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志刚  沈寻 《山东医药》2006,46(8):69-70
目前,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致人类死亡的的三大原因.其中颅内动脉狭窄占80%。颅内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急性期溶栓,其短期效果肯定,但缺乏长期的循证医学支持。传统手术治疗主要局限在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颅外段。主要手术方式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吻合术等。1964年。Dotter第一次应用经皮血管腔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获得成功。1980年,Mullan曾报道了在颈动脉外科手术时选用球囊装置辅助手术的经验.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关注。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支架材料工艺的改进以及脑保护装置的使用,支架成形术逐渐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30%~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1〕。颅内大动脉狭窄是中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因素〔2〕。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可改善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由于颅内血管较颅外血管路径迂曲、复杂,支架不易通过,且存在支架  相似文献   

3.
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新型支架的开发、术前评价和围手术期管理经验的积累使得这一技术的操作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缺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支持。文章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急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同的人群之间其患病率不同〔1〕。据报道,中国的发病率较高〔2〕。严重的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后较差〔3〕。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发作的人群,即使服用阿司匹林和华法林,其狭窄程度及患病率也会增加〔3〕。研究表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植入球囊式支架成形术后患者复发率下降〔4〕,但这些操作常常伴随较高的并  相似文献   

5.
对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否可作为颅内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目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文章对这两种意见的根据、适应证、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及内科治疗的优缺点,临床上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焦点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多使用裸金属支架,但再狭窄发生率较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研究表明,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虽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药物洗脱支架支架置入术也是安全的,但是还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对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否可作为颅内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目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文章对这两种意见的根据、适应证、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及内科治疗的优缺点、临床上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焦点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对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和预后等问题尚在研究探索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以及防治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7例(29处)。29处狭窄中17处位于后循环,12处位于前循环。观察狭窄的部位、治疗前后的狭窄率、治疗成功率、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转归、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的状况,术后30d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为71.8%(56.0%-87.8%),术后残留狭窄率为24.9%(0—45%)。治疗成功率为100%。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为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梗塞,1例为非病变相关性梗塞,无出血性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8%,致残率为7.4%,严重致残率为3.7%,死亡率为0。术后30d内患者症状均有所好转,无新出现的脑缺血事件。结论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其围手术期临床效果较好,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远期疗效。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6例,观察其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狭窄率、症状改善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术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0.6±12.1)%,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20.4±10.2)%,手术成功率100%。30天和6个月内同侧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6.3%和12.5%。68.8%患者症状改善明显。5例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复查,1例伴有80%再狭窄。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成功率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造影分型与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SAA)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部位、形态学和路径分型(LMA分型)的意义。方法 42例“顽固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SAA治疗。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27例、颅内椎动脉7例、基底动脉4例和颅内颈内动脉4例。结果 LMA分型:分叉处病变占54.8%,A、B、C、D、F型分叉处病变分别为8、11、2、1、1例;在形态学上呈现A、B、C型病变者,各为19、19和4例;路径属于Ⅰ、Ⅱ、Ⅲ型者,各为15、23和4例。技术成功率为95.2%(40/42),Ⅰ型路径者均获得成功,Ⅱ和Ⅲ型路径者各有1例失败。围手术期并发症 病死率为9.5%(急性闭塞1例,高灌注综合征3例),1例C型病变死亡;致残和病死率为2.4%(1/42)。结论 SAA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对于C型病变具有危险性。LMA分型有助于预测SAA结果和制定手术和围手术期计划,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支架成形术(SAA)与单纯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3月ICAS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人院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选择分为SAA组(均用Wingspan支架)122例,药物治疗组86例。神经功能改善率以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治疗前NIHSS评分的比值评价。主要终点事件为30d内出现的脑血管事件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30d后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再发脑血管事件、死亡等随访结果。结果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4-36个月,平均(19.3±1.7)个月。①SAA组30d,6、12、18、24个月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4.9%、45.1%、57.4%、53.3%和55.0%;药物组为3.5%、26.7%、20.9%、24.4%和23.2%,两组30d后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SAA组手术成功率为98.4%。术后30d内,SAA组共有4例发生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另有2例症状轻微。药物组30d内有2例(2.3%)发生狭窄动脉区轻微卒中;30d内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SAA组30d后责任血管发生缺血事件为7例(5.7%),药物组为15例(17.4%)出现责任血管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两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内SAA治疗ICAS较为安全,在预防责任血管相关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与改善神经功能方面,长期疗效优于内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flexible bronchoscopy (FB) has gained increasing popularity among pediatric pulmonologis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iew our experience with pediatric flexible bronchoscopy over the past 15 years, with special focus on route of bronchoscopy.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e reviewed our pediatric FB procedures performed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ott Children's Hospital, from 1988-2003. The study included 1,947 procedures in 1,548 patients, with a mean of 1.3 procedures/patient. The male:female ratio was 1.66:1, and age was 4.9 +/- 5.6 years (mean +/- SD). Patients <2 years of age represented 46.6%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The laryngeal mask airway (LMA) was the most common route for flexible bronchoscopy in children 2 years of age and above.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lower with the use of the LMA (1.9%) compared to the nasal route (3.5%). Stridor was the most common indication in the age group <2 years (20.8%), while persistent pulmonary infiltrates were more common in the older age groups (32.2-37%). Laryngomalacia was the most common finding in patients with stridor (31.5%), while inflammatory changes were more common with other indications.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reported in 2.3% of procedures. 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 samples we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in 51.2% of FB procedures (n=1,000), of which 19.4% yielded positive microbiology cultures. In conclusion, FB is a safe procedure in pediatrics. Children less than 7 years of age represent the majority of FB subjects. The LMA offered a lower rate of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when compared to the nasal route or endotracheal tube. It also reduced procedure time and anesthesia tim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喉罩置入通气(LM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16例。全身麻醉诱导后,喉罩通气组(LMA组)置入普通喉罩, 插管组(ETT组)行气管内插管。两组均行控制呼吸。分别在麻醉前(T6)、气管插管(置入喉罩)前(T1),插管后1 (T)、3(T3)、5(T4)、10(T5)分钟及手术结束时(T6)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内峰值压力(Peak),手术前、后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ETT组在T2、T3、T4时点的Bp、HR比T0、T1时明显升高(P均<0.05),且明显高于同时点LMA组(P均<0.05),其他时点无显著差异。两组SpO2、PETCO2、Peak各时点无显著差异。结论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麻醉中行LMA,可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插管反应,降低动脉瘤破裂危险性,且通气功能维持良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估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指导下应用血管腔内成形术开通症状性非急性期闭塞颅内大动脉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连续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大动脉亚急性及慢性闭塞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使用HR-MRI对闭塞段管腔和斑块位置进行评估,明确闭塞性质(血栓或管壁实质性闭塞),获取颅内动脉斑块分布以及与穿支动脉开口位置之间的关系。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26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评价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的随访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26例手术患者中,22例闭塞血管成功开通;4例开通失败,其中1例为颈内动脉C6段闭塞,2例为椎动脉颅内段闭塞,1例为基底动脉闭塞,术中均因导丝难以通过闭塞段而终止手术。术中发生并发症2例,均为无症状性末梢栓塞事件,无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及死亡患者。22例成功开通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3,21)个月,无死亡及失访病例,中位mRS评分为1(1,3),无新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发生无症状性支架再狭窄,无不良反应及不良后果发生。4例手术失败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1(3,18)个月,无死亡及失访患者,中位mRS评分为2(2,3),1例新发卒中,2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对于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经过HR-MRI对闭塞段的闭塞长度、病变性质和潜在腔隙等进行评价,结合其他临床情况,筛选合适病例,实施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安全可行,短期内能够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降低再发卒中率,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全麻下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恶性中心气道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04月-2014年08月在我科住院15例恶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喉罩通气全麻下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前后患者气促评分、气道狭窄程度、肺功能指标变化及介入术后并发症。结果 15例患者经喉罩通气全麻下介入治疗后气道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2.1±8.7)%下降至术后(20.1±10.4)%(P0.05),气促评分由术前(3.1±0.7)下降至术后(1.1±0.4)(P0.05),FEV1由术前(57.3±7.5)%上升至术后(78.9±9.2)%(P0.05)。结论喉罩通气全麻下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恶性中心气道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的效果。方法39例(男31例,女8例)经药物治疗无效、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后,行PTA或PTAS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DS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39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PTA或PTAS均获成功,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中见对比剂外泄但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恢复良好,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无TIA或脑梗死再发,其中2例行DSA复查、19例行TCD复查,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PTA或PTAS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喉罩全麻在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的60例择期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麻醉诱导后,分别置入喉罩或插管进行机械通气,两组给予同样的麻醉方法,诱导后均泵注3μg/(kg·h)瑞芬太尼、3~5mg/(kg·h)丙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