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及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ICE)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30例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及20例术前未行任何化疗的结直肠癌患的病理标本.用DNA原位末端标记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并应用LASB法进行ICE检测。结果 术前动脉化疗组与未化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数分别为(61.22±3.99)和(40.11±3.96)个/高倍视野,两间有显性差异(P<0.001)。术前动脉化疗组ICE阳性表达亦明显高于非化疔组(P<0.05)。术前化疗组内肿瘤细胞凋亡与ICE表达相关分析表明两间存在正相关(r=0.591,P<0.051.结论 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细胞有明显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阐示胰腺良恶性疾患细胞凋亡的存在形式及凋亡介导基因ICE在胰腺良恶性疾患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由凋亡原位分析、免疫组化及Western 印迹杂交,对38 例胰腺癌石蜡标本、21 例胰腺癌冰冻标本、20 例慢性胰腺炎冰冻标本进行凋亡及ICE表达的半定量统计学分析。结果 肿瘤细胞凋亡原位分析结果为1-55±0-89,同组织非肿瘤细胞为2-34±0-71,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 ;免疫组化示ICE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为1-33±0-79,慢性胰腺炎组织为2-60 ±0-81,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Western 印迹示ICE前体P45 及中间聚合体P30 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9/21(42-9% ),慢性胰腺炎组织为16/20(80 %) ,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肿瘤细胞凋亡状态的减弱及ICE在胰腺良恶性疾患间的表达差异提示正常状态凋亡机制的被抑制是细胞癌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及根治手术的结直肠癌病例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并与同期未行术前动脉化疗而直接手术的31例病例作比较.结果术前动脉化疗组的MVD值为19 2±5 2,而对照组为42.4±1 8.4,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前动脉化疗组VEGF表达亦明显低于非化疗组(P<0.01).术前化疗组肿瘤的MVD与VEGF表达相关分析表明两者间存在正相关(r=0.788,P<005),VEGF的表达与肿瘤Dukes分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术前区域动脉化疗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分泌VEGF蛋白,或直接作用于肿瘤血管,减少肿瘤的血管生成,减少肿瘤细胞的血供.从而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择术前临闲是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20例,于术前选择肿瘤供应动脉行区域灌注化疗。10d后行根治手术,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并比较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表达水平,同时选择同期未行动脉灌注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直接接受根治手术,作为对照组。结果 化疗组及对照组PCNA标记指数(LI)分别为16.4%&;#177;15.2%及38.1%&;#177;17.8%(P=0.02);cyclinD1LI分虽为8.7%&;#177;8.0%及27.4%&;#177;16.5%(P=0.0002)。细胞增殖指标PCNA及cyclinD1的表达在化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术前选择性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细胞可能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ICE)在肾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技术,测定52例肾癌和14例癌旁正常肾组织ICE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率。结果ICE在肾癌细胞中的表达主要位于胞浆,阳性率为89%,高于正常肾组织的35%,P<001;阳性细胞含量为(794±155)%,高于正常肾组织的(327±97)%,P<001,相对蛋白含量(FI值)为159±016,高于正常肾组织的056±008,P<001,肾癌细胞凋亡率为(42±19)%,正常肾细胞凋亡率为(92±16)%;ICE表达的FI值与肾癌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467,P<005)。结论ICE的超表达使肾癌细胞具有更易于凋亡的趋势,是肾癌发生、发展的负调控因子,但未引起肾癌细胞凋亡率的明显改变,推测在肾癌中可能有ICE的抑制因子存在或ICE结构和功能的变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将化疗药注入癌灶供血动脉。化疗结直肠癌30例,术后10d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p16蛋白和Rb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未行化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组p16蛋白表达标记指数(LI)为(35±19)%;对照组为(16±8)%。化疗组p16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后癌细胞中Rb蛋白表达的LI为(48±11)%,明显高于对照组〔LI为(38±10)%〕,P<0.01。p16蛋白与Rb蛋白表达与Dukes分期显著相关,B期表达较C、D期为高。结论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可通过上调p16与Rb蛋白表达,在G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了解肿瘤标志物与基因检测在判断结直肠肿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对54 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取血检测结直肠相关抗原血清癌胚抗原(CEA) 、CA199 水平,同时取手术切除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肽性法(PCRSSCP) 检测P53 基因第5 - 8 外显子。结果 P53 基因突变率为44-4 %(24/54) ,在P53 基因突变患者中,CEA阳性率明显高于P53 基因未突变者( P< 0-05),而术前CEA( +) 及肿瘤标本P53 基因突变者多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 P<0-05)。结论 术前CEA(+ )及肿瘤标本中P53 基因突变者临床预后差,这不但说明了术前测定肿瘤标志物同样存在临床实用价值,而且对于术后如何制订合理的、优化的治疗方案、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加强临床随访工作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裸鼠肝癌转移模型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肝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作为预测肝癌转移标志物的价值。方法以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为材料,以dotimmuno-blot的方法测定不同生长时间肝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ICAM-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生长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0.88,P<0.01),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0.05,P<0.05),在肝癌转移发生后ICAM-1表达突然升高,以后维持在较高水平,肿瘤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P<0.01),多脏器转移组高于单脏器转移组(P<0.05)。结论组织中ICAM-1的表达可以反映裸鼠人肝癌的生长转移状态,可以作为预测其转移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间断冷血与持续温血灌注心肌保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索临床上更为安全实用的心肌保护方法,对40例心脏手术患者用含钾冷氧合血间断灌注与含钾温氧合血持续灌注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应用含钾温血持续灌注与含钾冷血间断灌注心肌保护法行心内直视手术各20例,分别对复跳情况、心肌酶谱(AST,CK,CK-MB,LDH)及手术前后心功能变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持续温血组与间断冷血组自动复跳率分别为18/20和7/20(P<0.05),超声心动图测得左心功能参数(手术前TTE结果与停机拔管后TEE结果之差):射血分数(EF)分别为8.69±6.2%和-1.30±12.73%(P<0.05);短轴缩短率(FS)分别为7.6±10.7%和-1.73±6.8%(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分别为1.37±0.31cm和0.6±0.88cm(P<0.05)。两组心肌酶谱无差异(P>0.05)。结论间断冷血灌注心肌保护法在临床上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探讨其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60例结直肠癌、21例胃癌、17例乳腺癌及9例正常人血清中sICAM-1的含量。结果结直肠襄和骨癌血清中sICAM-1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乳腺癌血清中sICAM-1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直肠癌血清中sICAM-1阳性率较胃癌高(P〈0.05  相似文献   

11.
肝门部胆管癌组织内血管形成与细胞凋亡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肝门部胆管癌中细胞凋亡和血管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和抗因子Ⅷ的抗体分别检测肝门部胆管癌细胞凋亡指数和瘤内微血管的密度,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和胆管癌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 的表达。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55-56% (20/36),VEGF阳性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 0-01) 。高血管组的bcl2 阳性表达明显高于低血管组( P< 0-05),而低血管组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高血管组( P<0-01)。bcl2 表达丰富的区域,VEGF的表达率高。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血管形成影响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和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择术前临床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 20例,于术前选择肿瘤供应动脉行区域灌注化疗, 10 d后行根治手术。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并比较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细胞周期蛋白 D1( 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同时选择同期未行动脉灌注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直接接受根治手术,作为对照组。结果 化疗组及对照组 PCNA标记指数 (LI)分别为 16. 4%± 15. 2%及 38. 1%± 17. 8%( P=0.02) ; cyclin D1 LI分别为 8. 7%± 8. 0% 及 27. 4%± 16. 5%( P=0. 0002)。细胞增殖指标 PCNA及 cyclin D1的表达在化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术前选择性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可能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抗癌药物对乳腺癌细胞动力学及凋亡基因Bcl-2/Bax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乳腺癌细胞核DNA含量(DI)、S期细胞比率(SPF)、细胞凋亡指数(AI)、凋亡基因Bcl-2、Bax的表达及雌激素受体(ER)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DI、SPF及Bax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AI(P<0.05)、Bcl-2(P<0.001)则高于对照组,ER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②AI与SPF、Bcl-2及ER的表达均呈正相关,而与Bax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抗癌药物主要通过细胞凋亡而发挥作用,用药后的生物学指标可表现为AI及Bcl-2升高,SPF、DI值及Bax下降;AI与SPF、Bcl-2及ER均呈正相关。根据这些指标可判定药物的疗效,并可用于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探讨胰腺癌中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观察24例胰腺癌切除标本的ER表达(S-P免疫组化染色法)与肿瘤大小、有无血管浸润、淋巴转移关系,并以正常胰腺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结果24例胰腺癌病人ER阳性14例(58.3%),12例正常胰腺中仅有1例为ER阳性(83%)。胰腺癌的ER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1)。其中肿瘤越大其阳性表达越低,>5cm者ER阳性率明显低于≤5cm者(P<0.05)。高分化胰腺癌中ER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者,两者之比为83.33%:33.3%,P<0.05。ER阳性者的血管侵犯率明显低于ER阴性者(P<0.05)。ER阳性的胰腺癌转移率低于ER阴性者,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组织中ER有较高的表达率(53.3%)。ER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细胞分化程度、血管浸润等生物学特性相关,ER阳性者多有较好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氯胺酮对神经外科患者颅内压影响的安全性,11例颅内手术患者术前腰穿置管联接DETAX多参数监测仪,观察静注氯胺酮1mg/kg后15分钟内ICP、EKG、HR、RR、PETCO2(鼻咽部)、SpO2和NIBP的变化。结果显示:注药后1~2分钟,患者的ICP、PETCO2、NIBP增高(P<0.05);HR、RR、SpO2的变化不定(P>0.05);ICP升高与颅内占位病灶的体积有关(P<0.05)。把占位病灶最大直径小于或大于4cm为界分为A、B组。A组CT显示的病灶直径<4cm,基础I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肿瘤复发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以及病因诊断的要点。方法 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标准,回顾性地对91 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肠梗阻病人在病理、病程、临床症状和体征、癌胚抗原(CEA)检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肿瘤复发组病人原发肿瘤的分化程度较非复发组低下,肿瘤分期也较晚(P<0-05) ,复发组肠梗阻病程明显长于非复发组( P<0-01) ;两组在肠梗阻主要症状、腹部包块、不完全性肠梗阻和结、直肠梗阻的发生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01) ;复发组CEA阳性率和平均值(13-06 ±10-36)μg/L,均明显高于非复发组( P< 0-05) 。结论 两组间的上述差异点可作为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肿瘤复发性肠梗阻病因诊断的要点因素。  相似文献   

17.
GSTPi表达与大肠癌化疗前后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胎盘型谷胱甘肽 S转移酶( G S T Pi) 表达与其化疗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对64 例经术前化疗的大肠癌病例化疗前后的标本分别作 G S T Pi 和核增殖抗原( P C N A) 单抗 L S A B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原位末端标记( T U N E L) 法染色,分析 G S T Pi 表达与大肠癌化疗前后核增殖抗原( P C N A) 计数值和凋亡指数变化的关系。 结果 64 例大肠癌组织呈 G S T Pi 免疫染色阳性42例(66 % ) 。 G S T Pi 阳性的病例化疗前后大肠癌组织 P C N A 计数值分别为78 ±7 和78 ±8 ,其凋亡指数分别为29 ±04 和29 ±04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05) ;但阴性组经化疗后 P C N A 计数值从78 ±8降至73 ±6 ,凋亡指数则从28 ±07 升至56 ±09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01) 。 结论  G S T Pi 在大肠癌组织中过量表达不仅可对抗化疗药物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尚可对抗其促进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我们认为 G S T Pi 过量表达与临床大肠癌化疗耐药性有关,可作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评价直肠癌术前辅助性治疗的新方法。方法直肠癌周粘膜多点连续封闭式注射抗癌药物5氟脲嘧啶(5FU),丝裂霉素C(MMC)和卡铂(CBP),次日手术。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并作为评判疗效的标准。结果直肠癌原发灶癌细胞变性51例、坏死率80%(41/51);淋巴结转移灶变性坏死率为826%(171/207);原发灶PCNA表达,治疗组阳性率72%(37/51),对照组阳性率100%(30/30),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u=316,P<001)。平均PCNA指数(PCNALI)分别为(47±19)%和(38±16)%,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u=541,P<005)。淋巴结内癌细胞PCNA表达,治疗组阳性率773%,平均PCNALI(40±13)%,对照组阳性率913%(126/138),平均指数为(50±19)%,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术前癌周粘膜下注射抗癌药物对原发灶和淋巴结内转移癌有杀伤作用并降低其增殖活性。重复给药可加强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直肠癌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纤维素对化疗后大鼠肠结构和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eng G  Jiang Z  Liu Y  He G  Xu Y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2):759-762
目的评价纤维素对5氟尿嘧啶(5Fu)化疗后大鼠肠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饲料组(A组)、肠内营养组(B组)和肠内营养加纤维素组(C组),每组10只。B组和C组为等氮和等热卡。它们分别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支持8天。术后第4天用5Fu化疗,第3和第7天分别测肠通透性(L/M),第8天测细菌移位、小肠和结肠的湿重、粘膜厚度、小肠的绒毛高度。实验前后分别测体重。结果C组体重丢失(-31±34g)少于B组(-66±52g)(P<005),而A组体重增加(49±43g),与B、C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C组的各项肠结构指标均优于B组(P<005);化疗后C组和A组的L/M变化无显著意义(P>005),而B组的L/M有显著意义的升高(P<001);C组与A组的细菌移位率(20%)低于B组(70%)(P<005)。结论纤维素能保护5Fu化疗大鼠肠结构和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附5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大肠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PAIC)的临床价值,作者对本院同期手术的80例大肠癌进行了研究,根据术前是否采用PAIC分为两组,A组50例术前动脉灌注化疗,B组30例单纯手术为对照组。结果显示,PAIC后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中CEA水平降低,而肝肾功能无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未见抑制。切除标本作组织及超微结构方面的观察,两组比较,A组病灶有明显改变和破坏。文章就大肠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