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石膏的运用,皆会根据其证的轻重缓急、病体的虚实寒热而辨证论治、施量配伍。论文从《伤寒杂病论》中含石膏的方剂入手,系统地分析了石膏的配伍及用量规律,以期引起临床对石膏应用的重视,开拓经方中石膏配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石膏在仲景方剂中广泛运用,据统计,《伤寒论》中共用石膏7次,《金匮要略》中现石膏13次,可合并为18方,其主要配伍方式为石膏配伍麻黄、半夏、知母、人参等,用量多至一斤,少至二分,其功效主要是清热、生津、平喘、止呕等.深入挖掘经方中石膏的具体功效与配伍特点,对于消化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  相似文献   

3.
吴施国 《山西中医》2010,26(2):42-42
石膏与知母配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白虎汤。研究石膏与知母的配伍意义及其机理,对理解并运用这一配伍组合治疗伤寒阳明热证、温病气分热盛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石膏与麻黄按不同比例配伍的麻杏石甘汤中金属元素含量的研究》一文的一点看法黑龙江中医学院(150040)薛长松《石青与麻黄按不同比例配伍的麻杏石甘汤中金属元素含量的研究》(中成药.1988;(11):(10~12)一文中单纯由增加麻黄量时比增加石膏...  相似文献   

5.
《金匮》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关于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与《伤寒论》一同被誉为方书之祖.它对药物配伍使用的经验,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本文仅就《金匮》前二十二篇所载201首方剂的配伍情况,参阅《伤寒沦》,探讨有如下规律:一,相辅相成的配伍仲景在《金匮》一书中,往往把性质相近、功效类同的药物配合使用,这些药物通过配伍之后起到协同作用,互增疗效,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中治疗阳明里热痉病的大承气汤,其中的大黄和芒硝,便是这种配伍形式:大黄性味苦寒,泻热通腑,芒硝性味咸寒,润燥通便,二者同用,则泻热通腑之力更强.本篇白虎加人参汤中的石膏与知母,也属此类.石膏辛甘性寒,知母甘苦性寒,都具有清热泻火功用;但石膏清热泻火功用强,知母泻火滋阴之力著,二药  相似文献   

6.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的一门学科。古方中能经受临床实践检验的,其配伍一般都比较精练。但是其中有部分方剂历代医家的解释并不一致,至今仍为教学上的难点、疑点。对于这些方剂的进一步研究,搞清它们的配伍意义,统一教学内容,无疑对提高方剂课的教学质量,是有益的。本文就《方剂学》的教材范围,对部分有争议的方剂提出一些初步意见,和同志们讨论。一、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方原载《伤寒论·太阳篇》,药用麻黄、石膏、杏仁、甘草四味组成。对本方的不同看法,主要是在分类上,属于解表剂抑是清热剂? 从本方主治来看,原文指出:“发汗后,不可更行  相似文献   

7.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运用统计方法,探究《伤寒论》中最有代表性的君药桂枝,探寻其与芍药、葛根、石膏等配伍的比例和药证规律。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医案》作为一本较为实用的临床参考书,对后世有重要指导意义.石膏、半夏二味的配伍使用尤为精当.本文拟从探本溯源、本草考究、配伍特点三方面对该配伍进行论述,以期有助于经典研读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常用于外寒兼见内热.仲景表里双解之时,多以石膏伍麻黄,而非芩连等苦寒药物.仲景应用麻黄石膏之品,解表时麻黄用量在麻黄汤中3两麻黄的基础上常见增加,而清里时石膏用量在白虎汤中1斤石膏的基础上常见减轻,如麻杏甘石汤等.简言之,《伤寒论》麻黄石膏表里同治之要为:表里双解,多以石膏伍麻黄;石膏为伍,解表麻黄量酌增;表邪未尽,清里石膏要减轻;剂量比例,仍待临证所决定.  相似文献   

10.
石膏解肌之说由来已久,但限于矿物药的溶出及研究手段有限等现实问题,其临床推广及应用不足,深入探讨亦不足。该文通过梳理解肌法的脉络,总结出解肌法所针对的病机为“津液不足,兼表不和”,而石膏解肌的核心内涵为“清火存液,兼透表邪”;通过梳理解肌法的古今运用,结合配位化学的现代研究,从配伍角度入手,主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经方为例,拓展了石膏解肌之内涵,总结出石膏的解肌作用不仅可以治疗外感后的肌肉不适症状,还可能影响脏腑功能,进而治疗内伤杂病,并由此提出“石膏配伍解肌法”,认为石膏与麻黄、葛根、防己、知母、人参、芍药、竹茹、生地黄、麦冬和葳蕤等药物配伍后,通过调整透散和清热的力度来更好地发挥解肌作用。该文附临床验案一则予以阐发,以期为石膏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为其配伍使用的药物机制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