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人股直肌肌内神经分布和神经入肌点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清人股直肌肌内神经分布,测定神经入肌点,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股直肌的形态学特点,并以髂前上棘为骨性标志,定位股直肌神经入肌点;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5具童尸股直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股直肌是由短肌纤维和肌内腱板构成的羽肌。股直肌有2支一级神经支支配,神经行于肌内腱板两侧,分别支配肌的外上部和内下部。股直肌外上部、内下部的神经入肌点分别距髂前上棘10.23±0.97cm和14.48±1.12cm。结论①股直肌有2支一级神经支支配,神经支配有一定的区域性。②股直肌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与肌构筑学特点有关。③股直肌的神经入肌点集中在股前部上2/5区内。 相似文献
2.
3.
4.
人腓骨短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和神经入肌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查清腓骨短肌肌内神经分支和分布以证实肌亚部的划分;确定神经入肌点的位置,为临床提供肌形态学特征.方法①用经甲醛固定1a以内的童尸5具(2~10y)及成人尸体5具(20~50y),取下腓骨短肌,采用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分支分布.②用经甲醛固定成人尸体20具(男17,女3),共40侧.以腓骨小头为骨性标志,测量腓骨短肌神经入肌点的位置.结果①腓骨短肌肌神经在肌内腱板上方分出2支一级神经支,分别支配肌的前部和后部;②腓骨短肌前部、后部的神经入肌点分别在腓骨小头下方13.98±3.16cm,16.71±2.74cm处.结论①腓骨短肌可分为前、后两个亚部;②腓骨短肌前、后两个亚部的神经入肌点在肌上1/3段处浅面. 相似文献
5.
一、二期吻合血管神经的背阔肌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一、二期背阔肌移植对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选择一、二期吻合血管神经的肌肉移植治疗面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成年SD大鼠分别实施一期及二期吻合血管神经背阔肌移植手术,术后检测神经吻合口轴突再生及通过率、移植背阔肌萎缩量及移植背阔肌胶原增生情况。结果 一期背阔肌移植的远端再生轴突再生数量多于二期移植;有髓神经再生数量回归分析呈正相关;两组肌肉移植后重量均减轻,两组之间肌肉移植后萎缩量无显性差异。二期移植组肌肉组织内胶原纤维的增生较第一期移植组多。结论 吻合血管神经一期背阔肌移植优于二期移植,对于晚期面瘫的治疗,选择一期吻合血管神经的骨肉移植,可能获得更满意的表情运动。 相似文献
6.
7.
8.
成年男性股四头肌肌构筑、神经入肌点和肌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成年男性股四头肌肌构筑特征和肌梭分布,测定神经人肌点。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解剖并观察测量20具成人男性尸体股四头肌的肌构筑学特征,组织学HE染色法研究5具成人男性尸体股四头肌肌梭分布。结果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肌质量分别为(158.7±10.5)、(351.5±66.8)、(521.9±72.6)、...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入缝匠肌和股直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肌梭密度和测定神经入肌点,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的形态学特点,并以髂前上棘为标志定位缝匠肌和股直肌神经入肌点;H·E染色法研究5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肌梭分布;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10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肌内神经... 相似文献
10.
卓睿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4):23-25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扩展型背阔肌肌皮瓣即时乳房重建术中胸背神经的处理方式。[方法]43例乳腺癌患者行保留皮肤或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即时切取包括背阔肌及其表面的脂肪构成的扩展型背阔肌肌皮瓣,转移至胸壁重建乳房。21例保留胸背神经,22例切断胸背神经,对比两种处理方式的术后并发症、肩背功能和美容效果等。[结果]43例即时乳房重建全部获得成功。随访1~37个月,保留与切断胸背神经的皮瓣存活率、对供区功能影响、美容效果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切断神经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更高。[结论]乳腺癌术后即时扩展型背阔肌肌皮瓣乳房重建术中胸背神经不保留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李伶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2)
目的:观察分析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60例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定位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定位,给予试验组患者神经刺激器定位,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试验组的麻醉优良比(80.00%)优于对照组的麻醉优良比(3.33%),试验组的哌替啶剂量(22.1±10.1)mg优于对照组的哌替啶剂量(27.6±12.5)mg,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优于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26.6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可帮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准确定位,改善麻醉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考虑于合理范围内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家兔胫骨前肌的肌构筑和肌内神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家兔胫骨前肌的肌构筑与肌内神经分布的关系.方法肌构筑法、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结果家兔胫骨前肌为梭形肌,肌重(2.39±0.13)g,肌长(3.08±0.03)cm,肌纤维长(2.00±0.01)cm,生理横切面积(1.13±0.07)cm2.支配胫骨前肌的神经分出3条初级神经支,即上、中、下支.上支到达肌的外上部;中支更多地密集在肌中部;下支发出两条次级支,即肌纤维支和肌腱支.上、中、下支的分支间存在吻合.结论家兔胫骨前肌是长肌,倾向于速度型设计;肌内神经分布和肌纤维空间排列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乳癌改良根治术背阔肌肌皮瓣和假体联合Ⅰ期再造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对6例乳癌患者行乳癌改良根治术背阔肌肌皮瓣和假体Ⅰ期再造术,巡回护士通过加强术前访视,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安全摆放及变换手术体位,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器械护士掌握配合要点,根据手术步骤及时准确传递器械,严格执行各项无菌和无瘤技术。结果:6例患者同时达到了肿瘤治疗和形体美容两方面的效果。结论:乳癌改良根治术背阔肌肌皮瓣和假体Ⅰ期再造术是乳癌患者理想的手术方式,而娴熟的手术配合技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乳腺癌术后即时背阔肌乳房重建和假体乳房重建术的安全性和满意度。方法 检索PubMed、
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使用Review Manager 5.4 软件分析两种术式治疗乳腺癌的安全性和满意度。结
果 共纳入 10 项研究,发现背阔肌乳房重建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较小(OR=0.52,95%CI:0.28~0.93),包膜挛缩、重
建失败、乳头乳晕坏死、并发症发生概率均较低(OR分别为 0.11、0.22、0.06、1.68,95%CI分别为 0.03~0.32、0.12~0.41、
0.01~0.40、1.48~1.90),美容效果较好(OR=1.51,95%CI:1.21~1.89)。结论 乳腺癌术后即时背阔肌乳房重建术具有较
好的安全性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下肢拇长屈肌肌构筑和肌内神经的关系。方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结果人下肢拇长屈肌为羽肌。肌内腱板长(15.52±2.30)cm,宽(0.68±0.24)cm,厚(0.18±0.06)cm。肌重(50.48±2.44)g。肌长(20.84±2.08)cm,肌纤维长(4.12±0.30)cm,羽状角(14.3±0.65)°,肌生理横切面积(11.34±0.45)cm2。支配下肢拇长屈肌的神经于该肌内侧缘分为上下两支1级神经入肌,上支较细,支配该肌上1/4部,下支较粗支,支配该肌下3/4部,神经入肌后于腱板前方进一步分成外侧支和内侧支,神经分支在肌内发出数目不等的次级支,继而向肌的深面和边缘发出终末支。结论人下肢拇长屈肌是羽肌,肌内腱板宽大厚实,倾向力量型设计,拇长屈肌可分为内侧和外侧两部份。 相似文献
17.
<正>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技术常常依靠患者的异感,此法极易引起神经损伤,并且在一些肥胖患者,常难以发现异感,患儿常不能配合说出异感,所以这些患者常常需要放弃神经阻滞麻醉,而神经刺激器(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定位技术,不需要寻找异感,提高了阻滞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本研究对2011年1月至12月对100例骨科上肢手术患者就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和传统针刺异感法定位技术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用HRP逆行追踪法和图象分析研究了大鼠副神经的分支:胸锁乳突肌神经和斜方肌神经的中枢定位。标记细胞位于副神经脊髓核内,自同侧延髓锥体交叉尾侧至脊髓C_6节段。标记的胸锁乳突肌神经运动神经元偏向颅侧,斜方肌神经运动神经元偏向尾侧,两者的中枢定位略有不同,且有重叠现象。还对3只大鼠标记的胸锁乳突肌神经运动神经元进行图象分析测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腰小肌的肌构筑学特征及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方法 运用肌构筑学法和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腰小肌进行研究.结果 腰小肌肌重(57.89±2.65)g,肌长(24.29±2.85)cm,左侧肌纤维长(13.13±1.33)cm,右侧肌纤维长(12.19±1.09)cm,羽状角(25.17±2.28)°,生理横切面积(1.94±0.17)cm2;支配腰小肌的神经于该肌外侧靠下缘处发出一支神经入肌,偏左侧肌束,此外肌质内可见一些细小的神经分支,分布于右侧肌束.结论 腰小肌为一羽状肌,羽状构型的特点使腰小肌在收缩力和运动幅度上均有所增加;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使骨骼肌亚部的研究更加简单. 相似文献
20.
任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7,(3)
本文应用SEM-4201型神经兴奋测试仪,对国人额肌、眼肌、口肌进行测试。得出额肌、眼肌、口肌强度—时间曲线的正常阈值,并求出各肌阈值差的正常范围。通过各肌间阈值对比,得出眼肌阈值<额肌阈值<口肌阈值的结论,即眼支运动点兴奋性最大,最易受损伤。又对65例面瘫病人进行测试。发现,眼肌去神经支配最多、程度最重,验证了上述论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