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与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50),研究组行UBE,对照组行传统PLIF,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VAS、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JOA评分及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UBE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手术相关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PELD)与经椎板间入路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LDL)的疗效并针对巨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改良游离髓核分型探讨其分型方法的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4例,UBE组16例、PELD组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既往腰椎手术史、双下肢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和疗效指标;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影像资料并依据改良游离髓核分型方法对其分型。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总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45个月。PELD组术后并发股神经损伤1例,1个月后完全恢复,UBE组术后第22个月复发1例,其余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两种不同椎间融合器植入方式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2例,其中A组36例行双侧开窗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改良,TLIF),B组36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术(PLIV)。平均随访18.4个月。对2组患者的失血量、住院时间、融合率、好转率及术后硬膜漏、新发神经根性疼痛、感染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融合率和好转率均高于B组,而术中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合双侧开窗技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能很好地完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具有一次手术完成360。融合、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脊柱稳定性破坏少及融合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MIS-TLIF)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7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在全身麻醉下行Wiltse入路MIS-TLIF,对照组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路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3、5 d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6、24个月腰腿痛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6、24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MIS-TLIF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但MIS-TLIF创伤更小、术后症状减轻及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3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8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85mL。术中1例硬脊膜撕裂者即刻修补,术后无脑脊液漏,无切口感染、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融合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无新发神经根性疼痛。30例患者术后均获9~12个月随访,平均10.8个月。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椎间植骨全部获得融合,融合率为100%。腰腿疼痛明显缓解,下肢肌力和感觉异常改善明显,其中优16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为86.7%。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提高了融合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工作环境及类型的变化,腰椎疾病的类型也在逐年增加,其中腰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较高。在传统的开窗椎间盘摘除术及显微椎间盘摘除术中,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充分剥离后路椎旁肌肉,并且需要对椎体后方的骨结构、韧带组织等进行过度的切除来建立手术空间,由于创伤较大,且由于出血等使得手术视野区清晰度下降,进一步限制了器械操作的灵活性,同时肌肉的过度分离会导致术后后背痛及肌肉萎缩。后路结构的过度解剖可增加术后腰椎不稳定性,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数量也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全部患者选择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45. 5±4. 7) m L,平均手术时间为(56. 3±2. 2)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7. 2±1. 5) d。术后4例患者出现屈髋乏力,2个月后症状彻底恢复。6例患者术后出现大腿前方感觉麻木感,6~8周后症状消失或者缓解。本研究患者无腹腔脏器和大血管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定位错误、麻痹性肠梗阻、生殖股神经永久性损伤等并发症。全部患者接受为期24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 0. 05),日本骨科协会腰椎(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 0. 05)。结论选择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并发症少,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Quadrant通道微创单侧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与开放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50例,随机分成传统开放TLIF组(接受开放双侧TLIF术治疗)和Quadrant微创组(接受经Quadrant通道微创单侧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各75例。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Quadrant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传统开放TLIF组(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Quadrant微创组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开放TLIF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Quadrant微创组ODI评分均低于传统开放TLIF组(P0.05);两组椎体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Quadrant通道微创单侧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有效、微创的腰椎手术方法,安全可靠,适用于1~2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19例采用改良 T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为 T 组,改良 TLIF 即在 TLIF 基础上增加椎板切除范围。并以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19例采用改良 P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为 P 组,改良 PLIF 即在 PLIF 基础上减少棘突切除范围,保留邻近节段后方韧带复合体,同时扩大切除下关节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1年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前、术后1年时 Oswestry 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T 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 P 组( P<0.05)。两组间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无差异,各组内患者术后腰、腿痛较术前明显缓解,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后1个月及3个月 P 组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明显低于 T 组( P <0.05);术后1年 T 组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明显低于 P 组( P <0.05)。两组患者术前 ODI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 ODI 评分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 组明显低于 P 组( P <0.05)。P 组3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ASD),T 组2例出现 ASD,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 组中1例术后下肢短暂性麻木、无力,3例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骨折。T 组中2例出现椎弓根骨折伴螺钉外露,1例出现棘突根部骨折,5例出现加压后棘突挤压,未出现脑脊液漏。结论两种改良技术均可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各伴随不同的并发症。改良 TLIF 较改良 PLIF 有助于患者远期腰部功能康复,但在术后早期可能存在明显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L4、5单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5例行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1例出现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移位但无相应症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住院天数、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入治疗时间及植入治疗中出血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方式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相当,但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行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与护理配合要点及最优护理服务方案,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22年1—6月腰椎滑脱症患者在机器人辅助下行单侧双通道入路脊柱内镜融合术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术前宣教、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等护理配合要点,并探讨最优手术配合方案及护理模式。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单侧双通道入路脊柱内镜融合术,术后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 充分的术前宣教,熟练的手术配合,完善的手术室布局及围术期精细化的护理为机器人辅助行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顺利地完成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13.
廖鑫  吕超  罗政  刘俊 《中国内镜杂志》2023,29(10):12-20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经腰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TLIF)联合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9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3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Endo-TLIF组(32例)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和临床疗效。结果 Endo-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TLIF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TLIF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TLIF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明显低于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出院时,Endo-TLIF组腰痛VAS明显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腿痛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Endo-TLIF组JOA评分高于TLIF组,ODI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时,两组各时间点JOA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传统TLIF和Endo-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两者近期临床疗效相当,Endo-TLIF具有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878-1879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在2014年1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腰椎功能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观察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4~72min,下床活动时间14~36h,住院时间4~9d;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患者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8.40、92.00%,术后12h和术后6个月、12个月患者疼痛评分、腰椎功能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4例患者出现手术侧足大趾麻木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无严重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神经根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将行椎间孔镜下神经根减压术治疗的37例患者设为研究组,行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术后第6个月末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两组的手术效果,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行经皮THESSYS椎闽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38例,良11例,可5例,差2例.2例患者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未行特殊处理自行消失.所有患者无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THESSYS椎间孔镜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剖析腰椎退行性疾患者者分别予以微创腰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开放腰后路椎体间融合术(OPENLIF)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腰椎退行性疾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6例开展OPENLIF,观察组执行MIS-TLIF.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9月收治的老年LS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PLIF),观察组行椎间孔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手术;对比2组治疗3个月后的手术效果、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及生活质量[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评定]。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治疗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JOA评分、WHOQOL-BREF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OD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椎间孔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老年性LSS效果较好,可改善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大量研究已证实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和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PubMed、EMbase、MEDLINE、SCI、CNKI、CBM、WanFang Data,检索时限为到2014年2月;收集采用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随机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18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1 4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相比,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具有椎旁肌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早期疗效好,腰痛远期缓解率高等优点;但是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在改善远期运动功能,远期腿痛缓解率,减少并发症方面并不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且手术时间更长。因此,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能较好解决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痛。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存在局限性,上述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中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3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侧组45例(行MIS-TLIF术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和双侧组48例(行MIS-TLIF术联合双侧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脊柱侧弯矫正效果,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变化,术后1年及2年内椎间融合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 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双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