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动静脉轨道法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轨道法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的应用及技术要点。方法1998年5月至2005年7月共完成PDA封堵术831例,有11例(1.3%)患者因PDA形态特殊、开口变异不能采用常规封堵方法进行封堵,而通过建立股动脉-PDA-肺动脉-股静脉轨道法进行封堵。11例患者平均年龄(42±20)岁(8~76岁),≥35岁者8例,平均体重(61±23)kg,PDA最窄部直径平均为(4.1±1.9)mm(1.6~6.7mm)。其中10例采用圈套器在肺动脉圈套导丝建立轨道,1例因无圈套器,直接由动脉端将导丝通过PDA-肺动脉-右心室-右心房-下腔静脉-髂静脉送入6F静脉鞘管拉出体外。结果11例均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其后顺利完成Amplatzer法PDA封堵术。采用封堵器(ADO)型号为6/4mm(3例)、8/6mm(4例)、10/8mm(2例)、12/10mm(1例),14/12mm(1例)。10例术后10min均达到完全封堵,1例术后10min有少量残余分流(ADO型号为14/12mm),封堵后20min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残余分流消失,11例均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PDA形态及开口的变异致使输送鞘管不能顺利由肺动脉侧经PDA进入降主动脉,是常规经静脉途径Amplatzer法封堵无法完成的主要原因,动静脉轨道法则能很好克服以上技术难点,且技术操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肺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PDA和ASD封堵器在巨大肺动静脉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5例肺动静脉瘘患者,经造影证实分别为:弥漫多发件肺小动静脉瘘2例,多发囊状肺动静脉瘘2例,单发囊状肺动静脉瘘1例.5例患者均伴有较大瘤囊及粗大引流血管,对5例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材料均为PDA和(或)ASD封堵器.结果 对5例患者7支血管的封堵技术操作均获成功.术后平均血氧饱和度由75.2%上升至92.7%,患者缺氧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末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结论 对有巨大瘤囊形成及伴有粗大供血动脉的肺动静脉瘘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应优先考虑PDA或ASD封堵器.此方法 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PDA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疗效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筛选适合经导管封堵治疗IVSD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经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测量缺损口大小、距主动脉右冠瓣及肺动脉瓣距离,经皮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建立动静脉轨道,经7~12F输送鞘管通过右股静脉途径释放封堵器.结果:超声心动图测量的VSD直径5~7mm,平均6.5±0.5mm,大血管短轴切面上缺损位于12点至1点钟位,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3mm,平均2.5±0.5mm.PDA封堵器的直径7~10mm,平均8.5±1.5mm,20例IV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术后杂音消失或明显减弱(4/6级降至1~2/6级),左心室造影无分流现象,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无主动脉瓣返流,无穿膈血流.随访5个月~6年(平均36±12个月)未见穿隔血流、明显主动脉瓣返流以及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论:PDA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IVSD,近期疗效佳,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操作规范(讨论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PDA)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或静脉 ,将封堵器经输送鞘管置入未闭动脉导管内 ,恢复或改善其血液动力学状态。 196 7年Porstmann首次施行非开胸法PDA封堵术获得成功。国内1983年开始应用该技术。 1977年Rashkind等经静脉途径送入伞形补片闭合PDA成功。 1992年Cambier采用弹簧钢圈封堵PDA ;1997年Masura等开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 ;我国 1998年引进Amplatzer技术。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是Amplatzer法及可控弹簧栓子法。一、适应证(一 )Amplatzer法 ①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 ;PDA最窄直径≥ 2 .0mm ;年龄 :通常≥ 6个月 ,体重≥ 4kg。②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二 )可控弹簧栓子法 ①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 ;PDA最窄直径 (单个Cook栓子≤ 2 .0mm ;单个pfm栓子≤ 3mm)。年龄 :通常≥ 6个月 ,体重≥ 4kg。②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二、禁忌证(一 )Amplatzer法 ①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②严重肺动脉高...  相似文献   

5.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9例,动脉导管未闭,瘤变最窄处直径为2 .4~8(5 .0 6±3.38)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d、1个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9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 0 %。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 1.4±2 .7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15min彩超检查有1例少量分流,3d后分流消失,操作透视时间7.3~11.2 (9.2±1.7)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弹簧圈治疗儿童心血管畸形封堵术的指征、方法学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1995年 2月~ 2 0 0 4年 1月 ,133例患有各种心血管畸形的患儿根据家属意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术。年龄 0 .8~ 13.0岁 ,平均 (7.5± 1.8)岁。体重 6 .7~ 5 4 .0kg,平均 (16 .7± 5 .8)kg。临床上分别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 10 1例 ,法洛四联症、肺动脉闭锁和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狭窄腔肺吻合术后伴有主动脉至肺动脉侧支血管 14例 ,冠状动脉瘘 14例 ,肺动静脉瘘 2例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 2例。造影后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Cook公司的Gianturco弹簧圈、可控弹簧圈或Pfm公司的Duct Occlud、Nit Occlud弹簧圈予以病变部位的封堵。术后定期行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  10 1例动脉导管未闭中应用Gianturco弹簧圈 14例 ,Duct Occlud和Nit Occlud弹簧圈 87例 ,PDA平均最小直径为 (1.6± 0 .6 )mm(0 .5~ 3.8mm)。有 4例植入 2枚弹簧圈。 10 1例PDA封堵后即刻封堵率为 90 .1%(91 10 1) ;1个月后封堵率为 98.0 % (99 10 1) ,1年后封堵率为 99.0 % (10 0 10 1)。应用Gianturco弹簧圈封堵主动脉至肺动脉侧支血管直径 (3.5± 0 .8)mm (2 .1~ 5 .0mm) ,5例植入 1枚弹簧圈 ,9例植入 2~ 4枚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1岁,3月前因“腹胀3月余,伴呕血1次”入本院诊治.既往于3年前因外伤行脾脏切除术,入院后CT示:门静脉高压,脾静脉增粗,远端瘤样扩张(图1,2).脾动静脉及门静脉造影(图3,4):脾动脉远端迂曲与脾静脉相通,脾静脉增粗、扩大,可见曲张的胃冠状静脉,门静脉明显增粗.栓塞术后复查CT:脾动静脉瘘口消失,胃冠状静脉已封堵(图5,6).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特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封堵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选用合适封堵器和治疗方法,术后24 h、1、3、6个月时以心脏超声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特殊类型PDA 23例,其中:①形态特殊型12例,包括细小型5例,4例成功,1例5 F导管无法通过PDA放弃介入治疗;粗大型3例;动脉瘤型2例;特殊投照体位2例,均成功封堵.②合并其他畸形2例:合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合并右位心1例,均成功封堵.③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6例成功.④外科术后再通1例,未封堵.结论 特殊PDA采取不同的诊疗策略,大多可顺利完成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后主动脉瓣反流(AR)的影响因素及近中期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262例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单纯PDA患儿资料,术后新发AR患儿8例(男6例,女2例),AR较前加重者3例.评价患儿体重、体表面积(BSA)、PDA内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经静脉入路联合液体胶和弹簧圈介入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方法和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经静脉入路联合液体胶和弹簧圈栓塞治疗的8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包括瘘口的血管构筑学、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静脉入路液体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其中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1例,经岩下窦入路7例。8例均临床治愈,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提示瘘口完全消失。除术后早期头痛外无其他介入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3个月~3年,患者无临床症状复发。结论经静脉入路应用液体胶联合弹簧圈介入栓塞对于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1.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54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共26例。结果 全组26例堵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分流完全消失16例(61%),微量残余分流8例(31%),少量残余分流2例(8%)。术后24 ̄48小时多普勒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24例(92%),微量残余分流2例(8%)。1便封堵术后17小时发生溶血,54小时后行外科PDA缝合术。结论应用  相似文献   

12.
动脉导管未闭个体化介入治疗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个体化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例应用标准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难以完成介入治疗的PDA患者,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分别选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以及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以心脏超声随诊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皆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应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应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5例应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2例经2次手术完成,余患者一次治疗完成;8例患者中,有2例封堵后即刻造影显示封堵完全,4例术后2 4h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7例术后3月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6个月时心脏超声仍可见约2mm的残余分流,但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患者主观症状明显减轻。结论个体化原则可以进一步扩大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临床实践需要设计和生产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封堵装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旨在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前后左心形态、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21例单纯性儿童PDA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测量并记录左房、左室的前后径、横径、上下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同时测量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峰值血流速度并记录。结果 21例儿童PDA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左房收缩末期前后径、横径及左室前后径、横径均有明显变化,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PDA介入治疗后减轻了左室容量负荷,早期左心形态及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7月 ,182例患者 (男 63例 ,女 119例 )成功地采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了PDA的封堵术。年龄 3个月至 16岁 ,平均 (5 2 3± 4 0 2 )岁 ,体重 5~ 50kg ,平均 (17 0 9± 8 11)kg。PDA最窄处直径为 1 3 2~ 9 0 0mm ,平均 (4 3 0± 1 0 2 )mm。输送长鞘为 6~ 10F。手术时间为 45~ 13 5min ,平均 (73 3 1± 2 1 44)min ;X线曝光时间为 2 60~ 2 6 90min ,平均 (7 0 9± 4 55)min。术后即时、2 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 2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82例均成功地置入心健牌PDA封堵器。 182例即时心血管造影显示 10 9例 (59 89% )即时完全堵闭 ,3 0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43例仅有微量的残余分流 ,残余分流率为 40 11% ;2 4h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163例(89 60 % )完全堵闭 ;1个月后 8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个月及 6个月仅 4例有残余分流 ,79例完成术后 1年的随诊 ,仅 2例仍有残余分流。术后 2年仍有 1例残余分流。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心健牌PDA封堵器对PDA进行介入治疗 ,疗效确切 ,远期效果满意 ,可替代进口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PDA后残余分流对溶血的影响.材料及方法分析6例PDA封堵术后机械性溶血者(溶血组)即时残余分流、肺动脉显影程度及浓度、堵塞器位置.随机抽取10例封堵术后无溶血者对照分析(对照组).结果溶血组术后主动脉造影示主肺动脉全程及肺动脉窦显影,中、远1/3段显影浓度与降主动脉相当.对照组肺动脉窦均无显影,3例主肺动脉无显影;4例远1/3段浅淡显影;3例远1/3段显影浓、近、中1/3段显影淡.结论残余分流量大是术后机械性溶血的重要原因,正确选择堵塞器大小及准确置入是最佳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1995年6月至2000年11月,14例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患者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术,男5例,女9例,年龄4-48岁,平均13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至22年。经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可控弹簧圈。分别于术后24h ,1,3,6个月及1年以上行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再通PDA为漏斗型12型,管型2例。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为1-8mm,平均4mm。封堵后1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11例,微量残余分流3例。技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术后24h 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d出院,10例随访1-18个月,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PDA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替代外科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先选用16mmAMVSDO进行封堵,效果不满意,后换用2 0mmAMVSDO ,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由117/72 (95 )mmHg降为92/ 5 9(75 .5 )mmHg,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合适,存在微量渗透性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结论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伞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大型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安全性及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随着国产器材的研制成功,进一步扩大了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都能治愈.本文系统介绍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弹簧圈和封堵伞的操作方法与并发症防治,特别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幼儿,外科手术后再通等各种不同类型PDA的处理进行了...  相似文献   

19.
We report an original method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n arteriovenous fistula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an Amplatzer PDA occluder and a carotid stent. The fistula was between the left carotid artery and the brachiocephalic vein. The patient had significant left-to-right shunt and was highly symptomatic. Due to the large orifice and pseudoaneurysmatic enlargement of the fistula, we had to use a large Amplatzer PDA occluder and the protruding part of the PDA device disk had to be covered with a carotid stent. The fistula was completely closed. The patient stopped having symptoms and, 2 years after the procedure, the effect pers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