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寒论》阳明病下法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搏结之阳明腑实证而设,论中有关阳明病下法之内容较为散乱,经过梳理总结之后可见,阳明腑实证多依据汗、尿、粪、腹诊等情况而定,因病情有轻重缓急,阳明病下法有峻下、急下、缓下、和下、润下、导下之不同,应用阳明病下法应当依据病情做到慎重与果断,有时中病即止以防过剂伤正,有时又要连续攻下除邪务尽.  相似文献   

2.
对阳明病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理而言:阳明经以阳热燥气为用、多气多血,阳明从化以中见为常;从病机而论: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亢旺,邪热最盛的极期阶段,按证候性质来说多属于里热实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实热证和虚寒证两大类,而实热又分为邪热、湿热、血热三大类。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阳明病》篇载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一般认为此句是阳明病之提纲,而有人则持不同意见,认为该条不能完全概括阳明病的病机与证候,因而不能作为阳明病之提纲。为了回答孰是孰非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以下几个概念。1有关阳明病的几个概念1.1何为阳明病从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消长的理论来看,阳明表示阳气充盛;从经络学说来理解,阳明是气血充足、人体阳气旺盛的经络,它包括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从藏象学说来看,阳明指胃与大肠,是气血充盈的脏腑;从发病学说来看,阳明的病邪属于阳邪、热邪,与病邪作斗争的正…  相似文献   

4.
韩优星 《天津中医药》2005,22(2):144-146
阳明病下法并非阳明证实证一证,亦有瘀血结于下焦之阳明蓄血证之下,且其治法据其证和程度的不同,有攻下、润下、导下、下瘀等法,通过泻下、涤荡、破瘀等作用,将胃肠中的积滞、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虽下法可祛邪,但同时皆可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5.
6.
论阳明病热证与实证之兼夹与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伤寒论》相关原文为依据 ,围绕阳明胃肠燥热“充斥”与“结聚”是形成热证与实证之关键病机 ,结合病史、治疗及其他内外因素 ,从疾病动态发展角度探究阳明病篇存在的某些不典型证候。结论 :阳明病热证与实证之兼夹证候确实存在 ,且证候间可动态转化。由于患者燥热程度、就诊迟早、津液耗损等诸多因素的差异 ,临证所见又可有热证初转实之偏热型、热证转实之并重型、热证转实之偏实型、典型热证转实型等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阳明病篇中脑部神经症状的论述很多,说明脑部神经症状是阳明病中非常重要的临床症状。而西医脑肠肽的发现,揭示了脑和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提出脑肠轴学说。由此《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也揭示了脑肠相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2,27(7):1295-1297
《伤寒论》213条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所针对的病机是热与燥屎互结于胃腑,而此条文说明了此病机形成的另一条途径(见图一).阳明病在病机上具有里、实、热的特点,《伤寒论》182条云:"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恶寒,代表病已不在太阳;身热,反恶热,是因为里热所致.《伤寒论》168条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19条又云:"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可见汗自出,是由于里热炽盛,迫津液外出所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指的是邪在里,出现表里俱热的证候.  相似文献   

9.
阳明病热证误汗病瘥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骏 《陕西中医》2004,25(1):82-83
《伤寒论》中有关阳明病热证误汗病瘥或向愈的原文有两条。第 2 0 3条 (宋本 ,下同 ) :“阳明病 ,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 ,病已差 ,尚微烦不了了者 ,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 ,胃中干燥 ,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 ,若本小便日三四行 ,今日再行 ,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 ,以津液当还入胃中 ,故知不久必大便也。”第 2 33条 :“阳明病 ,自汗出。若发汗 ,小便自利者 ,此为津液内竭 ,虽硬不可攻之 ,当须自欲大便 ,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 ,皆可为导。”注家多论便硬之因、导法之用 ,而对阳明病误汗何能病瘥、向愈 ,缺乏…  相似文献   

10.
11.
阳明病发热是临床常见的发热类型,本文以《伤寒论》阳明病发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主要阐述了阳明病发热的机理、类型及特点,同时阐明阳明病发热很容易兼夹其他情况。最后以临床诊治的阳明病发热相关的验案为论证,以期为临床治疗发热尤其是阳明病发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阳明病篇提纲即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阳明本燥,邪气并入大肠,传化糟粕功能失常而影响大便;小肠不得升清降浊致膀胱气化不利,亦可影响小便,及二便失司是阳明病常见征象。阳明病小便异常可提示津液有无,胃气虚实,湿热内结与浊气有无出路等;阳明病大便燥硬可反应“热”“实”“燥”互结于胃内;且大、小便之间互为关联。本文旨在梳理阳明病二便相关论述,探讨二便症状表现特点,辨析此篇内小便、大便病机,揭示其内在区别与联系,凸显二便在阳明病篇相关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由于蓄血证在《伤寒论》出现在太阳病篇与阳明病篇,因此被分别称为太阳蓄血证、阳明蓄血证。蓄血证当属阳明病,不存在太阳蓄血证之说。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阳明病篇共79条,分析原著的条文排列组合意义,提出阳明病以因热成燥,因燥成实为胃家实的本质,进一步提出胃家实,实乃肠胃“虚实互更”的生理功能失司,肠胃留有宿食粪便之义,打破了固有的胃家实,包括阳明经证和腑证,即“邪气盛则实”的论点,从而说明研究《伤寒论》应从原著着手才能识其真谛。  相似文献   

15.
便秘古代称之为"结",由《黄帝内经》发展到《伤寒杂病论》,以及后世众多医家对其看法不一。《伤寒论》中将便秘分别从阳明"阳结"、少阳"阳微结"、太阴"阴结"、少阴"纯阴结"四大病症进行辨证论治。今笔者主要对阳明"阳结"方面,分别对三承气汤、麻子仁丸、蜜煎导法及猪胆汁导法以及其对后世治疗便秘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阳明病篇共79条,分析原著的条文排列组合意义,提出阳明病以因热成燥,因燥成实为胃家实的本质,进一步提出胃家实,实乃肠胃"虚实互更"的生理功能失司,肠胃留有宿食粪便之义,打破了固有的胃家实,包括阳明经证和腑证,即"邪气盛则实"的论点,从而说明研究<伤寒论>应从原著着手才能识其真谛.  相似文献   

17.
18.
阳明病,是《伤寒论》中的六病之一。我们在研究阳阴病的辨证要点进而探讨其病理实质,就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方法,以该病的提纲为依据进行分析,才能溯本求源,找到仲景的原意。仲景《伤寒论》,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外感病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每病设有提纲一条,阳明病  相似文献   

19.
阳明病是六经辨证中的里热实证,临床上表现为阳气偏亢,邪热极盛的证候.笔者结合鼻科特点,将我科自1989年元月至1992年6月,因鼻病住院的资料中属阳明病范畴的40份病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五版教材中六经病机阳明病标准,结合鼻科特点,拟定标准:①发热、烦渴、大汗或便秘、大便干结、鼻燥、咽干等;②鼻阻、脓  相似文献   

20.
阳明的功能是主阳气收降,阳明功能正常,则阳气得以正常收降蓄养,五藏六腑皆得以安和,若在病理状态下,阳明作为人身最大的降机,亦是内外诸邪的重要出路,因此维护阳明的正常功能对机体的养护责任重大。宿食为引起阳明病之重要因素,宿食不化,诸病生焉。为了避免宿食为患,仲景不仅提出了“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还在桂枝汤方后注“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一方面未病先防,使太阳之邪不致传变入里;另一方面则说明但无论病在何经,都要保持阳明合机的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