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0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115例60岁以上老年ITP病例资料,记录所有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出血评分、治疗方法、治疗疗效、骨髓象、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继发感染与其他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 115例60岁以上老年ITP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63例。年龄60~91岁,中位年龄67岁。年龄增大,出血患者的比例增加,其中中度及严重出血患者比例亦增加。老年ITP患者中存在Th1/Th2免疫平衡紊乱,IFN-γ、IL-10显著降低,其他指标如TNF-α、IL-2、IL-4、IL-5显著升高(P<0.05)。随着年龄增大和病程时间延长,老年ITP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60~69岁组的治疗有效率最高(86.9%)。老年ITP患者在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期间易继发感染(22.1%),多为肺部真菌感染。115例老年ITP患者,死亡6例,占5.2%;其中4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 结论 老年ITP患者随年龄增大及病程延长,出血风险增加及治疗疗效降低,存在Th1/Th2免疫平衡紊乱;老年ITP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易继发感染及成为致死原因,临床治疗需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3.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活性的失调和细胞因子异常是ITP的主要发病机制。中医药通过调控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以及B细胞等免疫细胞,调节其相关细胞因子,降低血小板相关抗体,减少血小板破坏,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以发挥治疗ITP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TP免疫细胞调节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减低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治疗组为免疫球蛋白0.2 g/(kg·d)×5 d,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 mg/(kg·d),静脉滴注.对照组为甲泼尼龙1 mg/(kg·d),静脉滴注.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出血症状控制时间及血小板上升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1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14/20),治疗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1.61±0.62)d,对照组(2.90±1.20)d,治疗组第3天血小板上升至(44.90±17.78)×109/L,对照组(28.20±9.12)×109/L,治疗组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及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低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能够迅速控制出血症状,明显缩短血小板上升时间,减少了患者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危险,且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1例新诊断ITP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完全反应率、起效时间、完全反应时间、14日血小板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完全反应率95.0%,高于对照组的66.7%,观察组治疗14日血小板数为(237.05±106.17)×109/L,高于对照组的(141.29±109.28)×109/L,观察组起效时间为2.95±0.97 d,早于对照组的5.37±2.83 d,观察组达到CR时间5.58±1.22 d,早于对照组8.07±3.91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为糖皮质激素常见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好转,并不影响药物继续使用,也无血栓并发症发生。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ITP疗效显著,较单用糖皮质激素有更高的完全反应率,且起效时间及完全反应时间明显缩短,能达到更高水平的血小板数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三种糖皮质激素方案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64例ITP患者中男29例,女35例,中位年龄32(18-71)岁。64例患者作为治疗随机分为2组:A 组(地塞米松组,32例),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静脉点滴或口服,14 d 重复,共4次;B组(地塞米松加达那唑组,32例),地塞米松使用方法同上,同时持续服用达那唑0.2 g,2次/d。对照组(C 组)为历史对照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中位年龄30(18-70)岁,泼尼松1 mg/(kg·d)口服,血小板升至正常后逐渐减量,服用4周无效者停用。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周,出血症状明显改善,A组和B组有效率显著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2周,A组和B组患者有效者中血小板多数下降,C组持续服用强的松,有效者中血小板继续升高;治疗结束时,治疗组A、B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A组较B组复发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在强的松减量后出现了较高的复发率;A 组和 B组患者对治疗耐受性良好,C 组副作用明显。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加达那唑治疗ITP,早期缓解率高,持续完全缓解率高,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8.
<正>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性疾病,但有文献报道ITP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风险反而高于正常人群[1]。目前对于血栓的预防及治疗尚未纳入ITP诊疗指南,怎样兼顾预防出血与抗凝治疗仍是一大难题。本文对我院周围血管病科收治的1例ITP合并肺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报道,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ITP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地塞米松组和艾曲泊帕组,地塞米松组采用地塞米松治疗,艾曲泊帕组在地塞米松组基础上联合艾曲泊帕治疗(均n=45)。比较免疫功能、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4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2,IL-2]、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NF-γ)水平比较,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艾曲泊帕组低于地塞米松组,IL-4水平比较,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较治疗前提高,且艾曲泊帕组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治疗后4周,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30×109/L比例分别为68.89%、40.00%,PLT≥50×109/L比例分别为55.55%、20.00%,艾曲泊帕组各比例均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0例,按单盲法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连续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65.0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126.35±15.74)×109/L,较对照组的(80.98±20.98)×109/L高,PLT开始上升时间(5.06±1.68)d、PLT≥50×109/L所需时间(9.65±1.57)d,均较对照组[(7.24±2.11)d、(13.14±1.25) d]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与对照组(15.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血小板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李瑾  周泽平  刘琳 《四川医学》2019,40(12):1276-1280
<正>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ITP的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轻微瘀伤,粘膜出血,甚至任何部位的出血,最严重的是颅内出血,常导致患者死亡。主要发病机制是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的丧失,导致自身抗体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对巨核细胞的破坏增加,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开展麻柔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为深入研究麻柔诊疗经验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麻柔门诊诊治的ITP患者的中药复方248个,通过平台数据挖掘技术,对处方中所用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物频次、核心组方等进行总结分析,得出新的处方。结果麻柔治疗ITP注重清补平衡,其用药寒温并用并偏重于温性,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肺、脾、肾为主。单味药物出现频次最高的有炙甘草、萆薢、穿山龙、桂枝、生姜等。药对频次较高的有"炙甘草-大枣""穿山龙-大枣""穿山龙-萆薢"等。核心药物组合有"炙甘草-桂枝-山萸肉""蒲公英-土茯苓-清半夏""蒲公英-土茯苓-党参-黄连"等。提取出的新方有"炙甘草-桂枝-山萸肉-生地黄""蒲公英-土茯苓-清半夏-太子参"等。结论麻柔辨证论治ITP的中药复方以清补为根本,所用药物以归肺、脾、肾三经为主,体现其在治疗过程中充分照顾到上、中、下三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减少血小板破坏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线治疗的主要目的,部分患者对一线治疗无效或不耐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可模拟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功能,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血小板的数量。在临床试验中,TPO-RA不仅能够提升血小板计数,其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也表现出优势。随着TPO-RA新药的不断研发,以艾曲泊帕为代表的TPO-RA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TPO-RA因起效时间短及以口服为主的给药途径等特点而被广泛关注,其或能弥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线药物的不足。本文主要围绕TPO-RA的药效学、不良反应及其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PO-RA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8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新诊断组,持续、慢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诊断组完全反应14例(82.35%),有效2例(11.76%),无效1例(5.89%),总有效率94.11%;持续、慢性组完全反应12例(57.14%),有效7例(33.33%),无效2例(9.53%),总有效率90.4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5.26%)出现轻度乏力、疲劳,均未给予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无论对新诊断ITP还是持续性及慢性ITP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能提高血小板水平,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64例ITP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rhTPO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血小板(PLT)、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水平高于对照组,TPO、PA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rhTPO治疗ITP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及PLT水平,降低TPO、PAF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rhTPO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以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1],主要与体液及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多、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或血小板生成不足有关[2],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许多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ITP中起到一定作用[3].现就DNA甲基化在ITP作用机制中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探讨ITP的发病机制,为ITP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为老年ITP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入院的原发ITP患者,其中发病年龄≥ 60岁定义为老年ITP,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对于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7例成人ITP患者中,年龄≥ 60岁的老年ITP有4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8.17±6.47)岁,男:女性别比为1:1,其中新诊断的ITP 30例(62.5%),持续性ITP 6例(12.5%),慢性ITP 12例(25%)。分别给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静注丙种球蛋白、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治疗有效患者40例,有效率为83%;中位随访时间9.5个月(0.5~40.0个月),复发患者12例,复发率为30%,中位复发时间1.0个月(0.5~14.0个月)。老年ITP患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率(54.2%)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23.3%)(P<0.05),出血评分≥ 2分者比例占77.1%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出血评分≥ 2分者占49.6%)(P<0.05)。预后方面显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比例减低为影响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ITP患者出血评分更高,且更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早期积极预防脑出血、重要脏器出血等合并症的发生。老年ITP更易合并ANA抗体阳性,提示应注意排查继发结缔组织病及其他潜在恶性疾病可能。NK细胞比例减低为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治疗中出现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PTCP)的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ITP治疗过程中出现EDTA-PTCP的认识。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断的1例ITP治疗中出现EDTA-PTCP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可能的病因,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 该例ITP患者治疗中出现EDTA-PTCP明确,EDTA-PTCP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在ITP治疗过程中出现,临床发生率不高,很容易误诊、漏诊,需要予以关注。结论 ITP患者治疗后出现血小板计数恢复不理想,除了考虑治疗效果不理想需行二线药物治疗外亦需要考虑合并EDTA-PTCP的可能,注意观察患者出血症状及时行血涂片镜检或更换抗凝试管,可以减少临床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