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青年(年龄18~50岁)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LVO-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MT)治疗的效果,探讨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治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52例,均于发病24 h内行MT,依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比较2组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血管闭塞部位、血管闭塞数量、TOAST病因分型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Alberta脑卒中早期CT诊断评分(ASPECTS)、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2组静脉溶栓比率、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球囊和/或支架植入比率、血管再灌注成功率、术后并发症(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MT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合并高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用机械取栓给予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治疗时对预后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8月到2019年12月在太和县人民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60例AIS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根据资料将预后不良25例患者作为不良组,将预后良好35例患者作为良好组,回顾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不良组入院至再通时间长于良好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良好组,术前ASPECT评分低于良好组,取栓次数多于良好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大于良好组,降钙素原水平高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至再通时间、术前NIHSS及ASPECT评分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至再通时间及术前NIHSS、ASPECT评分和术后90 d mRS评分、取栓次数均是影响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纯支架取栓与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支架(solitaire with inter-mediate catheter,SWIM)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安全性、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机械取栓的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108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和SWIM取栓组,对两组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血管成功再通情况、90d 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毕SWIM取栓组改良脑梗死溶栓量表(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 TICI)评分≥2b,90d mRS≤2分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术后24h NIHSS评分低于单纯支架取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据90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62例,预后不良组(mRS>2分)46例,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有更低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结合Rapid自动分析软件参数对前循环大血管近端闭塞(anterior circulation large vessel occlusion,ac-LVO)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患者预后的评估和预测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ac-LVO AIS并行EVT合并或不合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收集基线特征,及CTP成像后Rapid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的参数:包括脑血流量<30%的体积(V_(CBF<30%)),脑血流达峰时间>4 s(V_(Tmax>4 s))、脑血流达峰时间>6 s(VTmax>6 s)、脑血流达峰时间>8 s(VTmax>8 s)、脑血流达峰时间>10 s(V_(max>10 s))的低灌注区体积,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HIR)、错配体积(mismatch Volume,MMV)、错配率(mismatch ratio,MMR)、CBV指数,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T score,ASPECTS)等,将患者术后90 d的随访情况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分组,mRS 0~2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3~6分为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CTP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与预后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预测因素对应的最佳阈值及其各自预测能力。结果:纳入患者158例,其中预后良好组62例,预后不良组9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_(CBF<30%)(OR=1.014,95%CI 1.001~1.026,P=0.028)、HIR(OR=8.655,95%CI 1.800~41.620,P=0.007)、入院时收缩压(OR=1.039,95%CI 1.017~1.062,P=0.001)、入院时NIHSS(OR=1.125,95%CI 1.038~1.219,P=0.004)是ac-LVO卒中患者EVT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分析显示,HIR、V_(CBF<30%)、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NI-HSS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8、0.704、0.658、0.600,预测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HIR≥0.355,V_(CBF<30%)≥25.5 mL,入院时收缩压≥151.5 mmHg,入院时NIHSS评分≥17分。结论:HIR、V_(CBF<30%)、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NIHSS评分为ac-LVO AIS患者EVT 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HIR、V_(CBF<30%)对于ac-LVO AIS患者EVT预后的预测能力优于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取栓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1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并行机械取栓。查阅患者病历资料;测定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再通时间、手术时间、闭塞时间、侧肢循环等级和入院时实验室各项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肌酐、清蛋白、空腹血糖水平等),并计算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首通效应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取栓效果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113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血管再通)52例和预后不良组(血管未再通)61例。两组患者在侧支循环等级、发病至再通时间、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PLR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NLR、发病至再通时间长、高PLR为影响患者取栓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发病至再通时间、PLR这3项指标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支架取栓、抽吸取栓及二者联合取栓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46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首次取栓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抽吸取栓组(抽吸组,n=46)、支架取栓组(支架组,n=58)与支架、抽吸联合取栓组(联合组,n=42)。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舒张压、收缩压、血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分型、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3组的治疗指标,包括取栓次数、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分级)、穿刺与血管再通间隔时间、闭塞部位、麻醉方式、发病与穿刺间隔时间等。比较3组的预后指标,包括并发症发生率、颅内出血患者比例与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结果 支架组、抽吸组及联合组取栓次数、闭塞部位、麻醉方式、发病与穿刺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组穿刺与血管再通间隔时间较支架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灌注指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64例诊断AIS且经EVT的患者并进行1年随访。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1年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良好预后)。所有患者根据低灌注强度比(HIR)(<0.3 vs≥0.3)和脑血容量(CBV)指数(>0.7 vs≤0.7)进行分组,将组间临床资料及术后1年mRS评分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1年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61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术后1年达到良好预后的有34例(55.7%)。高CBV组良好预后率明显高于低CBV组(76.9%vs 40%),低HIR组良好预后率明显高于高HIR组(73.9%vs 44.7%)(P<0.05)。CBV指数是术后1年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P=0.046)。结论 CBV指数可预测AIS患者EVT远期预后情况,有望为患者EVT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构建基于临床因素、影像因素、临床联合影像因素的预后预测模型,以期寻找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最优的预后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1例.所有患者均为发病24 h内并于治疗前接受MRI检查.收集所有患者的MRI资料及一般临床资料.患者预后采用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别筛选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影像预测模型及临床联合影像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模型对卒中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71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为35例,预后不良者为36例.多元逻辑回归临床因素结果显示年龄(OR=1.071;95%CI:1.010~1.135;P=0.022)、入院NIHSS评分(OR=1.225;95%CI:1.099~1.366;P<0.001)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预测卒中预后的AUC为0.810(95%CI:0.709~0.91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71.4%.回归影像因素结果显示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HIR)(OR=4.037;95%CI:1.241~13.136;P=0.005)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预测卒中预后的AUC为0.862(95%CI:0.772~0.95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2%、94.3%.回归临床联合影像因素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1.157;95%CI:0.998~1.341;P=0.043)、HIR(OR=6.669;95%CI:4.817~15.051;P=0.009)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预测卒中预后的AUC最高,达0.905(95%CI:0.830~0.979),其敏感度为94.4%、特异度为82.9%.结论临床联合影像的预测模型优于临床模型、影像模型,可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后预后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的意义。方法:依据血管病变将14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2组:大血管闭塞组(n=83)和无大血管闭塞组(n=62)。采用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比较2组的预后。结果:第3个月和第6个月随访时,大血管闭塞组患者mRS评分显著高于无大血管闭塞组;无大血管闭塞组mRS 0~2分患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大血管闭塞组患者,分别为82.26%(51/62)比28.92%(24/83)和83.33%(50/60)比28.21%(22/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行MRA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陈俊武 《临床医学》2020,40(3):53-54
目的 比较对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分别采取单纯支架取栓以及桥接支架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治疗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共89例,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桥接取栓组42例以及单纯取栓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血管开通时间、取栓次数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桥接取栓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为64. 29%(27/42),明显高于单纯取栓组的36. 17%(1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单纯支架取栓与桥接支架取栓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可实现闭塞血管再通,其中,桥接支架取栓患者预后更佳,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中侧枝血管与急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预后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内接受头颅MRI平扫和MRA检查。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mRS0~2为预后良好组,mRS3~6为预后不良组。统计学方法分析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之间侧裂及软脑膜的侧枝血管的差异。结果共55例动脉闭塞的卒中患者纳入分析(侧裂侧枝血管不丰富者52例,软脑膜侧枝血管不丰富者45例)。侧裂血管和软脑膜血管不丰富的患者,预后良好组的入院NIHSS评分(10.06±4.65 vs 14.25±4.91;P=0.006)、术前梗死体积(13.61±10.99 vs 59.80±92.74;P=0.006)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软脑膜的侧枝循环是预测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94,95%CI=1.025~1.168,P=0.007;OR=9.542,95%CI=1.812~50.245,P=0.008)。预后良好组的梗死增长体积(术前vs术后:14.15±10.73 vs 21.39±17.41)小于预后不良组(术前vs术后:16.88±16.64 vs 57.27±56.67),然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梗死体积对预测卒中预后无显著意义(OR=1.094,95%CI=1.025~1.168,P=0.154)。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侧枝血管可用于评估卒中预后,尤其是软脑膜的侧枝循环可预测卒中预后,而术后卒中梗死体积与预后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依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60)、预后不良组(n=40)两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的相关性,统计分析两组不同NLR、PLR患者的病死情况。结果 预后良好组的NIHSS评分≥5分、高血压患者比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发病至溶栓时间明显短于预后不良组,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RL、PLR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与NLR、PLR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682、0.654,P<0.05),mRS评分与PLR、PLR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0.511、-0.490,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的病死...  相似文献   

13.
李军  李薇  苏杭 《大医生》2022,(3):20-23
目的 探索RECO脑血流恢复装置(RECO支架)取栓在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62例急性大血管闭塞并行RECO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25例,mRs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存活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就诊,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存在MCAO的119例患者进行随访,以改良Rankin评分(mRS)为结局指标,将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9例MCAO患者中失访17例(14.28%),平均随访46.8个月。将MCAO患者分为功能预后不良组(mRS2,48例)和功能预后良好组(mRS≤2,54例),并进行两组比较;功能预后不良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CRP)、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功能预后良好组,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低于结局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NIHSS评分为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越大、NIHSS评分越高,MCAO后存活患者临床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于洋  项广宇  李涛 《临床医学》2020,40(2):30-32
目的分析Solitaire支架取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治疗的3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同意行机械取栓患者168例作为观察组,不同意机械取栓患者13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100%,168/168)明显高于对照组(44. 70%,59/132,P 0. 05);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2分比例明显高度对照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较高,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机械取栓患者半年预后的价值.方法 将105例AIS机械取栓患者根据半年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48例和预后不良组5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统计学差异的相关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24 h内DRAGON评分联合血流灌注分级(TIBI)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8例行机械取栓术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术后24 h的DRAGON评分及TIBI分级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术后1周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佳组和预后良好组。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术后1周内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RAGON评分、TIBI分级单独及联合对术后1周内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98例患者中,58例术后1周内预后不佳(预后不佳组),占比59.18%;40例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占比40.82%。预后不佳组基线CTA侧支代偿评分差、TIBI分级0~3级所占比例及DRAGON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CTA侧支代偿评分差、TIBI分级0~3级所占比例及DRAGON评分高均为术后1周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IBI分级、DRAGON评分及两者联合对术后1周内预后不佳的ROC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0.785、0.839,且TIBI分级、DRAGON评分单一对患者术后1周内预后不佳的预测效能低于两者联合(P<0.05)。【结论】TIBI分级0~3级及DRAGON评分高均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行机械取栓术患者术后1周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且TIBI分级和DRAGON评分单独及联合均对患者术后1周内预后不佳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取栓术再通后发生出血转化(HT)和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接受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 h~1周内是否发生HT和随访1年时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HT组、NHT组和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回顾性分析各组临床资料,探究发生HT和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02例患者,纳入HT组58例、NHT组44例,纳入预后不良组56例、预后良好组46例。单因素分析可知,HT和NHT组、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2);年龄(P=0.108)、冠心病(P=0.061)、低密度脂蛋白(P=0.078)和术前静脉溶栓(P=0.058)可能对术后HT产生影响;取栓次数(P=0.118)、到院至穿刺时间(P=0.098)和发病至穿刺时间(P=0.023)可能对长期预后产生影响;其他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上述影响因素代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取栓前ASPECTS评分是术后发生HT(P=0.001, OR=0.561, 95%CI 0.393~0.700)的影响因素;取栓前ASPECTS评分(P=0.022, OR=0.719, 95%CI 0.542~0.953)和发病至穿刺时间(P=0.042, OR=1.003, 95%CI 0.997~1.005)是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取栓前ASPECTS评分对发生HT(AUC=0.736, 95%CI 0.637~0.875, P=0.000)和长期预后不良(AUC=0.630, 95%CI=0.522~0.734, P=0.025)均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结论:取栓前ASPECTS评分是取栓再通后发生HT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ASPECTS评分越低,取栓再通后HT发生风险越高,长期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急诊取栓的AIS-LVO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的S100B、YKL-40、GFAP水平。术后1周将患者分为近期预后良好组(NHISS评分下降≥4分)19例及近期预后不良组(NHISS评分下降<4分)12例;术后3月将患者分为远期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11例及远期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19例,比较组间S100B、YKL-40、GFAP水平。分析S100B、YKL-40、GFAP对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近期预后不良组血清S100B、YKL-40水平高于近期预后良好组;远期预后不良组血清S100B、YKL-40、GFAP水平高于远期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S100B、GFAP对近期及远期预后有良好预测价值,YKL40对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CT血管成像(CTA)证实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lberta脑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6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为主要入组标准,以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按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特征、术后脑出血率、术后90 d病死率、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患者比例。结果共纳入53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醒后卒中组18例、非醒后卒中组35例。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的年龄、性别构成、脑卒中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脑卒中病因学分型、ASPEC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醒后卒中组术前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低于非醒后卒中组(11%vs. 57%,P <0.05),2组的入院至穿刺时间、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