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亮 《江西中医药》2000,31(4):31-33
眼底出血相当于西医学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糖尿病性视网膜出血、高血压性视网膜出血、外伤性视网膜出血等病变。根据其出血量之多少 ,对视力影响之轻重 ,分别属于中医学之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范畴。本文就对眼底出血的辨治体会 ,举例介绍如下。1 虚火灼络 ,滋阴降火止血目窍至高 ,火性上炎。若素体阴虚 ,虚火上炎 ,灼伤目络 ,迫血妄行 ,可致眼内出血 ,临床多见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与糖尿病性视网膜出血。治宜滋阴降火 ,止血散瘀 ,方用《审视瑶函》之滋阴降火汤 (知母、黄柏、生地、当归、白…  相似文献   

2.
李秋华 《中医杂志》1994,35(4):229-229
引起眼内出血的主要原因有视网膜静脉栓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外伤等。其临床特点是发病突然,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病变范围可日益扩大,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预后较差,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单纯靠西药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极不满意。采用以中药为主,配合西药治疗,有较明显提高,临床观察44例获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42例(47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24眼)和对照组20例(23眼);治疗组:按中医辨证分型服用中药和静脉点滴地塞米松及眶周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对照组:给予止血剂及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疗程平均3周,对照组为60.00%,疗程平均6周,两组比较P=0.018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见效快且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徐艳 《中医研究》2000,13(3):50-51
眼内出血可出现于多种眼底病的过程中,是眼科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该症发病突然,病程较长,甚至失明,预后较差。单纯用西药治疗有一定效果,如果配合中药治疗则疗效可明显提高。因此,我们自拟“三草地黄汤”用于该症的治疗,经34例临床观察,疗效尚满意。1一般资料 34例患者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17~71岁;右眼内出血18只眼,左眼内出血16只眼。发病原因:由视网膜静脉栓塞引起者24例,其中中央静脉栓塞9只眼,分枝静脉栓塞15只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引起眼内出血7例;眼外伤引起眼内出血3例。治疗前视力在0…  相似文献   

5.
李苹 《中国中医急症》2000,9(4):181-182
眼内出血属中医“暴盲”、“云雾移睛”、“视瞻昏渺”、“血证”范畴 ,该症见于现代医学“前房出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出血”等眼科急症中。近年来 ,我们采用中药治疗本病 6 1例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1例全系住院病例 ,共计 6 9眼。男性 38例、44眼 ,女性 2 3例、2 5眼 ;住院天数 7~ 116天 ,平均 2 6 .9天 ;发病时间 1月内 2 5例 ,1~ 3月 19例 ,3月以上 17例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所致眼内出血 17例 ,高度近视黄斑区出血 14例 ,外伤性眼内出血13例 ,视网膜静脉栓塞 10例 ,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4例 …  相似文献   

6.
氩激光联合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氩激光联合中药对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氩激光光凝术结合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治疗组)13例23眼,对照组9例15眼单纯口服中药。结果:治疗组治愈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早期激光治疗效果好。结论:早期采用氩激光联合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中医辨治眼底出血的思路及临床用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眼底出血属于眼科血证范畴,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不循经,渗溢于脉外,积存于组织间隙,严重影响视功能的一个常见病症。许多眼病都可以导致眼底出血,甚至玻璃体积血,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外伤性眼内出血等。眼底出血性疾病是临床常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与视网膜静脉血栓所引起的视网膜出血,属祖国医学的暴盲及云雾移睛的范围。在眼科是一种比较复杂而难治的疾病。通过8年来的临症实践,运用中草药治疗了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与视网膜静脉血栓患者共100例(其中20例配有西药),治愈50例,显效22例,进步22例,无效6例。现介绍如下。一、辨证分型和治疗原则: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与视网膜静脉血栓,祖国医学认为,一般都是由于血不循经,溢于络外所致。多由热所逼,血得热则涌溢。临症所见,如肝经血热,肝火郁结,肝阳偏亢以及劳损伤阴,肾虚水亏不能制火,肺虚治节失宜,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又称Eales病,好发于青年男性,本病主要累及视网膜周边部小血管,以血管旁白鞘、广泛周边部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形成及反复的视网膜玻璃体出血为特点,病因不明.目前常规西药治疗不理想,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采用中医辨证结合激光的方法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书勤 《四川中医》2005,23(10):99-100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疗效。方法:辨证分期,分别采用宁血复明汤和软坚化浊饮治疗。结果:显效23只眼,占67.6%;有效9只眼,占26.5%;无效2只眼,占5.9%。总有效率94.1%。结论:中医中药对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视神经炎是泛指视神经的炎症、蜕变及脱髓芎肖等疾病,分为球内段的视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临床表现:视力急剧下降,眼眶疼痛,特别是眼球转动时疼痛。服部体征:患眼瞳孔常散大,直接光反射迟钝或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眼底检查:视乳头炎者发现视乳头充血,水肿〈3D,表面及周围有小出血点,视网膜静脉增粗;而球后视神经炎者眼底一般无异常改变。本病属中医“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近3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45例50只眼,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凡视力迅速下降,或突然丧失的内眼病,称之暴盲。包括西医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脱离等疾。近年笔者根据“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肾虚则目??无所见”等理论,从肝肾论治本病,疗效显著,介绍如下。一、疏肝解郁法  相似文献   

13.
滋阴降火法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滋阴降火法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喻干龙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多见于青壮年患者,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疑难眼病。笔者从1989年~1995年用滋阴降火法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26例,获得较好疗效,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6例36只眼均符合《眼科诊...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们采用荆芥连翘汤治疗眼底病50例,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50例包括“中浆”24例、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5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0例、急性视神经炎10例(球后视神经炎4例、视乳头炎6例)、急性视网膜坏死1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17~60岁;病  相似文献   

15.
内眼出血常见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多视力明显下降,甚者致盲。用活血化瘀药恐出血再次发生,用止血药则出血难除,治疗颇为棘手。自1986年以来,以张皆春所拟潜阳活血汤为主,辅以常规西医疗法共治疗本病35例37只眼,疗效尚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又称Eales病、青年性复发性视网膜玻璃体出血。近年的研究发现实际上本病同样波及视网膜小动脉,并且其分布并不局限于视网膜周边部。亦有人将其归为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由于本病常因玻璃体大量出血而突然失明,中医认为属暴盲范围,也似中医学的萤星满目、云雾移睛、眼衄、血灌瞳神等。中医药在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方面有着悠久历史,近年来也展开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7.
<正> 眼底出血多由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乳头炎、视网膜血管阻塞,以及某些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等病所引起.重症患者常因突然大量出血,而致玻璃体积血引起暴盲.若治疗不当,瘀积日久,终成瞽证.  相似文献   

18.
肖家翔 《中医杂志》1991,32(4):50-51
眼底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属中医“视瞻昏渺”“云雾移睛”“视惑”“暴盲”“青盲”等范畴。对眼底疾病的治疗,从肝论治取得了较佳疗效。  相似文献   

19.
柴键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10):671-671
眼底出血为多种眼底病的共症。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等,属于中医“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可采用分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玻璃体积血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疾病,多由眼外伤、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畸形、内眼手术等引起。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