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尿铀分析估算吸入铀所致的内照射剂量刘国藩,宋金链,王守亮,娄崇美接触铀的职业人员经常接受内照射辐射防护监测,特别应及时进行事故监测。而非职业人员发生吸入铀事故时,由于辐射防护知识和监测条件所限而不能及时进行包括尿铀分析在内的辐射监测。在这种情况下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尿钚放化分离结合α谱分析的监测方法作为职业人员吸入钚所致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适宜性,为核工业职业卫生管理和钚设施单位开展尿钚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以美国能源局(DOE)核设施单位的钚化合物组成为例,使用模拟计算的方法,分别推导了急性和慢性吸入钚化合物致个人有效剂量分别为1 mSv时的尿钚水平,并与放化分离后α谱分析的典型探测限进行比较,分析尿钚监测用于个人剂量估算的适用性。结果 仅对于吸入M类钚化合物后10 d内使用放化分离α谱分析进行尿钚监测可以满足1 mSv探测限要求。结论 制定人员尿钚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计划,须考虑监测方法的探测限,必要时通过工作场所监测结合受照时间等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水堆电厂放射工作人员氚内照射监测及剂量估算优化方案。方法 以CANDU-6型重水堆核电机组92名放射工作人员为观察对象,统计出淬灭指数(tSIE)的分布情况,挑选出10个淬灭指数tSIE最低160到最高460之间且分布均匀的样品制作空白尿样淬灭曲线,并与仪器自带淬灭曲线比较,优化尿氚测量体系相关性问题。氚内照射剂量估算方面,通过加拿大算法和国标算法的比较,优化调整剂量系数;通过稀释主热传输系统重水模拟实验,制作死时间校正曲线。结果 通过氚内照射剂量估算的分析优化,确定剂量系数优化为4.8;制作了空白尿样淬灭曲线,通过对比发现,tSIE<200时偏差较大,证实了空白曲线的必要性;当测得尿中氚浓度高于2.4×104Bq/ml时,需要对尿样进行稀释处理,再进行测量来修正死时间的影响。结论 通过优化氚内照射监测和剂量估算优化,不仅完善了重水堆电厂的集体剂量管理,还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人员非计划摄入氚,对重水堆电厂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保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辐射防护内照射剂量估算的计算机系统。方法 基于医学内照射吸收剂量(MIRD)的人体及其器官的数学模型,采用MS Visual Basic 6.0编程语言,结合内照射剂量学方法,建立辐射防护内照射剂量估算的计算机系统。结果 成功研制了能够用于内照射剂量估算的计算机系统。结论 本系统方便、快捷,能够用于辐射防护多种情况中的内照射剂量估算,而且也能用于核突发事件内照射的剂量估算。  相似文献   

5.
随着核医学应用的广泛开展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增多,潜在的职业健康问题也应该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大多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主要是通过热释光剂量计等提供的外照射信息,并未全面开展常规内照射的监测,这可能会低估他们的年有效剂量。全面的个人剂量监测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核医学内照射的特点,介绍了核素的监测技术和剂量估算方法,列出了几种常用软件,从而全面客观了解和认识当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内照射相关内容,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监管政策及防护要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肝癌患者131I介入治疗的内照射剂量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探讨了利用SPECT断层显像估算^131I内照射吸收剂量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钍作业人员尿钍含量、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钍作业人员尿钍含量、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蒋德松龚怀宇赵强严勇在钍的开放性工作场所中,钍能通过呼吸道、胃肠道、皮肤及伤口进入机体内,对人体形成内照射。而接触高含量钍及其化合物时,不仅有内照射,而且还有外照射危害。因此,开展钍作业场所及职业人员的放射卫生监...  相似文献   

9.
美国核医学会内照射剂量 (MIRD)委员会 1 968年发表了MIRD第 1号小册子后 ,MIRD推荐的方法逐步被广泛采纳[1 ] 。MIRD方法的简单表述是 :患者体内靶器官 (或组织 )k所受到的平均吸收剂量Dk 是各个源器官h内放射性核素所致吸收剂量D(k←h)之和 ,即 :Dk = hD(k ←h) D(k ←h) = Ah iΔii(k←h)mi式中 , Ah 代表放射性药物在源部位的累积活度 ,Δi 是每次核衰变发射i型辐射的平均能量 ,mk 是靶器官k的质量 ,i(k←h)是吸收分数 ,表示源器官中发射的i型辐射被靶器官吸收的份额。吸收分数是描述辐射能量空间分布的重要参数 ,源靶器…  相似文献   

10.
放疗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场所中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 ,由于个人剂量计具有便于携带 ,剂量范围宽 ,组织等效性 ,线性和能量响应好 ,测定值与剂量率和辐射的入射方向无关 ,以及成本低等优点[1 ] ,在放射工作场所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它能够比较客观地表示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水平 ,并对防护工作 ,放射性职业病诊断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并以此指导和保证放疗工作有序地进行。我科全体工作人员于 1990年起接受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原省防疫站 )组织的连续监测 ,并建立了个人剂量档案 ,现对 1993年至 2 0 0 0年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一、仪器和方法测…  相似文献   

11.
内照射剂量的估算在剂量防护和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ICRP(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剂量系数估算方法确立以来,内照射剂量估算的主要问题变成了如何估算摄入量的问题。主要介绍了一般情况下以及核事故情况下的摄入量估算方法,对使用个人监测方法测得摄入量的一些进展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为规范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子系统,收集2020-2022年度河南省18个省辖市168家医疗机构410名放射工作人员516个单个监测周期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对异常结果涉及放射工作人员的性别、年龄、工龄、职业类别、所在医疗机构级别、剂量计佩戴是否规范等情况进行分组,分析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影响因素。结果 2020-2022年度河南省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发生率分别为6.83×10^(-3)、5.22×10^(-3)、6.30×10^(-3)。异常结果主要分布于男性放射工作人员(占66.83%)、诊断放射学(59.51%)和介入放射学(34.63%)相关岗位、三级(54.39%)和二级医疗机构(36.34%)。不规范佩戴剂量计和规范佩戴剂量计情况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不同职业类别之间异常结果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6.56、32.96、177.15,P<0.05))。因工作量增加导致"受照剂量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中位数为3.95 mSv,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高于放射治疗学工作人员(4.45、2.91 mSv,Z=5.07,P<0.05)。结论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教育和培训,规范个人剂量计佩戴;重点关注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规范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不确定度评定工作,提高不确定度评定能力和水平,确保评定质量。方法 开展2017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能力考核工作,对其考核报告中不确定度评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提交完整考核报告及检定/校准证书机构259家,A类不确定度评定正确率为20.8%,校准、能量响应、角度响应、非线性响应B类不确定度评定正确率分别为55.2%、50.6%、25.5%、51.4%。被测量估计值及其不确定度有效位数表述正确率为34.0%。结论 关于不确定度评定方面检测机构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建议加大对检测机构不确定度评定的系统化培训力度,规范考核报告表述,从而提高测量结果报告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江苏省2011-2018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基本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11-2018年监测江苏省放射工作人员共176 134人,总年集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长期食入低剂量贫铀对大鼠的生殖毒性。方法给予初断乳大鼠含贫铀饲料,食入贫铀的剂量分别为0、0.4、4和40mg·k^-1·d^-1,4个月后,采用两代-窝法观察整体生殖毒性效应;放射免疫法检测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等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色法测定睾丸中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X)、琥珀酸脱氢酶(SDH)及Na^+-K^+’ATPase、ca2’-ATPase等精子生成和代谢有关酶的比活性。结果亲代(F0代)大鼠各项指标未见显著改变。子代(F1代)高剂量组的受孕率、正常分娩存活率、幼仔出生存活率、幼仔哺育存活率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入贫铀的F0代大鼠血清性激素含量较正常组增加,但F1代除T升高外,其余性激素均下降。Fn代高剂量组睾丸中LDH含量降低;F1代大鼠中、高剂量组SDH、LDH和Na^+-K^+-ATPaSe含量降低。结论长期食入低剂量的贫铀对F0代大鼠未见明显生殖毒性,但F1代大鼠的生殖毒性效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的剂量、职业类别和异常原因分布情况,为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和改善医疗机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通过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放射诊疗机构职业健康系统"收集2020年度全国医疗机构单个监测周期个人剂量监测值超过1.25 mSv的个案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20年全...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A protocol of chronic exposure to low dose of uranium wa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 sexual differences and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that are critical windows for epigenetic effects over generations.

Methods: Both male and female rats were contaminated through their drinking water with a non-toxic solution of uranyl nitrate for 9 months. The exposed generation (F0) and the following two generations (F1 and F2) were examined. Clinical monitoring, global DNA methylation profile and 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s) gene expression were analyzed in kidneys.

Results: While the body weight of F1 males increased, a small decrease in kidney and body weight was observed in F2 males. In addition, global DNA hypermethylation profile in kidney cells was observed in F1 and F2 males. qPCR results reveal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methyltransferase genes expression (DNMT1 and DNMT3a) for F2 females.

Conclusion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and to raise attention to generational effects for the risk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low doses of uranium do not imply clinical effects on adult exposed rats. However, our results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al windows’ sensitivity in addition to the sexual dimorphisms of the offsprin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山东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分析其剂量变化趋势, 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测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实验检测和质量控制, 对山东省所辖16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的全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结果, 采用SPSS 23. 0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25 523人, 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 不同年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2 815.91,P<0.001), 人均年有效剂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医学应用中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 为0.55 mSv, 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0.37,P<0.001);工业应用中测井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 为0.37 mSv, 工业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48.07,P<0.001)。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工业应用中放射工作人员, 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Purpose: To assess occupational exposure from uranium bioassay results which are low and impacted by dietary intakes.

Material and methods: First, the bioassay results of a group of workers exposed to UO2 were compiled along with results of a control group. A Bayesian approach was developed to account for dietary intakes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ommitted effective dose from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a group of workers.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uranium bioassay between the exposed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found establishing an occupational contamination of the exposed group of workers. Because uranium alimentary excretion estimated from the control group is very variable leading to unreliable individual dose assessment, a collective dosimetric approach was chosen. Applying the Bayesian method, all annual committed effective doses for the exposed group were estimated to be below 0.5 mSv with 95% confidence.

Conclusions: The Bayesian method presented here is well designed to derive best estimate and dose distribution for a group of workers when a contamination is difficult to discriminate from a natural background or alimentary excre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