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2例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BE患者进行APC治疗,术后给予奥美拉唑辅助治疗,对其疗程、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62例均完成治疗,其中1次APC治疗即获得消除者54例;2次治疗者5例(环周型或长段);3次治疗者3例(环周型、面积广)。12例治疗期间有轻度并发症,为胸骨后疼痛,经抑酸剂和黏膜保护剂治疗1周内症状改善。结论 AP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BE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文圣  唐少波  袁海峰 《广西医学》2014,(12):1797-1799
目的观察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BE并肠上皮化生或(和)不典型增生患者,均行内镜下APC治疗,术后给予雷贝拉唑等辅助治疗。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复查胃镜。结果 42例BE患者共进行APC治疗50次,其中治疗1次35例,2次6例,3次1例。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3个月内均无复发;治疗后6个月复发3例,均为长段BE患者,再次行APC治疗后消失。治疗后12个月复发1例,也为长段BE患者,再次行APC治疗后消失。治疗期间出现胸骨后疼痛11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APC治疗BE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是致命性胃肠恶性疾病之一,5年病死率超过90%[1],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无疑是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与食管腺癌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各种检测手段的应用和研究,均提示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故Barrett食管治疗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目前BE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抑酸药物治疗以及内镜下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BE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治疗方法,被认为是能有效清除BE粘膜的内镜下治疗手段之一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奥美拉唑在Barrett食管(BE)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BE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予内镜下APC+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有效率(82.2%)显著高于对照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E病变范围及长度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病灶首次清除率为86.7%(39/45),且治疗后3、6、12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氲离子凝固术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E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证实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予以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术后给予常规抑酸药物口服治疗2个月。于术后第1、第6、第12个月进行内镜随访,并统计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经APC治疗后食管鳞状上皮完全再生,均获治愈,其中27例患者(90.0%)经1次治疗,3例患者(10.0%)经2次治疗。治疗后12个月后复查发现4例复发。未发生出血、穿孔和食道狭窄、严重溃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并发症,是食管下段胃食管交界上方黏膜发生异常变化,食管下端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含有杯状上皮的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被认为是重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治疗方法,已证实能使BE黏膜消除且诱导鳞状上皮再生[2],笔者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应用APC治疗BE食管13例并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临床疗效.方法 内镜下以APC对36例病理证实为肠上皮化生的BE完全损毁化生黏膜,再给予奥美拉唑抑酸治疗.术后进行内镜、病理随访12个月.结果 36例均完成治疗,其中需要1次治疗者25例,2次者10例,3次者1例.34例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94.4%),2例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5.6%).12个月后共有5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术后出现36例胸骨后疼痛,2例黏膜下气肿,1例吞咽不畅.结论 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BE安全、有效,但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8.
吴海华  周和平  杜箐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3):213-214,F0003
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内镜消融疗法。其通过高频电激发氩离子气体,不需要接触组织表面,就可以使组织高温失活,同时使周围的组织凝固、干燥、收缩,失去导电性,氩气就会改变方向,这样就限制了组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E已被证实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超过80%的食管腺癌发生于BE,作为食管腺癌的癌前期病变,BE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为普通人群的125倍.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黏膜上皮化生[2].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是内科治疗BE的新技术,既能缓解BE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使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再生,减少了食管腺癌的发生率.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本科共收治50例BE患者,经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06年5月-2008年10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12例BE患者进行60W APC治疗,术后予埃索美拉唑辅助治疗,对其疗程、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12例均完成治疗,10例仅需1次APC治疗即获得消除,2例需2次治疗.8例治疗期间有轻度并发症,为胸骨后疼痛,口服埃索美拉唑1周内症状改善.结论 AP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BE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昌雄  蔡建庭  黎红光  徐磊  曾丽芬 《浙江医学》2011,33(11):1609-1610,1613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在Barrett食管(B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1年2月无肠上皮化生的83例病理诊断BE患者,在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定位下行APC治疗,术后2~3、6个月应用NBI技术对原病灶处进行复查。结果83例患者共行118次APC治疗,74例术后2~3、6个月复查无复发,6个月时内镜复查BE复发9例,其中4例获得病理诊断。结论APC是一种治疗BE较为安全、有效、创伤小的内镜介入治疗手段。治疗的适宜功率为60W,随访6个月复发率较低;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食管下端腺癌唯一被认为的癌前病变是Barrett食管(Barrtett’s esophagus,BE)。目前BE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BE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内镜下治疗因其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而越来越被临床医师接受。氩离子凝固术(argonplasma coagulation,APC)是内镜治疗中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已证实能使BE黏膜消除且诱导鳞状上皮再生。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我.们使用APC治疗BE2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序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经内镜下硬化或套扎治疗2次及以上的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其直径〈0.3cm的曲张血管,并与另一组基线资料匹配、单纯采用内镜下硬化或套扎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经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序贯治疗30例,随访观察6个月,2例再发出血,再出血率6.7%;而另一组单纯硬化或套扎治疗2次及以上的30例,随访观察6个月,再发出血8例,再出血率26.7%。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序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快速、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等特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雷贝拉唑钠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经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Barrett食管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经电子胃镜行APC治疗,术后联合雷贝拉唑钠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雷贝拉唑钠治疗。所有病例1~12个月内复查内镜。结果治疗组分别在完成疗程第3,6,12个月时总有效率分别为90.0%,93.3%,90.9%,对照组分别总有效率均为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雷贝拉唑钠是一种治疗Barrett食管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B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口服,实验组接受APC治疗后服用埃索美拉唑,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后3、6、12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9.0%、23.8%、20%及90.5%、90%、90%,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组未出现出血、穿孔、狭窄、感染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PC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就诊的经病理诊断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埃索美拉唑治疗组。埃索美拉唑治疗组患者予以埃索美拉唑40g/d,分两次口服;联合治疗组患者则予以APC后每天分两次口服埃索美拉唑共40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复查结果,了解联合疗法的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治疗后,状况均有改善,但联合治疗组的随访疗效情况更优,且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雷贝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2月至2008年11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23例BE患者进行60周APC治疗,术后予雷贝拉唑辅助治疗,在治疗后3、6、12个月分别复查胃镜及活检病理,对其疗程、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23例均完成治疗,16例仅需1次APC治疗即获得消除,5例需2次治疗,2例需3次治疗。6例治疗期间有轻度并发症,为胸骨后疼痛,口服雷贝拉唑1周内症状改善。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雷贝拉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BE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爱民  苏军凯  刘将  唐庆林  张帅  张鸣青 《疑难病杂志》2013,(12):927-929,F0003
目的观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经病理证实伴有上皮内瘤变和/或肠上皮化生的BE患者,在NBI.ME监视下行APC治疗,继之予奥美拉唑20mg,每天2次,抑酸治疗。末次治疗后行12个月的内镜随访,内镜随访时对再生的鳞状上皮及可疑病灶进行活检。结果24例患者共接受36次APC治疗,1个月后有22例(91.6%)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1例(4.2%)在再生的鳞状上皮间出现柱状上皮岛,1例(4.2%)在可疑病灶中发现上皮内瘤变,1年后总有效率70.8%(17/24),复发和残留7例(29.2%)。结论NBI—ME下APC联合抑酸治疗BE安全有效,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20.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是食管下端的鳞状上皮被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改变。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BE是食管下端腺癌,是日前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其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60倍,约10%的BE患者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粘膜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