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FIB及Lp(a)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微血管病变组及无微血管病变组;同时选取5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各组人群的D-二聚体、FIB及Lp(a),分析它们在各组人群之间有何不同.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5);无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D-二聚体、FIB及Lp(a)的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血液实验室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同期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gT)、TC、TG、HDL-C、LDL-C、GLU、HbA1c、PT、APTT、FIB、D-二聚体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液PAgT、D-二聚体、HbA1c、TG水平分别为:(51.96±6.47)%、(219.00±574.39)ng/mL、(6.06±1.15)%、(1.53±0.79)mmol/L,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血液PAgT、D-二聚体、HbA1c、TG水平比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1例糖尿病伴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30例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及30例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P=0.092).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病理性凝血和纤溶状态.D-二聚体及FIB测定可预示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相似文献   

4.
易光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75-8375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检测意义。方法 D-二聚体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4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40例正常孕妇,4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对孕妇特别是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及时发现妊高症,预防DIC的发生和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检测在2型糖尿病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在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诊断的价值。方法将74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组(45例)、并发症组(29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46例),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并发症组肛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其中无并发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糖尿病D-二聚体是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诊断指标之一。严格控制血糖、监测D-二聚体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患儿D-二聚体的变化以及潘生丁对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2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和正常健康儿童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所有患儿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潘生丁干预治疗一段时间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D-二聚体可较好监测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液粘稠度,动态反映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7.
对已经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E2100提示PLT Clump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外周全血中血小板聚集情况,计算血小板的聚集比率.发现2 型糖尿病患者的PLT Clum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对PLT Clump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进行了比较,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而其他参数均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方法:对收治的124例HSP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SP患儿急性期PLT、MPV、PCT、PDW、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并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组与非HSPN组D-二聚体水平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03,P〈0.05)。结论:HSP患儿急性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持续高水平的血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可能与HSP的肾脏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用ELISA定量快速检测法测定86例肺癌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癌(Ⅰ、Ⅱ、Ⅲ a期)及(Ⅲb、Ⅳ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同时发现肺癌(Ⅲb、Ⅳ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也明显高于肺癌(Ⅰ、Ⅱ、Ⅲa期)患者(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在肺癌肿瘤诊断及病情评估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互关系.方法:确诊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7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同时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超标准值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1,<0.05,<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TIA患者作为实验组,6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小板相关参数、血浆D-二聚体及其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对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621.855和92.277,P0.01);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小板相关参数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67.634、128.213,P0.01),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IA和脑梗死患者PLT、MPV及PDW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TIA患者PLT水平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但PDW、MPV水平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在TI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可为其早期诊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调查各孕期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特征,初步建立排除妊娠期静脉血栓相应的临界值.方法 以非孕适龄健康女性为对照(30例),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3~8月体检孕妇(9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20~40岁健康孕妇,未接受肝素和华法令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无静脉血栓史.根据孕龄分为旱(12 w)、中(24 w)、后期(36w)三组各30例,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各组95%分位数初步建立cutoff并随访调查有无静脉血栓发生,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与非孕女性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随着妊娠期的延长逐渐升高,早孕期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33,P=0.19),妊娠中期、后期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P<0.01和t=3.96,P<0.01).而妊娠后不同时期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显著地渐进性增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P<0.01;t=4.56,P<0.01和t=8.92,P<0.01),非孕和妊娠后三组D-二聚体浓度低于传统临界值(0.5 mg/L)的比例分别为:93.3%,90%,25%和3.3%,提示妊娠中后期D-二聚体己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作为排除诊断依据.结论 中西方女性妊娠期D-二聚体的渐进性升高特点存在差异,以0.54,1.38和3.78 mg/L作为各孕期的临界值对排除静脉血栓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水平对不同心功能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测定入院12小时内的148例不同心功能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48例、无痛性心肌缺血51例、心绞痛49例)和2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D-二聚体、TPP水平,并作分析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心绞痛患者的D-二聚体和TPP水平均高于20名正常对照组(均为P<0.01或P<0.05),心功能Ⅳ级组的D-二聚体和TPP水平高于Ⅲ级组(均为P<0.01),而Ⅲ级组又高于Ⅱ级组(均为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与TPP水平可较直接地反映机体的凝血、纤溶状态和病情变化,检测冠心病患者体内D-二聚体与TPP水平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检测血浆D-二聚体、FDP、TNT对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FDP和TNT在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AMI,28例UAP,22例SAP患者采用乳胶凝集法进行D-二聚体及FDP检测,采用干化学分析法进行TNT检测。结果AMI组与UAP组、SAP组、对照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与对照组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参考指标及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鉴别的参考指标,TNT能对AMI做出早期诊断,并且有特异性,且灵敏度高,其检测迅速、方便,与D-二聚体、FDP联用有助于提高A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与高凝状态的关系,为慢性心力衰竭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组(n=60)和健康对照组(n=30)血浆D-二聚体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对心衰患者组按心衰程度、LVEF不同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亚组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随心衰程度加重,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不同心衰程度患者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随LVEF值降低,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升高,各不同射血分数(EF)水平患者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215,P=0.098).[结论]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②随心衰程度加重,高凝状态更为严重;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与高凝状态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16项出凝血、纤溶指标的检测,了解肝硬化患者出凝血及纤溶的功能,并分析这些指标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肝硬化患者60例,按Child-Pugh分级,A、B、C各20例,正常对照组40例,均检测血小板4项参数(PLT、PCT、MPV、PDW)及12项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指标(PT、APTT、TT、FIB、D-二聚体及Ⅱ、Ⅴ、Ⅶ、Ⅷ、Ⅸ、Ⅹ、Ⅺ凝血因子的活性).结果 (1)血小板4项参数中,肝硬化各级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及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PLT、PCT均下降,MPV、PDW均升高,且肝硬化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PLT、PCT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MPV、PDW有显著性差异(P<0.05).(2)PT、APTT、TT、D-二聚体中肝硬化各级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及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均明显升高,而FIB均明显下降,其中PT、FIB、D-二聚体肝硬化各级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及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APTT、TT肝硬化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Ⅱ、Ⅴ、Ⅶ、Ⅸ、Ⅹ、Ⅺ因子的活性,肝硬化各级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及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均明显下降,其中Ⅱ、Ⅶ、Ⅸ、Ⅹ因子的活性,肝硬化各级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及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Ⅴ、Ⅺ因子的活性,肝硬化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Ⅷ因子活性,肝硬化各级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A级与B级、B级与C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出凝血、纤溶机制异常,且与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在防治肝硬化患者出血时,不仅要纠正血小板、凝血因子的异常,还要给予一定的抗纤溶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诊断为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100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 2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TEMI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38±0.91)g/L,对照组为(2.65±0.6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D-二聚体的平方根STEMI组为(13.23±5.08)μg/L,对照组为(9.40±5.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P<0.01).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比值的平方根STEMI组为(9.11±4.13),对照组为(5.9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P<0.01).结论 STEMI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提示在STEMI急性期存在急性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非孕和正常孕妇各80例、妊高征孕妇83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及非孕妇女组比较,三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妊高征组中血浆D-二聚体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结论:妊高征妇女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在孕期进行D-二聚体的检测,对高危孕妇预防出血及避免DIC发生等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及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诊治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分别检测100例健康人(对照组)及100例血液透析患者(试验组)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试验组在血液透析中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试验组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率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透析前后D-二聚体浓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更能准确反映尿毒症患者的出血来和凝血功能,但血液透析不能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妇女不同孕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妊娠孕妇共125例及正常育龄非妊娠妇女30名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早期妊娠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TT、PT、TT、Fbg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AgT 明显增高(P<0.05).中孕组、晚孕组与对照组比较APTT、PT、TT明显缩短(P<0.01),Fbg、PAgT 明显增高(P<0.01).晚孕组与早孕组比较,PT、APTT、TT、Fbg、PAgT 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 妊娠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随着孕期增加而增强,监测妊娠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对积极预防和治疗血栓前状态、产后出血以及DIC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