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泰必利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疗效,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报告于后。1对象与方法对我院260例住院患者以异常不自主动作评定量表(AIMS)和迟发性运动量表(TDRS)进行迟发性运动障碍筛选,凡AIMS评分大于2分者视为可疑病例,共计20例;然后对本组患者使用海俄辛0.3mg治疗,每日两次,连续3天,用药期间不自主动作消失,缓解者作为排除TD。若症状加重或不变则为入组对象,并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异常运动,共计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0~60岁,平均48岁。精神病程3~49年,平…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E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疗效尚有不同意见,我们对此做了研究。1对象与方法我们以异常不自主动作评定量表(AIMS)对住院病人进行检查,以AIMS≥5分者为研究对象,共21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24~59岁,平均40±12岁;精神...  相似文献   

3.
以维生素E与安慰剂进行双盲对照治疗45例迟发性运动障碍,疗程8周,使用不自主运动定量表(AIM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3.9%的22.7%,显效率分别为56.5%和9.1%,维生素E组治疗后AIMS量表评分及CGI-SI量表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沮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4.
异丙嗪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双盲对照观察王修成丁东民谢木林王建滨以22例精神分裂症伴发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TD病程在2月以上,不自主运动量表(ALMS)前7项至少有1项>3分,或2项>2分。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异丙嗪肌内注射...  相似文献   

5.
迟发性运动障碍12年随访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迟发性运动障碍(TD)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分,对23例住院的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进行12年随访结果:进步11例,无变化5例,加重7例,原TD恢复的6例病人全部复发,结论:TD缓解与性别、药物及TD部位无关,随年龄增加TD症状会复发,缓解率下降。TD的长期预后的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所致的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相关因素。方法:用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评定确认TD、急性锥体外系副反应(EPS)存在,建立对照组。对所得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D组年轻男性多,总服药时间长,服药剂量高,高效价药使用多,既往EPS次数多,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服药剂量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明显低。TD严重程度与各临床变量无显著相关性,AIMS≤  相似文献   

7.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长期大量使用神经阻滞剂所引起的特殊而持久的锥体外系反应[1]。长期以来对TD的治疗缺乏特异性对抗药物,近年来国内文献个案报道卡马西平对TD有疗效[2,3]。为了进一步探讨卡马西平对TD的疗效而采用双盲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资料 1研究对象:按照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AIMS)[4]对住院男性病人逐个检查,共筛选出TD可疑者28例,然后对TD可疑者停用原抗精神病药2周,再用AIMS量表进行评定,分值≥5分者并排除缺齿所致口舌运动障碍和习惯性抽动等各种非TD患者最后确诊TD共26例。将TD患者随机编入…  相似文献   

8.
对130例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I型54例、Ⅱ型76例)的迟发性运动障碍(下称TD)作了调查。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状量表(SAPS)、及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进行评定,结果表明。TD的总发生率为16.92%(22/130),I型及Ⅱ型患者TD的发生率分别为5.56%(3/54)和25%(19/76),TD组阴性症状综合评价总分明显高于非TD组,TD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服  相似文献   

9.
氯氮平及其联合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双盲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氯氮平及其联合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进行6周治疗观察,用BPRS、SANS、临床疗效、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氯氮平组和氯氮平联合舒必利组BPRS、SANS评分在治疗末均显著下降(P〈0.01),联合组于疗后3周SANS7总分即有显著下降(P〈0.05);疗末联合组BPRS、SANS评分与氯氮平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 A P D) 所致的迟发性运动障碍( T D) 的相关因素。方法 用不自主运动量表( A I M S) 、锥体外系副系反应量表( R S E S E) 评定确认 T D、急性锥体外系副反应( E P S) 存在,建立对照组,对所得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 D 组总服药时间长,服药剂量高,高效价药使用多,既往 E P S 次数多,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服药剂量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明显低。 T D 严重程度与各临床变量无显著性相关。 A I M S≤4 分者与> 4 分者疗效有显著差异。结论 总服药时间、服药剂量、高效价药、 E P S 次数、情感性障碍与 T D 发生密切相关, T D严重程度可能存在个体易感性, T D 的疗效与其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氯氮平所致脑电图改变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氯氮平所致EG、BEAM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25例单用氯氮平治疗的患者,在入组前、给药后3小时、2周、6周检测EEG及BEAM,用BPRS观察其疗效。结果,服用氯氮平6周后,82%患者有EEG改变,92%患者有BEAM改变,给药后3小时的EEG2改变与儿有显著差异。氯氮平在有效剂量范围内,血药浓度与疗效无关。结论 服氯氮平后3小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氯氮平合并利培酮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阴局限性症状的疗效。方法 60例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接受氯氮平合并利培本呼氯氮平治疗,疗程8周,用BPRS,SANS,SAPS,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氯氮平合并利培酮组在治疗后4周、8周SAN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1);氯氮平组在治疗后8周SAN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4周、8周时  相似文献   

13.
氯氮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验证氯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地位。方法对病程<5年的122例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分别首选氯氮平和氯丙嗪进行8周治疗。以BPRS、SAPS、SANS评定疗效,以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BPRS、SAPS分均显著下降(P<0.01),SANS分氯氮平组显著降低(P<0.01),氯丙嗪组无明显差异(P>0.05);疗后氯氮平组的BPRS、SAPS、SANS总分均明显低于氯丙嗪组(P<0.01);TESS总分氯氮平组亦低于氯丙嗪组,且无锥体外系副反应。结论氯氮平确是一种十分有效且药物副反应并不多见的抗精神病药。在严密监测血象的情况下,氯氮平实际上可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第一线药使用。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的情绪障碍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情绪障碍的疗效。方法:分别对28例健康人和28例IBS患者进行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的盐酸氟西汀(百忧解)和帕罗西丁(赛乐特)治疗 28例,疗程 8周,治疗后再进行上述量表评分。结果: IBS患者和正常人 SDS、SAS量表评分对比,显示 IBS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正常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IBS患者经抗抑郁药治疗8周后,躯体症状明显好转,作上述量表评分,其精神症状亦明显改善(P<0.001)。结论:提示IBS患者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情绪,用抗抑郁药治疗IBS能显著改善患者精神和躯体方面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强迫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同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的现象学和病程。方法:对同时符合CCMD-2R及DSM-Ⅲ强迫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动态ADIS-P,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同的阳性精神障碍家族史,起病早,就诊迟,Bear分别中Ⅱ型(污染/检查型)最多,同经高。治疗上均用氯丙咪嗪或SSRIs联用或不联用其它精神药物。似以药物加心理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强迫障碍的现象学表现较为复杂,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用甲硫哒嗪和氯氮平分别治疗82和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八周的临床对照研究。发现两种药物对精神分裂症均具有显著疗效。两组患者CGI、BPRS、SAPS量表评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甲硫哒嗪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但氯氮平组TESS量表总分及植物神经症状、心血管系症状两因子分明显高于甲硫哒嗪组。  相似文献   

17.
丙戊酸钠治疗48例TD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疗效。方法:以丙戊酸钠的低剂量和高剂量治疗TD,并进行对照研究。治疗前后对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均分比较,结果:两组之间治疗前后量表均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现代化且自身纵向治疗前后量表均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量表减分率比较,高剂量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撤药两周时的总有效率为87.5%;低剂量组治疗后和撤药两周时的总有效率为87.5%。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与氯氮平治疗效应相关的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合理选药,对3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氯氮平治疗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与评估。入组患者均按规定剂量给药,选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总体功能评定量表进行临床评定,动态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12周的病情变化,同时作血药浓度、催乳素和治疗前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测查。结果显示,治疗前BPRS的思维障碍因子分及激活性增高因子分高、基础催乳素水平低、首发年龄大、WCST的保存记忆反应数多而完成第一套范畴数少、SANS的注意障碍因子分高而思维贫乏因子分低等8项指标,对氯氮平治疗12周时的疗效有正性影响。提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可根据这8项影响因素合理选用氯氮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应用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各20例,其阴性症状评定量表评分≥65分者入组。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相当,起效时间为2周。两药的副反应不同,利培酮多见锥体外系反应,而氯氮平多见心动过速、嗜睡、流涎、便秘等。结论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效、疗效与氯氮平相当。  相似文献   

20.
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迟发性运动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101例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危险因素。方法用迟发性运动障碍量表(Simpson量表)、认知功能问卷调查,并收集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TD的危险因子。结果TD与抗精神病药治疗时间、因躁狂住院的次数呈正相关。结论长期抗精神病药治疗可能是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TD产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