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原发于胸膜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预后较差。现收集并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 30例 ,分析其CT表现特征 ,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1 材料与方法3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均经胸膜活检病理证实。其中男 2 2例 ,女 8例。年龄 17~ 5 6岁 ,平均 4 1.2岁。临床表现 :胸痛 2 5例 ,气短 2 0例 ,咳嗽 2 0例 ,发热 8例 ,上腹痛 3例 ,无症状 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东芝TCT - 6 0 0HQ全身CT扫描机 110mA、2 4 0kV行平扫加增强扫描 ,层厚、层距均为 10mm。2 结果2 .1. 发病部位 病变在右侧 15例 ,占 5 0 % ;左侧 1… 相似文献
2.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胸膜间皮瘤是原发于胸膜间皮组织或胸膜下间质组织的一种少见肿瘤。临床根据肿瘤生长方式,分为局限性胸膜间皮瘤及弥漫性恶性间皮瘤两类,与预后有明显相关。前者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后者均为高度恶性。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60岁最多,男性多于女性。1、病例介绍 患者,女,72岁。胸痛2月,气急胸闷1周,食欲差,体重稍减轻。经多家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多次抽水为血性,经抗痨治疗无明显效果。1995年3月12号入我院诊治。体检:胸廓基本对称,左侧胸腔叩诊浊音,全身表浅淋巴结不大。B超:左侧胸腔积液。X线表现为左侧第一前肋以下呈均匀一致,密度增高影像;心影及 相似文献
3.
4.
1998~2003年。我们共收治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12例,均经病理和细胞学检查证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18岁,高三学生,因"发热、咯血半月"而入院.半月前因右侧胸痛伴畏寒、发热、咯血1天在当地医院门诊X线胸片提示右下肺少许渗出性病变诊断为右下肺炎而收住当地医院.入院后经抗炎及对症治疗一天,病人胸痛缓解,3天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液,抽出血性胸水;住院5天后病人出现左侧胸腔积液,亦抽出血性胸水.继续抗炎治疗,随之先后出现左、右下肢肿胀.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15天后,因病人体温未降、咯血仍存、右侧胸水未消失并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转入我院.入院后胸片:右下肺渗出性病变,考虑为右下肺炎;胸水常规:血性胸水,有核细胞记数700×106/L,分类:单核细胞0.4,中性粒细胞0.6;胸水生化:蛋白46g/L,糖5.6mmol/L,胸水脱落细胞检查见大量红细胞及少许中性粒细胞;血常规:白细胞15.6×109/L,分类N0.87、L0.13;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双下肢股静脉、月国静脉血栓;诊断右下肺炎并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胸水原因待查?经用铃兰欣4g/日抗感染及抗凝、溶栓等治疗半月,病人体温降至正常、咯血停止、双下肢肿胀减轻,但胸水无明显减少,复查胸片右下肺渗出性病变明显吸收,中量胸水.病人自动出院到他院作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溶栓.院外肺MRI检查:双侧胸膜多个结节病灶、大的4×2cm,考虑胸膜间皮瘤;胸膜活检病理学检查示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为恶性胸膜间皮瘤并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放弃治疗而回到本地. 相似文献
6.
7.
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起源于浆膜表面的间皮细胞,占胸膜肿瘤的5%[1],其发病北有逐年增高趋势[2].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收集的16例组织学确诊病例进行常规X线片检查后经西门子4排螺旋CT检查,扫描层厚6mm。其中8例行MRI检查。结果:CT确诊15例,误诊1例。结论:CT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最常用的必不可少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恶性胸膜间皮瘤少见,来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原发肿瘤。近几十年来间皮瘤的病发率有增多趋势、据国内报道病发率为0.02~0.4%。恶性胸膜间皮瘤病发率为0.04%。易误诊。现将我科于1983~1989年收治恶性胸膜间皮瘤1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男6例,女5例,年龄29~65岁(平均46岁)。3例有石棉密切接触史,3例石棉间接接触史。1.2 临床表现胸痛11/11例,咳嗽6/11例,气急8/11例,低热3/11例,胸水8例。其中血性胸水5例。X线表现单纯胸水征6例;左侧5例,右侧1例。局限性胸膜肿块影3例,弥漫性胸膜块厚及胸膜包裹性积液各1例。其中2例CT扫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1984年 9月~ 2 0 0 0年 3月共收治恶性胸膜间皮瘤 8例。其中包括在乡镇医院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及其他一般细菌性胸膜炎 ,经抗结核及其他抗炎治疗无效的患者 3例 ,以上 8例在我院均经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男 5例 ,女 3例。年龄 16~ 72岁 ,平均年龄 4 3岁。 8例中按症状统计 :胸痛者 7例 ,咳嗽者 6例 ,胸闷、气急者 4例 ;低热者 3例 ,关节痛者 1例 ;查体消瘦者 3例。胸水检查 :8例患者均伴有胸水。其中第一次抽液为血性者 5例。 3例第一次抽液时查到恶性间皮瘤细胞 ,2例在第 3~ 4次抽液时查到间皮瘤细胞。 8例胸水细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检查对于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的诊断鉴别作用。方法收集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17例以及肺腺癌患者33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疾病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D141、WT1、calretinin、EMA、CK5/6、B72.3、Ber-EP4、AE1/AE3、CEA的表达依次为82.4%、58.8%、58.8%、58.8%、64.7%、0.0%、5.9%、82.4%、0.0%,与肺腺癌的3.0%、9.1%、0.0%、97.0%、9.1%、72.7%、63.6%、100.0%、9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病变间Moc-31与HBME-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检查对于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的诊断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以calretinin、CD141、WT-1、CEA与B72.3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Meta分析以确定fibulin-3对MPM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等数据库中fibulin-3对MPM诊断价值的相关研究,由两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21项研究纳入本次Meta分析,fibulin-3诊断MPM研究的合并敏感度为70%(95% CI:67%~72%),特异性为82%(95% CI:80%~84%),阳性似然比为5.09(95% CI:3.56~7.27),阴性似然比为0.27(95% CI:0.20~0.36),诊断比数比为27.28(95% CI:14.15~52.60)。拟合SROC曲线,得到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86及0.9164,Q*指数为0.8518。结论 fibulin-3对MPM的诊断具有较高程度的敏感度及特异性,可与其他指标联合检测作为临床诊断MPM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指标calretinin、vimentin、CK5/6、AE1/AE3、EMA、CEA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和25例肺腺癌中calretinin、vimentin、CK5/6、AE1/AE3、EMA、CEA的表达情况。结果calretinin、EMA、CEA、vimentin在恶性胸膜间皮瘤和肺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皮瘤最敏感的抗体是vimentin和AE1/AE3,而特异性最高的抗体是calretinin。在肺腺癌中,敏感性最高的抗体是AE1/AE3,其次是EMA、CEA,特异性最高的抗体是CEA。结论calretinin、vimentin、CEA一组抗体兼具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恶性间皮瘤和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首选抗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检测对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Medline 、Embase及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使用合适的关键词,检索截至2015年9月5日发表的有关评价OPN对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价值的英文文献,由两名评价者使用QUADAS-2工具独立评价文献质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OPN诊断MPM的总的敏感度、特异性及诊断比值比;应用SROC (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 评估OPN诊断MPM的总体性能。结果 共纳入7篇研究文献。汇总后的结果为:敏感度为0.59(95% CI:0.54~0.63),特异性为0.85(95% CI:0.83~0.87),诊断比值比为10.63(95% CI:7.73~14.60)。S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Q值为0.771。结论 OPN可能是诊断MPM的一种有效标志物,鉴于已有的研究数量和病例数较少,尚需更多研究来验证OPN对MPM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1950年~1989年在我院6862例尸检中仅发现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MPM)伴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检出率为0.04%。3例MPM患者均有皮下出血和休克,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肺间质小血管内见均质透明血栓形成,血栓纤维素染色阳性。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DIC形成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胸膜间皮瘤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0例胸膜间皮瘤,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应根据临床表现,反复多次胸液检查瘤细胞及胸膜活检。B超和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治疗弥漫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治疗弥漫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于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方案化疗,初治弥漫型胸膜间皮瘤14例,总结其临床资料、随访其生存情况并分析其不良反应。结果:14例患者化疗的有效率为35.7%(5/14),疾病控制率为71.0%(10/14),中位无进展时间为5个月(95%置信区间3.2-6.8月),总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95%置信区间6.2-9.8月)。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疲乏、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所有患者未观察到化疗相关死亡。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方案初治晚期弥漫型恶性胸膜间皮瘤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恶性胸腔积液(MPE)是进展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合并有MPE的患者临床常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肺不张、胸痛以及发热等不适症状,往往难以承受系统性的全身化疗。因此,对于顽固或者复发的MPE患者,及时予以胸腔局部姑息性治疗以改善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就尤为必要。MPE患者胸腔内局部灌注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随着对MPE形成机制的研究深入,MPE的腔内灌注治疗措施不断得以改进,现就胸膜硬化剂及药物在MPE患者腔内灌注治疗的进展及相关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