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病人的饮食,特别是主食的选择和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关系到糖尿病病人长期血糖的控制以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近期,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强调合理的热量摄入和三大营养素的分配。碳水化合物要求占总热量的50%~  相似文献   

2.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近年来,人们对于糖尿病饮食中各主要营养素的组成似乎已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197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食品和营养委员会建议:胰岛素依赖型病人的饮食中各主要营养素占总热卡的比例为:碳水化合物约占50——60%,蛋白质占12——20%,饱和脂肪不超过10%,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应增加到约10%。随后加拿大、英国的糖尿病协会也发出了类似的建议。总的来说,糖尿病饮食的原则是在限制总热卡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碳水化合物含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1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不卧床的病人,给予不同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饮食补充充分热卡,研究其对通气和新陈代谢值的影响。12例男性,2例女性。其动脉 PCO_2大于45托尔(torr),无代谢性碱中毒。并排除活动性感染,胃肠道疾患或糖尿病。以随机双盲法顺序给予3种流质饮食,每种均维持5天。计算摄入的热卡量尽可能接近需要量。3种饮食为:低碳水化合物(热卡28%),高脂肪(55%)饮食;中碳水化合物(53%),中脂肪(30%);高碳水化合物(74%),低脂肪(9.4%)。3种饮食均含有16.7%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发病与饮食改变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作为饮食与糖尿病的中间介质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无谷蛋白和水解蛋白饮食可降低有遗传易感性儿童T1DM的发病,摄入乳制品可减少T2DM的发病,高脂饮食可诱导IR,父母的饮食可通过表观遗传影响后代糖尿病发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膳食纤维饮食和豆类食品皆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通过预测餐后血糖反应、基于肠道菌群的饮食治疗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对这些机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开展精准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Acarbosr是一种肠道α糖甙酶抑制剂,对蔗糖酶、葡糖淀粉酶和麦芽糖酶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正常受试者服用Acarbose可降低碳水化合物摄入后的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晚近,国际专题讨论会介绍的初步报告表明:Acar-bose治疗对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可能是一个有效途径。本文旨在进一步评价Acarbose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中特别令人麻烦的一组,即  相似文献   

6.
血糖生成指数是糖友选择食物的好帮手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很关键,日常饮食中,糖友不仅要重视自己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数量,还要关注这类碳水化合物食物的质量,这时运用血糖生成指数(GI)就是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者最近报道正常成人静注β-内啡肽可诱发胰岛素和升血糖素的急剧释放与相继的高糖血症。本文报告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外源性β-内啡肽对胰岛素和升血糖素释放以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3例均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住院患者,通宵禁食后停用所有药物。例1、自糖尿病发现以来二年,一直采用1000热卡饮食和服用D8602克/日。例2、应用胰岛素治疗(NPH28单位和正规10单位)已三年,六个月前改用氯磺丙脲250mg/日。例3、自三年前检出糖尿病以来,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有关增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病人体内胰岛素作用的切实可行治疗作了文献复习和总结。饮食大多数不需药物治疗的NIDDM病人是超重的,通过限制热卡使体重减轻,可以增强体内胰岛索的作用。糖耐量正常或受损的肥胖者,体重下降20磅可导致胰岛素作用增强近一倍。还有资料证实,患NIDDM的肥胖病人长期减轻体重,可使糖耐量恢复至接近正常。这种改善与血浆胰岛索对葡萄糖的反应增强有关。不同的饮食组成成份对体内胰岛素作用的影响仍不明确。适当改变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组成,虽不如限制热卡的治疗价值大,但也不容忽视。锻炼已知短时间的剧烈运动有降血糖的作用,而且有规律的锻炼常被视为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在用链脲霉素所致的胰岛素中等缺乏的大鼠中,运动  相似文献   

9.
三、孕妇何时应该启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一旦确诊,首先应调整饮食并适当运动,如果一周后患者血糖控制仍不达标(空腹血糖大于5.6mmol/L,餐后1小时和2小时血糖分别大于7.8和617mm01/L);或者控制饮食后出现饥饿性酮症,增加热量摄入后血糖又超标;或者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使血糖显著升高者,则须采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饮食治疗旨在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是各种药物治疗的基础。合理的方案是:胆固醇(100mg/日),总脂肪(占热卡的20%),碳水化合物(65%),蛋白质(15%)。这种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能降低血浆胆固醇18~21%。  相似文献   

11.
低碳饮食是一种近年来流行的新型饮食模式, 一般要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小于130 g/d(或供能比低于每日摄入总热量的26%), 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则没有明确规定。低碳饮食可以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HbA1C、减小血糖波动性以及延长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低碳饮食还可以减少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且不增加低血糖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本文回顾了既往文献, 探讨低碳饮食在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中的作用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许多糖尿病患者在饮食的选择上存在误区,认为血糖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引起的,因此很多患者对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主食和水果进行了严格的限食。  相似文献   

13.
来自希腊的研究学者就饮食因素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进行研究,结论有些出乎意料之外:饮食中动物脂肪的摄入会增加糖尿病发生的危险,而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发病无关。糖代谢紊乱直接来自脂代谢紊乱?这正是近年来正在加深认识的一个方面。内分泌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正揭去以往一向认为的脂肪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有五个方面: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定期监测及糖尿病教育。其中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很多糖尿病病人,非常注意饮食控制,自备血糖仪经常监测血糖,结果发现同样重量的大米,吃大米稀饭比吃大米饭,餐后2小时血糖升的更快更高。这造成许多糖尿病患者不敢喝稀饭。为什么摄入同一种类同样数量的食物,  相似文献   

15.
不合理饮食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息息相关。碳水化合物作为三大营养素之一,其摄入的量和质对健康的影响近年来备受关注。随着膳食评估方式的不断优化,碳水化合物质量对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影响逐渐明了,低血糖负荷饮食、增加全谷物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总量可以改善血压、血脂、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饮食调整对COPD缓解期营养不良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约30%~50%的缓解期COPD患者伴有营养不良。对营养不良的COPD缓解期患者进行饮食调整可改善其营养状况,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增加呼吸肌和外周骨骼肌的收缩力,提高其生命质量。饮食调整期间每日摄入总热卡约为基础能量消耗量的150%~170%,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所供热量分别占15%、35%、50%左右,饮食调整疗程长短不等,一般3周左右即可见效。  相似文献   

17.
饮食调整对COPD缓解期营养不良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约30%~50%的缓解期COPD患伴有营养不良,对营养不良的COPD缓解期患进行饮食调整可改善其营养状况。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增加呼吸肌和外周骨骼肌的收缩力,提高其生命质量,饮食调整期间每日摄入总热卡约为基础能量的消耗量的150%~170%,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所供热量分别占15%,35%,50%左右,饮食调整疗程长短不等,一般3周左右即可见效。  相似文献   

18.
最新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了11.6%。而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这可能与中国患者胰岛p细胞功能衰退更显著、饮食结构多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有关。由于预混胰岛素能同时提供基础和餐时胰岛素,从而在控制餐后血糖的同时兼顾整体血糖的控制,因此更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19.
近来一些研究发现,增加饮食碳水化合物摄入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饮食血糖指数是指示人体摄入碳水化合物使血糖浓度升高的能力。英国学者研究认为,食物的血糖指数是与HDL-C浓度相关的唯一的饮食变量。本研究评价了美国成人血糖指数和HDL-C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儿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接收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儿35例,对其均进行胰岛素治疗、心理疏导、饮食治疗和运动锻炼等,之后观察其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35例患儿经治疗后,在1 d内血糖恢复至正常值的有3例;在一周内血糖恢复至正常值的有7例;在半个月内血糖恢复至正常值的有25例;且并发酮症酸中毒的患儿均在半个月内得到良好控制,所有患儿均在1个月后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出院。结论对小儿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儿,在考虑其成长发育年龄的基础上,选取适量胰岛素进行终身维持性治疗,并结合心理、饮食及运动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