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敏感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正常和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研究不同年龄组发生屈光不正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 :对 3 0 0名正常儿童 ,3 3 4名屈光不正儿童进行视力 ,届光度 ,远、近立体视阈值检查 ,分析结果。结果 :( 1)正常儿童中 ,9岁以前各组近立体视、远立体视阈值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9~ 12岁各组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阈值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2 )近视儿童中 ,3~ 8岁各组矫正前、后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8~ 12岁组间矫正前、后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3 )远视儿童中 ,矫正前近立体视锐度及远立体视锐度 ,3~ 7岁各组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7~ 12岁各组正常率提高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4 )屈光不正与对照组间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远视眼及近视眼组间的近立体视锐皮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远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 (P <0 0 5 ) ,远视组正常率高于近视组。屈光不正患者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在高、低度屈光不正组间有差异差异 (P <0 0 5 )。结论 :( 1) 9岁以前是正常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屈光不正可影响立体视觉的  相似文献   

2.
屈光不正性弱视和正常儿童立体视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付晶  成娟娟  卢炜 《眼科》2004,13(5):280-283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和正常儿童的立体视觉状况。方法 :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和同视机 ,对 33名经治疗矫正视力已≥ 0 9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和 31名正常儿童 ,分别检测其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立体视和远融合范围。结果 :(1)正常儿童的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和远立体视均好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远融合范围无明显差异。 (2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组中轻度和中度组除交叉视差外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同样严重影响立体视的形成 ,对立体视的各项指标均有影响 ;弱视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双眼单视并获得良好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及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举  付晶 《眼科》2008,17(1):59-62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及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状况.设计 回顾性对比临床分析.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89例屈光不正性弱视、4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及39例斜视性弱视儿童.方法 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和同视机三级功能检查,对三种弱视儿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主要指标 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结果 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中,轻度弱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均优于中度弱视(P均<0.05);斜视性弱视儿童中,中度弱视远立体视优于重度弱视(P<0.05);轻度、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远融合范围均无显著性差异,中度、重度斜视性弱视的远融合范围也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弱视影响儿童期立体视觉的发育,且随弱视程度加重而增加.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轻,斜视性弱视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介于二者之间.(眼科,2008,17:59-62)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对56例103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检测其立体视锐度及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基本治愈前后:同时视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立体视锐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融合功能和定性远立体视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不仅影响视力同时也影响双眼视觉发育,随着视力提高其双眼视功能也有明显改善,所以在弱视治疗时应注重双眼视觉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的立体视发育规律及儿童立体视成熟期。方法197人(3~38岁)分为学龄前儿童组、学龄儿童组、青少年组和成人组,用颜氏立体图对每组进行了远近立体视锐度、近的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阈值检测。结果(1)学龄前儿童组,近立体视锐度正常率高于远立体视锐度,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2)远立体视锐度,学龄前儿童组正常率低于其余各组(P<0.05);近立体视锐度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儿童组中,非交叉视差正常率高于交叉视差(P<0.05);青少年组和成人组,交叉与非交叉视差正常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4)交叉视差,青少年组和成人组正常率高于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儿童组(P<0.05)。非交叉视差,四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远近立体视锐度、交叉与非交叉视差的发育是不同步的,立体视功能要到12岁后才发育成熟。同时提示:临床立体视功能检查应进行远近立体视测定;并应测定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的阈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的状况.方法 对4~8岁,平均(5.2±1.8)岁,20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其中散光性弱视65例、近视性30例、远视性110例),应用颜少明等随机立体检查图及同视机,检测不同类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远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结果 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三种类型近零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视性弱视较小,近视性次之,散光性最差(P均<0.05);远立体视有显著差异,远视性较好散光性较差(P均<0.05);重度弱视3型近零视差和远立体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融合范围3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程度对弱视患者三级视功能有明显影响(P<0.05),程度越重影响越大.结论 弱视影响儿童期立体视觉建立,散光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大于近视性、远视性弱视儿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及危害,为提高临床弱视治愈率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321例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不同类型弱视的儿童,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行远立体视觉检查,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行近立体视觉检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并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比较,患儿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患儿的立体视觉存在率最低,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最高,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较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低。

结论:不同类型的弱视均可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其中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对立体视觉影响最大,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较小,重视立体视觉的重建是巩固儿童弱视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龄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三级视功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年龄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共同性斜视患者37例,同时视、融合功能用同视机检测,立体视采用颜少明编绘的《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有屈光不正的患者须戴眼镜矫正后进行检测。记录术前、术后1、3、6个月各项检查数据,按手术年龄分为年龄≤9岁组(16例)和年龄>9岁组(21例),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手术前:两组患者手术年龄、病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斜视度和发病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立体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后:①两组间同时视功能的比较:术后1、3、6个月同时视功能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9岁组同时视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年龄>9岁组。②两组间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的比较:术后1个月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9岁组在术后3、6个月融合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年龄>9岁组。③两组间立体视功能的比较:术后1、3个月立体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立体视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9岁组在术后6月立体视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年龄>9岁组。④总体手术前后的比较:术后1个月同时视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立体视无明显恢复(P>0.05);术后3、6个月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立体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⑤年龄>9岁组手术前后的比较:术后1、3个月与术前相比视觉三级功能无明显的改善(P>0.05);术后6个月融合范围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同时视、立体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①从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来讲,年龄≤9岁组明显优于年龄>9岁组,故共同性斜视患者尽可能在9岁以前手术。②对于视觉发育结束后的患者也应积极治疗,术后双眼视觉功能也能获得一定的改善。③我国斜视患者手术年龄偏大,病程较长,应加强科普宣传,加大全国斜弱视的普查,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在治疗前和治愈后立体视觉状况.方法 对43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和治愈后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其立体视锐度以及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检测.结果 (1)弱视患者治愈前(矫正视力0.1~0.8)后(矫正视力0.9~1.5)黄斑视锐度和周边立体视锐度的结果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2)弱视患者治愈前后融合范围和定性远立体视的结果在统计学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屈光不正性弱视不仅影响视力发育同时也影响整体立体视的发育.(2)随着视力的治愈整体立体视锐度也有显著的改善.(3)在弱视的诊断治疗中注意整体立体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3~15岁儿童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统计各年龄组儿童屈光参差的检出率,比较儿童屈光参差组与无屈光参差组的双眼视功能状态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以人群为基础、整群随机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抽取3~15岁儿童6004名(3035/2969)。在征得其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利用NIDEK(ARK-30)手持自动验光仪分别在睫状肌麻痹(美多丽P)前后测其屈光状态,并由有经验的视光师在麻痹后进行检影验光。结果(1)屈光参差(等效球镜度差为1.0D及以上)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χ2=91.322,P<0.005);(2)3~7岁组和其他各年龄组的立体视均值有差异(P<0.05),其他各组间立体视无差异(P>0.05);(3)无屈光参差组随着近视度的增加,立体视有逐渐下降趋势,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与低度屈光参差组差异亦无显著性,但与中、高度屈光参差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光参差的检出率增加;立体视在3~7岁仍在发育之中,至8~15岁阶段基本趋于稳定。儿童存在较大的屈光参差会引起双眼视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林楠  王京辉  孙省利  董芳 《眼科》2021,30(1):62-65
目的 分析术后正位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09-2019年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获得正位的患者414例。方法 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采用同视机和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双眼视觉功能。根据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最大看远斜视度(小角度偏斜组<40 PD;中等偏斜组40~60 PD;大角度偏斜组>60 PD)分组进行比较。双眼视觉重建是指斜视经治疗眼位达正位后,建立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 同视机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手术前后近立体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χ2=0.999,P=0.382)。术前存在同视机三级功能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显著优于术前三级功能不同程度丢失的各组(χ2=49.929,P=0.000)。发病年龄0~3岁组的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明显低于4~8岁及9~12岁组(χ2=18.592,P=0.006);各年龄组术后远、近双眼视觉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手术年龄9~13岁组的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优于3~4岁及5~8岁组(χ2=16.586,P=0.011);各手术年龄组术后远、近双眼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小角度斜视组手术前后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均优于中、大角度组(P均<0.05);各组手术前后的近立体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术前远立体视存在与否是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病年龄越早、斜视角度越大,对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损害越重。(眼科,2021,30: 62-6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比较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与正常儿童视皮层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皮层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方法 选取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9年至2020年就诊的19例(38眼)临床确诊为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患儿作为弱视组,年龄为6~12周岁;另选19例(38眼)年龄相似视力正常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组。在给予最佳矫正视力的情况下,对受试者进行单眼棋盘格翻转刺激的fNIRS检测。采用上海心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针对 Polhemus 公司的三维定位仪研发的可视化头部三维定位信息实时记录系统(VPen 1.0)对受试者各通道测量点位置进行定位记录,依据3D定位仪的解剖标记和重叠比例可得第11、12、15、16、17、20、21号通道为fNIRS感兴趣区域通道。将单眼注视黑白棋盘格翻转刺激时段作为刺激期,将此时段fNIRS感兴趣区域通道的β均值用于表示双侧视皮层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记录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最佳矫正视力、血红蛋白β均值等指标,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弱视组患儿与正常组儿童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20±0.14和-0.02±0.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0,P<0.001)。弱视组患儿氧合血红蛋白β均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氧血红蛋白β均值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患儿受试眼同侧视皮层氧合血红蛋白β均值较正常组儿童受试眼同侧视皮层、对侧视皮层β均值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03);弱视组患儿受试眼对侧视皮层氧合血红蛋白β均值较正常组儿童受试眼同侧视皮层、对侧视皮层亦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05)。弱视组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与其视皮层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相关系数r=-0.039(P=0.815),二者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fNIRS可以作为测量弱视患者初级视皮层血红蛋白含量的新方法,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皮层存在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远/近立体视觉的状态及治愈后立体视锐度的变化。方法对158名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在治愈前后进行远/近立体锐度(stereoacuity,SA)检查。结果(1)治愈前远SA优于近SA(P<0.025)。(2)治愈后远/近SA都有明显提高(P<0.005)。(3)<5岁被诊治患儿SA提高优于>5岁才接受诊治的患儿(P<0.005)。结论(1)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远SA优于近SA;治愈后近SA比远SA提高快。(2)弱视儿童治愈时间越早越好,它有利于立体视觉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矫正视力情况及其与双眼视觉功能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9家医院(分布于8个区县)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106例(106眼),年龄(6.2±5.4)岁。根据屈光参差危险因素将所有患者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6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组(5例)、散光性屈光参差组(12例)、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0例)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例)。对所有患者行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远近立体视等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BCVA及双眼视觉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双眼矫正视力差值程度与双眼视觉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及远近立体视情况。结果: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和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即随机点立体视,包括立体视锐度、交叉立体视、非交叉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5组间在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方面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21、5.271、3.622、3.647、3.46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立体视在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与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的远立体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立体视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参差程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相关,且立体视功能和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也有相关性。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损害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刘虹  王菁  李桥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657-659
调查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学龄前儿童的双眼屈光状态及同时视,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分布、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及同时视情况。 方法:采用带状光检影镜,TSJ-IV型同视机在半暗室光线非散瞳下对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7所幼儿园3~5岁儿童1352例的双眼屈光状态及同时视进行检查,其中男孩728例,女孩624例,对检查结果按屈光状态检查及同时视检查分类,并分别统计不同年龄组的结果。 结果:屈光状态检查中,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率为13.35%,5岁~组屈光不正率最高,但各年龄组无统计学差异(P=0.408)。屈光不正眼中,3岁~、4岁~、5岁~年龄组远视、散光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3),4岁~年龄组散光占比高于其他组。同时视检查发现视轴异常162例,占总人数12.01%。其中视轴向内偏斜角>+5°占96.30%,向外偏斜角>-5°占3.70%。3岁~、4岁~、5岁~年龄组视轴偏斜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岁~组异常率最高,视轴向内偏斜为主(P=0.001)。视轴偏斜异常162例,屈光状态以正视为主,占81.48%(132/162),视轴偏斜异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患病率与视轴正常的儿童屈光不正的患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25)。 结论: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主要类型为散光和远视,双眼同时视检查异常以视轴向内偏斜为主。在半暗室光线下行非散瞳检影并同时行双眼同时视检查可作为幼儿园屈光状态及初级视功能检查的有效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压抑膜与传统遮盖对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05-01/08-30在我院视光中心确诊并配合治疗的6~8岁30例双眼屈光不正性轻中度屈光性弱视患儿,试验组患儿15例30眼采用Bangerter压抑膜压抑患儿相对好眼,使好眼视力压抑后比差眼视力差半行至一行,对照组患儿15例30眼的相对好眼定量遮盖.两组均每周2次来我院视光中心进行系统视功能康复训练,持续3 mo.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立体视、弱视眼的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 调节灵敏度(accommodating facility,AF)、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 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双眼集合近点(convergence near points,NP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立体视、AMP、AF、PRA、NP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使用压抑膜与传统遮盖治疗在双眼视功能的对比中,Bangerter压抑膜组双眼立体视、AMP、AF、PRA、NPC等各项视功能数据明显优于传统遮盖组,NRA与传统遮盖治疗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双眼植入ReSTOR+3D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与ReSTOR+4D球面MIOL后的术后视功能。方法收集18例(36眼)植入ReSTOR+3DMIOL(SN6AD1),15例(30眼)植入ReSTOR+4DMIOL(SA6OD3)的病例。术后第2眼为标准,随访1年。检测两组患者的远、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锐度,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裸眼及最佳远视力、近矫正视力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SN6AD1组患者的中距离视力(60cm)好于植入SA6OD3组患者(P<0.05)。焦深曲线提示,SN6AD1组患者40~70cm的中距离视力优于SA6OD3组,而SA6OD3的28cm近视力优于SN6AD1组,两组裸眼近立体视锐度及矫正近视力后的立体视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近附加度数的ReSTORMIOL植入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远、近视力及近立体视锐度;低度数附加的ReSTORMIOL具有更为理想的全程视力,尤其在中距离视力上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8.
王巍  李赵霞  陈艳艳  尹忠贵 《眼科》2010,19(5):317-319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适应证。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从儿童视光专家门诊中选择年龄在3-10岁,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大于一行(国际标准视力表)的90例弱视儿童(147眼)。方法将弱视儿童分为4组:具有3级视功能的56例(112眼),均为屈光不正性弱视,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28例;无同视功能的34例(35眼),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27例(27眼),屈光不正性弱视7例(8眼),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分为c、D两组,每组各17例。A组、c组采用常规弱视治疗加遮盖疗法;B组、D组采用常规弱视治疗,不予遮盖。分别于治疗后2、4、6个月随访观察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情况。主要指标弱视眼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结果治疗后4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具有3级视功能的A、B两组间比较,治疗后2,4、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同视功能的C、D两组间比较,给予遮盖疗法的C组各时间段最佳矫正视力较不予遮盖疗法的D组提高明显(P均〈0.01)。结论对于具有3级视功能的弱视儿童,治疗时不必采用遮盖疗法,而无同视功能的弱视儿童,则需要对优势眼采用适当的遮盖疗法。  相似文献   

19.
屈光不正性弱视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屈光不正性弱视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变化的特点。方法:选取13.7'、27.5'及55'三种方格对正常儿童(88眼)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44眼)进行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研究,分析枕区五个导联位的P1潜时及N1P1振幅,并观察每一例地形图。结果:13.7'及27.5'方格,弱视眼的P1潜时同正常组相比显著延迟,弱视眼的N1P1振幅在枕区导联降低;在55'方格两组间P1潜时及N1P1振幅差异显著性意义,N1P1振幅的分布同正常组改变。地形图:枕区高电位活动不对称分布增多。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P1潜时入N1P1振幅的异常,主要发生在高空间频率,P通道可能受到了视觉发育敏感期异常视觉经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