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对地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以脑电双频谱指数(BIS)=50作为指标来确定地氟醚的ED50值(MACBIS50),将80例患者鼓室成形术随机分为A、B、C、D、E5组(每组16例),接受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靶控血浆浓度分别为0,2,4,6,8ng/ml。患者术前用阿托品0.01mg/kg肌肉注射,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2m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0.2mg/kg。诱导插管后按靶控血浆浓度泵控输注瑞芬太尼并吸入地氟醚,待地氟醚呼气末浓度(ET%)达到预定值并稳定10min后,手术切皮并记录相应的BIS值。采用上下波动法分别计算各组的地氟醚MACBIS50,BIS值和ET%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5组患者地氟醚MACBIS50值分别为7.18%,6.31%,4.18%,2.86%和2.19%。与A组比较,其余4组的MACBIS50显著降低(P<0.05)。各组BIS和ET%直线相关。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地氟醚麻醉可显著降低地氟醚MAC,并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瑞芬太尼超过8ng/ml时,下降速度趋缓,逐渐出现封顶效应。并保持BIS值和呼气末浓度的直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地氟醚应用于不同年龄组全麻病人MAC影响。方法以脑电双频谱指数(BIS)=50作为指标来确定地氟醚的ED50值(MACBIS50),将12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瑞芬太尼和地氟醚复合麻醉,瑞芬太尼靶控血浆浓度为6ng/ml,对照组不给瑞芬太尼。试验组和对照组根据患者年龄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A组:患者年龄0~18岁;B组:患者年龄19~65岁;C组:患者年龄〉65岁。患者术前用阿托品0.01mg/kg肌肉注射,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2m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0.2mg/kg。诱导插管后按靶控血浆浓度泵控输注瑞芬太尼并吸入地氟醚,待地氟醚呼气末浓度(ET%)达到预定值并稳定10min后,手术切皮并记录相应的BIS值。采用上下波动法分别计算各组的地氟醚,MACBIS50、BIS值和ET%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地氟醚MACBIS50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B组较A组、C组MACBIS50高(P〈0.05)。各组BIS和ET%直线相关。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地氟醚麻醉可显著降低地氟醚MAC,地氟醚MAC与患者年龄有关,成人地氟醚MAC较小儿及老年人要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地氟醚对小儿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价BIS在小儿地氟醚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ASA分级Ⅰ~Ⅱ级。气管内全麻下择期手术患儿(年龄3~6岁)。异丙酚、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行控制呼吸,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和1.3MAC,每一浓度稳定20min。记录各时点的MAP,HR和BIS。结果地氟醚麻醉期,MAP和BIS与麻醉诱导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患儿MAP和HR无明显变化(P〉0.0S),而BIS逐渐下降(P〈0.05)。MAP、HR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5和0.857(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相关系数为-0.993(P〈0.05)。结论在学龄前小儿地氟醚全麻中,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可用于监测学龄前小儿地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4.
瑞芬太尼与氯胺酮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加氯胺酮用于静吸复合麻醉的用药规律;氯胺酮对瑞芬太尼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ASAⅡ-Ⅲ级择期手术病人7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35例和瑞芬太尼 氯胺酮组(R K)组35例。两组患者呼气末异氟醚浓度0.6MAC,依据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强度调节瑞芬太尼或瑞芬太尼 氯胺酮的注入量,观察两组的瑞芬太尼累计输注量和输注速率及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性。结果:两组患者异氟醚呼气末浓度范围是0.65%~0.70%。R组和R K组累计输注量分别为Y=0.28T 1.3(R2=0.9988)和Y=0.23T 2.1(R2=0.9981);输注速率趋势线斜率分别为-1.40和-3.250;手术中BIS值在60%~70%之间。结论:瑞芬太尼与氯胺酮联合用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可以减少瑞芬太尼的用量,麻醉操作简便,过程平稳,苏醒快捷。  相似文献   

5.
Zhang J  Liang W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8):2700-2703
目的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下,为术中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监护选择合适的吸入麻醉药物和浓度。方法6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安氟烷、异氟烷和地氟烷组,每组20例,按呼气末浓度为0.3、0.5、0.75、1.0和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时分别吸入不同浓度的麻醉药,记录皮层SSEP的N20波幅、潜伏期,并同时进行BIS监护,观察3种吸入麻醉药在不同吸入浓度下对SSEP和BIS的影响。结果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所有3组SSEP的N20波幅逐渐下降,潜伏期逐渐延长。其中在呼气末浓度1.0MAC时,异氟烷和地氟烷组的N20波幅下降已经超过50%,安氟烷组有3例波形消失;而在1.5MAC时,异氟烷和地氟烷组分别有3例的N20波形消失,安氟烷组共有6例波形消失。BIS监测发现在1.0MAC时,各组的BIS值均在60以下,而在0.75MAC时,安氟烷组(BIS值:45~64)和地氟烷组(44~61)仍有部分患者的BIS值高于60,而异氟烷组BIS值均在60以下(39~58)。皮层SSEP波幅和潜伏期与BIS值之间没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对BIS和皮层SSEP的影响成剂量相关性。在合适的麻醉深度下,选择0.75MAC的异氟烷更适合术中皮层SSEP监护。尽管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对EEG和SSEP的影响分别与其作用于大脑皮层有关,但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对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8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地氟醚麻醉组(D组,维持地氟醚呼气末体积浓度6%)和异丙酚麻醉组(P组,维持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质量浓度4μg/mL),首量1.5倍ED95罗库溴铵保持肌松。当TOF的T1恢复到20%时,将D组病人分成D-1组(维持地氟醚呼气末体积浓度6%)及D-2和D-3组(地氟醚呼气末体积浓度分别降到4.2%和2.4%);将P组病人分成P-1组(维持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质量浓度4μg/mL)和P-2组(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质量浓度降到1.5μg/mL)。T1恢复到25%时给予新斯的明。记录T1和TOFr恢复过程。结果:给予新斯的明后P-1组和P-2组的T1恢复时程基本相同。D-1组和D-2组的T1恢复时程亦基本相似,但恢复时间均明显比D-3组长。而D-3组的恢复指数以及T1恢复到95%和100%的时间和P-1组、P-2组基本相同。结论:0.4MAC地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无明显影响。0.7MAC地氟醚能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影响程度与1.0MAC地氟醚相似,延迟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七氟醚对顺式阿曲库铵药效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腹部手术患者60例分成1MAC七氟醚组(Ⅰ组)、1.5MAC七氟醚组(Ⅱ组)、全凭静脉麻醉组(Ⅲ组),每组20例。全部患者均靶控输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行麻醉诱导,Ⅰ组与Ⅱ组在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稳定于1MAC与1.5MAC 5min后5s内快速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Ⅲ组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稳定5min后,5s内快速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三组患者调节异丙酚及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浓度维持麻醉,保持BIS值在40~60。采用HXD-Ⅰ型多功能监护仪中力-位移换能器刺激尺神经和测定拇内收肌收缩,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记录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药理作用时间、TOFr恢复0.7时间、TOFr恢复0.9时间。结果组间比较临床作用时间、药理作用时间、TOFr恢复0.7时间、TOFr恢复0.9时间Ⅰ组、Ⅱ组较Ⅲ组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较I组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资料、起效时间、恢复指数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可增强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效应,其强化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加大,麻醉中应减少顺式阿曲库铵的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七氟醚和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对罗库溴铵量-效关系的影响。方法 56例择期全身麻醉行五官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7组,七氟醚组(S1-S3,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维持0.4 MAC、0.7 MAC、1.0 MAC)、异氟醚组(I1-I3,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维持0.4 MAC、0.7 MAC、1.0 MAC)及P组(异丙酚麻醉组,输注速度4-10mg.kg-1.h-1),每组8例。所有患者插管后均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S1-S3组和I1-I3组七氟醚和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稳定40 min后注入罗库溴铵0.6 mg.kg-1,P组在输注异丙酚40 min后注入罗库溴铵0.6 mg.kg-1,用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进行拇内收肌肌松监测,记录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T0);临床作用时间(T25);恢复指数(TI)。结果与P比较,S2、S3、I2、I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与S2比较S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与I2比较I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结论 0.4MAC呼气末浓度七氟醚或异氟醚不能强化罗库溴铵的临床药效,0.7MAC以上七氟醚或异氟醚能明显强化罗库溴铵的临床药效,并有明显剂量依赖趋势。  相似文献   

9.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老年人地氟醚麻醉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人地氟醚麻醉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指数)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估AEP指数监测老年人地氟醚麻醉深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Ⅲ级,择期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患者40例,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岁,n=20)和中青年组(年龄18~55岁,n=20)。异丙酚、维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控制呼吸,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和1.3MAC,每一浓度均稳定20min。监测麻醉前(T1)、注射异丙酚后2min(T2)、气管插管时(T3)、气管插管后2min(T4)、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MAC(T5),1.0MAC(T6)和1.3MAC(T7)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AEp指数。结果: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均比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老年组心率与麻醉前相比亦显著减慢(P〈0.05)。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MAC~1.3MAC递增时,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AEP指数与麻醉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老年组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在1.0MAC和1.3MAC时AEP指数较0.6MAC时显著降低(P〈0.05),但中青年组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各浓度间AEP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氟醚各呼气末浓度时,老年组AEP指数均低于同时间点中青年组(P〈0.05)。AEP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在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和-0.980(P〈0.05)。结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可监测老年人地氟醚麻醉深度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麻醉深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使用不同靶控输注(TCI)浓度的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七氟醚抑制肾上腺能反应呼气末肺泡内最低有效浓度(MACBAR)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年龄≥65岁)患者60例,使用5%七氟醚吸入和TCI 3 ng/mL瑞芬太尼诱导,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50±5).随机分为3组:不使用瑞芬太尼维持组(R0组),瑞芬太尼TCI浓度为1 ng/mL(R1组)和2 ng/mL维持组(R2组).监测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及插管后10 min(T2)、切皮即刻(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T3点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ET%),根据改良后的上下交叉点法计算每组的MACBAR. 结果 R0,R1及R2组七氟醚MACBAR分别为(2.58±0.29)%,(1.31±0.20)%及(0.84±0.21)%;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相同的麻醉深度下,老年患者的七氟醚需求量随着瑞芬太尼TCI浓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靶控浓度1 ng/mL和2 ng/mL瑞芬太尼分别降低老年患者七氟醚MACBAR 49.2%和67.4%.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或有冠心病风险患者行腹部手术时低浓度地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对其校正的QT间期(QTc)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患者58例,年龄65~85岁,有冠心病史或两个以上危险因素,手术时间>1 h。随机分为3组:试验1组(0.8MAC地氟烷处理,n=20)、试验2组(0.6MAC地氟烷处理,n=19)、对照组(n=19);3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术中维持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按,试验组分别调整地氟烷浓度,1组为0.8 MAC地氟烷、2组为0.6 MAC地氟烷,对照组不用地氟烷。观察并记录诱导前(T0)、插管后(T1)、手术开始前(T2)、手术开始1 h(T3)、拔管即刻(T4)及术后1 h(T5)各时间点QTc、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心率,记录围术期心电图的各种变化包括ST T改变、心律失常等情况;记录各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次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T3时间点,试验1组QTc值延长,MAP降低(P<0.05);在T4时间点试验1、2组QTc延长、试验1组心率升高(P<0.05);余时间点组间比较,QTc、MAP、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0.6 MAC~0.8 MAC的呼气末地氟烷浓度复合瑞芬太尼可较安全地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或有冠心病风险患者,能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验麻醉"与"精确麻醉"的区别,找出"经验麻醉"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随机选择ASAⅠ~Ⅱ级,拟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颈部、腰背部、腹部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55岁,无药物滥用史,入室后常规监测NBP、SpO2、HR、ECG、PETCO2,入室后静注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咪达唑仑0.05 mg/kg,麻醉诱导为舒芬太尼0.3μg/kg,顺式阿曲库铵0.015 mg/kg,丙泊酚1.5~2 mg/kg,麻醉维持药物:TCI丙泊酚和瑞米芬太尼。所有患者插管顺利。按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时间点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手术体位摆放完成、术者开始消毒铺巾后,开机进行监测;对照组为麻醉诱导前开始监测。观察并记录:基本生命体征,BIS值,丙泊酚和瑞米芬太尼TCI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开始时BIS值在40~60间相符率为73.3%(22/30)。结论 加强脑功能监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膀胱镜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0位择期行膀胱镜检查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分为2组(L和H组),2组均无术前用药。常规监护后进行效应室靶控输注瑞芬太尼,L组浓度为2μg/L,H组浓度为4μg/L,待到达靶浓度后开始手术操作。术中患者主诉疼痛或出现体动时以1μg/L为单位提高瑞芬太尼靶浓度,最高不超过6μg/L。若脉搏血氧饱和度低于90%则给予面罩加压给氧。在麻醉中观察并记录无创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合并症发生率(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咳嗽和躁动)以及瑞芬太尼用药总量、追加次数、最高靶浓度,并在2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VAS评分均可达2~4分,L和H组平均BIS值分别为89±10和86±13(P>0.05)。2组患者靶控至预定浓度后血压有明显下降,进镜时收缩压、心率与入室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与H组辅助呼吸发生率为2/15和8/15(P=0.02)。L和H组术中轻微体动的发生率分别为5/15和1/15(P=0.08)。瑞芬太尼总用药量分别为(125.5±77.7)μg和(242.5±72.6)μg。结论本实验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于膀胱镜检能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靶浓度为2~4μg/L时可提供适合的镇痛强度,同时能够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异丙酚、芬太尼及瑞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异丙酚、异丙酚联合芬太尼以及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麻醉效果、麻醉深度、苏醒时间、异丙酚用量以及对患者术中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180例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每组60例。异丙酚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8.0 mg.L-1;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输注异丙酚前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1,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为5.5 mg.L-1;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静脉注射1.0μg.kg-1瑞芬太尼后,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为5.5 mg.L-1。监测给药时(T1)、术中(T2)、呼之睁眼时(T3)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变化,记录异丙酚的总剂量及患者诱导、唤醒时间,并对3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给药后,3组患者MAP均有下降,与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相比,异丙酚组术中(T2)血压下降更加明显(P<0.05),而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2组相比,异丙酚组在呼之睁眼时(T3)的心率明显较快(P<0.05),而在术中(T2)时的心率,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明显低于异丙酚组(P<0.05),3组之间,术前、术中、术后SpO2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给药后BIS值均明显下降,T2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BIS值稍高于异丙酚组(P<0.05),但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P<0.05);而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诱导时间与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异丙酚组和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P<0.05),而异丙酚组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唤醒时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组异丙酚用药总量明显大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P<0.05);而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与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术中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异丙酚组(P<0.05);而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痛人工流产中,异丙酚联合芬太尼或者瑞芬太尼镇痛效果好,可以减少异丙酚用药量,且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可以缩短患者唤醒时间。  相似文献   

15.
吸入麻醉药对猪脑氧代谢及机体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吸入麻醉药对脑氧代谢及机体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 健康杂种小型猪15例随机分为异氟醚组、地氟醚组和七氟醚组,持续监测心排量,颈动脉血流,动脉、外周静脉及颈静脉血气分析,计算不同浓度吸入麻醉药下的脑氧代谢率(CMRO2,)、脑氧供(CD02)、脑氧耗(Cvo2)和机体氧供(D02)、氧耗(v02)。结果 三组CMRO2随吸入药浓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0.5—1.0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时,三组脑血流(CBF)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吸入1.5MAC时,脑血流量下降至基础水平。在1.0MAC时,CDO2较用药前明显增加,脑氧摄取率(COER)明显降低;随吸入浓度增加,CDO2呈下降趋势,而COER呈上升趋势。DO2随吸入浓度增加而下降,1.0、1.5MAC时DO2下降尤为显著;1.5MAC时三组VO2均明显下降。结论 地氟醚、七氟醚在低浓度时均明显增加CBF,降低CM—RO2,随吸入浓度增加,对机体循环血流动力学和氧供需的影响大于脑循环。异氟醚在小于1.0MAC时,对脑氧代谢和脑血流及体循环血压的影响小于地氟醚和七氟醚,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对心、脑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控制性降压方法用于鼻内镜下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切除术对术野质量的影响。方法 48例鼻内镜下JNA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S组(n=24)与T组(n=24)。S组使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T组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行控制性降压全麻。诱导后分别调整丙泊酚及吸入七氟烷浓度使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稳定于40~50,以瑞芬太尼10~30μg/(kg·h)输注速度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于50~65mmHg。术中由术者行术野质量评分。结果本组46例在预定情况下将MAP、BIS值控制于目标水平。术中各时点两组间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组平均手术时间小于S组[(96±19)minvs.(114±23)min,P=0.019],心率慢于S组,术野质量评分优于S组。结论与复合吸入七氟烷相比,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控制性降压全麻,达相似降压水平下能提供更好的术野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刘洋  邵贵骞 《黑龙江医学》2010,34(9):653-656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给予静脉持续输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0),三磷酸腺苷组(ATP组)和对照组(NS组)。入室后,监测ECG、NBP、MAP、HR、SpO2、BIS,10 min后,记录MAP、HR为基础值。全麻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3.0μg/kg、维库溴铵0.1 mg/kg、丙泊酚1.0 mg/kg,待BIS值达50时,行气管内插管,连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维持:调节新鲜气流量1.0 L/min,潮气量8.0~10 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维持PETCO2在35~40 mmHg之间,吸入七氟烷,并维持MAC值为0.8,术毕停止吸入。两组均于手术开始时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同时ATP组静脉输注ATP 70μg/(kg.min),NS组按ATP组的注射容积速度0.007 mL/(kg.min)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至术毕。术中根据BIS值以0.01~0.05μg/(kg.min)的幅度调整瑞芬太尼,使BIS值维持在40~50之间。记录:麻醉前(T0)、切皮即刻(T1)、切皮后15 min(T2)、切皮后30 min(T3)及术毕即刻(T4)的MAP和HR值;术中瑞芬太尼的平均用量;是否追加血管活性药及其用量;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平均用量:ATP组0.049 2±0.007 1μg/(kg.min)<对照组0.085 2±0.011 1μg/(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0~T4各时点,两组间MAP和HR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BIS值40~50时,静脉持续输注ATP 70μg/(kg.min)可以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在恒定的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行全身麻醉维持期间,应用不同浓度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观察病人切皮前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变化,探讨疼痛剌激对BIS值的影响程度。方法择期行开腹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20例。入室开放静脉通路,记录患者诱导前血压(Bp)、心率(HR)、BIS值。应用TCI(静脉靶控输注)输注丙泊酚,维持患者血浆靶浓度3.5μg/mL,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行麻醉诱导。置入喉罩,确定喉罩位置适合后,建立机械通气,潮气量8 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2。在维持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不变,5组病人分别以2.0 ng/mL、4.0 ng/mL、6.0 ng/mL、8.0 ng/mL和10.0 ng/mL靶控浓度输注瑞芬太尼。记录手术开始切皮前以及切皮后1 min患者的Bp、HR、BIS值的变化。结果瑞芬太尼血药浓度为2.0 ng/mL、4.0 ng/mL、6.0 ng/mL的患者,切皮后的BIS值较切皮前明显升高,其变化值分别为24.0±5.7、22.4±5.9、17.6±3.7,与切皮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药浓度为8.0 ng/mL、10.0 ng/mL组,切皮前后BIS值的变化较小,分别为4.1±5.5、4.0±4.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以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当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5μg/mL时,采用不同浓度的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切皮前后病人的BIS值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然而,这两种药物组合实施TCI麻醉期间,能够维持切皮前后BIS值介于40~60之间的各自最佳TCI用药方案仍有等于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