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孔法与双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109例单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孔组59例,双孔组5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胸腔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术后疼痛评分。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及围手术期死亡。2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57.7±21.5)min vs.(60.3±26.8)min,t=-0.562,P=0.575];单孔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明显少于双孔组(10 ml vs.20 ml,Z=-2.411,P=0.016);单孔组术后总胸腔引流量中位数明显少于双孔组(110 ml vs.312 ml,Z=-5.168,P=0.000);单孔组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双孔组[(2.8±0.9)d vs.(4.2±2.8)d(t=-3.628,P=0.000];单孔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双孔组[(3.7±1.1)d vs.(4.7±3.0)d,t=-2.380,P=0.019];单孔组术后NRS法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双孔组[(3.3±1.5)分vs.(4.8±1.6)分,t=-5.046,P=0.000]。2组各发生肺部漏气1例。2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定期随访,随访12个月,无气胸复发。结论单孔法与常规双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相当,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单孔法疼痛更轻,恢复更快,更具有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管化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技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我院治疗的38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行tubeless肺大疱切除手术(Tubeless组),男11例、女7例,年龄(14.3±1.5)岁;20例行传统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手术(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4.5±1.7)岁。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38例均在单孔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及二次手术。Tubeless组无中转插管,手术时间[(67.3±13.3)min vs.(81.4±13.4)min,P=0.002]、术前麻醉时间[(14.2±2.6)min vs.(18.5±2.6)min,P=0.000]、术后麻醉复苏时间[(17.1±2.6)min vs.(26.5±5.0)min,P=0.000]、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3±0.9 vs. 5.2±1.0,P=0.000)、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3±0.4)d vs.(2.9±0.6)d,P=0.000]、术后住院时间[(2.9±0.8)d vs.(5.6±1.3)d,P=0.000]、住院费用[(3.5±0.6)万元vs.(5.9±1.0)万元,P=0.000]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73.2±4.6)mL vs.(73.9±4.1)mL]、术后肺复张时间[(29.3±2.4)h vs.(29.7±2.5)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手术相比,无管化VATS技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可靠,患者疼痛轻,恢复快,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40例单侧自发性气胸患者,分为单孔组(n=60)与两孔组(n=80),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患者血清炎症应激反应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4 h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双孔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肿瘤坏死因子-ɑ、白细胞介素-1、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1周,单孔组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肿瘤坏死因子-ɑ、白细胞介素-1、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双孔组(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33%vs.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可靠,与双孔胸腔镜手术相比,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炎症应激反应更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双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07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均行双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组均未中转开胸,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61 min,切口长度1.52~3.28 cm,术中出血量30~55 m L,术后引流量100~390 m L,住院时间5~8 d,术后疼痛评分0.75~1.56分。术后出现肺部感染5例,未出现血胸、漏气等并发症,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双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恢复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手术(complete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c-VATS)与传统开胸肺癌切除术的疗效,探讨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8月我科行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胸腔镜组)31例,选择同期传统开胸肺癌切除术38例作对照研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胸腔镜组引流时间较开胸组明显缩短[(3.7±0.9)d vs.(4.9±0.8)d,t=-5.859,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胸组[(178.4±54.5)ml vs.(297.4±73.5)ml,t=-7.487,P=0.000];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开胸组[(417.0±218.9)ml vs.(520.3±235.0)ml,t=-2.295,P=0.023];胸腔镜组清扫淋巴结(16.3±9.2)枚,明显多于开胸组(12.0±6.7)枚(t=2.244,P=0.028)。2组患者围术期CRP术后12、72 h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1 d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0.8)分vs.(7.3±1.0)分,t=0.902,P=0.370],但术后3、7、30 d疼痛评分有明显差异[(5.2±1.1)分vs.(5.8±1.3)分,t=-2.041,P=0.045;(3.7±0.8)分vs.(6.2±1.1),t=-10.572,P=0.000;(1.7±0.9)分vs.(2.6±0.8)分,t=-4.394,P=0.000]。胸腔镜组患者日常活动评分术后7、30 d均明显优于开胸组[(23.2±3.4)分vs.(20.1±2.7)分,t=4.223,P=0.000;(27.3±3.1)分vs.(24.8±2.9)分,t=3.453,P=0.000]。胸腔镜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开胸组(log-rank检验,χ~2=4.042,P=0.044)。结论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围术期对患者影响小,具有安全、淋巴结清扫彻底和微创的优点,并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单孔及多孔法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效果,进而评价单孔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同一诊疗组就诊的324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镜手术治疗,其中单孔组68例,男26例、女42例,年龄54~62(59.3±10.3)岁;多孔组(两孔、三孔)256例患者经倾向评分匹配获得与单孔组相同的例数,即多孔组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50~66(61.5±9.4)岁。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1例中转开胸。单孔组、多孔组在术中出血量[(136.3±22.7)ml vs.(142.2±20.3)ml]、术中中转率(4.4%vs.7.4%)、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19.9±3.5 vs.20.0±3.0)、站数(7.9±2.3 vs.8.3±2.1)、术后胸腔引流量[(761.4±182.3)ml vs.(736.9±176.4)ml]、胸腔引流时间[(5.2±1.5)d vs.(5.8±1.8)d]、术后住院时间[(5.5±2.0)d vs.(5.0±2.5)d]及并发症(2.9%vs.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138.2±20.3)min vs.(126.4±22.4)min]、患者满意评分[8.8±1.4 vs.7.3±2.3]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变化(P=0.03)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法胸腔镜在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中并不劣于多孔法,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标性后腹腔镜与常规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22年12月手术治疗135例肾上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目标性后腹腔肾上腺切除术65例(目标组),常规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70例(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目标组术中出血量[(29.4±16.6)ml vs.(40.1±17.4)ml,t=-3.653,P=0.000]、手术切口长度[(2.7±1.0)cm vs.(3.5±0.6)cm,t=-5.323,P=0.000]、术后引流量[(34.2±18.4)ml vs.(42.1±18.7)ml,t=-2.494,P=0.014]、术后疼痛VRS评分[(1.9±0.7)分vs.(2.2±0.7)分,t=-2.748,P=0.006]和术后住院时间[(4.5±0.9)d vs.(5.0±1.1)d,t=-3.257,P=0.001]显著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操作孔完全胸腔镜与传统三孔胸腔镜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62例肺癌在我院接受肺叶切除术,按患者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单孔组(n=31)与三孔组(n=31)。单孔组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三孔组以传统三孔操作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比较2组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82.3±77.9)min vs.(177.6±69.2)min,t=0.251,P=0.803]、术中出血量[(207.3±48.4)ml vs.(226.5±52.3)ml,t=-1.500,P=0.139]、胸管留置时间[(5.5±1.6)d vs.(5.7±2.0)d,t=0.435,P=0.665]、术后住院时间[(8.7±2.7)d vs.(9.0±2.8)d,t=0.925,P=0.0.372]、淋巴结清扫数目[(11.2±2.8)枚vs.(11.7±3.1)枚,t=-0.666,P=0.508]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7%(3/31)vs.12.9%(4/31),χ2=0.000,P=1.000]均无显著性差异。单孔组术后第1、5天VAS评分分别为(3.1±1.1)、(1.0±0.7)分,分别显著低于三孔组(3.9±1.4)分(t=-2.502,P=0.015)和(1.5±0.7)分(t=-2.812,P=0.007)。62例随访12~36个月,(18.4±6.4)月,无复发和死亡。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与传统三孔胸腔镜相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管化操作在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1月单纯自发性气胸行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44例,A组22例(无管化单孔),B组22例(常规双腔气管插管),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气道不适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A组22例均顺利完成无管化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手术,1例因术后气胸再次留置胸腔引流管后复张,其余患者均术后顺利康复出院。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5)。A组术后住院时间(2. 2±0. 8) d,显著短于B组(3. 3±0. 8) d(t=-4. 543,P=0. 000); A组术后疼痛VAS评分(3. 1±0. 6)分,明显低于B组(4. 1±0. 9)分(t=-4. 283,P=0. 000); A组术后气道不适发生率9. 1%(2/22),明显低于B组50. 0%(11/22)(χ2=8. 844,P=0. 003)。结论对年轻自发性气胸单纯肺大疱患者采用无管化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患者胸部切口疼痛感降低,气管舒适性、尿道舒适性良好,住院时间缩短,符合肺大疱切除快速康复理念,可以进一步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经脐单孔与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 2010年9月~2011年5月,年龄18~50岁并经B超确诊入院的有症状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按患者意愿分成2组(单孔组及三孔组各60例,单孔组应用国产单孔经脐腹腔镜器械),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疼痛评分、术后应用镇痛药、并发症、腹壁美容满意度评分。结果 2组手术均获成功。与三孔组相比,单孔组虽然手术时间长[(61.5±11.4)min vs.(39.5±7.8)min,t=12.238,P=0.000],但术后切口疼痛VAS评分低[(3.4±0.7)分vs.(4.5±0.5)分,t=-8.373,P=0.000],应用镇痛药例数少(11例vs.22例,χ2=5.057,P=0.025),术后2个月腹壁美容满意度评分高[(4.3±0.7)分vs.(3.9±0.6)分,t=3.125,P=0.002]。2组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可达到三孔法相近的临床疗效,并且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减轻,腹壁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悬吊式经脐两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58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及慢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经脐组(n=130)与三孔组(n=128)。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腹部切口满意度、术后疼痛、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34.19±14.22)ml vs.(32.71±13.02)ml]、住院时间[(2.77±0.71)d vs.(2.83±0.76)d]、并发症发生率(0.77%vs.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脐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三孔组快[(12.48±5.40)h vs.(17.71±9.99)h,P<0.05],术后疼痛评分[(2.30±1.05)分vs.(3.58±1.28)分]、切口满意度评分[(4.46±0.59)分vs.(3.87±0.70)分]优于三孔组;手术时间经脐组长于三孔组[(47.67±8.04)min vs.(23.20±5.18)min,P<0.05]。术后随访1~32个月,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悬吊式经脐两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疼痛反应轻,腹部切口瘢痕少且隐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直线切割闭合器联合LigaSure在腹腔镜下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22例行腹腔镜下半肝切除术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联合LigaSure,10例行右半肝切除,12例行左半肝切除;对照组为20例行常规开腹肝癌半肝切除术的患者,11例行左半肝切除。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研究组术中出血量[(760.5±409.4)ml]少于对照组[(1 250.5±454.9)ml,P=0.001],手术时间[(235.4±21.4)min]短于对照组[(265.5±20.0)min,P=0.000],住院时间[(4.6±2.2)d]短于对照组[(7.2±3.0)d,P=0.003)],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P=0.031)。两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术后研究组1例发生肺部感染,对照组1例发生胆漏,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9)。结论: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联合LigaSure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的优点,可成为腹腔镜下肝癌半肝切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比较改良双孔法与常规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武警安徽总队医院接受双孔LC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行改良双孔法LC,对照组30例行常规双孔法LC。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通气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疼痛程度、术后住院天数及手术操作舒适度。结果 两组术后卧床时间[(20.70±1.71)h vs(21.40±1.73)h,P=0.14]、通气时间[(17.70±2.18)h vs(18.40±2.17)h,P=0.22]、术后恢复饮食时间[(18.70±2.10)h vs (18.50±1.63)h,P=0.63]、疼痛程度[(1.8±0.68)vs(1.8±0.70),P=0.85]及术后住院时间[(3.77±0.68)d vs(3.93±0.74)d,P=0.3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23.30±2.84)min vs(36.13±7.25)min,P<0.001]、出血量[(13.38±3.86)mL vs(16.53±4.42)mL,P=0.015]和手术操作舒适度[(4.60±0.50)vs(3.73±0.83),P=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双孔法LC相比,改良双孔法安全性更高,更容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腹部小切口全腔镜Ivor Lewis食管癌切除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148例接受胸腹腔镜Ivor Lewis食管癌切除术患者资料,将其中80例行无腹部小切口全腔镜Ivor Lewis食管癌切除术(全腔镜组)病例,与同期行附加腹部小切口胸腹腔镜Ivor Lewis食管癌切除术(小切口组)68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情况.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263.3±71.5)min vs(273.3 ±73.7)min,t=-0.750,P=0.454]、术中出血量[(246.9±150.4)ml vs(252.9±159.7)ml,t=-0.238,P=0.812]、淋巴结清扫数目[(19.2±4.3)枚vs (19.0±4.5)枚,t=0.272,P=0.786]、胃肠减压时间[(11.0±3.4)d vs(11.9±3.3)d,t=-1.647,P=0.102]、胸引管留置时间[(6.6±2.7)dvs(6.3±2.6)d,t=0.544,P=0.587]、术后住院时间[(13.2 ±3.4)dvs(14.0±3.4)d,t=-1.493,P=0.138]及早期胃排空障碍发病率[6.25%(5/80) vs4.41%(3/68),x2=0.016,P=0.898]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腔镜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较小切口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后90 d内)均未出现吻合口瘘、胸胃残端瘘、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无腹部小切口全腔镜Ivor Lewis食管癌切除术治疗中下段食管安全、可行,可以进一步减少腹部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腹部切口更加美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60例,开腹组48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近期效果。结果:腹腔镜组中58例手术顺利完成,2例中转开腹,开腹手术4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出血量[(18.28±4.42)ml vs.(30.12±8.23)ml]、术后排气时间[(2.52±1.12)d vs.(3.44±1.55)d]、进食时间[(3.67±0.75)d vs.(4.49±0.67)d]、住院时间[(7.28±2.38)d vs.(10.05±2.46)d]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手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切口美观、视野清晰、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与腹膜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施行的63例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其中33例行经腹腹腔镜手术,30例行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应用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阻断时间、血肌酐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拆线时间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发组相比,术中出血量[(31.82±14.71)和(27±12.52)mL,P>0.05]、术中阻断时间[(26.09 ±6.83)和(31.40±2.32)min,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7%)和(16.67%),P>0.05]、术后血肌酐变化值[(14.55±4.14)和(9.06±2.86) μmol/L,P>0.05]、术后恢复饮食时间[(3.0±0.45)和(2.4±0.52)d,P>0.05]、术后住院天数[(5.27±1.42)和(4.9±1.73)d,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89.91±24.46)和(114.4 ±31.54) min,P<0.05]经腹组小于经腰手术组,术后拔管时间[(7.33±2.06)和(12.18 ±2.71)d,P<0.05]经腰组小于经腹手术组.结论 与经腰手术相比,经腹腹腔镜手术组可以获得相同的疗效,并且能够一定程度降低手术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部手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探索胸腔引流管的拔除指征。 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并于术后早期(48 h内)拔除胸腔引流管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但术后非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患者11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P=0.476)、性别(P=0.216)、术式(P=0.715)、是否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P=0.200)、目标肺叶(P=0.925)、病变性质(P=0.957)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结果、拔除引流管后并发症及再次行胸腔引流情况。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拔管前24 h引流量[(245.7±98.1)ml比(120.8±46.8)ml,P<0.001]、术后引流时间[(43.9±2.6)h比(84.5±10.5)h,P<0.001]、术后住院时间[(2.2±0.4)d比(4.2±1.1)d,P<0.001]、住院费用[(5.3±0.4)万元比(5.6±0.3)万元,P<0.001]、拔管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ionl analogue scale, VAS) [(4.4±1.2)分比(3.3±1.2)分,P<0.001]、拔管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0.5%比10.5%,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拔管前后VAS [(5.9±0.8)分比(4.4±1.2)分,P<0.001]和对照组拔管前后VAS [(6.0±0.9)分比(3.3±1.2)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拔管前VAS [(5.9±0.8)分比(6.0±0.9)分,P=0.464]、拔管后气胸(1.7%比0.9%,P>0.999)、胸腔积液(12.8%比6.1%,P=0.084)、皮下气肿(2.6%比1.8%,P>0.999)、发热(3.4%比1.8%,P=0.703)、再次行胸腔引流(2.6%比1.8%,P>0.999)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虽然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可能会增加拔除引流管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但早期拔除引流管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且不会增加气胸、皮下气肿、发热的发生率,也不会增加再次行胸腔引流的风险。因此,胸腔镜肺部手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single-port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SPLA)与传统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CLA)治疗成人急性阑尾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SPLA组78例、CLA组8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术后24 h患者疼痛评分[(3.4±2.1)vs.(3.3±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2)。术后3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八个维度指标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切口美观度自评分[(8.2±1.1)vs.(7.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LA组手术时间较CLA组长(P0.001),中转率高(P=0.013)。两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P=0.619)、住院时间(P=0.680)及并发症发生率(P=0.4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相比,SPLA治疗成人急性阑尾炎在切口美观度方面具有优势,术后疼痛、生活质量方面两种术式相当,但SPLA手术时间更长,且依赖于术者较高的腹腔镜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应用于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62例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行单纯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按围手术期处理方案的不同分为ERAS组(32例,围手术期采用ERAS策略)和对照组(30例,围手术期采用传统处理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及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5894,P=0.4426)。ERAS组术后1周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2.7±10.3)mg/L vs(30.9±11.7)mg/L,t=2.934,P=0.0047)];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5.1±6.9)mg/dL vs(20.5±8.3)mg/dL,t=2.379,P=0.0206)]。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开始进食流质时间、拔腹腔引流管时间均提前,术后补液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总住院费用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RAS策略运用于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行单纯脾切除术的患者安全有效,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而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12月为153例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的临床资料,59例患者术前1 d肠镜下于肿瘤周围注射纳米碳(观察组),94例患者直接手术(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大体标本情况及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标本长度较短[(17.8±5.3)cm vs.(19.7±4.2)cm,P=0.020],近切缘距肿瘤距离较短[(7.3±3.7)cm vs.(8.6±3.3)cm,P=0.028)],远切缘距肿瘤距离较短[(4.7±1.8)cm vs.(5.7±2.6)cm,P=0.014)],淋巴结检出数量较多[(16.9±6.5)vs.(11.2±5.9),P<0.001],淋巴结<12枚比例较低(13.6%vs.59.6%,P<0.001)。结论:腹腔镜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有助于指导合理选择手术切除范围,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