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跨伤椎与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在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例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的22例(对照组)和采用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的28例(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 (1)在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的对照中,术前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对照中,实验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88.8±10.5)%大于对照组(85.1±10.1)%、矢状面Cobb角(5.7±3.2)°小于对照组(6.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对照中,实验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86.0±10.4)%大于对照组(80.6±10.4)%、矢状面Cobb角(6.8±3.6)°小于对照组(12.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时间、出血量实验组分别为(125±20.5)min和(252.6±48.4)m L,均大于对照组(100±26.4)min和(146.4±50.2)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在胸腰椎椎体骨折的后凸畸形矫正、骨折椎体高度重建、术后恢复上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时间长,出血多。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总结分析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方法及其治疗效果,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有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指标.结果 在Cobb角以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方法相对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而且治疗后期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对78例明确诊断为爆裂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钉棒经伤椎固定手术和跨伤椎固定手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经伤椎固定组手术效果更好,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大于跨伤椎组(P0.05)。椎管占位恢复平均为16.8mm,与跨伤椎组相比有意义(P0.05);经伤椎组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问题,而跨伤椎组出现此问题。因此,经伤椎内固定效果更好,螺钉不易损坏,可进一步随访观察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骨折脱位比较常见,可伴有严重椎体压缩和(或)爆裂、椎管变形,导致不同程度神经损伤。传统治疗方法主要行后路短节段跨伤椎4枚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或后路跨伤椎长节段8枚椎弓根钉固定,但前者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 (59 例) 和对照组 (59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椎体解剖结构恢复情况、椎体功能与生存质量。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 ( t =0.731、0.722、0.585, P= 0.467、0.472、0.560);术后12个月, 观察组患者显效 45例、有效13 例、无效1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显效 33例、有效 23 例、无效 3 例 (Z = -2.358, P = 0.018);术后 12 个月, 观察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及椎管占位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 t = 10.670、9.967、11.720、7.632, P均<0.001);术后 12 个月, 观察组患者改良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WHO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WHOQOL-BREF)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 t = 18.251、16.833, P 均<0.001)。结论 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能更好地矫正脊柱骨折患者椎体解剖结构, 促进椎体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4年5月采用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随访资料完整者6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7例;年龄18~62岁。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4(平均47.3)个月。共3例(4.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浅表感染1例、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皮质2例,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末次随访时,ODI为19.8%~29.2%[(24.4±7.6)%]、伤椎高度矫正率为91.3%~100%[(96.8±5.9)%],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为4.1%~8.2%[(7.6±2.4)%],Cobb角矫正率为83.6%~97.2%[(86.2±4.1)%]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为2.1%~6.7%[(5.8±3.4)%]。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伤椎置钉有利于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防止后凸畸形矫正及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8.
后路减压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7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伤椎交叉置钉治疗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骨科因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伤椎交叉置钉的非减压融合手术患者39例。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32~55岁,平均42.2岁;随访13~21个月,平均14.6个月。通过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参数:伤椎前缘高度H1和H2,腰椎前凸角(LL);记录手术前后VAS评分和伤残ODI指数,分析比较各时间节点参数变化。结果第一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15.3±1.3)mm增至术后1周(24.7±1.5)mm(P=0.000),末次随访时(24.5±1.9)mm(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330)。第二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15.4±1.0)mm增至术后1周(25.5±1.8)mm(P=0.000),末次随访时(25.4±1.5)mm(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676);腰椎前凸角LL由术前37.1°±2.2°增至术后1周46.1°±2.2°(P=0.000);末次随访时45.6°±2.5°(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172)。VAS评分由术前(6.9±1.1)分降至术后1周(3.5±0.5)分(P=0.000);末次随访时(2.2±0.6)分(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000)。ODI由术后1周(26.1±2.8)%降至末次随访(14.5±1.3)%(P=0.000)。结论伤椎单边交叉置钉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和腰椎曲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与单纯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 2008年10月对6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A组)与单纯伤椎固定(B组)进行治疗.A组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1~ 65岁,平均36.8岁.术后随访13 ~27个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经伤椎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效果及椎管侵占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泗阳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1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椎管侵占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4.011,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t=11.470,P=0.000),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矢状位Cobb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30.600、34.820、27.130,P均=0.000),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t=19.150、25.130、27.930,P均=0.000),椎管侵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2.080、20.680、23.000,P均=0.000)。结论与跨伤椎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内固定能够更好地重建椎体生理高度,降低椎管侵占率,矫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正常解剖结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侧前方经椎间孔入路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对于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治疗的手术进路选择仍然存在争议 ,但是由于前路手术存在减压直接、彻底及稳定性重建可靠等优点而受到许多学者推崇[1]。目前最常采用的术式是经腹 (胸 )膜外入路 ,但存在创伤大、操作技术要求高等问题。本院对经典入路进行改进 ,发展为侧前方经椎间孔入路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现总结报告已往病例 ,同时与经腹膜外入路进行对比研究。临床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收集 1998年 6月~ 2 0 0 2年 12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10 4例 ,男 73例 ,女 3 1例 ;年龄 18~ 64岁 ,平均 43岁。损伤节段 :T119…  相似文献   

13.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交通事故及高速竞技伤的不断增加,胸、腰椎爆裂骨折损伤的发生率在逐年递增。爆裂骨折的稳定性评判已成为脊柱骨折损伤程度判断的焦点之一。现就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稳定性评价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经验。方法 采用双开窗减压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18例。结果 经 12~ 2 4个月随访 ,平均椎体前后高度由术前的 5 2 6 %和 76 3%恢复为术后的 95 4 %和 97 8%。Cobb’s角由术前平均 18.8°恢复为术后平均 1.5°。结论 该方法复位、固定可靠 ,创伤小 ,可保留未损伤节段功能 ,同时保留了后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198 7~ 1998年笔者采用后路椎管前后联合减压与植骨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截瘫 6 6例 ,效果较好。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本组 6 6例 ,男 5 4例 ,女12例 ;年龄 18~ 5 9岁 ,平均 36 .8岁。骨折部位 :T1 0 3例 ,T1 1 5例 ,T1 2 10例 ,L1 2 8例 ,L2 16例 ,L3、L4各 2例。损伤原因 :砸伤 2 8例 ,坠落伤 2 4例 ,撞伤 14例。按Denis[1 ] 爆裂骨折分类 :A型 2 2例 ,B型38例 ,C型 2例 ,D型 3例 ,E型 1例。本组均系新鲜骨折 ,受伤至手术时间 16h~ 2 0d ,平均 6 .6d。截瘫程度按Franuel分级 :A级 14例 ,B级 18例…  相似文献   

16.
魏书一  王清 《西南军医》2011,13(1):112-114
脊椎爆裂骨折于1963年由Holdsworth等[1]首次提出,是脊柱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于胸腰段[2]。胸腰段椎体(T10~L2[3])是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转折点,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行为特征和较大的活动度,因此最容易受到传导暴力损伤,其中垂直压缩暴力为主所致的爆裂骨折较多见,占50%~70%。根据Denis[4]理论,该型损伤的特点是脊柱前中柱受累,  相似文献   

17.
经椎弓根植骨在老年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9年4月~2002年8月,采用瑞士马特仕公司通用脊柱系统(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16例。其中1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1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60~74岁,平均6l岁。胸腰椎骨折按Danis分类均为爆裂型骨折,15例均属单节段椎体骨折,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  相似文献   

18.
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作用,并比较国产改良金田钉棒(Kaneda)装置、胸腰椎前路“Z”形钢板内固定系统(Zplate^TM anterior thoraco-lambar fixation system,Zplate^TM ATL)及AO钉棒固定系统(VentroFix)3种技术的特点。方法 总结1997年3月-2000年3月应用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41例(包括Kaneda 24例、Zplate 12例及VentroFix 5例)。结果 随访1.5年-4年,疗效满意,内固定可靠,植骨愈合,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 胸腰椎前路固定系统可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比较结果显示,Zplate和VentroFix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合并症少、固定材料生物相窝性好、无磁性干扰、省时及术中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采用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74例,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断裂及松动,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脊髓功能均较术前有2~3级的恢复。手术前、后随访期间疼痛程度及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0.
高宏  朱良  潘华  余理  依拉木 《武警医学》2013,24(4):343-344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创伤,后路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但复位后伤椎椎体内骨小梁支架结构并末同时恢复,形成“蛋壳”样椎,脊柱前中柱丧失承载负荷的能力,术后可能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和后突畸形等并发症[2]。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同时经伤椎椎体内植骨方法,能有效增加伤椎强度和愈合能力,防止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我院自2008-01至2010-12采用此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57例,获得随访38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