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龄冠心病患者具有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复杂、介入治疗难度大、合并疾病和手术并发症多的特点.目前,关于是否完全血运重建、最佳的支架选择等尚存争议.现代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新支架设计使冠脉支架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本文旨在对于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策略、新技术的应用及高龄相关并发症的应对做概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高龄冠心病(CAD)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CAD年龄≥70岁173例(高龄组)和年龄<70岁134例(非高龄组)行PCI患者的临床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近中期临床疗效。结果高龄组行PCI的总成功率与非高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99%vs 98%,P>0.05);高龄组死亡率(0.00%)与非高龄组死亡率(1.4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冠状动脉、外周血管并发症无明显差异;高龄组冠状动脉病变较非高龄组重,支架置入率高于非高龄组(92.6%vs 90.1%)。随访24月,两组间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高龄CAD患者行PCI是安全的,其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及近中期疗效与非高龄患者比较无差异。PCI同样是高龄冠心病患者治疗的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3.
62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痛的临床护理效果,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62例患者手术成功60例,成功率为96.8%,2例患者因冠状动脉高度狭窄导丝无法进入失败;6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60例患者术中出现室颤2例,经电复律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拔管后出现神经反射现象,经及时救治好转,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具有效果理想,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器械材料的不断改进和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PCI治疗的指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获益,但仍有少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研究显示,随着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升高,PCI术后不良反应也随之升高[1],因此,明确接受PCI治疗术患者术后死亡率与自身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对相关危险因  相似文献   

5.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老年和高龄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比较青中年(45~60岁,33例)、老年(60~74岁,92例)和高龄老年(75~89岁,76例)CHD患者的临床和冠脉介入治疗特点、PCI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PCI术后6月~2年内主要心脏事件(MACE)和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 老年和高龄老年组合并多种疾病和/或危险因素的发生高于轻中年组患者(P<0.05,P<0.01).老年和高龄老年组单支和简单病变少于青中年组,而双支、多支及复杂病变明显增多.从青中年组、老年组到高龄老年组,Gesini积分逐渐增高.对应的PCI参数显示:与青中年组相比,老年组、高龄老年组预扩张比例增高,平均每例置入支架数、治疗病变数增加. 除1例发生冠脉内急性血栓、1例发生冠脉穿孔破裂外,整组对象PCI的即刻成功率为99.01%(199/201),其中高龄老年组即刻总成功率为98.68%,与青中年组(100%)、老年组(98.9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高龄老年组完全血运重建的比例低于老年组(P<0.05)和青中年组(P<0.01),其MACE的发生风险为轻中年组的5.47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不完全血运重建(OR=2.14,95%CI=1.37~5.72)是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有适应证的老年和高龄老年患者能耐受PCI,PCI即时成功率、院内无事件生存率与年轻患者相当,高龄不是PCI的禁忌证,且高龄CHD患者完全血运重建可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其中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患者临床表现更为危重.本研究旨在探讨对高龄ACS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75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0年11月~2012年6月在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住院并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244例,记录和分析介入相关资料、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6个月主要临床事件(全因死亡、心绞痛发作、再发心梗、靶血管重建、出血事件)等.结果 244例老年患者中,共有237例实施了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介入成功率为99.2%,介入相关并发症4例(1.6%),3例为血肿并发症,1例为桡动脉闭塞;住院期间共发生主要临床事件4例(1.6%),2例死亡,2例消化道大出血;随访6个月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增加,共发生26例(9.8%),其中死亡1例,心绞痛23例,心肌梗死1例,消化道大出血2例.结论 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脉再狭窄的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血小板功能抑制剂、抗凝血药及溶血栓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抑制剂等药物措施和超短波、磁场、射频热球囊、切割球囊、带膜血管内支架、自身静脉包被支架、生物和解支架、放射性支架物理措施对冠脉再狭窄的防治原理、作用特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冠心病是CVD的主要临床类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冠心病患者重要的再血管化治疗策略,近年来在手术策略、新型介入设备研发、相关指南更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尽管相关的治疗和管理得到了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残留风险依然较大,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宋冬梅  魏芳 《山东医药》2004,44(29):74-75
2002年6月~2004年5月,我们共对20例高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共同问题包括症状不典型、合并危险因素多、临床证据不充分。老年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减少死亡或心肌梗死绝对和相对危险度,长期随访显示其改善生存和症状的优越性。老年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主要获益来自减少再次心肌梗死和重复血运重建;再灌注及时性和可行性是挽救濒危心肌和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取决于患者是否存在心源性休克、时间延搁、合并病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倾向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年龄是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他汀类药物在冠状动脉介入中应用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他汀类药物除具有降脂作用外,尚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外的多向性效应,包括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新生内膜增生、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作用及改善内皮功能。近来研究证明,他汀类降脂药物可明显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他汀类药物早期应用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能成为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旁路术曾是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标准治疗,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已成为左主干病变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进一步规范患者的选择,科学选择治疗策略及相关器械有助于提高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如何加强患者的定期随访、抗血小板治疗反应性的监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远期疗效,分析影响此类患者转归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175例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以一般资料基本一致为要求,1:1纳入175例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为对照。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并进行持续性的电话随访,统计并对比预后。采用Cox回归分析LVEF<50%组远期主要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LVEF对预测LVEF<50%组远期主要终点事件的作用。结果住院期间,两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99.81±272.03)d,随访期间观察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分别8.00%、6.86%,明显高于对照组2.29%、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主要终点事件(心肌梗死、卒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及次要终点事件(再次心绞痛复发、非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SYNTAX积分、吸烟史是影响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VEF是影响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LVEF对预测观察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最佳截断值为42%,此时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0.552。结论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PCI介入治疗的围术期安全性与LVEF≥50%患者相似,但前者中远期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风险明显提升。且对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LVEF下降程度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由于男女性别的不同,造成了冠心病诊治方面的许多差异。现简要概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对狭窄冠状动脉进行血运重建应遵循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近年备受重视的血流储备分数能更好反应冠状动脉真实灌注状态,它对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冠状动脉狭窄临界病变及特殊病变的缺血评估。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和肿瘤并存的情况越来越常见。肿瘤本身及其治疗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安全性,PCI术后的二联抗血小板治疗也影响肿瘤的手术治疗。因此,肿瘤患者应尽量避免PCI。肿瘤手术前是否进行预防性PCI取决于术前心脏风险评估的结果。PCI只适用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或不稳定的肿瘤患者,治疗方式应优选单纯球囊扩张或植入金属裸支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9年8月因冠心病于我院接受PCI的186例老年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老年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心电图J波、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0级、KillipⅣ级及发病至PCI时间是老年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与老年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高度相关。基于糖尿病、心电图J波、冠状动脉多支病变、TIMI血流分级0级、KillipⅣ级及发病至PCI时间6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老年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使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对该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16[95%CI(0.787,0.845)],说明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老年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糖尿病、心电图J波、冠状动脉多支病变、TIMI血流分级0级、KillipⅣ级及发病至PCI时间是老年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能够提高对老年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效能,对临床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