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ACG合并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07/2012-06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8例48眼,均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后随访3mo。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术后3mo,平均眼压为15.6±3.4mmHg,较术前平均眼压(27.3±4.8mmHg)明显下降(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67±0.46mm增加到3.19±0.38mm(P<0.05);房角较术前增宽,术前关闭的房角不同程度的开放。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晓鸣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601-1602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5例55眼均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术前、术后1wk;3,6mo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22.4±3.1mmHg,术后14.3±4.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1.49±0.31mm,术后随访平均深度为3.04±0.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术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36眼,术后房角均增宽开放。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48例(54眼),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随访3~6mo,54眼中48眼视力较前有明显提高。54眼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前房深度(1.612±0.354)mm,术后前房深度(3.296±0.243)mm。54眼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眼压(22.42±3.53)mmHg,术后眼压(13.52±3.24)mmHg。房角镜检查术后1mo和3mo随访房角均开放,未发现房角再粘连。48例术后6mo复查视野无缩小。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前房角分离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9例(29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29例(29眼)术后前房深度增加,视力较前提高,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前房角分离、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开放房角,提高视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及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跟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2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房角关闭小于1/2者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关闭大于1/2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随访22只眼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平均眼压为(12.1±3.9)mmHg,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均有提高,视力0.5及以上者16只眼,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19只眼术后房角全部开放。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安全、降眼压确切、增进视力和开放房角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32眼,比较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观察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mo~2a;所有病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平均眼压15.2±8.1mmHg,术后11.2±5.0mmHg,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26,P<0.01);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22±0.39mm,术后3.36±0.43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4.371,P<0.01);术后房角粘连范围有减少,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能有效的治疗并发白内障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37只眼)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周边前房深度、房角等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较术前有所下降;周边前房深度均≥1CT;房角变宽。结论对术前眼压药物控制正常水平,房角关闭范围≤1/2圆周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1例(73只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术后随访6~11个月。结果 61例(73只眼)中有69只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73只眼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前房深度(1.572±0.314)mm,术后前房深度(3.186±0.217)mm(P〈0.05)。66只眼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眼压(22.42±3.53)mm Hg,术后眼压(13.52±3.24)mm Hg(P〈0.05)。房角镜术后2个月检查有71只眼房角开放,术后6个月房角镜未发现房角再次粘连,64只眼术后6个月复查视野无缩小。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是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9.
惠玲  张自峰  王雨生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47-224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36例4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详细记录患者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底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mo~2a,43眼(93.5%)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44眼(95.7%)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眼压<21mmHg。35例46眼患者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2.1±0.3mm,术后平均3.8±0.4mm,术后所有患者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关闭的前房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开放。6眼(13.0%)角膜水肿,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小切口非超乳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对36例(38眼)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小切口非超乳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眼压均得以有效控制,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果 患者平均眼压从30mmHg以上降至术后16mmHg左右,术后前房加深,房角增宽或重新开放,随访期内眼压均得以控制,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疗效满意。结论 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房角闭合〈1/2周、视力〈0.2的闭角型青光眼应首选此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3例2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1例12眼,进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

结果:术后随访1mo,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30.68±7.60mmHg,术后17.83±5.9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29.27±5.55mmHg,术后18.12±1.8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间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控制良好者(6~21mmHg)者26眼(72%),局部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控制良好者8眼(22%),总体有效控制率94%,眼压不能控制者(22~30mmHg)2眼(6%); 术后视力提高者32眼(89%),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发症少; 其在控制眼压方面对于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岁患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有晶状体混浊的连续性患者20例23眼,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测手术前后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和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500)的变化。结果:手术前视力和眼压是4.16±0.38和48.65±7.34mmHg,手术后视力和眼压为4.75±0.10和16.65±1.97mmHg;术前术后的前房深度为1.35±0.04mm和3.51±0.07mm,房角开放距离分别为225.09±12.43μm和511.18±12.20μ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勇  万新娟  刘刚  秦艳莉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42-1944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且房角关闭粘连范围≤180°的患者46例5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观察分析术前和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的变化。

结果:术后眼压全部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深度明显增加,房角均有不同程度开放。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眼压、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选择对合适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收集2009-10/2014-06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0例52眼,手术均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mo。

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 患者术后6mo眼压平均为15.76±2.09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 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 术前前房深度为1.97±0.29mm,术后增加到2.83±0.35mm,差异有显著性(P<0.05); 未发生恶性青光眼、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 所有术眼人工晶状体均在晶状体囊袋内,未出现偏位、夹持。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房角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37眼),其中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16眼,>180°者21眼,均在表面麻醉下行角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其手术前后的房角状态,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视力进行对照观察。结果:随访3~24mo术后房角状态与术前比有3眼大部分开放,余房角均开放,随访期内未见房角关闭及粘连范围扩大,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3±4.1)mmHg,较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6.4±3.2)mmHg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1),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2.0±0.3)mm,增加到术后的(3.2±0.4)mm,视力除2眼有视神经萎缩外,余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对于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开放房角,加深前房,提高视力,与滤过性手术相比,手术并发症少,是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首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且前房角关闭粘连范围小于180°者36例(36只跟),单纯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分析术前和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及矫正视力的变化,术后随访1~12月.结果 术后1周,36只眼眼压全部控制在20mmHg(1mmHg=0.133kPa)以下,前房深度明显增加,前房角增宽,34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只眼无变化.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35只眼,同术后1周相比,眼压全部无明显变化,1只眼视力因眼底出血而下降.术前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及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且前房角关闭粘连范围小于180°的首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方法简单,经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激光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Phaco+IOL)作为初始治疗手段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的重塑作用。方法:选取37例39眼合并白内障首次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平均眼压69.22±21.23mmHg,经过药物降眼压,完成激光虹膜成形联合周边切开术,病情稳定7~14d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房角开放状况和虹膜形态的变化。结果:随访时间3~27mo,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其中29眼未再使用用抗青光眼药物,最后4次随访平均眼压14.90±2.19mmHg,较激光术前明显下降(P<0.05),随访期间38眼眼压控制平稳,视野无进行性损害,1眼眼压波动在18~28mmHg,同时存在进行性视野损害,于术后10mo接受了滤过手术。OCT对虹膜形态的观察表明,所有患者虹膜均由术前的膨隆形变化为平坦型,房角开放度由激光术前平均10.86±5.11度增加为术后46.34±13.32度(P<0.01)。结论:激光联合Phaco+IOL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助于开放房角,达到解除瞳孔阻滞,疏通房水引流的作用,避免滤过手术的风险,白内障术前激光治疗可以迅速缓解急性发作的症状,开放房角,控制眼压,加深前房,使白内障手术更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0例80眼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1);房角粘连关闭象限均有不同程度开放。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前房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安全、降眼压确切、增进视力和开放房角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手术治疗早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7例(67眼)早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随机分为A组34例(34眼)(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B组33例(33眼)(周边虹膜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及视力情况。结果A组术后1d眼压升高,术后3d后恢复正常。术后中央前房平均深度为(2.36±0.28)mm,与术前中央前房平均深度(1.74±0.3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房角增宽。术后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增宽程度及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早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加深前房、开放前房、提高视力,而且操作容易,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