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实行PFNA手术治疗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4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进行一般护理、功能训练等指导。结果:48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无1例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随访6~18个月,均恢复行走功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减轻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康复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84例老年IFF患者2019年01月~2023年01月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2组。以接受PFNA治疗的42例患者列为A组,以接受动力髋螺钉(DHS)治疗的42例列为B组。对比2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Harris评分、骨代谢[骨钙素(OC)、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切口长度、下地负重时间、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住院用时相较于B组更短,术中失血量相较于B组更低(P<0.05);术后3 d、7 d A组VAS评分相较于B组更低(P<0.05);术后1个月、3个月A组Harris评分相较于B组更高(P<0.05);术后1个月、3个月A组血清OC水平相较于B组更高,血清β-CTX、iPTH水平相较于B组更低(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2.38%(1/42)相较于B组19.05%(8/42)更低(P<0.05)。结论 相较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因股骨转子间骨折且年龄60岁,行PFNA-Ⅱ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共获得资料完整者3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65~84岁,平均70.2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l型8例,Ⅳ型19例,Ⅴ型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下地行走时间、去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和Harri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9.2个月。手术时间为60~80min,平均69.5min;术中出血量为90~150mL,平均126.2mL;住院天数为7~13d,平均9.8d;下地时间为4~9周,平均6.2周;去拐时间为5~11周,平均7.3周;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1.3周;至末次随访无一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髋内翻、内固定松动、再骨折等;根据Harris评分,优15例、良17例、可3例,优良率91.4%。结论 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再手术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对34例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接受股骨近端内固定(PFNA)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认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显性失血少、创伤小、固定牢靠、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输血与避免输血相关并发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6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内固定治疗。根据围术期是否输血,将患者纳入输血组90例与非输血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输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分型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相关(P<0.05)。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手术时间≥60 min、术中失血量≥500 ml、骨折类型复杂(A2型+A3型)是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手术时间≥60 min、术中失血量≥500 ml、骨折类型复杂(A2型+A3型)。因此,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与骨折类型复杂(A2型+A3型)的患者应在术前充足备血,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失血量,术后及时复查血常规以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2月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收治80例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组40例,应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2~85岁,平均68. 8岁;致伤原因:摔伤29例,道路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分型:II型20例,III型20例。置换术组40例,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63~84岁,平均68. 7岁;致伤原因:摔伤30例,道路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分型:II型21例,III型19例。术后平均随访半年,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PFNA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少于置换术组(P <0. 05)。PFNA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 00%)低于置换术组(22. 50%,P <0. 05);PFN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 50%)高于置换术组(75. 00%,P <0. 05);PFNA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84. 24±8. 61)分高于置换术组(79. 48±6. 32)分(P <0. 05)。结论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小,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与其亚洲改进型(PFNAⅡ)在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随访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完成的53例65岁以上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随访14~36个月,平均24.5个月。PFNA治疗组22例,PFNAⅡ组31例。记录并比较其年龄,骨折类型(AO分型),术前合并症,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量,术后首次行走时间,测量术后初次X线片检查的尖顶距(TAD)并记录术后2周Harris评分;随访记录术后内固定有否切出股骨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大腿疼痛情况及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病例术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随访时间内未发现感染及骨折不愈合,无刀片切出股骨头;PFNAⅡ组手术持续时间低于PFN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PFNA组,术后12个月大腿疼痛明显低于PFNA组,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其余各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PFNAⅡ均可实现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良好固定;PFNAⅡ操作更为顺畅,可有效降低术后大腿疼痛发生率,更适合身材相对瘦小的亚洲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8.
股骨近端螺旋刀片髓内钉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专为骨质疏松设计的股骨近端螺旋刀片髓内钉(PFNA)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始采用PFNA治疗1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同期我科采用不同内固定系统治疗的相同疾病患者相比,分别从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3.3%。无感染、股骨颈螺钉切出、骨折断端塌陷吸收、主钉末端股骨干骨折等严重手术并发症;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其它内固定组。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初期疗效可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及人工髋关节置换(半髋及全髋)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10年~2013年间分别予PFNA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12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7例,女性69例;年龄65~92岁,平均74.5岁。对比分析该两种手术方法创伤大小、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等方面优缺点。结果 PFNA治疗组患者切口小、深部组织损伤小、手术出血少,但有防旋刀片切割股骨颈情况出现;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术后下床时间早,但有人工关节脱位、感染出现;两组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并无明显差异,但术后1年PFNA组优于髋关节置换组。结论 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优于髋关节置换,但患者适应证选择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1,自引:6,他引:55  
目的 分析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特点、手术适应证、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方法 统计手术治疗的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7例(90髋),对骨折类型、术前原发病、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83.5岁。其中74例患有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平均每例患病2.4种。骨折固定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和髓内固定。术后6个月63例获得随访,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4%(53/63)。结论 高龄股骨转子问骨折的发病率高、术前疾病多,充分评估及治疗术前疾病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新鲜人体尸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和实验研究,获得髓内钉植入的最佳位置和术后功能锻炼强度的安全数据。方法 选取新鲜人尸体股骨标本,利用Mimics软件完成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骨折模型的三维几何重构,并在Hypermesh软件中建立骨折模式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分析髓内钉不同进针点、头颈钉在股骨颈中不同位置的骨折固定效果。模拟同一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按不同位置植入髓内钉,建立8种手术实验模型(标号A1~A4,B1~B4)。随后分别在静态试验机和疲劳试验机进行静态压缩和疲劳加载实验,查看固定失效情况。结果 髓内钉进针点在股骨转子尖处、头颈钉位于股骨颈中下1/3位置,有限元分析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实验时静态承载最大,极限载荷为1 665 N;在100万次极限疲劳实验后发生最轻失效。结论 选择髓内钉进针点位于大转子尖、头颈钉位于股骨颈中下1/3能获得良好的稳定性,承载最大的静态与疲劳载荷,能进行100万次安全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比较4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250例IFF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组(n=137)、Gamma3髓内钉(TGN)组(n=35)、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IN)组(n=38)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组(n=40)。记录4组患者的围术期及预后情况,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IN组与PFLP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PFNA-Ⅱ组,PFNA-Ⅱ组与TGN组的术中出血量均低于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住院总天数、术后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FLP组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与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均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和手术方式为影响HHS与FRS评分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年龄分组的单因素分析显示,4组患者在82~99岁阶段的HHS和F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FF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髓内固定比髓外固定更有利于髋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采用动力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和人工股骨头置换3种手术方法治疗的6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1例死亡,其余患者伤121均顺利愈合出院,6个月时内固定组骨折均顺利愈合,均可较自由地活动。其中动力髋螺钉组31例,1例术后1h死于急性肺梗塞,5例出现轻度的骨折端嵌压,9例伴有轻度的髋部疼痛。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25例,4例有轻度~中度的髋内翻,5例出现轻度髋部疼痛。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0例,2例出现轻度髋部疼痛和跛行。结论:以上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条件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根据患者的年龄、受伤前活动能力、全身情况、骨折类型及局部骨质条件,结合各种手术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选择其一,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与Gamma钉疗法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2003年8月~2008年2月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35例(髓内钉组),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与Gamma钉治疗的1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Gamma钉组)进行比较,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髋关节功能. 结果:髓内钉组患者随访9~46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功能恢复满意,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小于Gamma钉组,髋关节功能评定总优良率高于Gamma钉组. 结论: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外固定架固定改良技术治疗老年高风险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3至2015-05治疗的30位老年高风险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我科外固定架固定改良技术对其进行治疗。结果 28例获得随访,时间为3~14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3~6.5个月,平均3.4个月。按髋关节Harris评分:26例优秀,1例良好,1例一般,0例差,优良率为96.4%(27/28)。2例发生轻微的髋内翻。无金属过敏及股骨头被螺钉切割的患者。结论 该法较传统手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操作简单,在治疗手术耐受力差的老年患者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状态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5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诊的9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按照微型营养评价法评分分为对照组(营养良好)、研究1组(潜在营养不良)、研究2组(营养不良),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70~90岁,平均77.1岁;研究1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71~90岁,平均79.0岁;研究2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70~91岁,平均78.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PFNA内固定进行治疗,记录3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清学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A)、淋巴细胞百分比(TL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红蛋白(Hb)],采用面积法检测血液浸润面积进而检测患者失血量,并计算高、低隐性失血量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清学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研究2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明显低于研究1组和对照组;术后,3组患者的血清指标均有所下降,而研究2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明显低于研究1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高隐性失血量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术后血细胞比容(HCT)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3组高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的TP、ALB、PA、TRA、TLP、TLC、Hb等血清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下降,而高隐性失血组患者下降较为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隐性失血组患者的各指标明显低于低隐性失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营养状况的恶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失血量以及高隐性失血率逐渐增多,其中TP、ALB等血清学指标可以作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隐性失血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总结相关的经验体会。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4月,我院共收治并行PFNA-Ⅱ固定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1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72h内在全麻下完成手术;手术在骨科牵引床上进行,患者取平卧位,C型臂X线机透视下,患髋内收内旋屈曲30°牵引,骨折解剖复位后,自转子尖打入合适规格的PFNA-Ⅱ固定。统计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及预防深静脉血栓(DVT)治疗,并对内科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本组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透视及术后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固定好。手术时间28~51min,平均35min;出血量30~110ml,平均50ml;愈合时间平均9周。根据Harris功能评分: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2%。结论 PFNA-Ⅱ是PF-NA的亚洲型,更适合国人股骨近端的解剖特点,在手术操作、固定的稳定性方面优于PFNA-Ⅰ型。  相似文献   

18.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9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功能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PFNA创伤小,固定可靠,特别对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更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 评价动力髋螺钉 (dynamichipscrew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 ,探讨头钉尖顶距 (TAD)与头钉拔出的关系。 方法 我院 1993年 3月~ 2 0 0 0年 9月以 13 5°DHS治疗转子间骨折 163例 (165髋 ) ,患者平均年龄 47岁。术后测量头钉TAD。 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 2年半。 1侧头钉拔出 ,余 164侧骨折顺利愈合 ,愈合时间平均 3 .5个月。 1例头坏死 ,1例慢性感染。头钉TAD平均 3 1mm ,拔出者TAD为 48mm。 结论 DHS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较好选择之一。对年轻患者 ,TAD增加与头钉拔出率增高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建股骨距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行重建股骨距半髋置换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70~93岁,平均78岁。采用Harri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股骨近端X线片Singh分级指数判断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改善程度。结果随访6~72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脱位、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21.2±5.6)提高至(86.6±3.8),Singh 分级从术前(2.3±0.7)级上升至(3±1.0)级(P<0.05),临床疗效满意。结论重建股骨距的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