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常用的Pipkin分型对Pipkin骨折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随访2002年1月-2007年1月治疗的Pipkin骨折患者71例,获得63例患者的详细资料.依据Thompson的临床和影像学评定标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定,分析获得结果,得出骨折类型的差异对Pipkin骨折预后的相关性影响,提出Pipkin分型对此种损伤预后的指导意义并完善Pipkin骨折的分型方法.结果Pipkin Ⅰ、Ⅱ型损伤与Pipkin Ⅰ、Ⅱ型损伤合并髋臼后缘小片骨折(骨折片宽度<1 cm)的Pipkin Ⅳ型损伤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pkin Ⅰ、Ⅱ型损伤与Pipkin Ⅰ、Ⅱ型损伤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Pipkin Ⅳ型损伤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pkin骨折的Pipkin分类方法应进一步得到完善.应借鉴Brumback分型方法,Pipkin Ⅰ、Ⅱ、Ⅲ型损伤合并髋臼后缘小片骨折(骨折片宽度<1 cm)的Pipkin Ⅳ型损伤划归Pipkin Ⅰ、Ⅱ、Ⅲ型损伤.而Pipkin Ⅳ型损伤应指Pipkin Ⅰ、Ⅱ、Ⅲ型损伤合并髋臼后较大骨折片、髋关节不稳定型的损伤.此外,对于Pipkin骨折骨折线累及股骨颈和转子间区的特殊类型,临床治疗比较棘手,预后结果比较差,因此建议将此类损伤划为特殊的Pipkin Ⅲ型损伤.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es the value of the Pipkin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on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ipkin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71 patients with Pipkin fractures treated from January 2002 to January 2007 were followed up and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63 patients were obtained.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ompson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analyze the results and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ipkin fracture type and prognosis and hence propose the significance of Pipkin classification on the prognosi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aspect of the outcome between type Pipkin Ⅰ , Ⅱ injury and type Pipkin Ⅳ injury (types Pipkin Ⅰ and Ⅱ injury combined with minimum fracture, with fragment < 1 cm,P>0. 05). There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outcome between types Pipkin Ⅰ , Ⅱ injury and type Pipkin Ⅳ injury (types Pipkin Ⅰ and Ⅱ injury combined with acetabular rim fracture, P <0. 05). Conclusions Pipkin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 needs a further improvement. The type Pipkin Ⅳ injury that is combined with types Pipkin Ⅰ , Ⅱ , Ⅲ injuries with minimum fracture (fragment < 1 cm) of the acetabular rim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ypes Pipkin Ⅰ ,Ⅱ , Ⅲ injury. Type Pipkin Ⅳ injury refers to types Pipkin Ⅰ ,Ⅱ , Ⅲ injuries, with major fracture of the acetabular rim and the hip joint instability. In addition, the Pipkin fracture type involving the fracture line, femoral neck and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is hard to treat clinically and has poor prognosis, suggesting that this type of injury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special type Pipkin Ⅲ injury.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4例创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的治疗,分析总结手术方法、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物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其中75%为关节内骨折[1],多表现为跟骨后关节面的塌陷,若无法及时修复关节面使其平整,极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2].目前国内跟骨骨折手术入路以跟骨外侧“L”切口和外侧“八”字微创切口较为常见[3],以“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报道较多,但关于微创入路以及切口缝合处理的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掌侧MIPPO入路与Henry入路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创伤外科行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30例,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40~75岁,平均61.8岁。其中采用掌侧MIPPO入路患者为MIPPO组(16例),采用Henry入路患者为Henry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腕关节活动范围以及上肢功能评定标准(DASH)评分。结果MIPPO组手术时间(40.4±1.5)min短于Henry组(60.8±1.9)min(P<0.05),术中出血量MIPPO组(20.3±14.5)mL少于Henry组(65.5±12.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腕关节活动范围及DASH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入路相比较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头Pipkin IV型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9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15例股骨头Pipkin IV型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7~70岁,平均50.3岁;道路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9~53分,平均31.2分;将股骨头Pipkin IV型骨折纳入浮髋损伤范畴,以浮髋损伤救治理念为指导,按照损害控制原则对患者进行分期救治,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损伤,对不稳定骨折进行临时固定,急诊闭合复位髋关节后脱位,尽早消除浮髋状态,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股骨头骨折:非手术治疗1例,骨块切除2例,螺钉固定12例;髋臼骨折:非手术治疗1例,螺钉固定1例,钢板固定13例.手术治疗优先处理股骨头骨折并尽早给予关节解剖复位坚强固定.采用Letournel推荐标准和Thompson-Epstein临床和影像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jeed评价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15例均行手术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5~13d,平均7.3d,手术时间105~286min,平均122.4min;出血量450~1020mL,平均635.2mL.13例(86.67%,13/15)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86个月,平均34.4个月.Thompson-Epstein临床和影像学评价标准:优10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4.6%;Majeed髋关节功能评分(91.04±2.89)分,优10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84.62%(11/13).结论 股骨头Pipkin IV型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其与浮髋损伤在致伤机制等诸多方面高度一致,在浮髋损伤救治理念指导下对股骨头Pipkin IV型骨折进行诊断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直接前方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FNF)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5年7月—2018年6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FNF患者96例,男性52例,女性44例;年龄62~86岁,平均73.3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AA组(n=48)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行THA治疗的8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性49例,女性35例;年龄38~78岁,平均61.9岁;道路交通伤37例,高处坠落伤15例,摔伤25例,其他7例;体质量指数19.5~24.7kg/m2,平均22.3kg/m2;骨折部位:左侧44例,右侧40例;Garden分型:Ⅱ型54例,Ⅲ型30例;合并疾病:糖尿病15例,心脏病13例,高脂血症11例,高血压21例。按照入路方式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n=41)和后外侧入路组(n=43),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髋臼杯的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arthritis i...  相似文献   

9.
38例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手术入路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肱骨髁间骨折是青壮年严重肘部损伤之一 ,治疗措施是否妥当往往影响疗效。现将我科 1985年以来随访资料较齐全的 38例肱骨髁间骨折病人的不同治疗方法及手术入路进行分析讨论。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5例 ,女 13例 ;年龄 18~ 6 5岁 ,平均 33 .5岁。按Riseborough等[1 ] 骨折分类法 :Ⅰ度 3例 ,Ⅱ度 5例 ,Ⅲ度 16例 ,Ⅳ度 14例。合并桡神经损伤 3例 ,尺神经损伤 1例 ,均为挫压伤。闭合骨折 34例 ,开放骨折 4例。本组除Ⅰ度骨折 3例及Ⅱ度骨折 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外 ,其他均切开复位内固定。损伤至手术时间 :3d内 10…  相似文献   

10.
改良肩后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介绍肩胛骨骨折手术的改良后入路,分析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发现和结果。方法 11例肩胛骨骨折接受改良后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5例肩胛盂骨折,3例肩胛颈骨折,2例肩胛体骨折,1例肩胛颈、盂和体部复杂型骨折。术后随访5~6 8个月,平均2 3.9个月。按Constant和Murley提出的评分方法评价患肩功能。结果 7例优,2例良,2例可。7例无肩部疼痛,7例肩部外展和屈曲>130°,外展肌力4 ~5级;6例恢复伤前工作,2例主妇能够完成家务。本组病例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改良肩后入路是一种治疗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其术后早期康复锻炼,能够成功防止肩胛骨骨折并发肩部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前后均行CT、MRI及X线片检查.行前路手术54例,后路手术10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4例.观察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椎体高度恢复、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 ~ 36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加重.除5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任何恢复,其余患者ASIA分级均有1~2级提高.所有患者脱位均复位、椎体高度恢复.椎间植骨均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12周.术后复查X线片示内固定位置可,螺钉无松动、脱落,无植骨块松动、脱出. 结论 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应根据骨折脱位类型与脊髓受压部位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前路手术较单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具备更宽的适应证,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能有效行神经减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术后颈椎可获得即刻稳定,利于患者早日康复锻炼,应为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肱三头肌肘肌翻转入路(TRAP)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6月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收治的180例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所有患者中99例采用TRAP治疗(男性54例,女性45例;年龄22~61岁,平均36.6岁);81例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男性49例,女性32例;年龄26~57岁,平均35.4岁)。使用AO/ASIF分型系统对骨折进行分型。记录和比较患者的术后Mayo肘关节评分(MEPS评分)和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评分)对患侧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获得14~74个月随访,平均33.6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TRAP组患者的平均肘关节运动范围为(108.2±21.9)°,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患者的平均肘关节运动范围为(98.7±22.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的平均MEPS评分与DASH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P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显著低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54.3%,P0.05)。结论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相比,肱三头肌肘肌翻转入路能显著提高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术后肘关节的活动范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Stoppa手术入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对2008年6月-2011年8月采用改良Stoppa手术入路治疗的21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按Tile分类方法:A2类型7例,B2类型6例,B3类型5例,C2类型3例.均采用Stoppa入路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采用骨盆前环钢板固定,4例采用骨盆前环钢板加外固定器固定,另外3例则采用骨盆前环钢板和骶髂关节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应用Matta评分标准和Majeed功能评分系统对骨折复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Stoppa手术入路切口长度为10~12cm,平均11cm;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400~1000 ml,平均700ml.依据Matta标准,21例患者骨盆前环骨折均获满意复位,其中15例患者术后得到8~20个月随访,均达骨性愈合.患者术后Majeed评分逐渐提高.结论 Stoppa手术入路具有切口方便直接、手术视野清晰、易于复位、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在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时,Stoppa人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2022 年 1 月肇庆市中医院收治的 92 例指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侧方入路组(46 例) 和背侧入路组 (46 例),侧方入路组患者采用侧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入路组患者采用背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疼痛程度、 患侧手握力、患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侧方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背侧入路组无明显差异(t = 0.839、1.909,P= 0.404、0.059),患指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背侧入路组 ( t = 6.516,P<0.001)。术后 1、3 个月,侧方入路组患者患指视觉模拟评分法 (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背侧入路组 ( t = 3.032、1.998,P =0.003? 0.049),患侧手握力均明显大于背侧入路组 (t = 5.095、 2.220,P<0.001、 P = 0.029)。术后 3 个月,侧方入路组患者患指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 93.48%,明显高于背侧入路组患者的患指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 78.26%(χ2 = 4.389,P= 0.036)。侧方入路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8.70%,明显低于背侧入路组患者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26.09% (χ2 = 4.842,P= 0.028)。结论 与背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相比,侧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更能有效缓解指骨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侧手握力及患指关节功能恢复效果,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采用经腓骨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06年6月~2012年6月收治56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腓骨入路显露,37例经后外侧入路,骨折均行钢板螺钉固定。比较及分析两组手术参数、术后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2个月(12~4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经腓骨入路组为(7.6±1.2)周,后外侧入路组为(6.3±0.7)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经腓骨入路组平均为(81.4±6.5)分,优6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后外侧入路组平均为(92.6±7.3)分,优22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4.6%。经腓骨入路组3例行走时踝关节有疼痛感。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经腓骨入路,选择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周期短,临床疗效更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38例采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定期随访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根据不同膝关节功能评分分析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138例骨折均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情况。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的优良率为85.51%、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的优良率为86.96%;年龄≤50岁的患者优良率显著高于50岁的患者(P0.05);未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患者(P0.05)。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是否合并半月板损伤会对患者骨折后膝关节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膝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及前内侧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同时累及内侧柱和后内侧柱复杂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因创伤致胫骨内侧平台内侧柱及后内侧柱骨折的患者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0~61岁,平均43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手术采用联合前内及后内侧入路,分别对内侧柱和后内侧劈裂或塌陷骨折块进行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术后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4例术后获得12~18个月(平均14.2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52±2.07)周(12~18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7.32±2.41)周(13~20周)。术后即刻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平均(16.12±1.04)分,术后12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功能评分平均(87.25±6.39)分,优良率92.9%。所有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败等。结论对同时累及内侧柱及后内侧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应用联合膝关节前内及后内侧入路双钢板固定可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暴露充分,固定可靠,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选择符合适应证的不稳定桡骨远端创伤性骨折患者113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行钢板插入经旋前方肌以掌侧入路治疗。观察组骨折术后并发症、痊愈时间低于对照组。钢板插入经旋前方肌以掌侧入路治疗法可减短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 ,2 7岁 ,乘坐高速行驶的小轿车与高速行驶的卡车相撞 ,双膝部被撞 ,当时感双髋部疼痛 ,活动受限。急诊体检 :双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 ,髋关节肿胀 ,大转子上移。双膝关节、踝关节及足趾活动好 ,感觉正常 ,足背动脉搏动好 ;髋关节活动受限 ,弹性固定。X线片示 :(1)双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 ;(2 )双股骨头骨折。入院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双髋关节手法复位 ,复位后双下肢皮牵引 3d ,行螺旋CT检查作者单位 :2 665 5 5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袁超Email:6873 5 66@163 .com)示 :双髋臼后壁骨折合并双股骨头骨折…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FTP) 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泰兴市中医院收治的 52 例后外侧 FTP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后外侧组 (26 例) 和后内侧组 (26 例), 后外侧组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内侧组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膝关节活动度、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 (WOMAC) 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后外侧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后内侧组 ( t = 19.632、6.483, P 均<0.001),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内侧组 ( t = 17.649,P<0.001); 术后 6 个月, 后外侧组患者膝关节伸直、屈曲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后内侧组 ( t = 3.072、2.249, P =0.003、0.029), WOMAC 中的日常生活、疼痛、关节僵硬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后内侧组 ( t = 7.123、6.249、3.899、6.504, P 均<0.001)。 后外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7.69%, 与后内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54%无明显差异 (χ2 = 0.221, P= 0.638)。 结论 与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 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外侧 FTP 的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短, 临床疗效更佳, 更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