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及术后放置胰管支架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行ERCP诊治的高危患者随机分为3组,生长抑素组36例,胰管支架组48例,对照组36例。观察PEP、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情况、病情恢复情况。结果3组患者中PEP总发生率为17.5%(21/120),高淀粉酶血症为4.2%(5/120)。对照组PEP、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30.6%、8.3%)明显高于生长抑素组(16.7%、2.8%)和胰管支架组(8.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胰管支架组两者的发生率低于生长抑素组(P 〈0.05)。术后6 h 生长抑素组血清淀粉酶(467±631)U/L、胰管支架组为(501±405)U/L,明显低于对照组[(1323±46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3组术后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无明显差异(P 〉0.05)。生长抑素组及胰管支架组胰腺炎患者腹部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日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生长抑素、胰管支架置入均可有效预防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管塑料支架结合鼻胆管引流对复杂、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4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ERCP治疗的113例复杂、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7例)仅在ERCP胆总管取石术后行鼻胆管引流,支架组(56例)行胰管插管留置导丝后常规胆管插管、胆管取石术后置入胰管支架、鼻胆引流管。比较2组患者在ERCP术后结石清除率、胰腺炎及严重程度、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以及术后患者腹痛评分结果。 结果 对照组57例患者,结石完全清除47例(82.46%),PEP 10例(17.54%),重症PEP2例(3.51%),高淀粉酶血症15例(26.32%),术后患者腹痛评分(4.33±1.09)分;支架组56例患者,结石完全清除45例(80.36%),PEP 3例(5.36%),无重症PEP,高淀粉酶血症6例(10.71%),术后患者腹痛评分为(3.56±1.37)分。支架组ERCP术后PEP、高淀粉酶血症及术后腹痛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石完全清除率、重症PE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复杂、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治疗术后可通过放置胰管支架和鼻胆管引流减少术后PEP、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减轻患者腹痛程度,但对结石清除率、重症PEP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管支架置入联合吲哚美辛栓纳肛对困难胆管插管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ERCP术中发生困难胆管插管的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A组:单纯行胰管支架置入,B组:单纯行吲哚美辛栓纳肛,C组:胰管支架置入联合吲哚美辛栓纳肛,D组: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措施.分别检测术前、术后4 h、术后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腹痛程度进行评分.对比各组ERCP术后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PEP发生率及术后腹痛评分.结果 术后4 h血清淀粉酶水平B组和C组均明显低于D组(P<0.05),术后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A组、B组和C组均明显低于D组(P<0.05).术后24 h PEP发生率A组和C组均为0%,明显低于D组7.4%(P<0.05).术后4 h、24 h各组疼痛程度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B组和C组术后4 h、24 h均明显低于D组(P<0.05);B组术后4 h、24 h均明显低于A组(P<0.05);A组仅术后24 h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 胰管支架置入联合吲哚美辛栓格纳肛可减少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可减少PEP发生率,减轻ERCP术后患者的腹痛评分,可以有效预防PEP和高淀粉酶血症.  相似文献   

4.
吴佩宏  杨冬英 《当代医学》2013,(36):132-133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硫酸镁对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和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6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经ERCP术后胰腺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前1 h静脉滴注0.9%氯化钠500 mL;预防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0.9%氯化钠1000 mL+生长抑素6 mg,并且术前30 min口服50%硫酸镁100 mL。于术前2 h,术后2、12、24 h,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术后胰腺炎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ERCP术后2h起血清淀粉酶水平开始升高,术后12 h达峰值[预防组为(312±78) u/l,对照组为(768±112)U/L]后开始下降,术后24 h降至术后2 h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预防组ERCP术后2 h、12 h、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降低(P〈0.05)。预防组ERCP术后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和PE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硫酸镁能够有效预防PEP和高淀粉酶血症。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106-110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和胰管支架在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绍兴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063 例ERCP 患者,分成高危、中危、低危3 组,再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将高危组分成高危A、高危B、高危C 3 组,中危、低危组分成中危A、B 和低危A、B 各2 组。在术后常规处理外,对高危、中危、低危A 组予吲哚美辛栓肛塞,B 组仅常规处理,高危C 组予胰管支架置入联合吲哚美辛栓肛塞。观察术后3、24 h 的血淀粉酶及是否有胰腺炎症状体征、CT 表现。结果 高危C 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56.6%,胰腺炎发生率为27.7%,较A 组、B 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危A 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35.0%,胰腺炎发生率为6.5%,较B 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危A 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4.1%,胰腺炎发生率为0.6%,较B 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ERCP 术后胰腺炎高危患者,术中胰管支架置入联合术后吲哚美辛栓肛塞能显著降低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对于ERCP 术后胰腺炎中低危患者,术后吲哚美辛栓肛塞能显著降低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5-氟尿嘧啶治疗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行ERCP术患者27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7例,分别于术前30min开始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0.5g及术后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0.5g;对照组109例,分别于术前术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并于术前、术后2、24h行血淀粉酶测定,同时观察胰腺炎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组ERCP术后2、24h血淀粉酶分别为(246±224)U/L和(252±291)U/L,与对照组的(499±597)U/L和(466±559)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发生治疗组胰腺炎,发生率为4.2%,对照组9例,发生率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5-氟尿嘧啶能有效地治疗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  相似文献   

7.
奥曲肽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疗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奥曲肽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预防作用。 方法 行ERCP患者共 1 3 2例 ,随机分为两组 :预防组 67例 ,分别于术前 3 0min及术后 2 4hq8h皮下注射奥曲肽 0 .1mg;对照组 65例 ,术前、术后不用奥曲肽注射。术前、术后 3h及 2 4h检测血清淀粉酶 ,同时观察腹痛及胰腺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 预防组ERCP术后血淀粉酶分别是 2 96.2 4± 2 73 .71IU/L和 3 55.61± 3 1 8.66IU/L,明显低于对照组 ( 594 .96± 562 .73IU/L和 651 .1 9±53 4 .84IU/L,P <0 .0 1 )。预防组发生急性胰腺炎 1例 ( 1 .4 9% ) ,对照组发生 5例 ( 7.69% ,P <0 .0 1 )。 结论 奥曲肽能有效预防ER 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直肠应用吲哚美辛对ERCP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行 ERCP检查的260例患者随机分为吲哚美辛组和对照组,吲哚美辛组在 ERCP术前60min直肠内给予吲哚美辛栓剂100mg ,对照组在ERCP术前不予直肠内治疗。观察ERCP术后患者有无腹痛,并于术后4、24、48h做血清淀粉酶测定。结果吲哚美辛组PEP发生率(6.9%)与对照组PEP发生率(22.3%)有统计学差异( P <0.05),吲哚美辛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20.8%)显著低于对照组(52.3%,P <0.05)。结论直肠应用吲哚美辛可以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PEP)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强  袁鹤鸣  韩真 《安徽医学》2009,30(11):1307-1309
目的探讨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ER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331例行ERCP治疗的患者,其中42例常规方法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者改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常规组:成功率85.2%,术后第3h和12h血清淀粉酶数值分别为(157±49)U/L和(241±37)U/L,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37.0%和6.6%;PST组:成功率97.6%,术后第3h和12h血清淀粉酶数值分别为(164±52)U/L和(229±55)U/L,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45.2%和7.1%。结论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安全、有效,可提高困难ERCP的成功率,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  相似文献   

10.
鼻胆管引流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效果.方法 98例ERCP术后有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可能的患者,48例术后置鼻胆管引流,50例非引流进行对照,观察术后2、24 h血清淀粉酶值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结果 ENBD组和对照组术后2 h血清淀粉酶值分别为(367.6±76.6)U/L和(621.5±121.4))U/L (P<0.01),术后24 h血清淀粉酶值分别为(245.5±74.2)U/L和(424.6±82.1)U/L (P<0.01);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8.33%和20.00%(P<0.05);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0与8.00%(P<0.05).结论 ENBD能有效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小鼠肝脏持续低灌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肝脏持续低灌注对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用6~8周龄C57BL/6小鼠建模,将门静脉缩窄至1 mL注射器针头直径,门静脉缩窄后3d、7d、14d和21 d行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选用稳定的模型小鼠行70%缺血再灌注手术,再灌注3h、24 h、48 h后行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对照组采用正常C57BL/6小鼠行缺血再灌注手术.结果 小鼠门静脉缩窄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7d时达到高峰[ALT:(60.8±6.2)U/L vs (25.5±2.8) U/L,P<0.001;AST:(74.9±6.1)U/L vs (39.1±3.2) U/L,P<0.001),同时H-E染色显示7d时肝细胞损伤最重,并且有较多炎细胞浸润;在21 d时,ALT基本恢复正常水平(P>0.05),而AST仍高于正常水平(P=0.03).低灌注处理7d的小鼠进行缺血再灌注手术后,肝酶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肝细胞损伤较对照组显著加重,肝酶在再灌注3h达到高峰[ALT:(8 217.0±1 111.8) U/L vs(5 597.4±1 015.3) U/L,P=0.004;AST:(8 548.2±1 155.4)U/L vs(5 765.4±956.9)U/L,P=0.003];再灌注48 h时,对照组小鼠ALT和AST均恢复正常,而经过低灌注处理的小鼠肝酶仍高于对照组[ALT:(608.8±442.9)U/L vs (47.4±20.1)U/L,P=0.008;AST:(861.8±442.8)U/L vs (70.8±68.3)U/L,P=0.008).结论 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小鼠肝脏持续低灌注模型,经持续低灌注处理后的肝脏对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能力显著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模拟临床上心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angiography,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自2011年10月~2015年5月共收治11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其中73例行ERCP/EST+LC(观察组),39例行外科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的成功率、手术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5% vs 97.4%,P >0.05)。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禁食天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组(2.32±1.04天vs 3.25±1.21天,11.05±3.10天vs 18.15±6.84天,2.17±0.52天vs 3.56±0.5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50% vs 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7% vs 5.13%,9.59% vs 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EST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具有良好的疗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比国产精确放射治疗设备和进口精确放射治疗设备治疗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明确国产精确放射治疗设备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对使用国产和进口医用直线加速器的不同层级医院在治疗淋巴瘤方面进行调研并将其分为国产组和进口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资料,对比两组放射治疗设备品牌、近期疗效及急性毒性反应、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及放射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 共收集到10家医院101例进行放射治疗的淋巴瘤患者资料,进口组77例、国产组24例。进口组和国产组总有效率均较高,分别为88.3%(68/77)、87.5%(2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进口组和国产组血液学毒性(>2级)发生率均较低,分别为1.3%(1/77)和8.3%(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对两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和急性毒性反应进行亚组分析,两组的晶体最大剂量(Dmax)、视神经Dmax和腮腺平均剂量(D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双侧腮腺Dmean国产组较进口组有升高趋势[左侧(2 306.53±1 119.66)cGy vs(1 279.44±1 026.95)cGy,P=0.16;右侧(2 328.35±1 009.76)cGy vs (1 303.79±1 116.79)cGy,P=0.17)];2级口干发生率国产组较进口组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2/4)vs 14.3%(1/7),P>0.05)]。在放射治疗费用[(26 743.9±8 061.2)元vs (42 428.7±14 744.7)元]和总住院费用[(36 702.1±12 225.8)元vs(50 192.7±15 494.4)元]方面,国产组均较进口组低(P均<0.01)。结论 国产精确放射治疗设备较进口精确放射治疗设备在治疗淋巴瘤的近期疗效方面未见明显差异,而且治疗费用相对较低。但进口精确放射治疗设备危及器官受量更低,急性毒性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完全复位对于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L4/5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矢状位力线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因L4/5腰椎退变性滑脱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70例患者,分为完全复位与部分复位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三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共有7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两组各计35例。完全复位组与部分复位组在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30.1±67.6 vs. 182.5±56.3 ml, P<0.001; 176.4±35.2 vs. 152.6±23.4 min, P<0.001),且完全复位组的滑脱矫形率显著高于部分复位组(89.5±10.2 vs. 30.5±20.5 %, P<0.001)。两组患者在术后TK、PT、SVA均有减小趋势,LL有增大趋势。术后三月,两组间的SVA具有统计学差异(26.5±21.2 vs. 34.5±24.6 mm, P=0.012)。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LL、PT以及SVA具有统计学差异,且完全复位组小于部分复位组。结论:对于L4/5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而言,无论完全复位抑或是部分复位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较之部分复位,完全复位的患者出血量相对较多,手术时间相对延长,但在远期的临床疗效上收益较好,且能够保证更好的矢状位力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方面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间277例肝外胆管结石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EST的168例,行EPBD的109例,分别对EST组和EPBD组病例的基本情况、结石直径、取石方法、手术时间、结石一次取净率、术后住院天数、近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比、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T组结石直径为(11.3±6.2)mm,EPBD组结石直径为(10.1±5.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 6);EST组和EPBD组不同取石方法构成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EST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为(21.2±3.1)min,EPBD组为(20.7±2.5)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 1);EST组结石一次取净率为95.2%,与EPBD组的9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 8);术后住院天数EST组为(4.1±1.9)d,EPBD组为(4.1±2.0)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EST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1%,EPBD组为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 2);EST组中出血的发生率为3.6%,EPBD组为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8.3%,EST组为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和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各有利弊,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无须局限于结石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新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新的袖套和支架制作技术.方法 将186只SD大鼠分为4组,前3组予肝移植,每组60只,供、受体各30只;第4组为假手术对照6只.肝移植第1组和第2组采用新的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方法+新的单槽袖套,其中第1组采用新的无损胆道支架,第2组采用传统的粗制支架.第3组采用传统的双定点肝上下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多形疹患者进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妊娠多形疹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确诊后即检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在产科门诊正常孕妇人群中,随机选取与观察组患者孕周相同的70例孕妇为对照组,并检测其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差异。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初期给予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2周后皮损或瘙痒无明显改善的患者进一步给予口服泼尼松龙,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19. 7±86. 2)×10~6/L比(114. 3±68. 5)×10~6/L;(581. 9±144. 2) U/m L比(89. 4±23. 6) 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局部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后,51例有效患者和15例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口服泼尼松龙治疗后,15例外用药治疗无效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并且其与51例外用药有效患者相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妊娠多形疹患者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高于正常孕妇,经系统治疗后症状改善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6年12月初诊的168例AAV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1,96)个月,终点事件为死亡。结果 168例患者中,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及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分别为152、14、2例;MPO-ANCA阳性145例(86.3%),PR3-ANCA阳性20例(11.9%);49例患者死亡,91例患者存活,28例失访。与GPA患者相比,MPA患者间质性肺病[50.7%(77/152)vs 14.3%(2/14)]及肾脏受累[78.9%(120/152)vs 50.0%(7/14)]常见,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低[14.23(7.27,71.49)mL/(min·1.73 m2)vs 104.08(16.61,135.72)mL/(min·1.73 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R3-ANCA阳性组相比,MPO-ANCA阳性组患者年龄较大[(64.01±10.62)岁vs(50.50±16.88)岁],肾脏受累更多见[77.9%(113/145)vs 50.0%(10/20)],eGFR更低[19.00(9.40,42.85)mL/(min·1.73 m2)vs 149.40(86.75,249.45)mL/(min·1.73 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死亡组相比,死亡组AAV患者年龄更大[(67.45±10.61)岁vs(61.98±12.52)岁],间质性肺病发病率更高[59.2%(29/49)vs 41.8%(38/91)],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更高[(18.53±8.02)分vs(13.68±5.98)分],eGFR更低[8.58(5.73,22.07)mL/(min·1.73 m2)vs 45.15(11.54,120.79)mL/(min·1.73 m2)],血钠浓度[137.00(134.00,140.00)mmol/L vs 139.00(136.00,141.00)mmol/L]及白蛋白水平[(28.41±5.24)g/L vs(31.92±5.91)g/L]更低,血清D-二聚体水平更高[2.84(1.20,6.28)mg/L vs 2.24(0.80,3.6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年龄、eGFR、血清白蛋白水平及BVAS是AAV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HR=1.058、0.987、0.932、1.086,P均<0.05)。结论 AAV患者临床表现以肾脏受累和肺受累多见,年龄、eGFR、血清白蛋白水平及BVAS是AAV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间质性肺病、血清D-二聚体水平高、低钠血症也可能与AAV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