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桡动脉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材料的可行性及其采取方法。方法:以桡动脉为主要材料行冠状动脉帝路移植术12例,术前以Allen试验评判桡,尺动脉通畅性。用“免触”技术将桡动脉连同伴行静脉和脂肪组织一并游离,离断后用罂粟碱液低压扩张,并置于异搏定盐水中备用。远端多吻合至右冠状动脉及左旋支,近端均吻合至主动脉。术后常规应用钙阻滞剂6个月。结果:12例患者全部存活,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4-43个月,平均22.9个月,患者心绞痛缓解,生活质量改善,结论:桡动脉具有动脉移植材料的多种优点,通畅率仅次于乳内动脉而高于大隐静脉桥,是较有前途的血管移植材料,术前评价尺动脉的供血情况及术中防止桡动脉痉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个体化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近期结果和手术经验。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1月,55例冠脉多支病变患者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个体化全动脉CABG术。26例采用原位左乳内动脉和左桡动脉(47.3%)作为移植血管材料,16例采用原位左乳内动脉和双桡动脉(29.1%),11例使用原位左乳内动脉、游离右乳内动脉和左桡动脉(20.0%),余2例使用原位双乳内动脉和左桡动脉(3.6%)。观察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移植血管通畅率,考察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有2例患者术后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急性肾衰,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围术期和随访过程中无死亡,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心绞痛症状全部消失,随访的移植血管全部通畅,无再次血运重建手术需要。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基于个体靶血管解剖特点的个体化全动脉策略可实现完全再血管化,近期桥血管通畅率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可供冠状动脉搭桥的材料。方法:对经血管造影证实的10例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2例、双支5例、三支2例),我们应用自身桡动脉(RA)行冠状动脉搭桥术。RA-LAD8例,RA-LADdl1例,RA-RCA1例,自体大隐静脉桥13条。结果:10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近期恢复良好。随访6~20个月,无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正常。结论:桡动脉位置表浅、获取容易、有足够长度、管径大于胸廓内动脉,可供冠状动脉搭桥选用,是仅次于胸廓内动脉的理想动脉“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桡动脉(RA)桥通畅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CABG术中使用RA桥,并于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患者65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RA桥通畅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 RA桥靶血管近端狭窄程度≥80%(OR=0.212, 95%CI: 0.049~0.912, P=0.037)和靶血管在左前降支区域(OR=0.104, 95%CI: 0.012~0.921, P=0.042)是RA桥术后通畅率的独立保护因素,而术后未规范联用抗痉挛药物(OR=6.825, 95%CI: 1.857~25.083, P=0.004)是RA桥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ABG术中RA桥靶血管的合理选择和术后联用抗痉挛药物是RA桥通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自体桡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桡动脉(RA)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技术和RA移植物痉挛的预防,方法:自体RA材料行CABG手术100例,采用改良Allen试验,无创血氧饱和度(SaO2)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三种方法筛选RA获取患者。采用“无接触”技术获取RA,术中应用VG溶液保养RA移植物,术后应用硝酸甘油,硫氮唑酮预防动物材料 挛。结果:本组共搭桥309支,RA移植物100支,1例患者死亡,获取RA侧手的运动功能无1例受影响,切口无血肿,感染,12例患者有暂时性拇指皮肤感觉减退,结论:自体RA是较理想的CABG移植材料,近期临床结果满意,术前严格的筛选可以避免RA获取后手部缺血并发症“无接触技术和适当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防止移植物痉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2002~2008年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冠心病左主干患者远期桥血管通畅率。 方法 2002~2008年冠心病左主干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73例,男性57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65.7±8.1岁。包括心肌梗死31例、左心室室壁瘤11例,合并瓣膜病变4例,术前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5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置换术共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并左心室成形术共6例,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65例,非体外循环手术8例。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大隐静脉与靶血管吻合,静脉吻合口超过两个(含)时做序贯吻合。术后随访行冠状动脉64-CT或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桥血管通畅率。 结果 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2.7%),死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衰竭。痊愈出院71例,随访患者53例,失访18例,随访率74.6%,随访时间4个月~11年,平均随访时间73.2±30.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其中3例为心源性死亡,心源性病死率5.7%,余者为其他疾病死亡。10例再发心绞痛,2例心肌梗死,2例脑梗死。 39例患者行桥血管CT或造影,动脉桥通畅率97.4%,静脉桥通畅率82.8%。 结论 冠心病左主干患者病情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有效改善冠脉血运,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通畅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绪军  杨碧波  张永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5):3234-323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如何保持移植物的通畅率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因素与移植物的通畅率有关,本文就近来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  骨骼化胸廓内动脉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本研究对骨骼化胸廓内动脉与术后胸壁疼痛及感觉异常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70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6例患者为骨骼化胸廓内动脉移植物,另外34例患者为带蒂胸廓内动脉移植物。  结果  术中测得骨骼化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组胸廓内动脉桥血管流量为42.0(33.0,53.5)mL/min、搏动指数为2.75(2.15, 3.60)与带蒂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组[41.0(27.0,51.0)mL/min、3.10(2.20, 3.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骨骼化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组的疼痛残疾指数[3(2,3)]低于带蒂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组[5(4,5),P<0.05];术后1个月、1年,骨骼化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组的感觉异常发生率低于带蒂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骨骼化胸廓内动脉移植物能够提供不逊色于带蒂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的桥血管流量,并且不增加桥血管搏动指数(流体阻力)。长期来看,骨骼化胸廓内动脉能降低术后胸壁感觉异常发生率,但不能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结果及体会。方法:1994年4月-2000年7月,共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61例,男性449例,女性112例,平均年龄60.9岁。应用体外循环533例,非体外循环28例。对手术方法、并发症、死亡原因以及围术期治疗进行了分析。结果:医院内死亡15例,其余随访一个月至6年三个月,疗效满意。结论:合理的选择病人、充分的术前准备、提高手术技巧、良好的心肌保护以及围术期治疗是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个能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桡动脉桥情况的模型。方法50只新西兰兔,股动脉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两吻合口之间的颈总动脉予以结扎。术后1、3、7、14、56d分别取完整动脉桥,进行肉眼观察,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弹力纤维染色,计算机测算血管内膜厚度、新生内膜中膜比指数;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结果50只兔成功建立动脉桥,无手术及围手术期死亡,桥血管总通畅率为86%,对通畅的桥血管作形态学观测发现血管移植后7d起至56d内膜增厚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动物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桡动脉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疗效与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58例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为A组,52例行体外循环下常规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数据,评估手术疗效,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6例,应用体外循环(CPB)80例,非体外循环36例,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围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医院内死亡3例,1例手术后第14天死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第3天死于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术后第2天死于急性肺梗死,余113例顺利出院。3例复发心绞痛,药物治疗疗效满意。结论:合理的选择患者、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技术的完善与成熟、良好的心肌保护以及合理围术期治疗是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早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骨骼化乳内动脉桥应用的早期结果和经验。方法对52例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骨骼化方法游离乳内动脉,左乳内动脉均与前降支吻合,16例右乳内动脉与其它分支吻合,其余用大隐静脉吻合。结果全组共使用单乳内动脉36例,双乳内动脉16例,平均吻合口数4.05±.75个/例,无胸腔积液和胸骨感染;院内1例死于脑卒中,死亡率1.92%(1/52);发生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5.77%(3/52),其中脑部并发症2例,胸腔积液1例。所有患者术后早期均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NYHA)。结论在CABG中应用骨骼化乳内动脉安全、可靠,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Allen's实验和超声检查在桡动脉(R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经Allen's实验筛选50例桡动脉CABG病例,分组比较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结果.结果 5例桡动脉病理报告为内膜轻度增生,其余病例病理检查均正常.CDFI检查11例动脉内膜不规则增厚.CDFI检查动脉内膜增厚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26.90±7.88)cm/s,舒张末期流速(EDV) (2.75±2.08)cm/s,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APV)(6.27±3.43)cm/s,搏动指数(PI)7.19±6.00;动脉内膜无增厚组:PSV(35.5±18.5)cm/s,EDV(4.30±2.24)cm/s(P<0.05),TAPV(10.90±7.11)cm/s(P<0.05),PI 3.78±1.73(P<0.01).桡动脉直径(DRA):男性>女性(P<0.05),大体重组>小体重组(P<0.05),无糖尿病组>糖尿病组(P<0.05).高血脂组: EDV(2.71±1.84)cm/s,TAPV(6.95±1.36)cm/s.无高血脂组: EDV(4.51±3.20)cm/s (P<0.05),TAPV(11.20±7.83)cm/s (P<0.05).性别、体重、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凝血状态对RA血流动力学无影响.结论 Allen's实验结合CDFI检查可有效地筛选RA.CDFI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RA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总结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使用经验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日本顺天堂大学医院60例接受了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血管桥进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 左右乳内动脉长度分别为(20.3±1.2)和(20.5±1.3)cm,远端吻合口平均(4.1±1.5)个.组合Y或I血管桥19例,序贯吻合34例,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45例.术后并发严重心律失常2例,脑梗塞合并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各1例,肺部感染2例,手术死亡2例.术后随访(15.6±3.2)个月,远期无死亡或心脏性事件患者.结论 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具有良好的早期效果.骨骼化法采取的乳内动脉长度更长,可以安全地利用双侧乳内动脉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IMA)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中期结果及经验.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20年3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单纯性CABG的132例患者,采用骨骼化游离技术获取IMA.结果:132例患者共获取IMA 146支,左侧乳内动脉(LIMA)132支,右侧乳内动脉(RIMA)14支.其中L...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桡动脉“Y”形吻合,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患者左乳内动脉的血流变化.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8月,利用左乳内动脉和桡动脉“Y”形吻合,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2例.应用即时血流检测仪分别于左乳内动脉原位状态、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桡动脉序贯吻合后3个时间点测量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情况.运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 左乳内动脉原位状态血流与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主干血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序贯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左乳内动脉的即时血流测定(TTFM)波形图均表现为以舒张期为主的血流波形.术后24h内有3例患者CK-MB升高,48 h降至正常;术后早期2例发生室性早搏,1例发生室颤;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结论 带蒂原位左乳内动脉具有相当大的流量储备,其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心肌供血面积有关;左乳内动脉、桡动脉“Y”形吻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符合全心脏再血管化的血流要求.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旁路通畅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旁路通畅性的应用特点。方法 分析27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共654根旁路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进行流量测定,将血流量及血流波形存储在即时血流测量仪中。应用血流测量仪输出的关键值判断桥血管是否需要重新吻合。结果 对251例乳内动脉前降支旁路流量测定,平均血流量为(28.1±19.1)ml/min,搏动指数(PI值)2.96±2.05;对403根静脉旁路流量测定,其中对角支33根,平均血流量(34.3±28.6)ml/min,PI值2.18±0.63;钝缘支184根,平均血流量(37.6±27.9)ml/min,PI值3.05±2.12;右冠状动脉184根,平均血流量(36.2±24.2)ml/min,Pl值2.9±1.8。弥漫病变血管旁路血流量小,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回旋支序贯旁路远端吻合口多,血流量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高。5例由于血液波形不满意拆除后进行了再次搭桥。结论 即时血流测量技术非常适合术中判断冠状动脉旁路通畅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早期临床疗效和经验体会。方法对22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施行OPCAB,其中2支血管病变3例,3支病变19例(包括左主干病变4例)。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每例完成远端吻合口2~5个,平均3.6个,91%患者使用左乳内动脉(LIMA)。结果全组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体外循环(CPB)。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4~12h,平均5.8h。所有患者康复出院,随访3~26个月,心绞痛症状全部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OPCAB创伤小、安全可行、经济,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