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泵注与间断静注的静脉全麻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例ASA I~II级静脉全麻手术患者随机为I、II组,每组10例,I组为丙泊酚及氯胺酮分次静注组,II组为丙泊酚及氯胺酮持续静脉泵注组。两组术前3分钟静注丙珀酚0.6mg/kg,氯胺酮1mg/kg。I组术中当麻醉转浅时静注丙泊酚(0.6mg/kg)和(或)氯胺酮(1mg/kg),Ⅱ组术中以微泵泵注丙泊酚(1~3mg·kg-1·h-1),氯胺酮(2~4mg·kg-1·h-1)。记录麻醉前至手术进行1小时每隔5分钟测得的平均动脉压(MAP)、呼吸(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用量。结果2麻醉期间I组MAP、R波动大,Ⅱ组较平稳;I组有4例SpO下降至88%~94%;Ⅱ组所有病人SpO达98%~100%以上,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Ⅱ组人均氯胺酮及丙泊酚用量显著多于Ⅰ组。结论 氯胺酮及丙泊酚微泵泵注给药麻醉效果好,术中BP和R平稳,麻醉药用量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施黎辉 《海峡药学》2008,20(2):57-58
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微注泵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外科手术小儿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观察组使用丙泊酚-氯胺酮(PK组),对照组使用地西泮-氯胺酮(VK组),观察两组麻醉期间的MAP、HR、SpO2、麻醉起效时间和清醒时间。结果PK组麻醉后MAP和HR变化不显著(P>0.05);VK组麻醉后MAP升高,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而HR由(95.6±10.6)次/min升高至(112.3±10.7)次/min,较麻醉前增快16.6%(P<0.01);两组SpO2于诱导后均有一过性下降,但均>9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起效和清醒时间,PK组明显快于VK组,PK组分别为(2.62±1.21)min和(8.42±3.23)min,VK组分别为(4.33±1.66)min和(52.82±6.42)min。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微注泵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应用安全可行,可控性强,恢复快,优于常规使用的地西泮-氯胺酮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3.
周晓明 《贵州医药》2008,32(9):810-810
氯胺酮因起效快、镇痛作用确切、使用方便、迄今仍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但麻醉后常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恶心呕吐、及精神症状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丙泊酚复合镇痛剂量氯胺酮持续泵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镇痛剂量氯胺酮持续泵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60例患儿,ASA分级Ⅰ-Ⅱ级,常规术前禁食6 h、禁饮4 h,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2 mg/kg或东莨菪碱0.01 mg/kg、咪唑安定0.15 mg/kg。A组:是氯胺酮1 mg/kg、丙泊酚1~2 mg/kg静脉注射,术中持续微量泵输注丙泊酚2~5 mg/kg/h,至术前5~10 min停药,术中酌情间断追加氯胺酮1 mg/kg。B组:是氯胺酮0.5 mg/kg、丙泊酚1~2 mg/kg静脉注射,术中持续微量泵输注丙泊酚2~5 mg/kg/h,至术前5~10 min停药,术中酌情间断追加氯胺酮0.5 mg/kg,术中面罩给氧。术中严密监测患儿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氯胺酮用量、停药后清醒时间(自动睁眼和指令性反应恢复)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在年龄、体重、手术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术中在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氯胺酮用量及手术后清醒时间比较,B组术后清醒时间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些短小的小儿外科手术中,镇痛剂量的氯胺酮与丙泊酚合用,可使麻醉过程更平稳,苏醒更迅速完全,减少恶心呕吐,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胺酮符合丙泊酚泵注在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335例行短小手术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67例,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观察组168例,采用氯胺酮和丙泊酚联合麻醉,对两组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进行比较。结果?麻醉前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在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麻醉和手术开始之后观察组的心率加快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开始下降,对照组的开始上升,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氯胺酮丙泊酚进行复合麻醉有以下优点:对呼吸、循环影响较小,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反应较小,苏醒的时间短而且彻底。  相似文献   

6.
丙泊酚联合氯胺酮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胺酮是一种镇痛性静脉全麻药,适用于各种体表手术,镇痛效果好,但易蓄积,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大;丙泊酚是一种新型酚类强效静脉全麻药,其临床特点是诱导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快而平稳,呼吸循环抑制轻微,术中易于调控,但镇痛作用较弱,2种药物联合,可互相弥补缺点,笔者将之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探讨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预注小剂量氯胺酮对丙泊酚麻醉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注小剂量氯胺酮对异丙酚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ASA1~2级、在异丙酚全麻下行胃镜检查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预处理组与对照组(n=25)。预处理组在注射异丙酚前20s内经同一静脉通道静脉注射氯胺酮0.2mg/kg。结果对照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与术后注射痛记忆率显著均高于预处理组(P〈0.01)。预处理组入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苏醒时间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注药前相比,对照组MAP、HR在注异丙酚后1、5min显著性下降(P〈0.05),且显著性低于预处理组(P〈0.05)。结论预注小剂量(0.2mg/kg)氯胺酮可减少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及其术后记忆率,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在缩短丙泊酚的入睡时间的同时,对其麻醉苏醒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观察组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更高、术后苏醒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儿斜视手术中应用静脉泵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的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并与单纯氯胺酮麻醉对比。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单纯氯胺酮麻醉组,Ⅱ组为丙泊酚―氯胺酮复合麻醉组。两组采用不同的麻醉维持方法,Ⅰ组单纯用氯胺酮维持麻醉,Ⅱ组用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维持静脉全麻。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清醒时间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Ⅰ组术中循环波动大,而Ⅱ组血压、心率平稳。麻醉苏醒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Ⅰ组术后1例躁动,1例术后呕吐。结论静脉泵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的全身麻醉不延长苏醒时间,术中循环稳定术后恢复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脉泵注小剂量丙泊酚-氯胺酮辅助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和苏醒期反应。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小儿择期手术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为丙泊酚组(P组),Ⅱ组为氯安酮组(K组),Ⅲ组为丙泊酚-氯安酮组(P—K组)。确定阻滞成功后三组病儿分别以不同药物微泵输注。P组为丙泊酚2mg·(kg·h)^-1,k组为氯安酮2mg·(kg·h)^-1,P-K组为丙泊酚+氯安酮每种药物各1mg·(kg·h)^-1+1mg·(kg·h)^-1.结果P组、K组、PK组静脉给辅助药时间分别为(128±23)min、(110±30)min、(130±27)min。各组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辅助用药量:P组(80.2±15.3)mg,K组(51.3±6)mg,PK组丙泊酚(42.5±12.1)mg,氯安酮(27.2±2.8)mg,P-K组均显著少于P组和K组(P〈0.01)。术中大部分病儿警觉/镇静,维持在2~3分(3分为浅睡,2分为中睡),其中3分者,P组与K组显著高于P—K组,2分者PK组高于P组和K组(P〈0.05)。术中不自主肢动发生率P组、K组。均显著高于P—K(P〈0.01)。结论小剂量丙泊酚和氯安酮辅助骶管阻滞优干单独使用丙泊酚或氯安酮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辅以利多卡因切口下腹膜表面麻醉,与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在小儿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小儿阑尾切除术46例,ASA I或II级,随机分为2组,AS组:采用小剂量氯胺酮(1 mg/kg)丙泊酚复合全麻辅以1%利多卡因3~5 ml切口下腹膜表面麻醉26例;A组:采用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20例。观察2种麻醉方法的生命体征的改变,手术时患儿的反应以及患儿全麻苏醒情况。结果AS组与A组比较,AS组具有较好的生命体征稳定性,腹膜松弛明显,牵拉反应小,苏醒快,恶心呕吐反应少。结论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全麻和利多卡因腹膜表面麻醉在小儿阑尾切除术中应用起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满意的切口下的腹膜松弛,能有效地抑制探查牵拉阑尾时内脏牵拉反应和鼓肠屏气反应,使得呼吸循环趋于稳定,降低术后切口皮肤疼痛及切口下腹膜缝合后产生的张力性刺激牵拉痛与不适,患儿苏醒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与氯胺酮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丙泊酚2 mg/kg。对照组持续泵注丙泊酚4 mg/(kg·h),根据患儿反应间断注射氯胺酮,每次1 mg/kg;观察组持续泵注丙泊酚4 mg/(kg·h),瑞芬太尼0.15~0.2μg/(kg·min)。记录两组患儿入室后麻醉前、用药后3 min、开始切皮时、手术开始后10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两组患儿手术结束后清醒时间、呼吸抑制、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3 min、开始切皮时、手术开始后10 min、手术开始30 min观察组HR、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后患儿清醒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在呼吸抑制、苏醒期躁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与氯胺酮麻醉效果好,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缩短,适合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氯胺酮复合不同比例异丙酚静脉麻醉在输卵管绝育手术效果。方法选择96例输卵管绝育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氯胺酮0.5mg/kg复合异丙酚0.25mg/kg、0.5mg/kg、1mg/kg进行静脉复合麻醉,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术中生命体征、手术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术中体动反应及术中术后其他副作用。结果①术中体动反应1组42,2组12,3组2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中3组心率皆有所降低,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麻醉后血压与麻醉前相比显著降低,第2组血压降低幅度最小;③3组皆无患者发生呼吸、循环严重并发症。结论 0.5mg/kg氯胺酮复和0.5mg/kg异丙酚对输卵管绝育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4.
钱艇  葛志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114-2115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40例ASA分级Ⅰ~Ⅱ择期要求无痛人流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Ⅰ组丙泊酚3mg/kg,Ⅱ组氯胺酮0.4mg/kg加丙泊酚2mg/kg,术中视病人反应和手术时间追加丙泊酚30~50mg,观察手术过程中血压(B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诱导后BP、HR均下降,Ⅰ组较Ⅱ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大于Ⅱ组(P<0.01),苏醒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是无痛人流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李法印  张先龙  徐峰 《中国医药》2013,8(1):102-104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无痛全结肠镜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行无痛全结肠镜检查患儿200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静脉注射氯胺酮1mg/kg后,再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1~3mg/kg(从1mg/kg开始逐步递增直至睫毛反射消失)。对照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3mg/kg。待患儿安静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进镜,术中根据不引起体动反应,方便术者操作,维持恰当的麻醉深度和正常的生命体征来适时追加丙泊酚。监测2组患儿麻醉前(T0)、麻醉后进镜前(T1)、进镜时(T2)、检查结束时(T3)及苏醒时(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的变化;记录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的用量、阿托品和麻黄碱使用情况。记录术中体动反应、低氧血症、心动过缓、低血压、肌阵挛及术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0、T1、T2、T3及T4时的MAP分别为(68±9)、(64±8)、(60±8)、(62±8)、(64±9)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T0、T1、T2、T3及T4时的MAP分别为(65±8)、(57±6)、(55±6)、(56±6)、(59±8)MInHg;观察组T0、T1、T2、T3及T4时的HR分别为(92±8)、(89±7)、(85±8)、(86±8)、(86±9)次/min,对照组T0、T1、T2、T3及T4时的HR分别为(89±6)、(86±6)、(81±6)、(84±6)、(87±7)次/min;2组患儿麻醉后各时间点MAP、HR比麻醉前均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时MAP降低更明显,与观察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麻醉后各时间点SpO,无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0、T1、T2时呼吸频率分别为(23.1±4.2)、(20.7±4.1)、(18.5±2.4)次/min,对照组T0、T1、T2时呼吸频率分别为(22.2±3.8)、(20.4±3.8)、(17.5±4.1)次/min,2组患儿T1、T2时的呼吸频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时呼吸频率与观察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0%(52/100)比67.O%(67/100),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无痛肠镜检查对呼吸和循环影响轻,术中及术后并发痒发牛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对宫腔镜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宫腔镜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组(B组)和单纯丙泊酚组(P组),B组患者地佐辛0.1mg/kg+丙泊酚2 mg/kg,P组丙泊酚2mg/kg+生理盐水1 ml.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 min、扩宫颈时、停药后10 min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以及麻醉效果、眩晕发生率和术毕30 min腹痛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后5 min的DBP、SBP均低于麻醉前(P<0.05),停药后10 min均恢复至术前水平;B组丙泊酚总用量显著低于P组[(158.8±12.7)mg vs(210.0±22.3)mg](P< 0.05),术中麻醉效果优于P组(P<0.05),术毕30 min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P组[(2.7±1.4)vs(6.4±2.1)](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效果可靠,苏醒迅速,术后镇痛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宫腔镜术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和比较单独使用氯胺酮预注射、利多卡因与异丙酚混合注射、氯胺酮与利多卡因联合3种方法减轻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50例3~10岁择期行外科手术的患儿为实验对象,共分成3组,每组50例。L组接受盐水3 mL,15 s后给予混合有2%利多卡因的异丙酚(容积比1∶19);K组给予0.4 mg/kg的氯胺酮3 mL,15 s后给予1%异丙酚;KL组给予利多卡因+氯胺酮。实验由一名不知分组情况的麻醉师依据4分法给注射痛评分。结果 KL组注射痛发生率(8%)显著低于K组(28%,P〈0.05)、L组(32%,P〈0.05)。三组之间异丙酚诱导用量、意识消失时间及并发症(呕吐、喉痉挛、苏醒期躁动、苏醒延迟和注射部位水肿皮疹)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与利多卡因联合可显著降低异丙酚注射痛,完全消除重度疼痛,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诱导平稳。  相似文献   

18.
周涛 《中国实用医药》2014,(24):161-162
目的:研究异丙酚分别复合氯胺酮和芬太尼在小儿麻醉术中及术后的麻醉效果。方法68例3~8岁拟在全麻下行择期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患儿,不拘性别。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A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B组),每组34例用于小儿全麻的对比。比较两组镇痛、镇静效果及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的对照研究。结果两组镇痛及镇静效果均满意,但B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明显高于A组。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能协同作用互为补充,用于小儿麻醉效果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静脉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云  楼纪萍  沙珊瑚 《海峡药学》2010,22(11):111-11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ASA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2mg.kg-1,单次推注氯胺酮2mg·kg-1,A组:氯胺酮95μg/(kg·min)持续泵注维持;B组:氯胺酮58μg/(kg·min)配合瑞芬太尼0.06μg/(kg·min)持续泵注。术中监测患儿血压、心率,及SPO2,并记录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A、B两组患儿血压和SPO2均较平稳,但B组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而A组心率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B组术后麻醉苏醒明显快于A组(P〈0.05),且术中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麻醉既满足手术需要,又减少各自用药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儿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缩短,麻醉更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