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与传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比较,具有许多优点。我们于2004年9月~2005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学习期间共实施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OPCABG的麻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体外循环设备的不断改良等,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技术已相当成熟,但体外循环(CPB)本身导致的并发症如全身炎症反应等仍不可避免[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为有体外循环高危因素或者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可能,成为现代微创冠脉外科的重要术式[2,3].2000年3月至2006年3月,本院完成OPCAB216例,现就OPCAB手术方法和围术期处理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前瞻性分析体外循环下不停跳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8例3支血管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的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成体外循环下不停跳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n-pump beating heart surgery,OnP-BH)19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19例,分别于术前、左乳内动脉-前降支开放灌注即刻、术后4 h、24 h和48 h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Ⅰ(cTnⅠ),同时记录术后早期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对比OnP-BH组和OPCAB组,前者手术时间更长,围术期24 h失血量更多,其余临床结果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OnP-BH组患者术后CK-MB和cTnⅠ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尤其在左乳内动脉-前降支开放灌注即刻至术后4 h始终保持有意义的增高,而OPCAB组患者术后CK-MB和cTnⅠ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对比OnP-BH组和OPCAB组,提示体外循环可以诱导对心肌的损伤,OPCAB能够明显减少围术期心肌损伤,并能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手术失血量,因此,需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高危心脏病患者有可能从OPCAB中受益。  相似文献   

4.
王消防  刘磊  杨博  朱军辉 《安徽医学》2019,40(8):902-905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NCAB)、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短期预后。方法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125例实施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ONCAB患者78例,OPCAB患者47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搭桥数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心房纤颤发生率,以及术后3年内动、静脉桥血管通畅率的差异。结果 OPCAB组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少于ON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远端桥血管吻合口数量,房颤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资料表明,OPCAB与ONCAB组患者在乳内动脉桥血管、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OPCAB围术期效果优于ONCAB,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率无差别。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左主干病变、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严重合并症患者更适宜选用OPCAB。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患者术中及术后输血量及输血费用的不同。方法对345例行CABG的患者进行了术中、术后输血量及输血费用的统计,所有患者分为CCABG组135例,OP-CAB组210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输红细胞量、血浆量、血小板量、输血总量以及各自相关费用。结果CCABG组输血率显著高于OPCAB组(分别为82.2%和46.7%,P〈0.05),输红细胞量、输红细胞费用、输血浆量、输血浆费用、输血总量及输血总费用CCABG组均显著高于OPCAB组(P〈0.05),而输血小板量及输血小板费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CCABG相比,OPCAB患者术中、术后输血量及输血费用显著减少,OPCAB对患者恢复有利,并能减轻患者经济费用。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生理干扰,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现将2008年3月-2009年6月本院对10例OPCABG患者的麻醉方法和术中管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院对3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现将有关麻醉处理的初步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结果,评价两种方法优越性.方法:将35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分为0PCABG和CCABG组,0PCABG组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两组患的术前及术后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术前治疗及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质量、心梗史、心功能、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无差别;手术时间、血管桥数无差别;术后0PCABG组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CCABG组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如开胸止血、伤口感染、心律失常、呼吸道并发症等的发生率0PCABG组为6.4%,CCABG组为9.1%,0PCABG组无1例死亡,CCABG组死亡率为1.5%,两组比较无显性差异.结论:0PCABG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不能替代CCABG.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beating hear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BHCABG)对中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例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观察组)与20例体外循环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对照组),评价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移植血管数、红细胞输注量、血浆冷沉淀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IABP置入率、死亡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均明显缩短,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较少,住院总费用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缩短中高危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减少术后监护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对于不适于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中高危患者,建议优先考虑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0.
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康复10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军兰 《医学争鸣》2005,26(10):933-933
1临床资料 1997-01/2004-12我院共完成冠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1018(男888,女130)例,60岁以上582例(57.1%),70岁以上217例(21.3%),最大年龄86岁;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510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50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852例,术前同时合并其他疾病784例(77.1%),高血压病500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老年人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28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完成,常规冠状动脉腔内放置分流栓,首先吻合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再依次对后降支、对角支、钝缘支和右冠状动脉行血运重建。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搭1支桥者4例,2支桥者6例,3支桥者12例,4支桥者5例,5支桥者1例,平均搭桥2.8±1.5支。2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OPCAB对老年人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并能取得良好的早期手术效果,如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天数短等,但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左主干病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2年6月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50例,分为两组,左主干病变组215例,非左主干病变组235例,所有病例由同一团队施行OPCAB,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术后各项指标及早期死亡率。结果左主干病变组4例因术中搬动心脏出现血流动力学极度不稳定转为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手术,两组人均搭桥数为3.02支,人均搭桥数左主干组较非左主干组高,主要集中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血量、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术中转CPB手术比例左主干组高,乳内动脉使用率非左主干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各种并发症及死亡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治疗左主干病变是安全可行的,但是术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包括IABP和CPB,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或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A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差异。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纳入40例行OPCAB或ONCAB(每组各20例)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 d、2 d、3 d和4 d采集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计数、粒细胞及NLR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基线相比,OPCAB手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明显下降,术后3 d逐渐恢复;在围手术期间不同时间点ONCAB及OPCAB两组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和NLR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OPCAB引起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大量增多,T淋巴细胞大量减少,ONCAB并未加重对患者T细胞各亚群及NLR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PB)和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围术期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553例在本院诊断为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接受CPB(n=392)或OPCAB(n=161)治疗,采用1∶1配对方法,以EuroSCORE危险因素及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配对标准,两组各纳入患者60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结果及术前术后左室形态及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血运重建结果比较:OPCAB组处理的靶血管数目明显低于ONCAB组[(2.37±0.80)支vs(3.05±0.74)支,P=0.000],完全再血管化程度亦低于ONCAB组(55%vs 83.3%,P=0.000)。心脏超声结果比较:OPCAB组术后LVEF及LVEDD较术前均有改善,ONCAB组术后LVEF较术前无明显改善,LVEDD较术前有所缩小;两组患者术后术前LVEF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而LVEDD差值比较无差异(P=0.251)。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方面,OPCAB组在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ON-CAB组[(15.61±13.62)h vs(30.03±35.65)h,P=0.004;(3.21±1.38)d vs(4.99±3.31)d,P=0.000;(13.97±6.77)d vs(17.59±12.39)d,P=0.049],两组患者住院死亡率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OPCAB和ONCAB均为安全可行的血运重建方式,围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但术后早期OPCAB改善心功能效果较ONCAB明显。  相似文献   

15.
王庆梅  陈小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1):1263-1263,126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其中微创冠脉旁路移植是近年来心血管外科的最新进展[1,2].我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0月开展在体外循环下CABG 33例,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并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高龄患者行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eating hear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BH-CABG)早期临床经验,探讨应用体外循环辅助对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BH-CABG的77例高龄患者(≥75岁)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应用体外循环辅助分为体外循环辅助(pump-assisted)组28例与非体外循环(offpump)组49例,对其围手术期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血管桥平均(2.70±0.54)支,住院死亡5例(6.5%),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off-pump组与pump-assisted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mp-assisted组中有4例因术中循环不平稳,由off-pump转行pump-assisted。结论:高龄患者行CABG手术死亡率高,应用BH-CABG能够获得可接受的早期疗效,对于心脏较大及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患者,应用体外循环辅助的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ump-assisted BH-CABG,PABH-CABG)更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左主干病变桥血管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因冠心病左主干病变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32例,男性9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3.5±8.6)岁.按手术方法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及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CCABG组70例,共搭桥219支,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桥70支,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桥149支.OPCAB组62例,共搭桥181支,乳内动脉桥62支,大隐静脉桥119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仪(transit-time flow meter,TTFM)测量桥血管血流量、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及血流波形.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桥血流测量:乳内动脉-前降支桥血流量CCABG组为(27.3±16.5)ml/min,OPCAB 组为(27.7±18.7)ml/min(P=0.812);两组PI值分别为3.1±1.6及3.0±1.8(P=0.3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隐静脉-回旋支桥血流量CCABG组为(37.3±3.4)ml/min,OPCAB组为(35.0±5.6)ml/min(P=0.086);两组PI值分别为2.9±1.5及3.0±1.7(P=0.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不论行CCABG或OPCAB,对桥血管及吻合口的质量无影响,均可达到满意的再血管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瞬时血流监测(TTFM)在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组),每组30例。搭桥完毕,循环稳定(体外循环组撤除体外循环)后,分别测量各移植桥血管的血流量和血流比值,并记录其波形和心电图。结果两组患者按计划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OPCAB组中无中途转为体外循环者;搭桥数:CCABG组121支,OPCAB组108支。两组患者各桥血管的血流量及血流指数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FM有助于CABG术中准确判断吻合桥的通畅情况;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移植均可取得满意的吻合口通畅程度。  相似文献   

19.
大隐静脉为最早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_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血管,始于1962年.近几年CABG血管移植物的发展主要趋向于多动脉复合旁路术(桥血管完全动脉化)以及微创CABG.常用的血管有大隐静脉(greater saphenous vein,SVG)、内乳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桡动脉(radial artery,RA)和胃网膜右动脉(right gastroepiploic arteria, RGEA).  相似文献   

20.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fi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方法:2001年~2002年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23例,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游离左侧乳内动脉均与前降支吻合,取大隐静脉及烧动脉与回旋支、后降支等其他部位血管吻合。冠状动脉吻合口和近端吻合口分别用7.0Prolene及6-0Prolene缝线连续法缝合。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后随访2个月~14个月,心绞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心功能Ⅰ级~Ⅱ级,术后心绞痛复发2例,给子扩冠、抗凝治疗后好转。术后并发右侧脑梗死1例,融栓、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是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