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常体温由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与散热平衡来维持 ,任何原因促使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 ,均可使体温上升。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性反应。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 ,极易引起发热。发热可加强白细胞吞噬作用 ,且直接影响某些微生物的生长 ,因此是一种有利的生理防御现象。一般机体反应较好的小儿感染时发热可较高 ,但与疾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较多 ,以感染性发热较为常见 ,许多传染病的早期常以发热出现 ,发热过高和长期发热均给患儿带来很多危害 ,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消耗 ,代谢失调 ,神经、心脏、血管系统…  相似文献   

2.
正常体温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与散热来维持,任何原因促使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均可使体温上升.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性反应.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来完善,极易引起发热.  相似文献   

3.
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在36 0 ℃~ 37 0 ℃之间.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8 ℃;中热:38 ℃~39 ℃;高热:39 ℃~41 ℃;超高热:> 41℃[1].体温的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对立统一,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大脑皮层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并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功能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4.
510例小儿发热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指机体体温异常升高,一般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2大类。感染性发热是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及其代谢产物或其毒素的作用引起。非感染性的如产热过多或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破坏组织,使体内蛋白质代谢及分解产物增多,或抗原抗体反应、散热障碍,体温调节功能失常引起发热。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发热或服药后体温又迅速回升。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监护,做好小儿发热的护理。现将我院510例小儿发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儿高热与热性惊厥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桂莲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2):342-342
人体的体温是通过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正常情况时,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一般正常腋下体温保持在36~37 ℃,但因小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差,皮肤汗腺发育不完善,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当小儿体内致热原增多或散热功能障碍,产热多于散热时均可导致体温升高.且小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以至于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异常放电产生惊厥.故对小儿高热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蓝末 《健康伴侣》2008,(1):45-45
据统计,在小儿急诊留观和住院者中,发热占第一位,普通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和某些急性传染病是引起发热的主要疾病。众所周知,持续高热(腋温≥39℃)会直接威胁病儿健康,它不仅使机体耗氧量和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而且可促发高热惊厥,还可使人体消化功能及防御感染的能力降低。因此,适当应用退热药可以快速降低体温,缓解高热引起的并发症(如高热惊厥等)。  相似文献   

7.
机体产热作用不仅对冷环境下维持体温恒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参与感染性发热的产热反应。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暴露在冷环境中不断散热的情况下,要维持体温的恒定必须依靠机体完善的产热机能。通常情况下,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受体温调节中枢和某些肽类物质的调节。本文就机体产热作用以及体温中枢对产热的调节和影响因素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8.
这些药物其解热特点:①只能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低或者恢复正常,而对正常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②它对人体内部的产热过程没有影响,只是通过血管扩张、出汗等途径,加强人体的散热过程,从而起到解热的作用。因此,对于高热虚弱病人以及老人、小儿应慎用,以免引  相似文献   

9.
暑热症又称夏季热,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于炎热或湿度较高的夏季。该症发病原因尚未肯定,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气候炎热,小儿机体对体温的调节功能较差,以致不能通过各种途径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所致,亦有人认为本症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暑热症多见于营养发育较差的婴幼儿,尤以1~2岁的孩子多发。临床特点以在夏季长期发热不退,伴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为主要症状,发病初期酷似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常达38℃以上,且随气温变化而波动,高热严重时可出现惊跳和嗜睡,热程多在1~3个月左右,亦有部分患儿出现食欲不振、大  相似文献   

10.
正常体温能维持在相当恒定的水平,这是由于机体对体温的自动调节,使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所致。由于婴幼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层的分析鉴别及抑制功能较差,兴奋性冲动易于泛化,致使神经细胞呈过度兴奋状态,神经元过度的反复异常放电现象。小儿高热惊厥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小儿,因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善,一旦发热超过40℃,便会出现两眼上翻或斜视、凝视、四肢强直并阵阵抽动,面部肌肉也会不时抽动。伴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由于病情凶险,控制不好将危及患儿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 ,通过体温调节中枢 ,使产热和散热不能保持动态平衡 ,若产热大于散热就可引起病理性体温升高( 1 ) ,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若高热持续过久 ,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 ,则影响儿童健康 ,严重时出现惊厥、昏迷 ,甚至危及生命( 2 ) 。因此 ,在病理状态下 ,人为地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对儿童病症的转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发热时应及时采取措施 ,最好的方法是物理降温 ,因其降温迅速 ,安全易控制 ,副作用少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采用。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 :冷湿敷法、酒精擦浴、温水浴、酒精温水双效擦浴法等。兵兵…  相似文献   

12.
<正> 1.发热与寒颤 正常体温是人体产热和散热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结果。在病理情况下,这种平衡被破坏,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于是体温上升而引起发热。寒颤是由于某些致热原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反射性肌肉活动增加,是一种产生热量的肌肉运动。2.发热伴寒颤的观察 发热伴寒颤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降低,皮肤苍白,起“鸡皮疙瘩”,肌肉颤抖,病人自觉有高度的寒冷感。常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胆道感染、疟疾、急性尿路感染、输血和输液反应等。  相似文献   

13.
生命体征 体温:①体温升高是小儿疾病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发热时成人可自诉不适,小儿常不能表达,且有时发热无明显临床症状,往往出现惊厥后才被发现,体温常达39.0℃以上。根据我科2007年统计,有25例惊厥为高热引起,而在惊厥前家长均未发现患儿出现高热,因此小儿发热必须及时发现,如患儿出现“打蔫”、“不爱吃饭”、“唧唧磨人”等表现,或喂奶换尿布、洗澡时感觉皮肤较热,要监测体温,体温超过38.5℃时应及时降温。  相似文献   

14.
物理降温是用于高热患者降低体温的重要方法.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升高13%,心率平均增加18次/分.过高的体温可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及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选择适当的降温时机和降温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护理及治疗是很重要的.物理降温是通过促进皮肤的散热,使散热大于产热来达到降温目的.正常体温一般为37℃,正常成人体温昼夜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体温超过正常温度的范围即为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15.
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产生的一种全身反应,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表现为体温升高.它是一种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昏迷及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热是结核病最常见症状,约有37%~80%的结核病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结核病发热常缓慢起病,无明确发病时间,为长期或较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发热也可不规则,可表现为劳累后发热或女性患者月经前发热.抗感染治疗无效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于2~4周后退热.  相似文献   

16.
发热即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为多种疾病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持续高热将会给病人带来各种危害。因此,对高热病人要设法降温,细心护理,  相似文献   

17.
<正>体温过高,又称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上肢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人体最高耐受热约为40.6~41.4℃,高达43℃,则很少存活。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肠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 h常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全身状况、文化程度,对高热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估发热的原因,排除影响体  相似文献   

18.
正常人的体温是由大脑皮质和丘脑下部体温中枢所管理,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的动态平衡,故正常人有相对恒定体温。若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或体温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为发热。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几种临床  相似文献   

19.
浅谈人工降温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热是人体受到某种致热物质(如微生物、毒素等致热原)刺激后,引起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失调的一种病理反应。人为的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疾病的转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常用的几种人工降温的原理和方法做一简要介绍。1 人工降温原理1.1 药物降温原理 药物降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一方面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体热的产生,另一方面可间接阻断体内致热物质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刺激,从而减少产热,增加散热功能。1.2 物理降温原理 适用于高热而循环良好的病人。一般是利…  相似文献   

20.
赖氨匹林儿童退热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儿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它既可见于小儿的常见病,又可见于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0℃~37.0℃,37.1℃~38.0℃为低热,38.1℃~39.0℃为中等发热,39.1℃~41.0℃为高热,41.0℃以上为超高热。持续高热将引起机体调节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除了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外,对高热患儿应采取积极的降温措施。我科自2005年1~12月应用赖氨匹林治疗各种疾患引起的发热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