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将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自然“六气”反常太过即变成六种致病因素,中医统称为“六淫”。 病人一觉醒来口眼歪斜,中医称  相似文献   

2.
“气交”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因阴阳是在“气交”中化生,万物是在“气交”中生存并依靠自身的“气交”延续生命。中医医理探索的宗旨就是如何掌握人体的“气交”变化并使之更适宜地运化,所以气交是中医不可忽略的概念。但目前在中医界讲阴阳五行者多,讲五运“气交”者少,重临床效果者多,重理论研究者少,如此与科学发展不相符的现象中,“气交”概念的淡化是其原因之一。为此本文从“气交”的原概念、中医学概念及该概念与系统科学的关系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气”是祖国医学重要理论之一。它所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很多学者对此争鸣不休。为把中医之“气”更加明确,冒昧提出一新概念并探讨之,所谓“气”就是“质动之气”。一、质动之气三要素及含义和生成  相似文献   

4.
“气”是中医的核心术语,在中医思想表达和治法治则的阐述中运用广泛。“气”是可生化万物的物质基础’也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气”的含义丰富,自然之气是人生存的环境;人体内之气是生命根本,主运化。正确“养气”、“练气”,有利身心。气的病理变化主要有“气虚”、“气滞”两类,  相似文献   

5.
“气一元论”作为统筹中医各学科发展的主要根基,是中医学者必不可缺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它的有效阐释及深入研究亦成为揭示经络可视化研究的关键桥梁。故本文基于“气一元论”探究经络中“气”之体现,认为经络实质仍以“气”为主,但有“气本、气动、气化”之区别,在经络学理论、脉诊、经络治疗等方面中得以体现。全文旨在强调现代经络学发展应以中医思维为主,应立足于经脉中“气”为中心,并进行理论阐释,同时对“气本、气动、气化”的本质研究提供中医理论佐证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医“气”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的学说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几乎贯穿在整个中医学中,和阴阳五行等学说同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但“气”是核心部分。在中医临床上“气”的学说对诊断和治疗起着直接指导作用,和气功的关系最为密切。探讨“气”的本质,将对中医现代化,中西医逐步结合创立我国独特的新医学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探源论"气"     
一直以来对于中医“气”的研究都倾向于其物质属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中医“气”本源于哲学,其具有非物质性的一面。本文着重从先秦汉初哲学角度对《内经》“气”进行分类,并认为对于探讨中医“气”,从哲学基础及其演变的过程出发或许能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慢性肾炎的研究,着重水肿证探讨。水肿是机体水液气化失常的表现。水与气有密切关系。气行则水行,气停则水聚。中医文献对水病论述多强调气的因素。如《金匮要略》把水肿命名为水气,突出气在水肿病理上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转大气”为气分病水肿的治则,开水病从气论治先河。张景岳提出“水气本为同类”、“气化水自化”、“水不能化,因气之虚”的观点,治疗上倡言“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唐容川亦认为:“气与水本属一家”、“病气即病水”、“治气即是治水”。中医关于水与气的理论,不但对指导水肿证治有重要意义,亦为中医研究慢性肾炎提供了重要依据。现试从理论、临床两方面对气与慢性肾炎证治关系进行初  相似文献   

9.
无“气”不成病,无“气”不成医。气行则血行,气血湿炎虚五证及阴阳五行之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气象和天气预报,以人为本和以气为本,“天时,地利,人和”全面的概括了“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厚积薄发之中,具有人文素质和科学内涵以及医疗保健的专业理论。整体观和辨证施治是其特点,阴阳五行,气血湿炎虚五证以及四诊八纲和“治未病”理论构成中医的理论框架。精神和物质,中医更重视“气化”在生命中的作用,“以气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和内涵,“天人合一”是以气为本的外延和整体观。“天人合一”,“以气为本”,“心脑合一”,“精气神一体”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技术。在中医特色的传承问题上,是经验的传承和创新,经典中医理论信息化,临床诊疗技术现代化是中医进步和创新的必由之路,舍此无第二条道路。在创新问题上,一是古典理论的现代表述,二是“四诊八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大医精诚是中医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中医服务的公益性质和理念;经济上坚持“简便验廉”,学术研究中坚持高科技含量和中医特色;大医精诚,“诚”,一方面是强调服务性,更重要的是非商业化理念和奉献精神,“诚”具有“大慈大悲”和“普渡众生”的佛教理念。量力而行和用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健康回报,是“新医改”及临床医疗追求的价值观,这同样是中医特色。中医特色除体现其固有医疗保健的专业特色外,中华人文理念的传承是其本色。这应该被认为是医学的专业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功能。劳心者治人,中医历来强调意识形态,对生命的积极作用和负面致病因素,“气”的负面作用和多样性及致病性,成为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内涵和临床病因。人文医学,管理医学和生物医学构成中医现代理论的主体,既体现中医特色又体现医疗模式新概念。整体观/天人合一/宏观、辨证观/辨证施治/循证医学、现代观臌观/中西医并重。三观并重是发展和拓展中医特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医FOLLOW ME     
中医的气是虚无飘渺的吗气功讲“气”,武侠作品里讲“真气”,中医里也有“气”。那么气究竟有形无形,是属客观实在的物质,还是属主观臆想的精神?气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从广义上讲,属哲学范畴。我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气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由于它极细微而分散,肉眼看不见,故称为“无形”。气活动能力很强,能从事物运动变化中测知气的存在。哲学上的“气”被引入医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中医学中“…  相似文献   

11.
“气”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根本之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之一,“气”的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转归。免疫学说的免疫球蛋白是阐述人体免疫能力的一门学说,是研究人体免疫能力及免疫球蛋白的来源、功能、质和量的多少、临床表现症状和治疗方法等。从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上来看,中医的“气”与免疫球蛋白有一定的相同性和关联性,用免疫球蛋白的量化指标是否可以做为中医“气”的虚实量化指标,提出商讨。  相似文献   

12.
加速康复是现代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加速康复理念与中医药临床疗法结合应用到患者全程治疗康复中,能够达到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效果。“气”生命理论产生于古代哲学,是构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气”生命理论认为气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气”生命理论对于中医快速康复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基于“气”生命理论构建中医快速康复外科新体系有利于发挥中医在外科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文章对“气”生命理论及其在在围术期管理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构建与完善中医快速康复外科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试图在现代医学对脂肪细胞因子一脂联素的研究成果中,从中医学角度出发,阐述脂联素是中医学“气”的微观物质之一。即从脂联素的生理功能和相关病理变化与中医“气”的相关功能:脾主升清(气)与肝主疏泄(气机)和人体的脂肪过多堆积一属于中医学的膏脂堆积、痰浊壅滞气机所引起的“气”的病理改变相比较,得出脂联素与中医的“气”在生理和病理上存在着一定共性。  相似文献   

14.
杨威  于峥  刘寨华 《北京中医》2009,(3):198-200
“六气大司天”缘于《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丰富了中医的时间周期规律。历代百家争鸣的中医学术流派与医家见解变迁,或主动契合或客观暗合于“六气大司天”规律,存在着中医发展一致性的理论思维内核。继承前人经验不可拘泥,宜“和其运,调其化,不失其宜”,以开启中医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医气质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质是中医形神相关理论的高度概括。在人体中,“质”决定“气”,“气”促进“质”,“质”为“气”之根基,“气”为“质”之外用,气质的民先天禀赋后天潜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杨光 《天津中医药》1984,(Z2):87-88
研究事物要研究它的本质,它的主要予盾,中医气的学说就是据有本质性质的理论之一,《难经·八难》“气者,人之根木也”.古人云“百病皆生于气”王应震“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可见研究中医必先研究气.  相似文献   

17.
陈亮  于晓明 《福建中医药》2024,(3):21-24+35
当下周围神经的中医认识大多未能在理论中兼顾中医的整体性,故在理论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需总结、分析前人学说,以完善周围神经的中医现代化认识。周围神经的中医认识结合“元树论”后可以发现,其中医本质是从脊髓(督脉)发出的“动觉之气”通路,可以传达输布元神的“动觉之气”和感受外界的“动觉之气”,具有上通元神、下络形骸的作用,是神经系统体用中“用阳”的表现形式。周围神经从脊髓发出,体阴而用阳,故五行属木,可见其“象”为“元树”之“根”。“象”和“五行”的定位提高了周围神经的中医整体性和现代化,可进一步帮助临床辨证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从细胞内质网的角度探讨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科学内涵。通过对细胞内质网结构、功能和内质网应激的分析,尝试分别阐明“阳化气”与“阴成形”的理论以及阴阳间“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的关系,认为内质网与中医之阴阳联系密切,内质网应激通过减少细胞代谢产物的堆积,增加蛋白利用率,保障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与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气”含义的争论 ,已经持续了将近 2 0年。综合而言大致有两种意见 :一方认为“气”的含义有二 :一指流动着的微小难见的物质 ,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一是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活动能力 ,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持此论点的被称为“两义说” ;而另一方则认为中医领域中 ,“气”始终是一个物质的概念 ,“气”不能既是物质 ,又是机能。为了叙述方便 ,本文称之为“一义说”。近年学术界似乎更倾向接受“一义说”的观点 ,但笔者认为 ,“一义说”存在诸多不足 ,值得商榷。1 “一词反义”有“逻辑错误”吗 ?“一义说”者认为 ,“…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 应激反应与中医内伤病证候阶段性研究概述 根据观察,中医内伤病气病为病多在初期发生。中医所谓“初病在气”而初期气病又多为实证,所谓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故气的实证多在初期发生,即气滞,多为第一阶段证候,又有“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故气血阴阳又在中期交织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