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四平市恶性肿瘤死亡状况流行病学分析四平市卫生防病中心王丽艳,姚兴江,孙丽英为摸清和探讨我市近几年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及其流行规律,做好肿瘤防治工作,现将我市1987~1992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统计分析如下:1资料来源1987~1989年死亡资料来源于1...  相似文献   

2.
对监测点1992-1994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年平均死亡率为66.37/10万,占全国死亡人数的12.14%。死因顺位城市居第二位,农村居第四位。标化死亡率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死亡率肺部最高,肝癌次之,两者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44.80%,宫颈部癌居全性瘤症死亡率的第二位,其在农村则居第一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成都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成都市 2011-2015 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死亡率、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等。运用年度变化百分比分析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恶性肿瘤是2011-2015年成都市居民首位死亡原因,死亡率为188.1/10万,标化率为162.1/10万,五年间标化死亡率增加了8.3%,平均年增幅2.5%。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01)。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肠癌是威胁成都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五年间除胃癌和白血病标化死亡率有所下降外,其余肿瘤均呈上升趋势。宫颈癌(APC=22.8%)、前列腺癌(APC=12.3%)、胰腺癌(APC=9.2%)、肠癌(APC=5.8%)、肺癌(APC=3.5%)和脑癌(APC=2.4%)年均标化死亡率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食管癌、肝癌、胃癌和白血病年均标化死亡率变化幅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成都市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呈逐年增高趋势,在继续加强肺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防治的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宫颈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肿瘤。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祥云县三年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分析祥云县卫生防疫站郭启荣我们于1994年6~7月在全县开展了三年恶性肿瘤死亡调查工作。对象和方法1.病例资料调查个案为1990~1992年祥云境内常住居民的全部死亡病例,采用全国恶性肿瘤抽样调查实施方案进行调查[1]...  相似文献   

5.
李莉 《中国校医》2009,23(6):614-616
目的了解1982~2007年徐州市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方法病例统一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对肿瘤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2~2007年间,徐州市区恶性肿瘤平均死亡率为108.12/10万,呈逐年递增趋势。肺癌、肝癌、肠癌、白血病和乳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胃癌、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前5位死因分别为肺癌(26.49%)、肝癌(20.74%)、胃癌(14.30%)、食管癌(7.96%)和肠癌(4.69%)。男女肿瘤死亡数之比为1.94∶1。从30岁年龄组开始,恶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迅速上升。结论徐州市区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1996~2005年恶性肿瘤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安徽省恶性肿瘤的死亡状况,为制订本地区肿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死亡率作为分析指标,比较全部恶性肿瘤和主要肿瘤的分地区和性别的年龄别死亡率;计算恶性肿瘤的死亡构成,比较不同部位肿瘤的构成比。结果1996~2005年安徽省恶性肿瘤平均粗死亡率为127.69/10万(标化率为113.35/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前三位分别为肺癌、胃癌和肝癌,农村地区为胃癌、肝癌和食管癌。无论城市和农村,肺癌死亡率上升明显,且女性上升幅度超过男性。45岁以上人群恶性肿瘤死亡占全部肿瘤死亡的90.32%。结论肺癌、胃癌、肝癌是安徽省恶性肿瘤的主要死亡原因。肺癌应成为我省肿瘤防治工作的重点,女性肺癌快速上升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保障中老年人健康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上海市普陀区居民伤害死亡流行状况及相关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上海衅胀忧?002-2009年死因登记系统资料,用伤害死亡率、构成比和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描述伤害的死亡水平.结果 2002-2009年普陀区居民年平均伤害死亡率为38.2/10万,伤害死亡的标化潜在减寿年数为4 048人年,减寿顺位为第3位.首位伤害死亡原因为跌落,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第2位伤害死亡原因为交通伤害,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结论 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上海市普陀区伤害死亡的高危人群,跌落和交通伤害是该地区伤害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黄石市城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点与趋势,为确定防控策略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的全国标准人口对死亡率进行标化,按年度、性别、年龄、部位分别计算恶性肿瘤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潜在减寿年数.结果 20年间黄石市城区居民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由100.52/10万上升到117.64/10万,死因顺位中一直占据第二位,构成比居前三位的是肺癌、肝癌和胃癌.死亡率明显上升的有肺癌、肠癌,肺癌标化死亡率由1990-1999年度的26.24/10万上升至2000-2009年度的35.43/10万;肠癌由5.50/10万上升至7.85/10万.男性肿瘤中,上升较为明显的有肠癌和肺癌;女性肿瘤中,肠癌、肺癌和乳腺癌明显上升.男性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高,粗死亡率上升.主要减寿疾病为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结论 20年间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是威胁黄石市城区居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危害因素,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是淮安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80年代统计资料表明,其死亡率达176.61/10万,占总死因的30.75%,近十多年来,随着全市人民对肿瘤防治的重视和有关科研单位对淮安市高发肿瘤—食道癌病因的现场和实验研究、广泛开展防癌宣传和对致癌危险因素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上虞市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鑫培  朱方亮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3):238-239,272
目的:了解上虞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其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肿瘤的死亡进行标化死亡率、PYLL率指标计算,以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上虞市居民恶性肿瘤粗死亡率1998~2000年达199.41/10万,标化死亡率。133.86/10万,已居全死因的首位,PYLL率居全死因的第2位;1974~1976年、1986~1988年、1998~2000年3个不同时期比较,经趋势性检验。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PYLL率和标化PYLL率均呈上升趋势,25年来分别上升88.84%、19.60%、45.87%、13.36%,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平均每年约递增3.5%,死亡率显著上升的有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特别是肺癌25年来粗死亡率上升436.62%。上升幅度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位。结论:恶性肿瘤已成为上虞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应开展和加强对恶性肿瘤的防治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96至2004年中国联体双胎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1996至2004年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的联体双胎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其发生水平、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等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450多所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进行监测,监测对象为孕28周至产后7d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 1996至2004年共监测围产儿数4282536例,发现联体双胎122例,全国平均发生率为0.28/万.其中城镇发生率为0.20/万,农村发生率为0.47/万,农村发生率明显高于城镇;女性联体双胎发生率为0.36/万,男性联体双胎发生率为0.17/万;联体双胎的围产期死亡率为82.6%;产前确诊率53.7%.结论 联体双胎是一种围产期死亡率很高的畸形,我国为联体双胎高发国家,且城乡发生率和男女发生率间存在明显差异,应加强围产期管理和提高产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1996~2000年中国脐膨出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了解 1996~ 2 0 0 0年我国脐膨出的发生水平、流行病学特征和基本状况。方法在全国 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4 6 0所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进行监测 ,监测对象为孕 2 8周至产后7d的围产儿 ,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  1996~ 2 0 0 0年全国共监测围产儿 2 2 186 16例、脐膨出患儿 338例 ,全国脐膨出发生率为 1 5 2 /万。其中城市发生率为 1 4 0 /万 ,农村发生率为 1 83/万 ;男性发生率为 1 5 4 /万 ,女性发生率为 1 4 1/万。脐膨出伴发畸形率为 30 77% ,围产期死亡率为 5 1 18% ,产前诊断率为 31 0 7%。结论  1996~ 2 0 0 0年全国脐膨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农村的发生率高于城市 ,脐膨出患儿围产期死亡率高 ,多发性脐膨出的死亡率高于单发性 ,应加强围产期管理和提高产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国近10年女性乳腺癌死亡的变化趋势,探讨乳腺癌死亡的高危人群,为制定降低乳腺癌死亡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1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和2002~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中的女性死亡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①1996~2005年我国城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在8/10万~10/10万之间波动,农村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在4/10万~6/10万之间波动;②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最高的年龄段为城市女性在85岁及以上,农村女性在75岁及以上;③2005年我国25~59岁女性乳腺癌死亡占同年龄组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比例超出了其他年龄组女性所占的相应比例;④2001年我国30~34岁年龄组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由高到低排序:三类农村、二类农村、一类农村和中小城市、大城市;2005年我国25~29岁年龄组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由高到低排序:中小城市、农村、大城市。结论: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呈平稳状态,但是存在地区差异,应提高对年轻女性乳腺癌死亡的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1970-2005年食管癌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山东省1970-2005年食管癌死亡率随年龄及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1970-2005年4次全死因调查资料,计算食管癌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利用Joinpoint回归软件分析食管癌死亡率的升降速率。结果 1970-2005年间食管癌标化死亡率表现总体呈下降趋势,1970-1987,1987-1990和1990-2005年3个时期中的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61%(P0.05),2.33%(P0.05)和-1.42%(P0.05);食管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各个年龄段上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结论山东省食管癌标化死亡率在该期间基本呈下降趋势,与食管癌高发区相似。  相似文献   

15.
An epidemiological approach to infant mortalit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原平市1996-2000年他杀死亡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他杀是严重危害人身安全与身体健康的暴力伤害事件,是伤害研究与干预中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国内资料报道伤害死亡死因顺位中以自杀位居榜首[1],他杀居第6位[2].为制定与落实相应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原平市1996~2000年他杀死亡资料进行了流行病学专题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分析南京市户籍人口十二五期间疾病死亡趋势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政策、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去死因寿命方法,分析南京市2011—2014年户籍人口死亡资料,描述疾病别实际死亡变化对人均预期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1—2014年南京市全人群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以平均每年1.92%的速度缓慢上升。不同疾病死亡中,内分泌及营养代谢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速度较快,分别为平均每年6.85%、6.82%和5.25%,而精神障碍疾病导致的死亡以13.54%的速度下降。循环系统疾病损失的寿命年最高,为8.00岁,其次为肿瘤,损失的寿命年为3.77岁。结论近年来,对南京市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主要为心脑血管病),其次为肿瘤。从趋势上看,内分泌及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为糖尿病),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对期望寿命的损失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中城市居民心理压力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社会转型中城市居民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样本来自杭州、广州、重庆和太原 4个城市 36 6 6名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抽样 ,家庭访问调查。压力测量使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 (CPSS)。初步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中的高水平压力 ,即健康危险性压力 (HRS)的分布状况 ,多元logistic分析用于确定其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样本中CPS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PSS均值为 2 4 .2 2± 5 .81。HRS发生率为 4 4 .5 4 % (95 %CI:4 2 .90~ 4 6 .12 ) ,其中男性为 4 2 .95 % ,女性为 4 6 .30 % ,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HRS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2 1岁年龄组最高 (5 9.2 9% )。HRS率也随着文化程度的上升而降低。HRS率在不同的职业群体间存在差别 ,高中学生、下岗者和未就业者是HRS高发人群率。HRS率与婚姻状态、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体的社交活动相关。结论 心理压力已成为中国城市居民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特别是某些特殊群体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1996至2000年全国先天性腹裂畸形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对1996至2000年全国先天性腹裂畸形的变化趋势以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1996至200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450~466所县级以上医院参加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监测对象为孕满28周以上出生的围产儿,最大诊断期限为生后7 d.结果 1996至2000年全国共监测2 218 616例新生婴儿,其中腹裂畸形患儿569例.全国的腹裂总发生率为2.56/万,城市的发生率为1.98/万,农村的发生率为3.93/万;男性的发生率为2.15/万,女性的发生率为2.64/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96至2000年间腹裂的发生率无上升趋势.腹裂的发生率孕母<20岁年龄组是25~29岁年龄组的5.4倍,但1996至2000年期间孕母年龄<20岁组的围产儿腹裂发生率没有出现上升趋势(P>0.05).腹裂畸形围产期产前诊断比例为41.46%.27.44%腹裂畸形为多发畸形.围产期腹裂畸形的死亡率为74.69%.结论 1996至2000年我国腹裂畸形没有出现上升趋势.孕母年龄<20岁是围产儿腹裂发生的危险因素.我国腹裂畸形围产期死亡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