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茵陈蒿汤大黄煎法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伤寒论》茵陈蒿汤大黄煎法,乃“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栀子大黄),煮取二升”。此与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枳实、厚朴),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的煎法基本相同,即大黄皆取后下。余认为,这种煎法临床  相似文献   

2.
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绿原酸溶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茵陈蒿汤源自<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和大黄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能,为中医治疗湿热黄疸之要方.本实验建立HPLC测定了茵陈蒿汤、茵陈、茵陈与栀子、茵陈与大黄配伍的水煎液中绿原酸的含量,以探讨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绿原酸溶出率的影响,为探讨中医传统方剂配伍变化,探讨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三药组成,出于《伤寒论》,主治阳明病湿热发黄。笔者近4a来在临床中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6例,效果较好,证明该方确实有清热利湿退黄作用,并具有退黄快、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茵陈蒿汤在阴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蒿汤在阴黄中的应用郭海平,刘安祥解放军289医院(043014)主题词黄疸/中医药疗法,茵陈蒿汤/治疗应用,阴黄茵陈蒿汤由茵陈、大黄、栀子等3味药组成,古人用其治疗阳黄,其效甚捷,但因其药物组成均为苦寒之品,阴黄多不采用,经临床验证此方在阴黄的治...  相似文献   

5.
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栀子甙溶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茵陈蒿汤合煎液、栀子水煎液、栀子与大黄水煎液、栀子与茵陈蒿水煎液等不同药物配伍情况下栀子甙的溶出率,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合煎茵陈、大黄后、栀子甙含量明显提高(P<0.01);全方水煎后,栀子甙含量更明显提高(P<0.001),说明茵陈、大黄及全方水煎后均有利于栀子甙溶出。方药配伍是茵陈蒿汤中栀子甙溶出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黄具有降低血中尿素氮的药理作用,因此早在伤寒论时代就把大黄作为利水剂使用。在《伤寒论》记载的药剂中有十四个处方内含有大黄,其中三个处方治疗小便不利,即茵陈蒿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只有三味药的抵挡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加入茯苓,抵挡丸中配伍散瘀血剂,所以这两个处方中大黄的作用不一定与利水联系密切。但是,茵陈蒿汤中的茵陈、栀子与大黄配伍后,其利水效果明显增强。由此看来,也许当时已研究了大黄的利水作用。故此,笔者对因小便  相似文献   

7.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由茵陈、大黄、栀子组成,主治瘀热发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法则之一。笔者在临床中异病同治,灵活运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产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兹举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茵陈原名因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中医常用的清湿热、利胆退黄要药。《伤寒论》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用治湿热黄疸,症见身黄如橘子色、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苔黄干,脉弦数之阳黄证;《张氏医通》取茵陈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滑或沉迟之阴黄证;皆以茵陈为君药,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现代药理实验,茵陈胆道汤(茵陈、栀子、柴胡、黄芩、木香、枳壳、大黄、  相似文献   

9.
茵陈为中医常用的清湿热、利胆、退黄要药。《伤寒论》茵陈蒿汤即用茵陈配以栀子、大黄,用治湿热黄疸,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阳黄之症。《张氏医通》又取茵陈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的阴黄症。总之,中医常应用茵陈为君药,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症之阴阳。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胆门:我国从汉代至明代十五家所载治黄疸方中,用茵陈者达三十七方之多,后世新方更当。茵陈胆道汤(茵陈、栀子、柴  相似文献   

10.
利胆灵新方刊于1989年《中西医结合杂志》第9卷第3期,由治疗湿热黄疸的基本方茵陈蒿汤化裁而来,该方由茵陈30g 丹参20g 大黄10g 甘草10g组成,对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的消黄保肝作用。裴德恺等对茵陈蒿汤的利胆效应进行的实验研究证明,大黄与茵陈配伍可增加胆汁流量,但大黄、茵陈分别与桅子合用时,表现为抑制胆汁流量的效应,故减去茵陈蒿汤中的栀子,加上一个典型的活血化瘀药丹参,以利于改善肝脏功能及可望提高利胆效应。从黄疸型肝炎急性期的病理机制看,黄疸属肝细胞性,因肝功能损害,肝脏摄取和排沙胆红素的功能减弱,故胆红素滞留于血液;又肝细胞肿胀,汇管区  相似文献   

11.
茵陈蒿汤临床疗效确切,自东汉《伤寒论》至今广为流传记载,是一首被历代医家推崇的清热、利湿、退黄经典名方,收录于202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茵陈蒿汤相关古籍文献数据共801条,筛选出有效数据36条,涉及中医古籍36部。从茵陈蒿汤的方源方名、组成、功效、方义分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主治及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笔者建议茵陈蒿汤现代用量及用法为茵陈82.8 g、栀子12.6 g、大黄27.2 g,煎服方法为茵陈先加水2 400 mL煮至约1 200 mL,再加入栀子和大黄煮取600 mL,去除药渣,每次温服200 mL,每日服用3次。茵陈蒿汤的功效为清热利湿退黄,主治病症以湿热发黄为主。方中茵陈蒿为君,主利湿退黄;栀子为臣,主清泄三焦利小便;大黄为佐,主泄热退黄。该方现代应用遍布肝胆系统、皮肤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具体在黄疸、黄疸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更有优势。通过对茵陈蒿汤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方剂配伍对茵陈蒿汤中15种成分提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志华  罗琳  姜晓燕  张琳  顾薇  孟萍  王征宇 《中草药》2015,46(12):1753-1758
目的研究方剂配伍对茵陈蒿汤中主要成分提取率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茵陈、栀子、大黄、茵陈与栀子配伍(配伍A)、茵陈与大黄配伍(配伍B)、栀子与大黄配伍(配伍C)及全方配伍(配伍D)中2个环烯醚萜类成分(栀子苷和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2个西红花酸类成分(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3个结合型蒽醌(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酚-1-O-葡萄糖苷和大黄素-8-O-葡萄糖苷)、5个游离型蒽醌(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2个鞣质单体(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及绿原酸的提取量,以单味药中提取率为100%,计算配伍A~D中15种成分的提取率。结果配伍A、C、D中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提取率降低;配伍A、D中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提取率提高,配伍C中该成分提取率降低;配伍B中3个结合型蒽醌及芦荟大黄素、大黄酚提取率提高,配伍C、D中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提取率提高;配伍C、D中没食子酸提取率降低;配伍A~D中绿原酸提取率降低。结论方剂配伍对茵陈蒿汤中主要成分提取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治急性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型肝炎,古代属于黄疸范畴。病因为湿热。一般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之分。治疗均用清热利湿药。个人体会,清热利湿这类药物可能有抑制病毒、消除炎症、排除黄疸等作用。古代治黄疸型肝炎常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还有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我治黄疸型肝炎是于清热解毒药中加入利湿药。仲景茵陈蒿汤原方以茵陈为主药,用至6两,栀子用14枚,大黄用2两。明代吴又可认为本方当以大黄为主,以茵陈为辅。他说:“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热既除,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至于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而是胃移热,必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他还认为,如果不用大黄,只用“茵陈五苓”,肯定是没有效果的。吴氏专攻瘟疫,以临床实践来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中成药》2016,(9)
目的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绿原酸、栀子苷、6,7-二甲氧基香豆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含有量和干膏收率为指标,以茵陈先煎时间、后下煎煮时间、加水量为因素,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最佳条件为茵陈先煎时间46 min,后下煎煮时间23 min,加水量730 m L,总评"归一值"0.794,与预测值(0.813)相当。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优化茵陈蒿汤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治疗黄疸的方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 ,可见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之中。由于引起本病原因复杂 ,病程缠绵 ,治疗方法颇多 ,临床难以掌握。故笔者根据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治疗黄疸的方剂归纳探析如下。1 清热利湿退黄方剂此类方剂主要治疗湿热所致的阳黄证。《金匮》茵陈蒿汤 (茵陈、栀子、大黄 )主治“谷疸之为病……久久发黄” ;栀子大黄汤 (栀子、大黄、枳实、豆豉 )主治“洒黄疸 ,心中懊” ;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五分 ,茵陈蒿末十分 )主治“黄疸病”。《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栀子、黄柏、甘草 …  相似文献   

16.
茵陈蒿汤利胆退黄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蒿汤是治疗阳黄证的效方之一,由茵陈、栀子、大黄3味药物组成。主要介绍茵陈蒿汤中产生利胆退黄作用的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总结,综述了茵陈蒿汤的化学成分及其利胆退黄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茵陈蒿汤复方利胆退黄的作用并非单味药材的物质成分的简单的叠加。  相似文献   

17.
栀子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常用药物,以“对药”思想为中心,文章将栀子对药归纳分类:栀子与豆豉配伍、栀子与干姜配伍、栀子与黄柏配伍、栀子与厚朴和枳实配伍、栀子与茵陈和大黄配伍,共5类,总结栀子对药的功效特点。《神农本草经》曰:“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临床中,栀子与淡豆豉配伍,泻火除烦,治疗热病烦闷,如栀子豉汤;栀子与干姜配伍,清上温中,治疗热郁胸膈,中焦有寒,如栀子干姜汤;栀子与黄柏配伍,清热利胆、泻湿退黄,治疗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如栀子柏皮汤;栀子与厚朴和枳实配伍,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治疗热扰胸膈、气滞于腹,如栀子厚朴汤;栀子与茵陈和大黄配伍,清热利湿,治疗湿热黄疸,如茵陈蒿汤。上述功效的发挥,与栀子解热、抗炎、镇痛、镇静、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茵陈蒿汤合煎与分煎的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比较茵陈蒿汤合煎与分煎的成分,利用反相高效液相法分析茵陈蒿汤与茵陈蒿、栀子、大黄的指纹图谱,考察中药复方中其化学成分的来源,并进行方法学论证。结果显示,茵陈蒿汤出峰共47个,其中19个峰来源于茵陈蒿,31个峰来源于大黄,6个峰来源于栀子。提示:茵陈蒿汤95%醇提物所含化学成分可能是茵陈蒿、大黄、栀子三味药材所含成分的加合,尚未发现原成分的缺失和新成分的形成。故认为茵陈蒿汤合煎与分煎,两者无明显成分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栀子大黄汤类方的配伍规律,为湿热黄疸治疗方剂提供组方指导。方法:从历代瘟疫方剂数据库中检出栀子大黄汤及类方共20首,采用中药核心系数法对用药频率、性味配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栀子大黄汤类方共用药42味,药物按核心系数排在前3位的是栀子、大黄、茵陈。(2)栀子大黄汤类方的寒凉药性的总积分为2.631,温热药性的总积分为0.257,寒温比例约为10:1。且寒凉药物的药性以寒居多,微寒次之,大寒最少,没有凉;温热药物,以温居多,微温与热次之,没有大热。(3)栀子大黄汤类方苦味药最多、辛味药其次、甘味药第三,三类相合占总数的87.2%。药味积分占总数的92.2%。3者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酸味药、咸味药、淡味药。结论:(1)栀子、大黄、茵陈是湿热黄疸最基本和常用的药物,佐证了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基本方。(2)栀子大黄汤类方药物的药性以寒为主,少量温;药味以苦为主,辅以辛。寒温共用、苦辛结合是栀子大黄汤类方的配伍特点,也是湿热黄疸治疗方剂的性味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20.
茵陈蒿汤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大黄、栀子3味药材组成,收载于《伤寒论》,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等作用,主治湿热黄疸及各种肝胆疾病,其中绿原酸为茵陈的主要成分.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制剂中的茵陈蒿进行含量测定,建立了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