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刘文莉  帖丽丽  王丽先  王丽君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364-1366,136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2型糖尿病(DM)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DM+EH)患者血压和脉压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41例患者,高血压75例(EH),2型糖尿病患者(T 2DM)77例和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EH+T 2DM)89例进行血压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DM+EH组收缩压、脉压、左心室重量显著大于DM组及EH组(P<0.05),脉压增大的DM+EH组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显著大于DM组及EH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患者收缩压、脉压均显著高于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患者(P<0.05),3组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脉压增大患者易引起心室肥厚及心脏舒张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8名患者分为DM组及DM+原发性高血压(EH)2组,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再各分为非杓型(〈10%)及杓型(≥10%)2个亚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DM组近半数存在昼夜血压节律异常,DMEH组57.14%存在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相关分析表明:DM组左心室重量和血压节律相关(P〈0.05~0.01),DM+EH组左心室重量和24h收缩压及血压节律相关(P〈0.05);无论是DM组还是DM+EH组非杓型亚组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下降(P〈0.0005~0.05),收缩功能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无论DM组或DM+EH组非杓型亚组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但与血压及血压周期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可能与2组患者体液及压力因素在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和左室肥厚(LVH)的关系,为临床决策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患者90例,行超声心动图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EH伴LVH组(n=37)、EH不伴LVH组(n=23)和对照组(n=30),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动态血压各参数和LVMI的相关性。结果:(1)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收缩压负荷和LVMI,EH伴LVH组EH不伴LVH组对照组;(2)LVMI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血压变异性和夜间血压负荷呈正相关,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结论: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水平、脉压、血压变异性和夜间血压负荷呈正相关,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60例患者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n=34)和异常昼夜节律组(n=26),并对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各自的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IVST和LVD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LVPWT、LVM和LVM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昼夜节律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昼夜节律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心室肌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60例患者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n=34)和异常昼夜节律组(n=26),并对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各自的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IVST和LVD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LVPWT、LVM和LVM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昼夜节律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昼夜节律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心室肌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血压(EH)、2型糖尿病(T2DM)、EH与T2DM并存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单纯高血压患者86例(EH组),单纯T2DM患者74例(DM组),EH与T2DM并存患者53例(EH+DM组),正常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测量血压、血糖、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①EH+DM组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盯),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大于EH组、DM组及对照组,而EH组又大于DM组和对照组。②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峰)、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峰),A/E、射血分数(EF)和心输出量(CO)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H和T2DM均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二者并存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强于单纯EH或DM。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体检的患者586例.所有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血压测定值,并计算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谷峰比值.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峰)、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峰),并计算E/A比值,分为心功能正常组(n=200):E/A≥1;舒张性心力衰竭组(n=386),E/A<1;分析患者血压及相关指标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结果 舒张性心力衰竭组有78.8%患者发生高血压病、65.3%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48.7%发生脑梗死,发病率分别高于舒张功能正常组的70%、39%、5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的发生无明显差异.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功能与年龄(β=0.861)负相关,与收缩压谷峰比值(β=0.200)正相关与平均舒张压(β=-0.411)负相关(均P<0.05).结论 舒张性心力衰竭与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密切相关,与血压谷峰比值、低舒张压密切相关,对老年这一特殊人群的高血压,控制高血压预防靶器官损伤应重视血压的总体波动水平及关注低舒张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EH)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点,为心脏损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64例患者分为T2DM组、EH组及T2DM合并EH组(DM+EH),对3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心脏多普勒等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2DM、EH及DM+EH3组患者左心室重量(LV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DM+EH组患者LVM高于其余2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EH、DM+EH组患者高于T2DM组(P<0.05);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射血分数(EF)3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不全发生的百分率,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DM+EH组发生率最高,收缩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17.8%;舒张功能不全发生率为87.5%。结论:T2DM、EH及T2DM+EH三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明显不同,高血压能明显加重糖尿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更年期女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脉压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10例更年期女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24h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按动态脉压≤7.98kPa和>7.98kPa分为2组进行分析.结果 24h动态脉压与年龄、左房收缩期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晚期血流值和舒张晚期血流值/舒张早期流速值)呈正相关( P<0.05),与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早期流速值呈负相关(P<0.05),与收缩功能指标无相关关系.结论 脉压升高导致左室舒张功能下降,而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及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将2015年1-10月住院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维生素D充足组(n=19)、维生素D不足组(n=30)、维生素D缺乏组(n=21)。比较三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及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E/A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及维生素D不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6、5.12,P0.05);维生素D缺乏组LVMI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及维生素D不足组(t=5.05、3.78,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高于维生素D不足及充足的患者,血清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左心室肥厚低于维生素D不足及充足患者,25(OH)D可能在T2DM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左室肥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24hABP)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10年以上病史、经冠脉造影或64排CT证实无冠心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分别作24hABP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oppler echocardiography,DECG)检查,观察24hABP,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脉压(24hPP)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的关系。结果24hSBP、24hPP与IVST、LVPWT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随着24hSBP增高及24hPP增大而肥厚。  相似文献   

13.
动态脉压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质量及心电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和左心质量及心电图的关系。方法对128名初诊未治或治疗但未达到目标血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根据脉压(PP)将患者分为3组,A组:PP<40mmHg;B组:40mmH≤PP<60mmHg;C组:PP≥60mmHg,比较各组的检查结果,分析其24h收缩压、舒张压、24h白昼、夜间的平均脉压、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及心电图等。结果3组血压参数比较,24hSBP、PP1、PP2及PP3均呈增高趋势。3组的左心质量各参数比较,与A组比较,B组LVM增加明显,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LVP-WT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指标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C组除LVEDd外,余指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B组相比,C组除LVEDd外,余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A、B两组的心电图差异无显著性,而C组与A组、B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动态脉压高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导致左室肥厚和心电图的异常。②动态脉压可以作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有价值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心脏几何结构的关系。方法 :对 1 0 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结构。结果 :“非杓型”患者各时段的收缩压 /舒张压 (SBP/DBP)、平均动脉压 (MAP)均明显高于“杓型”血压者 (P <0 .0 1 )。“非杓型”血压患者的左房内径 (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质量 (LVM)以及左室肥厚指数 (LVHI)均高于“杓型”血压者 (P <0 .0 5 )。除DBP未显示与LVIDD的相关性外 ,2 4h、日间和夜间的SBP和MAP与左室结构的各项参数 (LVIDD、LVPWT、LVM、LVHI)均显著相关 (P <0 .0 1 )。 2 4h、日间和夜间的SBP与左房大小的相关性不显著 (γ =0 .2 2 85~ 0 .1 91 3 ,P =0 .0 2 4~ 0 .0 60 )。偏相关分析显示 ,LVIDD与SBP、DBP和MAP的夜间下降幅度及降低百分率均呈负相关 ,LVM、LVHI与DBP和MAP的降幅及降低百分率呈负相关 (P <0 .0 1 ,P <0 .0 5 )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2 4h和日间DBP、MAP夜间降幅与LVIDD存在线性关系 (P <0 .0 1 )。MAP降低百分率与LVM和LVHI存在线性关系 (γ=-6.89,-0 .1 0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其波动幅度与LVM、LVHI相关 ,尤其以SBP和MAP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68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85.4±5.0)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74)和非左室肥厚组(n=94),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以LVMI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左室肥厚组的高血压病程、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尿酸、平均收缩压(24 h、白天、夜间)、脉压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杓型血压节律者分别为56.7%和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脂、平均舒张压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VMI依次与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空腹胰岛素密切相关(R2=0.511,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效控制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降低血压变异性和胰岛素抵抗,可能对改善左室肥厚有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脉胜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4hPP分为两组,观察Ⅰ组(n=95)为24hPP不低于60mmHg的研究对象,观察Ⅱ组(n=95)为24hPP低于60mmHg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相关指标及24hPPI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功能不全在各级别患者间差异。结果①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比较24hSBP、24hPP均明显较高,而24hDBP均明显较低.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IVST、LVPWT、LVEDD、LVM、LVMI、LVEF、E/A在三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在不同分级患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4hPPI明硅正相关于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功能不全(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功能减退中高脉压是一项重要的危险因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脉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监测中24hPPI是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单纯原发性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对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早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血压病患者150例,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组,每组75例.治疗后通过比较两组血压、血压变异性(采用血压标准差表示)及NGAL和KIM-1水平,以有急性肾功能损伤(acute kidney iniury,AKI)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组首诊3月后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收缩压、非杓型节律的比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KIM-1浓度及AKI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是AKI保护因素(OR=0.834),糖尿病是AKI的危险因素(OR=3.237).结论 糖尿病能明显增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改变,是高血压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是AKI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 87例高血压病患者及 2 6例正常人 (对照组 )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和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 (LVMI)的测定。结果 :高血压病组LVMI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高血压病组的LVMI与 2 4h平均收缩压 (2 4h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 (n SBP)及舒张压 (n DBP)呈显著正相关 (分别为r =0 .183,P <0 .0 5 ;r =0 .2 75 ,P <0 .0 1;r =0 .2 4 3,P <0 .0 5 ) ,与 2 4h收缩压变异性 (2 4h SBPV)、白昼收缩压变异性 (d SBPV)呈显著负相关 (分别为r =- 0 .2 5 3,P <0 .0 1;r =- 0 .186 ,P <0 .0 5 ) ;高血压病组伴左室肥厚 (LVH)者 2 4h SBPV显著低于无LVH者 ,而d SBPV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 (n SBPV)在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2 4h SBPV对预测高血压性LVH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