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云南省大理市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钉螺分布情况。方法收集云南大理市2002~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并输入计算机建立GIS数据库,用ArcGIS9.2软件对7年来大理市的血吸虫病流行状况、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急感)分布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2008年血吸虫病流行于11个乡(镇)、91个行政村、401个自然村。2008年趋势面分析显示钉螺分布有向西北方向聚集的趋势,而人群感染则向东南聚集。急感病例分布于6个乡(镇),23个行政村;时空聚类分析显示病例分布呈现明显的聚集性。2002年大理市喜州镇的3个流行村为一级聚类区。结论GIS作为数据库和图形管理的工具,能更直观、形象和宏观地描述、分析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2.
长江下游3省血吸虫病GIS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江西3个省血吸虫病相关数据库和分布图,并对疾病流行状况进行纵向分析。方法 收集3个省近20年的血吸虫病流行学数据及相关的气象、水文数据,在AcrView3.0a软件支持下建立相应GIS数据库。结果 分别获得3个省血吸虫病流行GIS数据库,并作出各年份县界疫情图610幅。对代表年份的重要疫情指标进行GIS分析。结论 GIS制作的图片简洁、直观,支持复杂的空间和属性查询,对历史资料具有保存分析比较价值,为实现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制作一个能展示和评价钉螺环境的电子GIS。方法使用GPSMAP76采集钉螺环境数据,使用MapInfoProfessional7.0软件制作南京市江宁区电子行政区划地图,转入GPS收集的钉螺环境数据和春季查螺数据,建立分乡镇和街道的钉螺环境信息专用数据库。结果建立电子螺点图及反映钉螺地理分布特征的电子地理信息图。结论此方法适用于基层血吸虫病防治单位制作电子螺点卡,以代替传统的手工螺点卡;建立钉螺分布的电子GIS,方便钉螺地理分布的分析和查询。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特征,为全省钉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钉螺分布指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实有和新发钉螺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时空扫描等分析,探索安徽省钉螺聚集与扩散高风险区。结果 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逐渐降低。2020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38.85 hm2,主要分布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各年份间新发钉螺面积波动较大,2016年最高(1 287.65 hm2);202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新发现1.9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Z = 3.00 ~ 3.43,P均 < 0.01),热点主要集中在湖沼型流行区并沿长江南岸分布;冷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2011—2020年安徽省新发钉螺面积分布在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Z = -2.20 ~ 1.71,P均> 0.05),局部呈散点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相对稳定,与长江流向一致;新发钉螺面积分布重心逐渐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向上游移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以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到中游的顺序出现;新发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聚集时间和范围类似,均分布在山区。结论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存在向长江南岸、上游聚集的趋势,但山区钉螺扩散问题亦不容忽视,需加强对山区和长江沿岸新发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预测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程度及范围。 方法 利用全国193个气象站1951~2000年的气象数据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气象数据库,分析全国日均温度变化趋势。利用已建立的钉螺和日本血吸虫有效积温(SDT)模型的结果,构建全国不同地区血吸虫病气候 传播模型,计算各地钉螺和日本血吸虫年有效积温(ET),并应用GIS等技术比较分析ET/SDT比值的时空分布。以2030年和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分别上升1.7℃和2.2℃为依据,预测未来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扩散趋势和高危地带。 结果 建立了全国血吸虫病气象GIS数据库,在以前的50年中全国平均温度略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后上升趋势明显,回归方程为T年平均=0.0198X-28.476。构建了血吸虫病气候 传播模型,钉螺和日本血吸虫的ET/SDT的比值随年代略呈上升趋势,日本血吸虫的潜在分布区域大于钉螺潜在分布区域。 2030年和2050年血吸虫病潜在传播区域预测分布图显示,血吸虫病流行区将明显北移,2050年血吸虫病潜在流行的敏感区域较2030年的明显扩大。 结论 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将随气候变暖出现北移,北移敏感区域是今后我国流行区北界线的监测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QuickBird影像提取江滩钉螺分布生态环境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QuickBird遥感资料提取有关钉螺分布生态环境要素,探索预测钉螺密度的新方法。 方法 以血吸虫病流行区安徽省当涂县江心乡为试验小区,利用米级高空间分辨率QuickBird影像,结合地面精确定位的实测螺情数据,提取该地区有关钉螺分布的生态环境因子,主要包括植被因子(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和土壤因子(土壤质地、土壤覆盖类型、土壤湿度等)。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监督分类法进行定性分析,并计算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修改型调整土壤植被指数MSAVI,反演叶面积指数LAI和植被覆盖度F,并引进IKONOS影像K?鄄T变换(KT)的最新模型,应用于QuickBird影像上。最后结合地面实测点,在GIS支持下,进行空间分析,探讨钉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 获153个地面钉螺分布实测点资料,建立了钉螺空间分布地理信息数据系统(GIS)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钉螺密度、NDVI、MSAVI、LAINDVI、LAIMSAVI、FNDVI、FMSAVI、PCA?鄄1、PCA-2、PCA-3、KT-1、KT-2和KT-3。根据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钉螺密度和利用MSAVI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MSAVI)和覆盖度(FMSAVI)有显著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3.919+1.22 LAIMSAVI+16.076 FMSAVI。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2。 结论 利用米级高空间分辨率QuickBird影像遥感资料反演和钉螺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的预测钉螺密度空间分布模型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测江西省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聚集区范围。方法收集2009年南昌县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感染率数据,采用ArcGIS 9.2软件中空间聚集性分析、全局自相关以及空间热点探测方法,绘制空间自相关系数图,描述不同空间距离尺度下的血吸虫感染率自相关指数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情况,以代表性的距离为空间关系参数,对研究区域的血吸虫感染率热点区域进行探测。结果2009年研究区域内的血吸虫感染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从自相关系数图发现在空间距离尺度为1 900、2 600、3 800 m和5 000 m时出现了波峰;结合研究区域地理环境,发现在空间距离尺度为5 000 m的血吸虫病热点区域更符合实际,存在2个热点区域和2个次热点区域。结论空间聚集性分析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能够更加精确地探测血吸虫病疫情聚集区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分析2006-2011年湖北省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的时空分布特点。 方法 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1年江陵县 血吸虫病监测数据, 建立空间数据库, 导入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重排扫描聚集分析, 确定血吸虫病发生的时空聚 集性, 并采用ArcGIS 10.0软件制作风险地图。 结果 结果 2011年江陵县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 钉螺感染率较2006年分 别下降了47.67%、 93.34%和52.41%。时空聚集性分析显示, 2006-2011年上述3个指标在时空分布上均存在聚集性, 分 别探测出4、 3个和4个聚集区域, 均分布于垸内。 结论 结论 2006-2011年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下降态势, 探测发现的 聚集性区域是该县血吸虫病防治的重点区域。提示, 时空重排扫描统计可用于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相似文献   

9.
地理信息系统在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探索安徽省钉螺和急性血吸虫病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安徽省1980—2000年钉螺分布和急性血吸虫病发病资料,将1:1000000的数字化电子地图作为图形文件输入ArcView 3.3。在ArcView 3.3系统建立GIS数据库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钉螺多分布于长江两岸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也集中于长江流域,钉螺扩散主要见于未控制地区以及与未控制地区接壤的已控制地区。1989、1990、1991是急性血吸虫病爆发最严重的3年,当涂、东至、宿松是急性血吸虫病发生最严重的3个县,大多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分布于长江流域。结论地理信息系统可用于数据库和图形管理的工具,能够更加直接和清晰地揭示血吸虫病疫情现状,有助于管理者制定最合理的血吸虫病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安徽省乡镇级别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空间聚集性并加以可视化,为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 在传统描述性分析基础上,采用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动态窗口扫描统计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 2000~2008年钉螺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沿长江周围62km的带状区域内.有螺面积百分比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更为聚集的趋势(t=1.85,P>0.05).在2002~2004年和2008年间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血吸虫病患病率分布呈现空间聚集性(Moran's I>0,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与SaTScan探测结果较为一致,整体上这些年份该指标分布呈现空间聚集性.结论 有螺面积百分比指标分布较为集中,血吸虫病患病率指标分布没有一定规律性;三种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联合使用,逐步深入,使得结果呈现更加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钉螺时空分布现状,为江苏省消除血吸虫病、制定精准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7年在长江江苏段流域南京、镇江市和扬州市江滩中选取75块进行抽样调查,对3年各项螺情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分析和“热点分析”工具探索钉螺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钉螺平均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扬州市活螺数、活螺密度整体下降,但2016年稍有上升。核密度及热点分析均发现长江江苏段流域活螺分布热点区域为扬州市和镇江市交界江滩附近区域。结论 江苏省长江流域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且存在“热点区域”,江滩钉螺监测工作仍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钉螺时空分布现状,为江苏省消除血吸虫病、制定精准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7年在长江江苏段流域南京、镇江市和扬州市江滩中选取75块进行抽样调查,对3年各项螺情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分析和“热点分析”工具探索钉螺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钉螺平均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扬州市活螺数、活螺密度整体下降,但2016年稍有上升。核密度及热点分析均发现长江江苏段流域活螺分布热点区域为扬州市和镇江市交界江滩附近区域。结论 江苏省长江流域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且存在“热点区域”,江滩钉螺监测工作仍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湖沼地区湖北钉螺小尺度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湖沼地区湖北钉螺小尺度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方法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的秋浦河沿岸随机选择一个滩地的中间层和河边层作为研究现场,采用交叉复核随机抽检的查螺方法于滩地水淹前后各普查钉螺100框,判别死活,并分辨成螺和幼螺。在两层内各随机取10份土壤样本,测量土壤湿度。先计算并比较水淹前后两层的土壤湿度和钉螺密度,然后计算Moran'sI和Geary's C两个空间自相关指标,探讨钉螺的小尺度分布情况及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结果钉螺的小尺度分布始终存在正空间自相关,其变化与钉螺密度的高低一致。Moran,s I均>0. 22,Geary,s C均<0. 76,P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安徽省2006年血吸虫病疫情调查数据,建立GIS数据库,应用ArcGIS 9.3中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对人群血吸虫病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应用IDW模拟出安徽省人群血检阳性率与感染率的分布图,显示全省人群感染较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长江上中游段疫区相连成片,下游段疫区呈块状分布。对比模拟疫区与感染性钉螺分布及实际疫情分布,人群血检阳性率IDW图要优于人群感染率IDW图。结论应用IDW制作的插值空间分布图能直观地显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分布情况;以人群血检阳性率作为疫情指标进行空间分析,可以更敏感地反映目前安徽省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江苏省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全省监测村中有42个监测村发现了钉螺,占监测村的51.22%;有10个监测村发现了感染性钉螺,占监测村的12.20%。监测村发现的钉螺面积占调查总面积的27.86%,发现的感染性钉螺面积占总有螺面积的17.35%。监测村总的钉螺密度为0.16只/0.1m2,总的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44只/0.1m2。结论全省螺情仍不容乐观,有可能成为2010年实现江苏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全省在今后的防治策略上,仍应加强钉螺,尤其是感染性钉螺的控制工作,以从根本上消除和降低血吸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江苏省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 全省监测村中有42个测村发现了钉螺,占监测村的51. 22%;有10个监测村发现了感染性钉螺,占监测村的12. 20%。监测村发现的钉螺面积占调查总面积的27. 86%,发现的感染性钉螺面积占总有螺面积的17. 35%。监测村总的钉螺密度为0.16只10.1nl2,总的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44只10.1 mz。结论全省螺情仍不容乐观,有可能成为2010年实现江苏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全省在今后的防治策略上,仍应如强钉螺,尤其是感染性钉螺的控制工作,以从根本上消除和降低血吸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对封洲禁牧措施的依从性。方法根据人群血吸虫感染率〉10%、5%~10%和〈5%3个层次,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省和云南省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2 204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对封洲禁牧、舍饲圈养措施的认可情况。结果78.4%的居民认可封洲禁牧措施,3.7%的居民不支持。关于家畜舍饲圈养与血防两者之间的关系,83.9%的调查对象认为两者之间有关联,3.1%认为无关联;在3层不同感染率地区中,认为有关联的居民分别占调查人数的81.7%、85.1%和84.9%;认为无关联的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21,P〈0.05),感染率为5%~10%和〈5%的地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1,P〉0.05),感染率〉10%的地区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45,P〈0.05)。家畜敞放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舍饲圈养成本高(36.2%)、不习惯(26.4%)和没有地方舍饲圈养(25.4%)。结论应根据各地的经济水平、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状况、居民文化程度和生产习惯等社会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落实和巩固封洲禁牧舍饲圈养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30,自引:13,他引:17  
本文通报了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至2008年底,全国估计血吸虫病人412927例,报告急性病例57例,其中1例为境外输入的曼氏血吸虫病例,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9.97%和32.53%。全年共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21222例,比2007年增加了15.04%。全国现有钉螺面积372263.11hm^2,其中新增钉螺面积1197.89hm^2,均在历史无螺区内发现。全国流行地区现有耕牛存栏数1468669头,较2007年减少了1.86%,耕牛感染率(1.34%)较2007年(2.12%)下降了36.79%,但耕牛仍是疫区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以及以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云南省均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四川省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基本实现了《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制定的中期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实现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区内的环境实时监测、螺情预警与管理。方法以四川省仁寿县为例,基于Arc GIS Engine 10.1开发组件,设计建立林业血防工程实时监测、螺情预警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结果该平台除具有螺情数据编辑、查询、空间分析等功能外,还具有环境实时监测、螺情预警等专题功能。结论该平台功能强、易操作,可为基层林业血防工程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