次是搬举速度.结论 不对称搬举作业的工效学危险因素主要是搬举重量和速度.在不对称搬举时,左右两侧的竖脊肌肌电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表面肌电描记术(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评价低力量负荷下,频率、重量和运动角度3个负荷因素对重复性伸腕运动中前臂肌肉应激状态和疲劳的影响。方法16名男性志愿者在规定的重量(1.96、4.90 N)、频率(8.0、33.3次/min)和角度(45°、90°)下做8组伸腕动作各20 min,并在作业开始和结束后做20%最大随意收缩力(MVC)的静态伸腕动作2~3s,采集并分析其尺侧腕伸肌和指伸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伸腕力量负荷(1.96、4.90 N)分别约为伸肌MVC手收缩力的1.40%和3.50%。当3个负荷因素的水平升高时,肌电的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均降低,其中指伸肌MPF降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MF在角度和重量两因素中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负荷水平的升高,伸肌波幅值可分3~4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3因素负荷水平均与肌电波幅值呈正相关.结论各作业中指伸肌均明显疲劳;伸肌疲劳的首要负荷因素是频率,其次是重量和角度;MF、MPF和波幅指标可以描述低力量负荷下前臂肌肉的应激和疲劳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手工搬举方程在我国应用的适合性进行研究,为我国制订手工搬举作业劳动负荷的标准提供依据。方法用表面肌电信号技术和Borg量表对男性受试者搬举最大可接受搬举重量(MAWL)和推荐搬举重量(RWL)时的劳动负荷进行了评价。结果受试者对称搬举MAWL时竖脊肌肌电幅度在50%~70%MVE(最大自主收缩时肌电幅度)范围内波动,对称搬举RWL时在41%~71%MVE范围内波动。在水平距离25 cm处,从地面到可触及高度,搬举RWL时竖脊肌肌电幅度比搬举MAWL时高7.51%。从指节到可触及高度,搬举RWL时竖脊肌肌电幅度比搬举MAWL时高13.08%。非对称搬举MAWL时的竖脊肌肌电幅度明显高于搬举RW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身体各部位搬举MAWL时的自我用力感受(RPE)评分都明显高于搬举RWL时的RPE。结论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搬举方程对于水平距离和不对称的校正是充分的,但对于高度的校正是不足的,尤其是对于过肩的搬举作业是不适合的,对于过肩搬举作业的推荐搬举重量限值还应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描记(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探究隧道防水作业典型肌肉负荷水平与肌肉疲劳间的关系,为客观评定肌肉疲劳提供方法依据。方法 2023年4月,采用现场实验方法,从隧道防水施工现场选择9名钉枪作业人员,使用sEMG方法采集其防水作业全流程中肱桡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通过问卷调查其主观疲劳感觉(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分值,分析目标肌肉时域、频域指标和RPE分值的关系,利用联合频谱振幅分析法(joint amplitude and spectrum analysis,JASA)对受试对象局部肌肉疲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名受试对象相同疲劳程度(以RPE分值计)下的肌电数据符合正态分布(P> 0.05)。随RPE分值逐渐上升,对应肱桡肌标准化均方根值(percentage of maximal voluntary electrical activation,MVE)呈先上升、再下降又快速上升的趋势,肱二头肌的肌电MVE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而肱三头肌肌电MVE呈先下降、再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和心电技术评价不同手工搬举下腰背部竖脊肌的劳动负荷,以期获得最佳搬举技术。方法3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实验室模拟手工搬举作业,分别测定和分析蹲举、背举和半蹲举的左、右侧胸10水平竖脊肌(LT10、RT10)和腰3水平竖脊肌(LL3、RL3)表面肌电、心率和Borg量表分值的变化情况。结果3种搬举技术下,男性LT10、RT10和女性LL3、RL3竖脊肌表面肌电幅度均方根值的最大随意收缩百分比(percentage of maximum voluntary electrical activation,MVE%)均较休息时高(P<0.05)。男性LT10、LL3和女性RT10、LT10的MVE%在蹲举时最高(P<0.05)。女性RL3的MVE%在半蹲举时最低(P<0.05),而女性LL3的MVE%在背举时最低(P<0.05)。男性LT10和女性LT10、LL3的中位频率(MF)均高于休息时的值(P<0.05),而男性、女性RL3的MF值均低于休息时的值(P<0.05)。3种搬举技术下,男性、女性的MF值无统计学意义。与休息时比较,3种搬举技术下,男性、女性心率均高于休息时的值(P<0.05)。男性、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最佳的麻醉深度,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痉挛性脑瘫患者30例,年龄7—17岁。随机分为三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监测麻醉深度,A组10例,术中维持BIS为60—70;B组10例,BIS为50—59;C组10例,BIS为40-49。观察三组患者在电刺激腰2(L2)后根时运动阈值、体动反应;同期记录电刺激L2后根2min内BIS的最大值(BISmax)及肌电信号值(EMG);记录电刺激L2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肌松剂的停药时间和电刺激开始至缝硬膜的手术时间。结果(1)运动阈值:A、B两组分别为(0.17±0.05)mg、(0.21±0.14)mA均低于C组的(0.78±0.25)mA,P〈0.01。(2)MAP及HR:A组在电刺激后与刺激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并显著高于B、C两组。(3)体动反应:BIS在60—70时体动反应发生率为60%,BIS在40—59时水平体动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A组BISmax为76.29±8.46。三组患者术后24h随访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麻醉深度在BIS50—59时,运动阈值适当,有利于后根神经的选择,体动反应发生率低,且能避免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女性手工搬举的最大可接受重量,为手工搬举作业劳动负荷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表面肌电信号技术(SEMG)和Borg量表对女性受试者搬举最大可接受重量时的劳动负荷进行评价。[结果]受试者对称搬举最大可接受重量时竖脊肌肌电幅度波动在59%~87%最大自主收缩时肌电幅度(%MVE)范围内。女性的最大可接受搬举重量远远低于根据NIOSH1991方程计算出的推荐搬举重量限值。在相同的高度,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竖脊肌肌电幅度、RPE(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评分逐渐增加。不对称搬举最大可接受重量时不同扭转角度之间的竖脊肌肌电幅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身体各个部位的RPE评分与扭转角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8,P<0.01。[结论]本次实验所搬举的重量确实为受试者的最大可接受搬举重量,NIOSH搬举方程应用于女性时应适当降低推荐搬举重量限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产后6~8周检查时发现的盆腔梨状肌和闭孔肌肌筋膜疼痛的女性489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 A组)、手法按摩组( B组)、电刺激+手法按摩组(C组),A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方法治疗(法国PHENIX盆底康复系列治疗仪),B组应用手法按摩肌筋膜疼痛处深部及相关穴位,C组结合电刺激+手法按摩,共治疗6次。记录所有研究对象此次分娩的基本情况,应用疼痛数值评分量表( NRS)评估疼痛的严重程度,并进行轻、中、重度的分类。同时应用PHENIX盆底仪检测患者的阴道平均动态压力,治疗结束后评估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产后女性盆腔肌筋膜疼痛的发生率为21.38%。治疗后3组轻、中、重度疼痛人数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73.815,P<0.05),其中C组数值显著低于A、B两组(z值分别为-18.344、-18.261,均P=0.000)。经治疗6次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症状缓解明显,混合性疼痛疗效组间差异显著(χ2=6.110,P=0.047),C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组(χ2=5.091,P=0.038),而A组与B组及B组与C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1.829、1.265,P值分别为0.364、0.444)。治疗前后3组的阴道平均动态压力无明显改变(t值分别为1.142、0.785、1.569,均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可有效治疗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但可能不是通过阴道平均动态压的改变发挥作用,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13.
Understanding of the logic-dictated essence of the etiologic study, and similarly that of the intervention-study, in the advancement of the knowledge-base of medicine, remains incomplete. Viewing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studies (‘clinical trials’) as paradigmatic for etiologic studies—necessarily non-experimental—has been wrongheaded. This misunderstanding continues to imped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what logic dictates to be the etiologic study, adduced decades ago but still commonly confused with the essence of the (seriously malformed) ‘case–control’ study.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the etiologic study would pave the way to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vention study, notably as to how prognostic probability functions could be derived from the data now routinely produced in clinical trials. This paradigm reversal, too, has been previously proposed, but its understanding has remained fogged by want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etiologic study.  相似文献   

14.
15.
病例交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流行病学方法多集中于对长期暴露所引起的慢性疾病研究,而对于急性病(如心肌梗死、车祸等)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照选择所造成的偏倚一直是传统流行病学研究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Maclure 1991年首次提出病例交叉研究(case-crossover study),它是一种用于研究短暂暴露对罕见急性病的瞬间影响的流行病学方法.该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伤害、车祸等方面的研究. 1 定义及有关概念 1.1 定义选择发生某种急性事件的病例,分别调查事件发生时及事件发生前的暴露情况及程度,以判断暴露危险因子与某事件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2 暴露效应期即因为暴露所致的危险度增加或减少的一个时间段.如果暴露作用前有一迟滞期(delay)和/或暴露存在后遗效应期(carryover),暴露效应期则不同于暴露期.因此,暴露效应期可定义为暴露后遗效应期与迟滞期之差.每一次暴露都有一个效应期.例如,某一体力活动对身体的影响持续30 min,那么在这30 min内,个体对某些事件(如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WPF study     
  相似文献   

17.
单纯病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性疾病(complex disorder)致病基因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新热点,其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暴露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疾病的病因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应用价值.近年来,为了研究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流行病学方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设计,单纯病例研究(case-only study)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就单纯病例研究的设计、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的病例-对照研究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以分析慢性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居多。然而传统病例-对照研究的难点在于选择合适的对照组。因此,相关学者就如何选择对照,提出并逐渐形成了非传统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其中病例交叉研究(case-crossover study)是非传统病例-对照研究的一种。病例交叉研究特别适于研究罕见急性事件的危险因素,如心肌梗塞、伤害、支气管哮喘等。病例交叉研究以病例自身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