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及术后拔管。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58例,采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安氟醚等静吸复合麻醉。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尼卡地平、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酚丁胺、山莨菪碱等用于调整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结果所有患者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分别是(110±50)min、(4.5±3.5)h、(12.5±6.5)h。术毕45例病人在4.5h内拔管。所有病人均预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施行“快通道”心脏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缩短ICU停留时间;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麻醉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32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病人围术期麻醉及管理体会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择期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32例。采用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艾司洛尔、苯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观察术后苏醒时间、拨管时间和ICU留观时间。结果:本组病人的苏醒时间、拨管时间和ICU留观的时间分别为(68±28)min、(6±2)h、(6.3±5.0)h。31例预后良好,1例术后因低心排综合征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采用“快通道”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拨管、缩短病人ICU留观时间、节约费用;麻醉的关键在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患者的麻醉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0PcABG的麻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麻时间(175±45)min,无一例改体外循环,无麻醉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麻醉要求较高,麻醉处理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心肌氧供与氧耗平衡,良好的麻醉管理为手术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16例冠状动脉狭窄病人分别在全麻下采用体外循环(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OPCAB组)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方法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术中通过心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心率。对OPCAB搭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并对OPCAB和CCABG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输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OPCAB术的麻醉能够维持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平稳,手术时间(120±32min),术后呼吸支持时间(6.5±3.6h),ICU停留时间(24.3±8.5h)及输血量(2.5±0.5u)均小于CCABG组。结论:OPCAB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满足手术要求,并相对于体外循环下手术的病人更早恢复,更省费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2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患者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无麻醉并发症,预后良好。术后各时间点血中cTnI和CK-MB含量与术前比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损伤轻,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临床对比研究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兰 《四川医学》2010,31(9):1393-1395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方法研究组57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照组15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ICU监护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ICU监护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无1例发生心绞痛,3例术后38h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对照组7例术后24h出现心律紊乱,频发室早。其余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随防6~36个月,研究组心绞痛消失,疗效满意;对照组术后2例13个月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3例心律紊乱,频发室早。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安全、有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比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中心脏创伤小,术后心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减少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4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麻醉管理。方法40例OPCABG的病人,麻醉用咪达唑仑0.1-0.2 mg/kg、芬太尼15-30μg/kg、维库溴铵0.2-0.3 mg/kg、异丙酚1-2mg/kg及0.5%-2%吸入麻醉药等。术中用硝酸甘油、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艾司洛尔、尼卡地平等药物调控心率、血压,维持理想的循环状态。结果40例均在off- pump下完成手术,搭桥4支者7例,3支23例,2支10例。手术期间5例心率增快,4例血压下降,经处理后恢复正常,麻醉时间平均为(3.2±0.5)h,平均输血(217±126)mL。术后机械通气时间5-72h,平均(17.03±6)h。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心绞痛消失。结论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快通道麻醉的围术期管理。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诱导,瑞米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异氟醚麻醉维持,根据脑电图双频谱指数(BIS)监测维持恰当麻醉深度。所有病例常规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动脉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指数(CI)。术中使用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05~165min,麻醉时间145~200min。所有病例麻醉过程平稳,无麻醉意外和麻醉并发症。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快通道麻醉的关键在于维持血流动力性平稳和达到恰当的麻醉深度,避免加重心肌缺血,维持并改善心肌的氧供氧耗的平衡,使用短效的阿片类药物有利于兼顾到恰当的麻醉深度、维持血流动力性平稳和术后较早拔管和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麻醉处理技术。方法 选择心功能Ⅱ-Ⅲ级,拟行非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术前行降压、扩冠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中观察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应用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调控血压,硝酸甘油扩冠,艾司洛尔控制心率。结果 全部患者麻醉过程顺利,麻醉诱导、插管及术中血压基本稳定,心率控制满意,所有患者在术后0.5.2h神志清醒,术后3.16h拔除气管插管;ICU停留时间2.3d。术后总输血量0.800ml(平均450m1),胸腔引流量200.700ml(平均480m1),术后7.16d出院。结论 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麻醉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例冠心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措施。结果  2 2例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一例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 ;平均麻醉时间( 16 0± 40 )min ;平均输血量 ( 2 5 0± 85 )ml;术后 12h平均胸液引流量 ( 118± 5 8)ml。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的关键是加强监测、维持体温正常、合理使用正性肌力及血管扩张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的稳定、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2008年9月对261例年龄70~83岁的患者行OPCAB术,记录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呼吸机辅助时间平均14.68±9.21小时,监护室停留时间平均1.64±1.48天。共发生各类并发症33例,并发症发生率12.64%;死亡率2.68%。结论:认真做好围术期处理,高龄≥70岁患者行OPCAB术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Coexistent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are common and patients with them remain at a high risk for perioperative stroke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bined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 and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n patients with coexistent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2 and December 2007,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oexistent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underwent one-stage unilateral CEA and off-pump CABG in Heart Institute of Nanjing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assessed and follow-up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A total of 51 cases of isolated off-pump CABG and unilateral CEA, including 34 right and 17 left, were performed. The mean blocked time of carotid artery in CEA was (25.5_±7.0) minutes. The mean number of distal grafts per patient was 3.30±0.45. The mean ventilation time,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11.3±5.4) hours, (2.1±0.9) days, and (12.5±6.1) days respectively.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stroke or myocardial infarct. There was one perioperative death due to acute cardiac failure, resulting in an operative mortality of 1.96%. Follow-up was completed for 47 patients (92.16%) with a mean follow-up of (39.5±12.5) months. None of the patients manifested stroke, new angina or newly developed cardiac infarct. No late death occurred. Conclusion Combined CEA and off-pump CABG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coexistent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off-pump)和体外循环(on-pump)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围术期的输血量和凝血功能。方法:187例患者接受CABG手术,其中105例采用off-pump,82例采用传统的on-pump,回顾性地收集两组患者术前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和APTT、手术时间、旁路移植血管数、ICU留住时间、再次开胸止血的病例数、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围术期输入血制品的量及血常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前凝血情况相似,但与off-pump患者相比,on-pump患者手术结束时的Hb、Hct和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再次开胸止血的例数和围术期输入血液制品的量明显增加。结论:off-pumpCABG可避免CPB本身引起的血液稀释、血小板数量减少等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减少围术期出血和血液制品用量,缩短ICU时间,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胡婕 《吉林医学》2004,25(1):13-15
目的 :探讨和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方法 :对 30例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 ,术后采取持续心电、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道管理、血糖监测、饮食控制、预防感染、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中出现低血糖 1例 ,快速心房纤颤 2例 ,胸正中切口愈合不良 1例 ,大隐静脉切口愈合不良 ,经积极处理均痊愈出院。结论 :上述护理措施对减少术后并发症 ,确保患者康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冠脉搭桥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P组)和常规全麻组(G组),每组25例。记录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及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拔管后、术后12、24 h的VAS评分;术后24 h补救镇痛例数;留置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P组T2~T4时点的MAP分别为(74.84±10.05)mm Hg(1 mm Hg=0.133 kPa)、(74.96±10.03)mm Hg、(74.72±9.18)mm Hg,均低于G组[(85.08±10.57)mm Hg、(89.16±10.00)mm Hg、(81.04±8.92)mm Hg,均P<0.05];P组T2~T4时点的HR均低于G组(均P<0.05)。P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机械通气时...  相似文献   

16.
快通道麻醉方法应用于婴儿先心病矫治术6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快通道麻醉方法在婴儿先心病矫治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6 0例 (年龄 1mo~ 1a)拟接受先心病矫治手术的患儿 ,均采用小剂量芬太尼 -异氟醚复合麻醉 .观察围术期循环指标的变化及麻醉用药情况 ,患者术毕苏醒及拔管时间 ,术后转归等 .结果 所有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中心静脉压在诱导后、手术开始前、劈胸骨后、转机前、停机后、手术结束时、入 ICU后均没有显著改变 .6 0例患儿中有 16例术后拔管时间小于或等于 3h,其 ICU监护时间为 (4 0±12 ) h;另有 30例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在 3~ 18h之间 ,其 ICU监护时间 (6 9± 36 ) h明显延长 (与小于或等于 3h组比较 ,P<0 .0 5 ) ;其余 14例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大于 18h,其 ICU监护时间 (147± 90 ) h进一步延长 (与前两组比较 ,P<0 .0 1) .结论 小剂量芬太尼 -异氟醚复合麻醉可以应用于婴儿先心病矫治手术 ,能在围术期维持循环稳定 ,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有利于尽早拔管 ,并使缩短 ICU监护时间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双桥”技术在冠状动脉前降支弥漫性病变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我院对36例前降支弥漫性病变患者在心脏不停跳下采用“双桥”技术治疗,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46~78(63.8±7.3)岁;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33例,其中合并左主干病变8例;术前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EuroSCORE)评分为2~7(5.2±1.4)分;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2.8%~65.0%(49.4±12.2)%。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住院死亡。其中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狭窄近端搭桥26例,桡动脉和大隐静脉与前降支狭窄近端搭桥分别为3例和7例;大隐静脉与前降支狭窄远端搭桥20例,桡动脉与前降支狭窄远端搭桥16例。平均搭桥3~5(3.2±0.6)支。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16(11.3±2.9) h、9~22(16.5±4.2) h和5~9(6.9±1.4) d。平均随访0.5~4.8(2.8±1.4)年,所有患者均存活,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前降支“双桥”技术可以安全用于冠状动脉前降支弥漫性长病变患者的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冠脉外科围术期管理及其外科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2015年10月—2017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70岁以上的患者27例。统计其合并症、术前准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等临床资料。 结果 全组患者主动脉瓣阻断时间为(106.32±45.25)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64.95±52.43)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为(15.8±1.6)h,移植血管数量为(2.8±0.8)根,术后留置ICU时间为(45.3±38.5)h,患者住院时间为(35.45±6.3) d,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2例,全组术后共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CABG术后低心排、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全组术后早期并发症总次数为10次,术后低心排综合征2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伤口感染1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严重肺部感染2例,脑血管事件1例。 结论 7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差,但是在完善的术前准备、相应的手术处理方式、严密的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基础下是安全可行的,并有积极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