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有肾上腺素释放过多症状的高血压,应引起临床医生对肾上腺髓质瘤和肾上腺外嗜铬神经系统肿瘤的警惕。嗜铬神经分布广泛,包括肾上腺體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迷走神经和少部分与颈、胸、腹部交感神经有关的神经细胞。功能性的嗜铬神经肿瘤又叫功能性嗜铬神经瘤或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泌尿外科医生必须熟悉本病的诊断、定位和处理。嗜铬神经系统的胚胎学基础嗜铬神经实质细胞伴随其他自主神经细胞来源于神经脊,分布于:①动脉和头颈部的颈神经节附近;②颈、胸、腹和盆腔的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3.
4.
儿童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对 11例 4~ 14岁嗜铬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病理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儿中 ,单发肿瘤 9例 ,其中异位 2例 ,多发 2例。 10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其中 7例伴有高血压心脏改变 ,2例伴有高血压眼底改变。 3例病史中出现过 1次或数次的休克表现 ,1例因血压骤升出现脑血管意外。全部病例均手术摘除瘤体 ,术后均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结论 :儿童嗜铬细胞瘤高血压症状较重 ,常伴有心脏及眼底改变 ,并且血压波动幅度大 ,发作较频繁。治疗的关键在于术前降低血压并充分扩容 ,治疗心脏损害 ,改善心脏功能。同时 ,术中维持血压平稳和减少术中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儿童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11例4~14岁嗜铬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病理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儿中,单发肿瘤9例,其中异位2例,多发2例。10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其中7例伴有高血压心脏改变,2例伴有高血压眼底改变。3例病史中出现过1次或数次的休克表现,1例因血压骤升出现脑血管意外。全部病例均手术摘除瘤体,术后均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结论:儿童嗜铬细胞瘤高血压症状较重,常伴有心脏及眼底改变,并且血压波动幅度大,发作较频繁。治疗的关键在于术前降低血压并充分扩容,治疗心脏损害,改善心脏功能。同时,术中维持血压平稳和减少术中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李勋  孙涛 《中国肿瘤临床》1997,24(4):275-275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少见。本院1991年1月~1996年7月,收治25例嗜铬细胞瘤中有2例位于肾上腺外,其中1例位于腹主动脉旁,另1例为肾上腺内与腹主动脉旁并存。2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现报告如下。例1,女,37岁,以阵发性高血压1年,于1996年5月13日入院。检查:血压25.3/17.3kPa,左上腹可触及4cm×4cm肿物。采集24小时尿测VMA31·32fi。g门4h;尿*A:N【880Vy1。、E17Vg、1)A245pg/I。;血CA:NE3991ng/I。、E135ng/I。、ilA22ng/l。;C”I”及B超示人上腹腹膜后腹主动脉人呗IJ实性肿物伴钙化。术前2周起服酚节明控制血…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外恶性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临床上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少见,而恶性者罕见。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在人体多处均可发生,因此对于好发部位出现的临床上诊断不明确的肿块,均应警惕本病可能。通过B超、CT、MR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对肿瘤进行定位诊断。手术治疗为首选。常规病理难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应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探查所见、术后病理及其他辅助诊断技术来综合判断。恶性患者术后可辅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氮烯咪胺等化学药物治疗或131I-MIBG、123I-MIBG进行姑息性治疗。术后长期随访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成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约有90%发生的于肾上腺髓质,由于肿瘤细胞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临床上常表现为以高血压、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同时由于应激反应亢进、CO2气腹、手术操作等导致血流动力学急剧  相似文献   

9.
无症状性(偶发性)嗜铬细胞瘤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无症状性(偶发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无典型症状性(偶发性)嗜铬细胞瘤7 例,讨论其诊断、术前准备、手术方式与围手术期注意要点。结果 术中患者均出现高血压危象,1 例死亡。结论 对无症状性嗜铬细胞瘤,尤其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应高度重视,术前尽可能明确诊断、充分准备,避免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31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临床上比较少见,诊断困难且手术风险大。我们从1988年1月~2001年12月共收治嗜铬细胞瘤15l例.其中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3l例(20.5%),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随诊疗技术手段的提高,迄今已屡见不鲜,本院收集自1979年~1991年经手术且有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2例,结合临床及文献复习予以讨论。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7例,男女之比1:1.4,年龄25岁~65岁,中位年龄41岁,病史1年~2年,发生部位均在肾上腺,右侧者8例,左侧者4例,CT和B超定位诊断提示肾上腺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13.
杨勇  徐祗顺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4(12):960-960,962
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临床少见,总结15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膀胱嗜铬细胞瘤十分少见,约占膀胱肿瘤的0.06%~0.33%,现报告1例。 女性,54岁。于1998年6月4日B超检查时发现膀胱肿块,CT诊断为膀胱癌,即收入院治疗。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肉眼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于6月11日行手术切除。术中见左侧膀胱后壁一约1cm×1cm×1cm肿物,包膜完整、光滑。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随访2年无复发。 瘤体主要位于粘膜下和肌层,包膜完整,镜下见瘤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核圆,胞浆丰富宽广,含嗜酸性细颗粒,部分胞浆较空,淡染,排列成片巢状及条索状,可见有典型的“细胞球”形态。瘤…  相似文献   

15.
16.
患儿男,6岁。2006年9月初开始间断发热、咳嗽,伴腹痛。外院腹部超声显示,肝下缘与右肾上极之间探及约14.6 cm×9.3 cm的实性低回声团,边界尚清,与肝肾关系密切,但互相之间似有分界,团块形态不规则,内呈多个融合状,其中一混合回声团约10.1 cm×8.4 cm大小,内见多方分隔状液性暗区及粗点状、颗粒状强回声。腹腔、腹膜多发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生物学行为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53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gA、Syn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行临床资料分析及跟踪随访.结果46例有阵发性高血压,4例有持续性高血压,4例无自觉症状.50例细胞分化成熟,4例有周围组织浸润.免疫组化染色:CgA(+);Syn(-).结论CgA在嗜铬细胞瘤呈阳性表达,可用于鉴别肾上腺皮质腺瘤和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主要依据是否有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 1990年— 2 0 0 0年收治的 33例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 85 % (2 8/ 33) ,尿 VMA升高者 44 % (11/ 2 5 )。 B超、 CT和 MRI定位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97% ,10 0 %和 10 0 %。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其良性 32例 ,恶性 1例 ;肿瘤全部来源于肾上腺。结论 :强调术前的充分准备 ,早期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谢翩  林汉良 《癌症》2003,22(1):112-112
患者,男,38岁.因阵发性血压增高(排尿或排便时出现高血压,17/11kPa)3年,头晕、乏力、消瘦、视力模糊4月于2002年4月25日入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住院号:0601958.B超及CT提示:膀胱巨大占位病变.临床诊断: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于2002年5月10日手术.术中所见:膀胱巨大肿瘤,盆腔、肠系膜及腹膜多处浸润及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异住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以增进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75年至2008年共17例经病理证实为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中,良性者占70.59%(12/17),恶性者占29.41%(5/17).单发者占88.24%(15/17),多发者占11.76%(2/17).血压正常者占52.94%(9/17),伴有高血压病史者占47.06%(8/17).17例患者中检测24小时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共11例,其中7例高于正常,VMA异常升高阳性率为63.64%(7/11).17例中1例发生于膀胱,余16例均发生于腹部:腹主动脉旁41.18%(7/17)、下腔静脉旁17.65%(3/17)、肾门附近11.76%(2/17),邻近胰头、降结肠、十二指肠水平部、骶骨前各5.88%(1/17).位于脊柱左侧占52.94%(9/17),位于脊柱右侧占41.18%(7/17),位于脊柱中央占5.88%(1/17).病灶最大直径>5cm者占82.35%(14/17),<5cm者占17.65%(3/17).17例中手术治疗者占94.12%(16/17),根治性切除肿瘤者占70.59%(12/17),姑息性切除肿瘤者占5.88%(1/17),无法切除仅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病理者占17.65%(3/17).开腹手术中触摸或挤压肿物时,46.67%(7/15)出现血压明显增高.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很少见,早期诊断较困难.其恶性发病率较发生在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高;病理学检查不是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的金标准.患者常伴高血压病史;病灶多邻近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门;单发者较多;就诊时肿瘤最大直径常在5 cm以上:检测24小时尿VMA是诊断的重要生化指标;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术中触摸或挤压肿物时易出现血压明显增高.根治性切除预后良好;手术成败关键之一是良好的术前扩容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