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笔者近几年采用闭合整复外旋10°~15°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7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4例中,男43例,女31例;年龄2~15岁;右侧45例,左侧29例;伸直型57例,屈曲型17例;均为闭合骨折,无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但断端均有不同程度移位。就诊时间伤后1~9天。治疗方法 采用管丛神经阻滞麻醉或血肿内麻醉,患者仰卧,两助手对抗拔伸牵引,术者自肘后在屈肘同时向前推尺骨鹰嘴,矫正前后方移位,然后矫正侧方移位。X光检查复位满意,将骨折远端外旋10°~15°功能位石膏或小夹…  相似文献   

2.
手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68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肘部骨折,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我们采用先矫正旋转移位,再矫正其它方向移位,尽量一次整复,尺偏型使其桡侧嵌插方法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68例中男101例;女67例;年龄1.5~14岁;伸直型118例,尺偏型98例,桡偏型20例;屈曲型50例,新鲜骨折156例,陈旧型骨折12例。治疗方法1,整复方法(以伸直型远端伴有向内侧和旋前移位为例):患者取坐位,助手甲握上臂上部,助手乙握伤肢前臂,对抗顺势牵拉,充分拔伸牵引。待重叠纠正后,在维持拔伸牵引下,术者一手握近折端,另一手握远折端…  相似文献   

3.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发病率高而且经常有合并症发生,致使多次复位、神经损伤、手术探查及预后不佳等的发生率比任何其他部位的肢体骨折都高。自1995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20例,有效的解决了并发症多的问题,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20例中,男201例,女119例,年龄2~12岁,平均6.2岁。均为有移位骨折,其中伸直型(伸直尺偏型和伸直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304例,屈曲型髁上骨折16例,其中有较小开放伤口的开放性骨折9例,合并桡神经损伤13例,正中神经损伤3例,尺神经损伤3例,本组未选择严重开放骨折及血管神经损伤需立即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就诊时间最短30 min,最长7 d。1.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一般采用氯胺酮全麻,较大患儿能配合治疗的选择臂丛阻滞麻醉。麻醉成功后患儿平卧,开放骨折病例先行清创后按闭合骨折处理,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完全移位伸直型髁上骨折的手法复位:透视下观察骨折尺偏或桡偏情况,助手固定上臂,术者一手将肘部轻微过伸并轻拉骨折远端,另一手拇指推肱骨内上髁或外上髁纠正骨折侧方移位后,伸直尺偏型前臂置旋前位,伸直桡偏型...  相似文献   

4.
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是儿童最常见损伤 ,一般首选屈肘位手法复位。我院于 1998~ 2 0 0 0年采用伸肘位牵引复位 30例 ,同样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其中男 2 5人 ,女 5人 ,年龄 6~ 10岁 ,平均 7.5岁。左侧 10例 ,右侧 2 0例。X线片示侧位片骨折远端向上向后移位 ,正位片骨折远端呈尺偏或桡偏。伤后就诊时间为 5 h之内。本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出现。二、治疗方法(一 )整复 为减少患儿疼痛及恐惧心理 ,整复骨折均采用臂丛麻醉。以右侧为例 ,由助手握住上臂准备做对抗牵…  相似文献   

5.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0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8~1998年,我们采用手术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肱骨髁上骨折104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86例,女性18例,年龄3~12岁,平均7.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小时~2天。致伤原因:跌伤82例,高处堕落伤13例,交通事故伤9例,右侧55例。伸直型骨折71例,其中尺偏型53例,桡偏型18例;屈曲型骨折33例,其中尺偏型28例,桡偏型5例。合并尺神经损伤6例,正中神经损伤2例,肱动脉受伤4例。二、治疗方法 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或氯胺酮分离麻醉。取肘后正中切口…  相似文献   

6.
“矫枉过正”手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陈新民 《中国骨伤》2001,14(6):363-363
笔者采用“矫枉过正”手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将1984~ 1994年间得到随访的 144例病例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 86例 ,女 5 8例 ,年龄 14个月~ 14岁。骨折类型 :伸直型 139例 ,其中桡偏型 46例 ,尺偏型 6 1例 ,中立型 (无明显尺桡偏者 ) 32例 ;屈曲型 5例 ,其中尺偏型 2例 ,桡偏型 1例 ,中立型 2例。就诊时间最短 10分钟 ,最长 7天。2 治疗方法无明显移位的桡偏骨折 ,给予屈肘固定 ;无明显移位的尺偏骨折及中立骨折 ,使桡侧骨皮质略嵌插。有移位之骨折 ,对桡偏骨折 ,尽量要求解剖复位 ,或骨折远端残留轻度桡移 ,但绝不允许矫…  相似文献   

7.
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肘部骨折中最为多见,治疗方法很多,本文主要对非手术方法治疗加以探讨。1 临床资料本组94例患儿,男61例,女23例。骨折时年龄2~13岁,平均8-1岁。左侧71例,右侧23例。骨折分型:伸直型:尺偏61例,桡偏21例,屈曲型4例,无移位或轻度移位8例。按Garland分类[1]:Ⅰ型:无移位或无明显移位8例;Ⅱ型:有移位,但后侧皮质有连接64例;Ⅲ型:有移位,无皮质相连22例。合并神经损伤有9例,桡神经4例,尺神经2例,正中神经3例。2 治疗方法Ⅰ型无移位或无明显移位骨折,单纯…  相似文献   

8.
加大屈肘角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中奎 《中国骨伤》1999,12(6):64-64
我们自1993年以来,采用加大屈肘角石膏托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15岁;右侧27例,左侧23例;单纯向背侧移位7例,尺偏型32例,桡偏型11例;就诊时间最短半小时,最长1周。治疗方法与结果患者仰卧,麻醉后一助手握住患肢上臂,另一助手握住前臂下端及腕关节,使前臂旋后位沿上臂纵轴方向顺势牵引。首先矫正侧方移位(以尺偏为例),术者以两手拇指置于骨折远端的尺侧用力推按,其余手指置于骨折近端的桡侧与两拇指对抗,同时两助手使肘关节外翻,尺偏即可矫正。(桡偏反之)。…  相似文献   

9.
张力带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很常见,自1999年~2002年作者采用张力带治疗此类患者2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7例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3~16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分别于伤后当天至13天内就诊。其中,尺偏型19例,桡偏型6例,无明显侧方移位型2例。均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1.2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麻醉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采用上臂外侧纵行切口,直至肱骨外上髁,注意切口不要太靠上,以免伤及桡神经。显露骨折断端后,复位并用巾钳维  相似文献   

10.
陈金元  魏启赞 《中国骨伤》2000,13(3):170-170
作者从 1994年 6月至 1997年 2月共治疗肱骨髁间骨折13例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12例 ,女 1例 ;年龄 6~ 2 7岁 ;车祸伤 1例 ,运动时摔倒致伤 1例 ,余均从高处跌下致伤。 1例合并尺神经损伤 ,2例曾在院外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复位不佳。伤后就诊时间均在 2 4小时内。无开放性损伤。全部病例均摄X线正侧位片。2 治疗方法  按“三步复位法”[1] 施行手法复位。先握持肱骨内外髁部 ,在稍用力牵引前臂的同时挤压内外髁部 ,使分离移位的两髁部对拢复位。再纠正尺偏或桡偏移位 ;最后按其受伤类型所形成的屈曲或伸直型移位 ,进行…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48 patients with aneurysms of the thoracic aorta, one of them had a rupture of aneurysm of the noncoronary sinus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fistula between the aorta and the right atrium. The fistula was ligated by an access through the right atrium with good nearest and long-term result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ͷ��������֮�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胰十二指肠切除(Whipple)术一直是治疗胰头导管腺癌的主要方法。但其手术切除率低,并发症多,手术死亡率高,且远期疗效又甚差。因此,多年来世界各国胰腺外科的同道们都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手术方法,以求提高胰头癌治疗的效果。因此,胰头癌的手术方法很多,名称亦多达十余种,如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extended pancreatoduodenectomy)、改良的或合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性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