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敏复合树脂固化前后的颜色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测试了4种光固化复合树脂固化前和固化后的色度值变化.方法:将树脂制成直径10 mm,高10 mm的园柱型试件,应用美能达CS-321便携式色差仪测试TPH,Sculpt It,Durafil,Charisma四种光固化复合树脂固化前后的色度值L*、a*、b*值,根据色差公式△E=[(△L*)2 (△a*)2 (△b*)2]1/2,计算树脂固化前后的颜色变化值△E.结果:4种光固化复合树脂的27种色调树脂在固化后都发生了较显著的颜色变化,色差值△E在4.66至15.11个色度单位之间.TPH、Sculpt IT、Charisma树脂色度值L*、b*值降低,a*值变化不大;Durafil树脂色度值L*、b*值升高.结论:4种光固化复合树脂在固化后颜色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可见光固化复合树脂的色泽对其固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周平 《上海口腔医学》1996,5(3):146-147
作者考察了两类可见光固化复合树脂各色材料的双键转化度、显微硬度和固化深度。结果表明,复合树脂深层材料的聚合明显受树脂颜色的影响。深色树脂与浅色树脂相比,其3mm厚样品底面的转化度和显微硬度都明显降低。深色树脂的固化深度也明显低于浅色树脂。  相似文献   

3.
加速老化对光固化复合树脂色度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加速老化后光固化复合树脂的色度稳定性、表面显微结构和内部化学结构的改变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老化仪加速老化4种光固化复合树脂样本,测量老化24 h和96 h后的色差。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别观察老化前后样本表面的显微结构和化学键的改变。用方差分析法分析老化时间与树脂色度间的交互影响(α=0.05)。结果老化时间与复合树脂类型之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老化后复合树脂的色度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化对复合树脂表面显微结构具有明显的影响,老化后基质出现凹陷,填料颗粒暴露,出现孔隙。老化使树脂内部化学键发生变化,基质中的化学键削弱和裂解,不饱和残余物再度聚合。结论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复合树脂的色度变化加大;老化后混合型填料树脂的色度稳定性最好;老化使复合树脂内部化学键发生变化,色度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氧化锆桩及核树脂材料对热铸压全瓷材料颜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氧化锆做基底覆盖不同厚度核树脂时,对其表面IPS-Empress2热铸压陶瓷颜色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材料分别制作直径11.65mm的标准件,其中核树脂厚0.5mm(A-05),1mm(A-10)各5个,氧化锆厚3.5mm黄(Y)、白(Wh)色各5个,A3色Z100复合树脂(D)厚3mm 1个,IPS-Empress2铸瓷(P)厚1.5mm 1个。将铸瓷置于复合树脂和氧化锆表面形成实验试件;将铸瓷置于核树脂和A3色Z100复合树脂表面作为对照试件。分别测量P-A05-Wh试件至P-D试件的色度值CIE L*、a*、b*,计算P-A05-Wh、P-A05-Y试件分别与P-A05-D试件之间的色差值,以及P-A10-Wh、P-A10-Y试件分别与P-A10-D试件之间的色差值,并使用析因方差分析和SNK方差分析法统计色差。结果核树脂厚度为0.5mm和1.0mm时,铸瓷配合核树脂置于氧化锆表面与对照组之间的色差值(AE)均小于平均色差识别阈1.8。随着核树脂标准件厚度的增加,铸瓷色度值的改变逐渐减小。结论白、黄两种颜色氧化锆对配合A3色核树脂的130号1.5mm厚IPS-Empress2全瓷标准件无肉眼可见的颜色影响。随着核树脂厚度的增加,氧化锆对130号IPS-Empress2全瓷标准件颜色的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
相同系列不同颜色光固化树脂的无限光学厚度测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相同系列不同颜色标号的光敏树脂的遮色性能。方法 选用3种系列23个颜色标号的光敏树脂为实验对象,应用美能达CS-321便携式色差仪,测试树脂不同厚度在标准黑白板上的色差值(△E),利用对数回归方程计算出△E=1.5时各树脂的无限光学厚度。结果 不同树脂相同颜色标号的光敏树脂的无限光学厚度存在明显差异;同一颜色系列标号从小到大,无限光学厚度依次减低;从A到D标号,并非简单的依次减低,而是存在交叉现象。结论 不同品牌树脂相同颜色标号的光敏树脂的限元光学厚度存在明显差异,超微填料复合树脂的无发光学厚度较其它各类填料复合树脂的厚。  相似文献   

6.
前牙需要修复的患者希望修复后的前牙与组成微笑的其他牙齿一样美观。因此,临床医生不仅要具有恢复牙齿生物学及功能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具有能够指导他们重现牙齿颜色及解剖的细微特征的审美观,使人们感觉不到修复体的存在。我们介绍了具有更好机械性能及光学特性的新型复合树脂,因对牙齿组织光学特性更深的理解,能使复合树脂直接粘结修复达到更加美观的效果。利用加入与牙体晶格一致的复合树脂的方法和作用,在适当的部位正确使用一定厚度的复合树脂,能够体现出色度的变化.从而使修复体表现出正常的光学特性。本文通过一病例描述复合树脂选择及选色的方法,同时介绍的复合树脂临床操作顺序可以在前牙切端修复体处重建天然牙的光泽。利用这项技术,可使树脂修复达到可预计的满意修复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口腔医学》2013,(4):242-244
目的研究人工老化对全瓷贴面树脂粘结剂颜色的影响。方法用VITABLOCS MARK-Ⅱ制作厚度为1 mm的试件40个,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采用Superbond C&B化学固化粘结剂、VariolinkⅡ双重固化粘结剂、RelyX Veneer光固化粘结剂和Filtek Z350 Flow流动复合树脂进行粘结,4种粘结剂颜色均为A3。在黑暗环境下保持24 h后用色度计测量色度值。再将各组试件置于紫外光老化实验箱中进行老化后再次测量其色度值,比较4种树脂粘结剂的颜色稳定性。选定ΔE<3为临床可接受范围。结果 Superbond C&B、VariolinkⅡ、RelyX Veneer和Filtek Z350 Flow粘结剂的ΔE分别为2.32±0.21,2.50±0.29,0.68±0.24和0.79±0.20。其中Superbond C&B和VariolinkⅡ的ΔE高于其他组(P<0.05)。Superbond C&B和VariolinkⅡ之间,RelyX Veneer和Filtek Z350 Flow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4种树脂粘结剂在人工老化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颜色变化,但这种颜色改变程度在临床美学要求范围内。RelyX Veneer和Filtek Z350 Flow树脂具有较好的颜色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陶瓷厚度和颜色对光固化复合树脂聚合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傅叶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考察不同厚度毅和颜色的Vita陶瓷究下两种可见光固化复合树脂的聚合情况。结果表明,陶瓷厚度和颜色对光固化树脂的聚合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瓷贴面已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恢复前牙形态和色泽的修复方法。但瓷贴面的厚度限制和高半透明性使其在颜色匹配上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本文目的是研究牙本质颜色及树脂粘结剂颜色对瓷贴面修复颜色匹配的最终影响。方法和材料:预先选择色号(A1)作为上颌中切牙修复的目标色.用数码分光光度比色计(SpectroShade.MHT)测量其牙色参数(L*a—b).用可以代表较大范围的牙色度分布的9种天然牙本质颜色(NaturalDieMaterial,IvoclarVivadent)制作上颌中切牙树脂复制品,然后运用瓷贴面的标准牙体预备方法在树脂牙上进行预备。用7种不同色度的树脂粘结剂(VariolinkVeneers,IvoclarVivadent)将制作好的瓷贴面(IPSEmpressEsthetic.A1.0.6mmthick.IovclarVivadent)粘贴在树脂牙上。测量粘固后贴面的L*a~b值,计算与目标色(A1)之间的△E值。△E〉3.3即被认定为可被肉眼察觉的显著性颜色不匹配。结果:7种不同色度的树脂粘结剂对贴面最终颜色均没有显著的影响.因为每一个试样组测出来的△E值几乎都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天然牙本质的颜色对最终的颜色匹配有明显的影响。在63个试样组(9种不同颜色牙本质的树脂代型和7种色度的树脂粘结剂组合)中没有一组达到可接受的颜色匹配。结论:薄的瓷贴面不能遮住下面牙本质的颜色.即使是运用了不同色度的树脂粘结剂。联合运用遮色瓷也许能够提高最终的配色效果。  相似文献   

10.
厚度和遮色剂对Artglass透光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厚度和遮色剂对Artglass透光率的影响。方法:制作0.50、0.75、1.00、1.25、1.50、1.75、2.00mm厚、使用和不使用遮色剂的Arglass树脂片,分别测定其在标准白板和金属底板上的色度,计算色差,并用激光测定其透光率。结果:Artglass树脂的透光率随厚度增加呈对数下降,在相同厚度下,遮色组比无遮色组透光率明显降低。结论:树脂厚度和遮色剂对复合树脂的透光率有明显影响。由于树脂的透光率与其颜色有密切关系,在修复体制作时应考虑厚度的影响和遮色剂的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