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旭丹  刘艳霞 《中外医疗》2010,29(2):192-192
目的观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变化,以便合理安排采血时间,减少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方法对300例凝血四项患者的标本立即测定与放置3h后再进行测定。结果PT与APTT测定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标本久置可使凝血酶时间测定结果缩短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结果廷长。对凝血四项应立即进行测定或在1h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凝血酶原活性(FⅡ:CA)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巨齿蛇毒显色底物法检测肝硬化肝功能A、B、C、级患者FⅡ;CA例。结果:肝硬化肝功能A、B、C级之间FⅡ:CA有显著的差异。病情越严重FⅡ:CA越低。结论:FⅡ:CA是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是检测肝脏凝血机制障碍的一项较为敏感的指标,两者在重症肝炎诊断和评估预后中的重要地位,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本文对300例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血清转氨酶活力(ALT)、血清胆红素(SB)及血小板计数(BPC)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各型肝病PT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重症肝炎较正常对照组有极明显差异(P<0.001),急性肝炎、慢迁肝、慢活肝、瘀胆型肝炎差异不显著(P>0.05)。各死亡组PTA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患者肝细胞受损程度加深,PTA呈梯度下降,PTA与SB呈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诊病人标本采集和处理对凝血实验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396例急诊病人静脉采血后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 396例标本中62份有误差,误差率为15.7%,在62份误差中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有误者19份,占总误差的30.6%,有肉眼可见微小凝块者32例,占总误差的51.6%,标本溶血者11例,占总误差的17.8%。结论 不适当的标本采集和处理是导致凝血测定结果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应该加强急诊病人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5.
血凝筛选试验PT、APTT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莉 《陕西医学杂志》1999,28(2):107-109
为探讨常规血凝筛选试验PT、APTT在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的变化,应用磁感应原理全自动血凝仪,以凝固法检测健康人群55例,不同病种患者194例,结果显示,在高凝状态下的脑梗塞、冠心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恶性肿瘤患者中,PT变化并不明显,APTT的缩短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者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外(0.010.05),肝硬化患者两项结果的延长(P<0.01)及妊娠产妇两项结果的缩短(0.01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标定两种国产免脑粉组织凝血活酶(T_(1、2))的ISI值,检测口服华法令治疗患者血浆的PT值,并比较不同组织凝血活酶及不同Ⅱ因子浓度时PTR与INR的差异。其结果显示:以T_0(ISI=1.13)为二级参考品标定得下T_1的ISI值为1.20,T_2的ISI值为1.30。当患者例数n=70时,T_0与T_2的PTR有显著性差异,而T_0、T_1、T_2两两间INR无差异。以T_0为标准分段观察发现:当PTR<1.5时,不同ISI值试剂的PTR、INR均无差异;而PTR在1.5~2及PTR>2时,不同ISI值试剂测得的PTR有显著性差异,INR无差异。当Ⅱ因子浓度≤19%时,不同试剂测得PTR有显著性差异,而INR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上PT、APTT、TT、Fg凝血4项测定异常结果的成因及在临床各科室的作用。方法:使用日本SysmexCA-1500自动血凝仪,采用凝结法测定PT、APTT、TT、Fg凝血4项。结果:本文对临床9个科室20923例病例的凝血4项测定出的异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原因。结论:凝血4项的测定对临床各科室一些疾病的诊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止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42例不同病期的肝硬化患者进行9项止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显示因子VⅢR:Ag在肝功能代偿期中已显著增高,并随病情的进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故VⅢR:Ag的检测可作为早期肝功能损害及预后判断的指标。在C级组的病人中,PT及TT均较A级组明显延长(P〈0.01或P〈0.05),提示二者的检测结果与病变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预后断判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重度烧伤患者PT、APTT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患者的凝血系统变化。方法 用法国产全自动血凝固分析仪,检测107例烧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PT、INR、PTR、凝血酶原活动度和APTT。结果 烧伤面积小于30%Ⅱ-Ⅲ度的中轻度烧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而30%-49%Ⅱ-Ⅲ度重度烧伤组和50%-79%Ⅱ-Ⅲ度的特度烧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大于80%Ⅱ-Ⅲ度特重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PT、APTT有明显延长,提示患者凝血系统障碍,有低凝血倾向,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病史5年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5例,其中血糖控制良好、无血管并发症组31例(男18,女13),血糖控制不佳、有血管并发症组44例(男27,女17);相应年龄健康对照人群30例(男、女各15例)。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无论有无血管并发症,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Fg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有血管并发症组Fg水平高于无并发症组,且同组内女性患者Fg水平高于男性;老年2型糖尿病组PT、APTT较对照组缩短,且有并发症组PT、APTT低于无并发症组;上述参数的变化与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关。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的紊乱,凝血功能紊乱是患者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并且可能是导致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有较高的血管病变风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理,通过测定患者血浆凝血四项水平,T2DM患者体内常常存在高凝倾向,使应用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的APTT,外源性凝血途径的PT均明显缩短,TT缩短,FIB水平显著上升,有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更加明显.其血液高凝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12.
郑素静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2116-211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凝血机制和凝血因子损害的程度与肝脏损害严重性的关系。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凝仪SysmexCA50测定167例肝病患者和40例体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并按病情轻重分5组进行比较。结果: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期凝血四项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除急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都存在PT、APTT、TT延长,FIB明显下降,其异常程度呈现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慢性肝炎(中重度)>慢性肝炎(轻度)。结论:血浆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可客观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可以帮助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针灸对CTX化疗大鼠PT,KPTT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化疗药环磷酰胺能损伤机体的凝血系统,导致大鼠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本实验显示:针灸对机体凝血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各针灸组与模型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针灸的效应与治疗时期关系密切,针灸后化疗和化疗同时针灸的作用优于化疗后针灸者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来源组织凝血活酶对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PT标准化在指导抗凝治疗中的作用,采用两种国产组织凝血活酶测定20例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患者PT及凝血因子X活性。结果显示:抗凝期间凝血因子X活性得到有效抑制,术后第7、14d两种不同来源试剂测得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存在差异。提示用PTR指导抗凝治疗存在一定危险性,而将国际标准化比率作为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有助于安全、有效地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病人用EDTA抗凝血和枸橼酸钠抗凝血检测PT、INR结果的差异。方法120位受试对象用枸橼酸钠和EDTA抗凝各采两管血,分离血浆后在STAGO仪器上检测胛,对两种抗凝方式所得PT、INR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其相关性及其结果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以枸橼酸钠法测得PT为Y,EDTA法测得PT为x,两者间PT线性方程为Y=0.86x-2.8,R^2=0.97,PT结果相关性好,但差异有显著性。INR线性方程为Y=0.95x+0.03,R^2=0.98,相关性好且差异无显著性。讨论EDTA抗凝血浆检测胛在临床上是可接受的,但前提条件是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报告INR结果时还应统计EDTA抗凝血的MNPT(正常人平均Pr),根据公式INR=(PT/MNPT)^ISI计算INR值。  相似文献   

16.
王荣就  曾绍妤  蒙君平  李培禧 《吉林医学》2013,34(13):2423-2424
目的:了解预产期孕妇凝血功能状态,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预产期孕妇98例及非孕健康妇女90例进行TT、PT、APTT、FIB等四项检测。结果:与非孕妇正常妇女相比,预产期孕妇FIB偏高明显(P<0.001)。结论:预产期孕妇的血液呈生理性高凝状态,通过监测孕妇的凝血功能,可利于保护孕妇及胎儿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标准化研究的某些进展邓福贵黄杰俞真奎血液学教研室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甘孜州稻城县医院检验科1935年Quick首创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一期法,用测定的秒数报告结果,但不同仪器使用同样的PT测定系统所得PT值不同,即存在技术性偏倚。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操作和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6研究近年来我科进行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报告.结论 P T测定中操作及报告方式必须规范化,才能正确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质量保证右江民族医学院附院检验科李壮(百色533000)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是反映机体外源性凝血机制的重要检测指标,它对出凝血、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对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的监测及口服抗凝药用量的调控、心...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恶性细胞对周围组织的侵袭、转移的形成等因素,均可导致病人凝血机制的改变。2003年8~10月观察了50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