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1例运用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术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3年,植入的160颗Straumann种植体中,157颗存留,存留率为98.13%。结论: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上颌后牙区多由于骨量不足、骨质较为疏松等解剖条件上的限制为种植钉的成功植入增加了技术难度.针对上颌后牙区窦嵴距为5~8 mm的患者,临床上常采用上颌窦内、外提升术[1]等骨增量手术为种植钉的植入创造条件,但是由于手术操作较为复杂,需要植骨,费用较高,患者不易接受.针对拒绝采用任何植骨类手术的患者,本中心自2002年11月起应用系列钻方式经牙槽嵴顶入路,且术中不植入任何骨替代材料的上颌窦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部位植入种植钉.现随访这组患者种植钉的预后情况,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条件下开展不植骨的种植钉植入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中原位取骨、植骨方法的效果。方法:采用空心环柱形切骨锯先在种植区取骨,将圆柱状骨块研磨成颗粒。用骨膨胀器对上颌窦底提升后,将骨颗粒和CDIC种植体一起置入预备好的种植窝。6 ̄8个月后进行二期修复。结果:8例患者共植入种植体10枚。全部一期愈合,无并发症。6个月后,X线片显示自体骨部形成了新骨,种植体与新骨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种植修复效果理想。结论: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中,可采用原位取骨、植骨的方法能有效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孔祥槐  胡圣望 《现代医学》2011,39(3):339-340
目的:探讨临床上行上颌后牙种植义齿修复与上颌窦的关系。方法:对成人完整上颌骨50个(100侧)经性别鉴别,其中男28个(56侧),女22个(44侧)。从上颌骨上半锯开显露上颌窦底壁,进行上颌窦底壁与上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测量。结果:上颌窦底壁长度均值为男37.02 mm,女34.76 mm;上颌窦底壁至第二双尖牙牙槽嵴顶的距离为男(15.36±3.81)mm,女(12.23±2.50)mm;上颌窦底壁至第一磨牙牙槽嵴顶的距离为男(12.52±4.34)mm,女(11.20±2.56)mm;上颌窦底壁至第二磨牙牙槽嵴顶的距离为男(13.07±3.56)mm,女(12.67±2.10)mm;上颌窦底壁至第三磨牙牙槽嵴顶的距离为男(12.95±2.79)mm,女(12.02±2.55)mm。上颌窦底壁呈弧形36例,类三角形14例。结论:上颌后牙与上颌窦的关系密切,在行上颌后牙种植术时应掌握好种植体植入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功能状态下,上颌后牙区不同种植模式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方法】调整上颌窦底的高低,形成上颌窦底部高度不一的2个上颌骨模型(即正常窦嵴距和低窦嵴距2种模型);建立4种种植体有限元模型,分别为穿窦种植体:4.1mm×8.0mm及4.8mm×8.0mm;非穿窦种植体:4.1mm×10.0mm及4.8mm×10.0mm。根据种植体植入方式不同,将4种种植体模拟植入相应的上颌骨模型中,即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植人组:(种植体)穿窦模型;种植体常规植人组:(种植体)非穿窦模型2种,并通过垂直加载200N力量和斜向45。加载100N力量模拟种植体的功能状态。【结果】经有限元计算及分析,在垂直力作用下,穿窦组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同非穿窦组无明显差别;在斜向力作用下,非穿窦组位移及应力集中情况与穿窦组差异较小。【结论】虽然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植入组骨量少,但选用相对短且粗的种植体可以克服骨量不足带来的缺陷,能为种植体周围创造良好的成骨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以供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深入研究。【方法】拔除16只狗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提升高度为2mm、4mm,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分别于术后3周、6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各4只,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牢固,窦底黏膜完整。上颌窦提升2mm时,种植体顶端可见骨质存在;提升4mm时,只见窦黏膜,不见新骨。上颌窦提升同期植骨并植入种植体,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结论】狗有理想的上颌窦提升解剖条件,窦底提升术时可将窦底黏膜提升并保持完整,移植骨能形成新骨与牙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可作为研究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 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30例患者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对照组30例患者未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术后2周和3年分别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分析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的骨量情况,并统计术后3年种植体存留状况。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实验组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对照组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实验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4.46±0.98)mm,对照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3.36±0.7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0颗种植体未见松动脱落,3年种植体存留率100%;对照组30颗种植体中1颗在术后2个月时因种植体松动取出,3年种植体存留率96.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植骨材料的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效果比不使用植骨材料者更为理想,但3年后种植体存留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颌窦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48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1例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患者,植入15枚种植体,1例患者发生种植体进行性骨吸收,1例患者发生种植体松动,无感染和炎症发生,X线片检查未发现种植体周围阴影,种植体提升高度为3.4~6.9mm,平均提升5.6mm.37例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患者,植入42枚种植体,术后均未发生种植体松动、感染以及炎症,X线片检查未发现种植体周围阴影,种植体提升高度为3.7~7.2mm,平均提升5.8mm.结论 上颌窦提升术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均有效可靠,同期种植疗效显著,成功率高,且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扩大了种植修复在上颌后牙运用的适应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颌窦提升术对上颌后牙区萎缩牙槽嵴患者种植义齿修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6例患者植入196枚种植体,患者平均年龄60.6岁。将自体松质骨(Spongiosa)与Bio-OSS混合进行上颌窦提升术,根据情况一期或二期植入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至少6个月,选用适当的上部修复体进行义齿修复。结果:上颌窦提升术后或/和种植体植入术后,创口愈合良好,未见种植体松动或脱落,供骨区和种植术区均未见并发症。术后12个月PTVs最小为-5,X线检查种植体周垂直骨吸收均不超过1mm。种植体全部稳定地行使功能。结论:应用上颌窦提升术对上颌后牙区萎缩牙槽嵴患者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术中不植骨同期植入ITI种植体临床效果.方法 14例上颌后牙缺失,牙槽嵴顶距窦底骨高度为6~9mm.经(summers上颌窦提升器械)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提升高度<3mm.共计植入ITI种植体27枚.结果 术后当天X片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抬高(1.7±1.6) mm.所有病例未发生上颌窦炎、上颌窦口腔漏等并发症,种植体稳固.术后3月X片示种植体穿入上颌窦部分骨结合良好,抬升上颌窦黏膜连续性完整.所有种植体术后3~6月完成修复,正常负重,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中不植骨同期植入ITI种植体能有效的应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少量不足的牙种植修复,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87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其中66例窦底牙槽嵴高6~10 mm者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手术,其余21例骨高2~5 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术,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手术3~6个月后拍X光曲面全景片,确定骨结合后行上部修复.修复后6~52个月观察评价骨结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上颌窦炎症,在98枚种植体中,1枚种植失败,其余97枚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影像.种植体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提升上颌窦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在临床上是可行的.由于ITI种植体本身的特点,同期植入,可以保证其初期稳定性,利于种植体-骨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萎缩牙槽骨牙种植中的成功率。【方法】22例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37颗短种植体,术后六个月行临时义齿修复,临时修复半年后行永久修复。【结果】种植体术后观察8~24个月,种植体均稳定无松动,无疼痛,能负担固定修复体的咬合力。X片显示所有种植体周围及底部均有硬组织包绕,垂直骨吸收量〈1 mm。【结论】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短种植体植入可以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就诊时间,是上颌后区萎缩牙槽骨种植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即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 RBH)<5 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 RBH<5 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的病例15例,共植入28颗瑞士Straumann种植体。术后8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通过视觉评估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患者术后反应及满意度,同时对种植体留存率,骨结合及边缘骨吸收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VAS显示11例患者(73.3%)无明显疼痛及肿胀反应,无头痛、发热、鼻出血等症状,未影响日常生活;4例患者(27.7%)表现轻微疼痛。10例患者(66.7%)表示可接受此次治疗的费用,4例患者(26.7%)认为此次治疗费用偏高,1例患者(6.7%)表示不能接受此次治疗的费用。13例患者(86.7%)表示如需再次进行此种治疗愿意接受,2例患者(13.3%)表示拒绝,患者总体表现对此种治疗方式满意度较高。8个月后CBCT显示种植体周围可见新骨形成,达到良好骨结合状态,上部结构修复1年后,28颗种植体无一脱落,留存率为100%,影像学检查见种植体平均边缘骨吸收(1.2±0.5) mm。在本研究中,15例患者平均RBH为(3.5±1.2)mm,平均上颌窦提升高度为(6.3±1.2)mm。结论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RBH<5 mm)行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亦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此类病例为高度复杂病例,术前需要完善的检查,术中需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细致操作,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即上颌窦底剩余牙槽嵴垂直骨高度(RBH)≥1 mm且≤3 mm时行经牙槽嵴顶上颌 窦底二次提升术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12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的上颌后牙缺失 拟行上颌窦提升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符合RBH≥1 mm且≤3 mm,牙槽嵴宽度≥5 mm,采用经嵴顶二次提升法,共植入种植体 148枚,术后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5年,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患者满意度、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存留率、软组织 情况、窦底骨高度变化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术中发生3 例上颌窦底黏膜破裂,穿孔率为3.85%(3/78)。23 例 (30.67%)存在轻微疼痛,52例(69.33%)无头痛发热,无明显疼痛及肿胀反应。种植体稳定性系数ISQ值术后即刻和术后半年 分别为58.39±1.39,81.88±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率100%,愈合期及随访过程中无一种植体脱落,种植体 存留率为100%。比较随访时间1年和5年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上颌 窦底提升高度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侧壁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相 比,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二次提升术植骨手术创伤小、患者不适感明显减轻,有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并 取得良好的长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上颌窦提升手术对上颌后牙区牙槽嵴发生萎缩的患者进行种植修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种植科2010-2011年的临床病例。采用闭式和开窗两种上颌窦提升手术方法,对36例患者45颗牙槽嵴萎缩垂直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行上颌窦提升术,之后行种植体植入术。6个月后拍摄数码曲面断层片,观察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术后种植体骨结合情况,测量手术后6~24个月期间内牙槽骨高度变化。结果无种植体松动、脱落以及上颌窦炎症发生。 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结论两种上颌窦提升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均为良好。上颌窦提升术的应用在上颌后牙牙槽嵴萎缩的患者中有广阔的前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陈广华  栾明亮  董凯丽  符国新 《安徽医学》2012,33(12):1654-1656
目的评价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3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可用骨高度为3-6 mm,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治疗。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完成上部修复,定期随诊。结果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经过6~36个月追踪观察,种植体均行使功能良好,无松动或脱落。结论掌握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的适应证,二者均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peri-implant parameters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status with the survival of dental implants in body of maxilla after treatments of oral tumor. A follow-up examination included 2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he ablative tumor and (or) reconstructive surgery during a 5-year period. The follow-up protocol included clinical examination,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an interview using a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 The reasons related to implant failure were studied by comparing the amount of failure with the value of marginal bone resorption, probing pocket depth, and plaque index using statistical t-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oking and implant failure was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y chi-square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among the 112 implants observed after implant loading, 29 have failed with the failure rate being 22.14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i-implant status and the implant failure (P〉0.05), however, the association of smoking and implant failure was statistically tested (P〈0.05).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association of peri-implant status and implant failure in the maxilla after tumor surgery can't be statistically tested, however smoking was still a mainly significant facto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山羊鼻窦(上颌窦及额窦)黏膜的可承受压强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原因,为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涉及黏膜问题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从获取的每块鼻窦黏膜(上颌窦顶、上颌窦底及额窦黏膜)上切取所需大小黏膜,以推拉力计及自制夹具、压具测得可承受压强数值,采用配对t检验确定参数之间的关系,P<0.05被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山羊上颌窦顶黏膜可承受压强为260.08±80.12 Kpa,窦底黏膜为306.90±94.37 Kpa,额窦黏膜为121.72±31.72 Kpa。上颌窦顶与额窦、上颌窦底与额窦、窦顶与窦底黏膜可承受压强均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窦顶黏膜较额窦可承受压强大,上颌窦底黏膜较额窦可承受压强大,上颌窦底黏膜较窦顶黏膜可承受压强也大。结论 额窦、上颌窦顶、上颌窦底黏膜可承受压强之间存在差异,且依次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