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8月获得随访的24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25~55岁,平均39.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5例,坠落伤6例,压砸伤3例。根据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13例,前柱伴后半部横行骨折6例,T形骨折5例。24例患者均采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术中在后交叉韧带重建导向器辅助下用拉力螺钉固定后柱骨折。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tta影像学评分进行评价;临床疗效采用改良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评价。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4h,平均2.5h;术中失血量700~1 900m L,平均850.3m L。输血11例,输血量600~1 000m L,平均700.4m L。术后第2天,解剖复位16例,满意复位8例。24例患者均获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5周。末次随访时,本组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17.46±4.33)分,优15例、良7例、可2例。结论采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术中在后交叉韧带重建导向器辅助下可有效安全地置入螺钉固定后柱,损伤小,骨折固定好,有利于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但该术式对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2.
将96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髂腹股沟入路,51例)和治疗组(Stoppa入路,45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效果优良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双股静脉入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双股静脉入路技术 ,治疗髂 -股静脉血栓 (I -FVT)的有效性。方法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证实为I -FVT患者 18例。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然后经健侧股静脉置管于患侧髂静脉入下腔静脉处造影。导丝导管无法进入患侧髂 -股静脉者 ,行患侧股静脉穿刺插管 ,顺行开通股 -髂静脉至下腔静脉内。随后再经健侧插管至患侧开通段内 ,并继续开通下方的闭塞段。对开通段用球囊导管顺次扩张、拖拉 ;对闭塞段中较松软的血栓应用血栓消融器 (ATD)或溶栓导管 (OASIS)进行消融或抽吸术 ;术后保留导管 1~ 6d ,持续行接触性溶栓与抗凝治疗 ,撤管后继续行严格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18例经双股静脉入路治疗者 ,15例取得明显的疗效 ,表现为患肢肿胀迅速消退 ,疼痛消失 ,肢体松软 ,活动恢复正常 ;另外 2例开通后 ,患肢肿胀减轻 ,好转出院 ;1例未能开通 ,经同侧足背静脉静滴抗凝、溶栓药物 ,症状好转出院。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肺梗死。术后随访 3~ 39个月 ,平均 16.4个月 ,无症状性复发。结论 双股静脉入路治疗I -FVT ,是一种较为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入路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髂-股静脉血栓(I-FVT) 的疗效.方法 对28例I-FVT患者从健侧股静脉逆行插管失败,改行患侧小隐静脉切开置管溶栓并辅以导丝碎栓、导管抽吸、球囊导管顺次扩张;髂静脉流出道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果 28例急性及亚急性I-FVT患者经患侧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患者,全部成功置管,溶栓导管侧孔段位于髂静脉至腘静脉间;7例取得明显的疗效,表现为患肢肿胀迅速消退,疼痛消失,肢体松软,活动恢复正常;17例患肢肿胀减轻,患肢活动度接近正常,造影血流大部分恢复,好转出院;4 例症状改善不明显.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肺梗死.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6 ~ 24个月,平均14.6 个月,静脉通畅无陈旧血栓18例,有陈旧血栓、静脉腔 > 70%者5例,复发2例,静脉血栓后遗症3例.随访病例中,无下腔静脉阻塞、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经小隐静脉入路留置溶栓导管辅助介入血栓清除的技术治疗I-FVT,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创伤小,临床可予应用.  相似文献   

5.
骨盆骨折在骨关节损伤中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占1%~3%,但死亡率却高达5%~20%,致残率为1.87%~36.6%,因而始终为骨科医师所关注。随着交通运输、煤矿工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发展,骨盆骨折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经腹膜后入路建立犬髂动脉狭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经腹膜后入路建立犬髂动脉狭窄模型。材料与方法  12只犬经腹膜外作髂动脉部分结扎 ,造影观察术后即时于 2~ 3个月后观察管腔狭窄情况。结果 所有实验动物在术后即时造影显示管腔均通畅 ,狭窄率在 (30± 12 ) % ;术后 2~ 3个月造影 ,9只双侧动脉狭窄模型成功 ,狭窄率 (70± 18) % ,其中 4只出现狭窄后扩张。其余 3只中 ,1只双侧动脉闭塞 ,2只单侧动脉闭塞。结论 本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动脉狭窄模型 ,有助于研究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腹直肌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13~36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C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68例C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经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并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手术情况、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112.5±25.6)min,术中未出现神经、肌肉、血管医源性损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骨折复位Tometta评分:优40例,良24例,中4例;术后功能评定:优42例,良18例,可7例,差1例.结论 经髂腹股沟入路可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是治疗C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9.
经髂外动脉入路药盒导管系统植入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经髂外动脉 (IEA)入路药盒导管系统 (PCS)植入术的方法、并发症及处理 ,并探讨其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110例肝脏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 ,男 86例 ,女 2 4例 ,平均年龄 50 .8岁 ,其中原发性肝癌 68例 ,肝转移瘤 42例。均行经IEA入路植入PCS。随访 2~ 53个月。结果 手术成功率 98.2 % (10 8/ 110 )。并发症 :穿刺局部血肿 5例 (4.5% ) ,药盒囊腔切口感染 1例(0 .9% ) ,药盒囊腔内慢性出血 2例 (1.8% ) ,术后治疗过程中靶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 6例 (5.5% ) ,右侧睾丸轻度胀痛 1例 (0 .9% ) ,留置导管移位 3例 (2 .7% )。并发症发生率 15.5%。结论 经IEA入路PCS植入术是安全可行的 ,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可做为一种常规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以来,其安全、方便等优点逐渐被广大医生所接受,特别是近年来对此入路的应用以及相关内植物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进步。大量文献报道通过此单一入路运用特殊的内植物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说明Stoppa入路的发展为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前壁和前柱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髋臼前壁和前柱骨折患者26例为研究组,2008年1月—2009年收治的相同患者22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我院自己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复位效果、手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复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显露时间、切口关闭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血管神经损伤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前壁和前柱骨折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技术在止血和减少术中出血联合早期经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不稳定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急症行血管介入栓塞患侧髂内动脉,术后5~8 d行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全部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成功,平均止血时间为8 min,无一例再出血。手术平均时间150 min,术中平均输血250 ml。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24月,骨折均愈合,Majeed骨折评价:优14例,良8例,可5例。结论:血管介入栓塞在骨盆不稳定骨折治疗中可以有效控制骨盆骨折出血,同时较少后期手术中的出血;髂腹股沟入路骨折复位直观,操作方便,在骨盆不稳定骨折手术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改良髂股两窗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17例, 女43例;年龄15~78岁[(44.1±16.0)岁]。骨折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101例, 前柱前壁伴后半横形骨折35例, "T"形骨折24例。80例采用改良髂股切口结合有限Pfannenstiel切口复位内固定(改良髂股两窗入路组), 80例采用标准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髂腹股沟入路组)。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标准评价患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神经血管损伤、医源性膀胱损伤、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8个月[(43.3±17.9)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改良髂股两窗入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0(123.8, 180.0)min、600.0(500.0,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左侧肱动脉和健侧股动脉穿刺入路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单侧髂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分别采用左侧肱动脉(A组)、健侧股动脉(B组)穿刺入路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33例、116例单侧髂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分别以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了腔静脉入路的导管分类,静脉穿刺点的选择,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有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髋臼骨折的损伤机制为股骨头撞击髋臼导致的髋臼骨性结构破坏,手术日的是重建髋关节的头臼匹配关系并维持稳定.由于髋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股骨头的遮挡使其前后面不能相互照应,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关系到手术区域显露、骨折复位质量、固定效果,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合理的手术入路选择在手术时间、术中出 血、手术创伤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  相似文献   

17.
18.
肝脏原发或继发肿瘤已累及胆道而不能手术的病人,在处理上应用经皮放置胆道引流管已成为普遍方法。以往,从侧方作经皮的胆管X线造影,放置引流管。作者报告从前方入路放置引流管,并认为该法更为有利。首先,用chiba针从侧方作胆管X线造影。显影后用前后位或轻度右前斜位及左前斜位透视观察较大的胆管,选择位于前方的右侧或左侧的胆管。穿刺靠前方的胆管以使导管易于进入总胆管。但一些穿刺后方胆管的病例也可通过导丝和导管。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手术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总结并比较不同类型颈椎病的不同手术方法,以提高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对采用椎板切除术、椎管成形术、椎体次全切、Cloward术式、Smith术式、Keyhole椎间孔扩大术、椎间盘切除 植骨融合术、钛钢Cage椎间固定术、Orion钛合金钢板固定术等手术方式治疗的1780例进行分析。结果:①脊髓型363例:椎板切除4例,椎体次全切136例,Cloward术式201例,Smith术式4例,椎间盘切除 椎间植骨14例,钛钢板椎间固定4例。随访104例,术后优良率82.7%。②脊髓神经根型1106例:椎板切除3例,椎管成形143你,椎体次全切687例,Cloward术式263例,Smith术式2例,椎间盘切除 椎间植骨8例。随访396例(58.4%),术后优良率85.6%。③神经根型35例:后方入路Keyhole椎间孔扩大术19例,侧方入路椎间孔扩大术9例,前方入路椎间孔扩大术7例。术后优良率100%。④椎动脉型9例:钩椎关节骨赘磨除5例,横突孔开放4例,效果均好。⑤食管型18例:采用骨赘切除,症状消失。⑥后纵韧带骨化型93例:椎体次全次39例,椎管成形45例,椎板切除9例。随访41例,术后优良率85.3%。⑦发育性椎管狭小156例:椎管成形149例,椎板切除7例。随访82例,术后优良率97.5%。结果表明,各种手术方式应根据压迫灶的骨赘来源选择,直接切除骨赘,解除压迫;同时植骨融合应注意脊柱的稳定性;术后的康复指导对防止脊柱不稳产生新的压迫灶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的42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治疗,其中椎旁肌间隙入路19例(肌间隙入路组),传统后正中入路23例(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围术期指标及伤椎骨折复位情况,并行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功能评估. 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伤椎高度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为(148.5±26.5) ml,术后引流量为(72.9±17.3) ml,术后VAS评分为(1.1±0.3)分,ODI功能评分为(13.4±2.7)分,与传统入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无需椎管内减压的椎体骨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