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野  梁斌 《医学综述》2014,(15):2705-2707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疗效均令人满意,其中关于PNF技术配合传统中医综合疗法对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但少量研究报道均有良好疗效,结果使人鼓舞,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该文主要回顾PNF技术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应用的研究,介绍PNF技术的基本理论,阐述其在各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与相应领域传统治疗方法相结合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楚野  梁斌  丘德赞  韦敏克  韦建勋  陈峰  王贤  谷金  陈航 《广西医学》2014,(11):1561-1564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合并不全截瘫患者90例,以年龄不同分为青少年组28例、中年组33例、老年组29例。患者均做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后1~2周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包括常规运动疗法、针灸、高压氧及PNF治疗。3组在康复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中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标准进行感觉及运动评分,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3组患者康复治疗后Frankel分级与治疗前比较,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运动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康复治疗后,中年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老年组(P<0.05),但与青少年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NF技术结合康复疗法对不同年龄患者疗效基本相同,其对于中年患者疗效是否更为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在胸椎骨折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应用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3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86例胸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高压氧辅助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常规运动治疗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PNF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感觉评分、运动评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分、功能独立性(FIM)评分和脊髓独立性(SCIMⅢ)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评分、感觉评分、MBI评分、SCIMⅢ评分和FIM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两组以上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联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胸椎骨折致脊髓损伤患者,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显优于单独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训练用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舟山分院收治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6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检查,行半月板成形术治疗后,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训练。治疗后,根据膝关节功能和Lyscholm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后采用感觉阈值测量法对被动60°位置觉、60°运动觉和等张功率(伸、屈)进行测定。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治疗后,两组优良率、被动60°位置觉、60°运动觉、等张功率(伸)、等张功率(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体质量指数、关节软骨损伤、病程、损伤部位、术后肢体冷敷、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均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神经肌肉训练助于提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术后疗效,有效促进患者被动位置觉、运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普通针刺加红外线治疗脑卒中面瘫基础上,加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面瘫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脑卒中面瘫患者62例分为普通针刺加红外线组(对照组)31例,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观察组)31例。对照组每天治疗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每次15min,每周5次。每4周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入组时)、治疗后(治疗4周)对2组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结果 2组面神经功能评定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3.87,高于对照组的61.29%(P〈0.05)。结论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能提高脑卒中面瘫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红外频谱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试验组(n=19)。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正确的体位摆放、针灸治疗、主动和被动运动,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红外频谱治疗,两组均进行4周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用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量表(FMA)、巴氏指数(BI)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BI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 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红外频谱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肩痛的疼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结合盆底肌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某三甲骨专科医院2019年06月--2021年06月收治入院脊髓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常规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常规组采用日常常规护理(留置导尿术、清洁间歇导尿术、Crede手法、盆底肌训练等)+盆底肌电刺激等疗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盆底肌电刺激+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联合进行治疗护理。在干预前及干预后4周、12周、24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自主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日排尿次数)、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24周后患者的膀胱功能的各项指标及生活质量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对患者膀胱功能重建、提高生存质量、树立自信心、重返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训练,探讨其对偏瘫下肢康复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PNF训练,于康复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ugl-meyer评定法评定2组患侧下肢功能。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利用PNF模式及拮抗肌逆转等技术,有利于降低痉挛、促进分离动作的出现,提高了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平衡软垫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FAI)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存在FAI的34例学生进行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和平衡软垫训练,观察组采用平衡软垫训练结合PNF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利用踝关节功能评价量表(ankle joint functional assessment tool,AJFAT)、患侧单足站立试验(one leg standing test, OLST)、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 SEBT)对两组学生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的AJFAT、OLST、SEB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平衡软垫和常规运动训练以及利用PNF疗法结合平衡软垫训练FAI患者均能取得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通阳针法联合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1年3月我院康复科治疗的94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7例。常规组实施PNF治疗,实验组于常规组基础上予以通阳针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病情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手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36%,显著高于常规组为72.34%(P<0.05);治疗后两组ET-1、Hcy水平降低,CGRP水平升高,且实验组ET-1、Hcy水平低于常规组,CGRP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分、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升高,手肿胀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降低,且实验组SSS、FMA、ADL评分高于常规组,肿胀程度、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通阳针法联合PNF通过调节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在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患者临床干预中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理念下呼吸训练干预对其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便利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治疗的92例心梗P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理念下行呼吸训练,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运动耐力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肺功能高于对照组,运动耐力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梗PCI术后患者临床干预中,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理念下实施呼吸训练干预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水平,增强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和针刺治疗舰艇官兵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舰艇官兵落枕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PNF组和针刺组(分别接受PNF和针刺治疗),每组2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3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后即刻的关节活动度评分和治疗后5个月内的落枕复发率.结果 两组各1例患者因其他原因退出研究,共48例完成试验.针刺组和PNF组患者治疗后即刻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1.9士0.5 vs 7.6±1.6;2.7士0.7 vs 8.0±1.4;P均<0.01),但PNF组患者治疗后即刻的VAS评分高于针刺组(2.7±0.7 vs 1.9士0.5,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患者在治疗后即刻各方向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优于PNF组(P<0.01).PNF组治疗后5个月内落枕复发率(4.2%,1/24)低于针刺组(25.O%,6/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F治疗落枕的即刻效果虽然不及针刺,但其操作简单、可能降低落枕复发率,可以作为治疗落枕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治疗卒中后偏瘫性肩痛(HSP)的临床疗效.方法 卒中后HSP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肌内效贴联合PNF技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PNF技术治疗.两组疗程均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下降,FMA评分、BI评分均提高,并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PNF技术可改善卒中后HSP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王强  李洋 《四川医学》2019,40(12):1250-1253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本体感觉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科就诊的功能性踝关节损伤男性患者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受试者患侧踝关节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超声波、蜡疗、超短波、推拿治疗方案,共持续6周。观察组除采用常规治疗外,还进行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每周训练4次,每次训练半小时,共持续6周。结果经过6周治疗后,与试验前相比,对照组受试者患侧踝关节被动复位误差角度平均值、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平均值、CAIT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受试者患侧踝关节被动复位误差角度平均值、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平均值、CAIT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受试者患侧踝关节被动复位误差角度平均值、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CAIT分值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三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常规的治疗方式虽能够有效的治疗软组织损伤,但是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没有明显作用。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加上针对性的神经肌肉控制训练,能够明显改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本体感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本体感觉训练组(观察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的抗炎、消肿及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于术后第7天开始本体感觉训练,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训练时间。两组患者于治疗前以及术后第4、8、12、16、20周进行评估,采用Constant评分表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Constant总分和各分项的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4、8周两组患者疼痛、日常生活活动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动活动范围、肌力和Constant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2、16、20周两组患者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肩关节活动度、肌力和Constant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结合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可以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95-99
目的通过应用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探讨患者本体感觉的改善对膝骨性关节炎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自2017年4月~2018年4月,以60例原发性KOA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单一肌力训练(对照组)和PNF训练(试验组)两种运动处方,观察训练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Lysholm knee score scale,LKSS)、疼痛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肉功能(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和膝关节本体感觉评定的变化,观察本体感觉及肌肉功能的变化对膝关节功能改善的影响。结果两组间治疗前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股四头肌峰力矩及相对峰力矩、腘绳肌峰力矩及相对峰力矩、本体感觉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股四头肌峰力矩、相对峰力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腘绳肌相对峰力矩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本体感觉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spearman相关分析,关节功能变化与本体感觉变化呈正相关,随着本体感觉变化越大,关节功能变化越大(P0.05)。试验组通过PNF训练,不仅本体感觉增强,关节功能评分也随之增高。结论 PNF训练可以有效刺激膝关节本体信息向中枢部位的传导。这些神经肌肉反馈的信息在大脑皮层储存加工后,下行反馈增强本体感受器的灵敏度,对KOA患者进行PNF训练很有必要,而且本试验采用的训练方法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方便实施。  相似文献   

19.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代表的一组症候群,可伴有腰椎灵活性、平衡功能、总体功能和生存质量、呼吸功能及心理状态的改变。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可增强核心肌群力量、强化腰椎骨性结构和改善协调控制能力,近年来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中得到一定应用。本文将从脊柱三亚系模型角度、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作用机制,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20.
马凯敏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1):112-115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PNF)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20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常规组(n=60)与PNF组(n=60)。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PNF组采用PN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治疗后PNF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E)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PNF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优于常规组,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PNF组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PNF用于脑卒中恢复期相对于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升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